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黄喉拟水龟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1998年4-11月对黄喉拟水龟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在广东,黄喉拟水龟的产卵高峰期在5-6月,窝卵量1-7枚,平均2.5枚;卵重平均13.95g;长径平均4.34cm;短径平均2.23cm。卵重与卵长径呈正相关关系,在25-32℃、沙床含水量5-10%孵化条件下,孵化时间平衡73.8d,孵化率84.2%。初生稚龟均重9.75g。背甲长平均3.77cm;背甲宽平均2.91cm。稚龟体重与背甲长、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稚龟经8-11月3个月生长,平均日增重0.149g。稚龟体重、背甲长、宽与日龄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稚龟体重与背甲长宽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4.
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恒温(29±0.5)℃,相对湿度为80%—93%,沙盘含水量5%—10%的孵化条件下,观察研究了黄喉拟水龟胚胎的发育过程。黄喉拟水龟胚胎孵化周期为67d,根据胚胎日龄、大小及形态特征变化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22期,其中1—7期以卵黄囊血管区、体节数目、心脏形态变化为主要分期依据;8—22期主要以四肢、背甲、腹甲变化为分期依据。同时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头宽、眼径、背甲长和背甲宽等器官生长数据进行了测量统计,发现头宽、眼径、背甲长、背甲宽与日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卵壳外观变化,通过对照各期的胚胎发育状况与卵壳外观变化发现,第1期胚胎时,卵壳中部开始出现白色受精斑;第5—7期时,受精斑绕卵短径一周成环状;第20—21期时受精斑在卵长径的增长停止。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不同孵育温度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muticaCantor)性别决定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及成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的3个孵化温度为(25±0.5)℃,(29±0.5)℃和(33±0.5)℃。每一温度指标下设置40枚受精卵。在实验温度内,胚胎的发育速度随着孵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用的孵育时间也越来越短。孵化累积温度CTUs在25℃时最高,在29℃时最低,而33℃时则居中,在25℃和29℃时,孵化成活率较高,均达到97.5%。在33℃时孵化成活率只有67.5%,而在孵出的稚龟中亦有一定数量的畸形龟,累积孵化温度也高于29℃时的CTUs,说明33℃的孵育温度对胚胎发育有不利影响,预示33℃已临近其胚胎发育的存活阈(Survivalthreshold)。在25℃时,雄性子代占优势,雌性率为23.7%;在33℃时,雌性子代占绝对优势,雌性率为94.7%;在29℃时,性比达到平衡,雌性率为50%。经X2检验,在25℃及33℃时的性比与依赖概率估计的性比(1∶1)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5),这种显著的偏离说明黄喉拟水龟的性别决定属于TSD机制,而且可能属于其中的TSDⅠ型,即高温产生雌性子代,低温产生雄性子代。而29℃可能是黄喉拟水龟性别决定的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环境条件下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统计了6年的气温与产卵情况,发现每年2~4月平均气温之和与4月份的产卵量正相关(P<0.05),2~4月的气温决定了每年初始产卵的提前或推后.观察了黄喉拟水龟的产卵行为,发现其产卵巢址通常选择在高出产卵场平面(36.378±7.140)cm(n=30)的地方.根据黄喉拟水龟产卵过程的固有行为特征,将其整个产卵过程分为六期:第Ⅰ期选巢、第Ⅱ期挖掩体、第Ⅲ期掘巢穴、第Ⅳ期产卵、第Ⅴ期盖巢穴和第Ⅵ期回水体.对产卵过程各期时间与窝卵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第Ⅰ期、第Ⅱ期、第Ⅲ期、第Ⅴ期、第Ⅵ期及整个产卵过程所需时间均与窝卵数无关;而第Ⅳ期产卵时间与窝卵数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了窝卵数越少,母龟在产卵场消耗的能量对应于投入到每一枚卵的能量就越多;而窝卵数越多,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7.
