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水华蓝藻的新记录属——拟浮丝藻属(Planktothricoid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来对水华蓝藻的调查中,确定了我国一水华蓝藻新记录属--拟浮丝藻属Planktothricoides (Woloszynska)Such et Watanabe 2002.文中对该属及该属一个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相近属浮丝藻属Planktothrix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来对水华蓝藻的调查中,确定了我国一水华蓝藻新记录属——拟浮丝藻属Planktothricoides(WoIoszyńska) Suda et Watanabe 2002。文中对该属及该属一个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相近属浮丝藻属Planktothrix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淡水水华蓝藻-束丝藻属新记录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 Mort.ex Born.et Flah.)的藻丝、营养细胞、藻丝末端细胞(Terminal cells)、异型胞(Heterocysts)、厚壁休眠孢子(Akinetes)的形态和大小等特征易变,对鉴定工作造成许多闲难.所以该属的分类一直以来是藻类学者面临的长期难题.基于当今束丝藻属的分类研究,对我国淡水水体束丝藻属进行了研究,比较了该属的藻丝、营养细胞、异形胞、厚壁孢子及末端细胞的特征,发现了我困淡水水体的2个新记录种: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 Lemmermann)和依沙束丝藻(A.issatschenkoi(Usacev)Progkina-Lavrenko),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4.
5.
胶丝藻属Gloeotila由kutzing于1843年建立,在中国为首次报道,我国已知有3种:美丽胶丝藻G.caldaria,普罗胶丝藻G.protogenita和略缢胶丝藻G.subconstricta.标本自安徽黄山和芜湖。  相似文献   

6.
中国鱼腥藻属的八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全世界共报道100多种鱼腥藻,中国只记录了40余种,而且一些种类的描述仍比较模糊.近期,在湖北、云南、广东、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北京等地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多种鱼腥藻,其中有8种是中国尚未报道的新记录种,分别是:近亲鱼腥藻Anabaena affinis Lemmermann 1897、浮游鱼腥藻Anabaena planctonica Brunnthaler 1903、凯氏鱼腥藻Anabaena kisseleviana Elenkin 1938、束丝鱼腥藻Anabaena aphanizomenioides Forti 1912、伯氏鱼腥藻Anabaena bergii Ostenfeld 1908、乌克兰鱼腥藻Anabaena ucrainica(Schkorb.)Watanabe 1996、大湖鱼腥藻Anabaena oumiana Watanabe 1996和真紧密鱼腥藻Anabaena eucompacta Li et Watanabe 1999.  相似文献   

7.
常丝藻(Tychonema)是1988年由Anagnostidis和Komárek从颤藻属分离出来而新成立的蓝藻属,以纤细常丝藻(T.tenue)为模式种类。目前确认的常丝藻有纤细常丝藻、博多常丝藻(T.bornetii)和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三个种类。我国已经有博多常丝藻的纪录,但是对模式种纤细常丝藻和它的相似种类布氏常丝藻却没有报道。在洱海中采集到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研究并描述了该藻的藻丝颜色、藻细胞内含物的结构、藻体形态特征等。同时,通过藻种的分离培养技术,得到了布氏常丝藻的纯培养藻株,编号为CHAB663,并且测定了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藻株与T.bouurrellyi/T.tenue聚为一族。洱海分布的布氏常丝藻,是在欧洲以外首次发现此种藻类,也是我国的新纪录种。研究说明布氏常丝藻不仅仅分布在温带欧洲较为寒冷的水体中,在亚热带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布氏常丝藻被认为是出现在轻微富营养化湖泊中,而我国洱海也被认为是富营养化的初级阶段的水体,这也表明,布氏常丝藻的出现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起到了指示作用。此外,研究还对常丝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拟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 Geitler 1933)在全球分布广泛, 并在极端环境下多有发现, 但目前在中国尚无报道。研究在对太湖水体进行野外调查时观察到了水体中的Chroococcidiopsis, 并分离得到纯培养藻株, 编号为CHAB1690。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为我国新记录属, 本文描述了该属的特征。对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表明: CHAB1690与拟甲色球藻属的模式种温泉拟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 thermalis)基因序列相似度仅为91%, 暂未定种; CHAB1690与欧洲的两株未定种Chroococcidiopsis相似度较高, 并与大多数拟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聚集在一起, 但仍有少数藻株聚集在距离较远的另一个类群。比较两个类群中藻株的最低相似率, 结果表明, 基于形态界定的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可能包含多个属。    相似文献   