不同饵料养殖黄喉拟水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5种不同的饵料(中华鳖配合饲料、蚯蚓、鲢鱼肉、福寿螺肉和河蚌肉)分别投喂黄喉拟水龟幼龟,结果表明,①投喂中华鳖配合饲料的黄喉拟水龟,其增重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重和蛋白质效率都最高,且耗料增重比最低,其后依次是: 蚯蚓>鲢鱼肉>福寿螺肉>河蚌肉.②投喂福寿螺肉的黄喉拟水龟,其饵料成本最低,其后依次是: 中华鳖配合饲料>蚯蚓>河蚌肉>鲢鱼肉.③中华鳖配合饲料是养殖黄喉拟水龟较好的饵料,但福寿螺、蚯蚓来源方便,也不失为养殖黄喉拟水龟的好饵料. 相似文献
8.
转铁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不仅参与铁的转运,而且具有抗菌、免疫调节等功能。对黄喉拟水龟转铁蛋白(Mauremys mutica transferrin,MaTf)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纯化、抗菌活性检测及MaTf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用RT-PCR技术扩增MaTf的编码序列,克隆至载体pET-32 a(+);转化BL21(DE3),构建了其原核表达载体;优化表达条件(30℃,4h,0.8 mmol/L IPTG),使MaTf融合蛋白在BL21中高效表达;采用His Bind柱亲和层析与浓缩的方法纯化目的蛋白,Western blot证实获得纯度较高的MaTf重组蛋白;抑菌试验表明,MaTf重组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黏质沙雷氏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用MaTf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血清,Western blot免疫印记法分析转铁蛋白在体内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其在肝脏、脾脏、肾脏、心脏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为:肝脏>脾脏>肾脏>心脏,与MaTf在RNA水平上的表达特征具有相似性。研究为探索转铁蛋白在黄喉拟水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基于微卫星多重PCR技术的黄喉拟水龟亲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微卫星标记,筛选出16对微卫星引物,通过优化各引物比例、荧光接头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建立了基于2组各含8个微卫星位点多重PCR体系的黄喉拟水龟亲子鉴定技术。应用2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通过ABI3130遗传分析仪以及cervus3.0软件对428只黄喉拟水龟进行了个体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4.19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48,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87、0.771。对89只候选母本及296只子代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在父本信息未知时,母本鉴定率为87%;母本获得的子代个数范围为1-12,个体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为选择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黄喉拟水龟多重PCR亲子鉴定技术的建立为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家系鉴定管理和选择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对患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从患病中华鳖皮肤、肝肾脾重要器官分离纯化病原菌, 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及人工感染试验, 并利用K-B及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J22是为中华鳖腐皮病病原, 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3.30×104 CFU/g。J22株理化特性与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一致, 16S rRNA序列与产吲哚金黄杆菌同源性为99%, 综合判定J22株是产吲哚金黄杆菌。分离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及阿莫西林等12种抗生素高度敏感, 对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耐药; 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对分离株消毒效果较好。分离菌株J22是中华鳖病原菌, 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或者阿莫西林内服, 配合使用二氧化氯、漂白粉及高铁酸钾等外用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3.
鲟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是中国近年来养殖发展较快的淡水养殖品种。虽然养殖技术及条件要求较高, 但是由于养殖鲟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而且生长快、肉质好、全身是宝, 因而受到广大养殖户推崇1。但是近年来随着养殖量的迅速增大, 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造成鲟养殖环境不断恶化, 使得鲟体质普遍下降, 发病率大增。鲟鱼多发细菌性疾病, 暴发性强, 死亡率高, 主要病原菌包括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和气单胞菌属几种27, 因此疾病逐渐成为鲟鱼健康养殖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龟类的核型与银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血培养细胞为材料,研究了三种水龟的核型与NORs,结果表明,染色体数均为2n=52,核型模式9+5+12,属龟科核型中的原始类型,但眼斑水龟NF=76,而四眼斑水龟和黄喉拟水龟的NF=78。从核型结构看,眼斑水龟与四眼斑水龟相似,而黄喉拟水龟则有较大差别,作者还发现黄喉拟水龟核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其A组No.3和No.6染色体有次缢痕,N.别,作者还发现黄喉拟水龟核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A组这些是 相似文献
15.