9.
近期在湖北省陆水水库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在中国尚未报道的蒙氏长孢藻Dolichospermum mendotae(Trelease)Wacklin,et al.2009。文章详尽地描述了该种的特征,并对其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表明,与日本、西班牙、捷克等地区所得到的该种的序列相似度很高,显示出来自不同地区的蒙氏长孢藻在分子系统进化树上聚为一支。最后通过毒素分子检测和生物试验显示分离于陆水水库的三株蒙氏长孢藻不产神经毒素。  相似文献   

10.
卵孢金孢藻(Chrysosporum ovalisporum(Forti)Zapomelováet al.)是一种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和澳大利亚较常见的水华蓝藻,但我国目前还未有该物种分布的报道。本文对采自上海市滴水湖中的藻种进行分离培养,获得了一株纯化藻株CFWA01007,经光学显微镜观察,初步判定其为卵孢金孢藻,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测定了其16S rRNA基因序列,结果与来自欧洲和北美的Chrysosporum ovalisporum(Forti)Zapomelováet al.相似度极高,故判断其即为卵孢金孢藻,这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对该种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黄颡鱼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对翻阳黄颡鱼种内性状变异,食性,年龄和生长,成熟系数,周年变化,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和增养殖黄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富营养湖泊滇池水华蓝藻的机械清除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富营养湖泊暴发蓝藻水华时可集聚浓度达n× 10 8— 9cell/L ,利用重力振动、旋振和离心等方法收集富藻水 ,逐次浓缩、脱水后得藻泥 ;根据需要可对藻泥进行干燥 ,得到干藻粉。 2 0 0 1年 4月至 2 0 0 2年 11月在云南滇池以上述方式清除蓝藻水华 35 1d ,共处理富藻水 4 2 6 4 8m3 ,折合清除水华蓝藻干重为 4 6 0 .83t。按所清除的蓝藻干粉的总氮、总磷、总钾、粗有机质及重金属的平均含量计算 ,相当于从试验区水体中去除了氮 (N) 37.33t、磷 (P) 2 .71t、钾 (K)2 .4 9t及粗有机质 2 0 0 .32t;重金属铅 (Pb) 2 .2 89kg、砷 (As) 2 .2 3kg、汞 (Hg) 2 .3kg、镉 (Cd) 0 .5 1kg。表明在富营养湖泊中水华蓝藻大量暴发时 ,采用机械除藻 ,对控制蓝藻水华污染 ,有效降低内源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5月和6月在鄱阳湖沿岸带的62个样点采集了淡水螺类样本并调查了生境类型,分析了淡水螺类的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淡水螺类19种,分属田螺科(8种)、觿螺科(8种)、椎实螺科(2种)和黑螺科(1种)。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次调查的螺类物种数有较大的下降,但田螺科和觿螺科的物种仍是整个螺类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组成与其他生境的差异较大,淤泥生境的螺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沙土、砂石和水草3种生境(P0.05),表明螺类对生境具有一定的栖息偏好性。最后详细讨论了淡水螺类种数变化、物种组成及其生境分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初步建议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测定了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根据22个断面,199个采集点,398个样方的测定结果,得出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年生产量为431.76万吨(湿重),即相当于5.44×10~(-15)焦耳(能量)。其中,马来眼子菜、苦草和黑藻等3种合计约占总生物量的71.46%。全湖可供草食性鱼类食用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约占总量的86.9%。文中还对4个植物带和9个群丛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工增殖草食性鱼类,调整湖中植被组成,保护和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等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水生植物资源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鱼体重金属的富集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吴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鱼类重金属的污染情况, 以鄱阳湖吴城6种常见淡水鱼(鲤、鳙、鲢、草鱼、青鱼、鳊)为研究对象, 分别研究鱼心脏、肝脏、鳃丝和肌肉等部位中铜、锌、铅、镉4种重金属的富集情况, 并采用目标危险系数(THQ)评价其健康风险。结果显示, 重金属元素在鱼体不同器官中的富集程度不同, Cd在肝脏中的含量最高, Cu在肝脏和心脏中的含量最高, Pb在肝脏中的富集含量最低, Zn在各器官的总体含量要高于其他3种元素。4种重金属在鱼肌肉中的含量均符合国内外标准。目标危险系数(THQ)分析结果表明, Pb导致的健康风险最高, Cd最低, 单一重金属THQ值和复合重金属TTHQ值均小于1, 说明吴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较低, 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蚌湖和中湖池苦草冬芽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 1 2月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蚌湖和中湖池苦草冬芽进行调查。苦草生活冬芽的平均长度为 3 .0 5± 0 .5 6 cm,平均直径为 0 .84± 0 .1 4cm,平均鲜重为 1 .0 3± 0 .3 0 g,平均干重为 0 .3 0± 0 .1 0 g,含水量为 70 .6 2 %。生活冬芽在蚌湖和中湖池的平均密度分别为 1 5 .8个 /m2和 2 4 .3个 /m2 。苦草冬芽在蚌湖的分布比较均匀 ,在中湖池各采样点的分布有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与不同采样点的基质状况有关。苦草生活冬芽在基质中分布最大深度为 3 5 cm,在0— 1 0 cm土层中所占比例最大 ;冬芽死亡数以 2 0— 3 0 cm土层中所占比例最大。冬芽分布深度对其以后的萌发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特大洪水对鄱阳湖水生植物三个优势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年7月~8月长江爆发了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作者造反2通江湖泊鄱阳湖水生植物优势种竹叶眼子菜、苦草和苔草为材料,比较报这3个种在物城水前后生物量和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和密度在特大洪水前后发生了显著性变化(P〈0.01)‘2)受特大洪水影响,水生植物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变动幅度大。尤其是叶眼子菜和苦草在洪水过后,水生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变动幅度大。尤其是竹叶眼子菜和苦草在洪水  相似文献   

18.
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毒性的研究Ⅰ.淡水蓝藻毒性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用国外检测蓝藻水华毒性的血凝法和小白鼠腹腔注射藻类提取液法。对武汉东湖蓝藻水华进行检测。发现八月份到十月份其间的藻类水华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大麦生壳二胞 图1 Ascochyta hordeicola Punithalingam,Graminicolous Ascochyta Species. Mycol. Pap. 1979,142: 98. 病斑生于叶片和叶鞘上,圆形或近圆形,直径5-12mm,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初呈褐色,后扩大为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的病斑,上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分生孢  相似文献   

20.
Chroococcoid cyanobacteria (0.7–1.3 μm in diameter) were discovered to be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Lake Ontario plankton. Using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densities of these microorganisms were found to vary by four orders of magnitude with a single large peak in abundance (6.5 × 105 cells mL?1) corresponding to the time of maximum water temperature. The morphology and abundance of these cyanobacteria were similar to those previously found in oceanic systems. They constituted 10% of the bacterial numbers in the epilimnion during this period, approximately 40% of the biomass of prokaryotes less than 2.0 μm, and 30% of the biomass of all microorganisms less than 20 μm in size. Size fractionation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responsible for approximately 38% of the total primary production during times of peak abundance, and were important in phosphorus uptake. Cyanobacteria observed in the food vacuoles of heterotrophic microflagellates and in the guts of rotifers suggest that the latter organisms may be important consumers of this prokaryot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