腹泻便中克吕沃尔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自腹泻便分离到的18株克吕沃尔氏菌的生化鉴定。分子遗传学检测,药物敏感试验及致病性研究结果。18株菌中有11株为抗坏血酸克吕沃尔氏菌,7株栖冷克吕沃尔氏菌。其中溶血试验阳性率38.9%;乳鼠灌胃阳性率33。3%;Helo-2细胞病变22.2%;兔肠袢结扎阳性5.6%。豚鼠角膜侵袭试验及Vero细胞病变均呈阴性。以此证明,克吕沃尔氏菌中有部分菌株可致生物模型病变,与人腹泻有密切关系。该组细菌的抗药性已很广,临床可用药物不多,一旦发生感染,治疗将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6.
健康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多种选择培养基,从健康动物猪、鸿、兔、鱼肠道中分离培养出22株正常菌群,经过菌落形状、革兰染色、美兰染色镜检及生化反应,初步鉴定为链球菌8株、孔杆菌2株、双歧杆菌4株、芽胞杆菌5林、酵母菌3株。此为优选菌种、制备微囊及生产生态制剂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鳜鱼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广东省各地区患病的鳜鱼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细菌学鉴定和应用VITEK-AMS-60鉴定系统,并以有关的标准菌株为对照,初步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少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aucimobilis)、脑膜脓毒性黄杆菌(Fl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atzeri)、美人鱼弧菌(Vibrio damsela)、鲁氏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18.
红拟石首鱼海豚链球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1年9月-12月,浙江舟山部分网箱养殖红拟石首鱼发生了陆续死鱼,发病鱼表现为眼球突出、浑浊,失去方向性,皮肤溃疡等症状。从病鱼的肾脏和肝脏中分离到菌株SO-2和SO-3,对两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发现两者对红拟石首鱼、罗非鱼及小白鼠均有致病力,SO-2和SO-3对红拟石首鱼、罗非鱼及小白鼠的LD50分别为4.8×108CFU/尾和1.9×107CFU/尾2、.8×108CFU/尾和8.3×107CFU/尾及9.6×106CFU/只和4.2×106CFU/只,试验感染鱼出现眼球突出、浑浊及失去方向性等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确定该两株菌为致病菌。两分离株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呈链状球菌,β溶血,10℃生长,45℃不生长;接触酶阴性,水解七叶灵、精氨酸;VP试验、脲酶和马脲酸试验阴性,发酵葡萄糖、水杨苷、蔗糖和淀粉,不发醇阿拉伯糖、菊糖、乳糖、蜜二糖、棉子糖和山梨醇。分离株对氨卞青霉素、万古霉素和先锋Ⅴ等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氟哌酸等不敏感。应用16SrRNA基因进行的菌株PCR鉴定,确定该两株菌为海豚链球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离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组织中抑制芝麻(Sesamum indicum)生长发育的化感物质, 以弄清地黄茬种植芝麻造成芝麻严重减产的原因。以芝麻为受体的生物测定为检测跟踪手段, 通过浸提、萃取、硅胶柱层析分离方法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方法, 分离鉴定了地黄组织影响芝麻的化感物质。对地黄不同组织的浸提液进行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影响芝麻生长发育的化感物质在地黄叶中含量高。地黄叶浸提液的不同有机相萃取组分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乙酸乙酯相化感活性最强, 乙酯乙酯相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获得的洗脱组分Fr7化感活性最强。通过GC-MS及验证试验证明: 地黄抑制芝麻生长的化感物质是月桂酸和2,6-二叔丁基苯酚。研究表明地黄他感作用与自毒作用的化感物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