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Vps74/GOLPH3是参与高尔基体蛋白糖基化修饰的关键蛋白,并且是重要的磷酸磷脂酰肌醇效应因子,在胞内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目的】鉴定白假丝酵母Vps74蛋白,并探索其在该病原菌压力应答、蛋白分泌、形态发生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在线序列比对方法,初步鉴定白假丝酵母Vps74蛋白;采用两步PCR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白假丝酵母vps74基因缺失菌株vps74Δ/Δ及回补菌株VPS74c;采用反向遗传学方法,探究Vps74在白假丝酵母的压力应答、蛋白分泌、形态发生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结果】白假丝酵母中存在典型的Vps74/GOLPH3同源蛋白,Vps74参与蛋白糖基化修饰过程,vps74基因缺失导致白假丝酵母蛋白分泌能力、形态发生能力、黏附能力以及侵染宿主能力的显著降低。【结论】Vps74通过影响蛋白分泌、形态发生、黏附、嵌入式生长等过程,在白假丝酵母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在正常人体中,白假丝酵母是一种无害共生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白假丝酵母可引起假丝酵母病,轻者可导致黏膜感染,重者可发展为系统疾病,直至危及生命。白假丝酵母从酵母态至菌丝态的形态转变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BDSF是小分子短链脂肪酸,由Burkholderia cenocepacia分泌产生。酵母态白假丝酵母,在BDSF≥30 μmol/L时因菌丝生长受强烈抑制,无法由酵母相向菌丝相转变。而菌丝相白假丝酵母,当BDSF在30 μmol/L和60 μmol/L时,菌丝进一步生长并产生分支,但随菌丝分支生长,新生的分支菌丝不断转变为酵母态;当BDSF增加至120 μmol/L时,菌丝生长和分支状况几乎完全受抑制。由此可见,BDSF不仅强烈抑制菌丝生长,还可促使新生的菌丝态向酵母态转化。  相似文献   

3.
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在正常人体中,白假丝酵母是一种无害共生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白假丝酵母可引起假丝酵母病,轻者可导致黏膜感染,重者可发展为系统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白假丝酵母从酵母相至菌丝相的形态转变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BDSF是小分子短链脂肪酸,由Burkholderia cenocepacia分泌产生.对酵母相白假丝酵母,在BDSF≥30 μmol/L时因菌丝生长受强烈抑制,无法从酵母相向菌丝相转变.而对菌丝相白假丝酵母,当BDSF在30 μmol/L和60 μmol/L时,菌丝进一步生长并产生分支,但随菌丝分支生长,新生的分支菌丝不断转变为酵母相;当BDSF增加至120 μmol/L时,菌丝生长和分支状况几乎完全受抑制.由此可见,BDSF不仅强烈抑制菌丝生长,还可促使新生的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  相似文献   

4.
白假丝酵母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研究其生物机制有重要意义.代谢物作为生物体基因表达的终产物,对其种类和含量的研究可作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重要补充.本文综述了目前研究中所发现的与白假丝酵母形态学和应激相关的代谢物种类和作用以及其分离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和耐药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三颗针对白假丝酵母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溴化噻唑蓝四唑法(MTT)和琼脂平板法测定三颗针对白假丝酵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三颗针对白假丝酵母菌丝形成的影响;采用MTT法测定三颗针对白假丝酵母菌丝萌发不同时期的抑制率。结果三颗针对白假丝酵母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采用琼脂平板法测得三颗针抑制该菌的MIC为2mg/mL,MFC为4mg/mL。三颗针能减缓该菌的生长速度或使其停止生长,且浓度越高作用效果越明显。其中4mg/mL的三颗针作用白假丝酵母6h后,能够完全抑制菌丝形成。对于24h后已经萌发为菌丝态的白假丝酵母,三颗针可抑制菌丝的继续生长,与对照组相比,4mg/mL的三颗针对于萌发2h后的白假丝酵母的菌丝抑制率为76.7%(P0.01)。结论三颗针能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丝的生长和萌发。  相似文献   

6.
南京地区1386株临床分离酵母的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临床分离酵母的种类及药物敏感性。采用CHROMagar Candida显色培养基和API20CAUX对我院2008年1~12月分离自临床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1386株酵母进行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分析其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克霉唑的药物敏感性,数据用Whonet5.4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386株酵母中,白假丝酵母占58.95%,热带假丝酵母占15.95%,光滑假丝酵母占15.15%,克柔假丝酵母占2.74%,其他酵母占7.21%。葡萄牙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白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和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5.45%、94.29%、82.99%、79.19%、68.57%和28.95%;白假丝酵母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霉唑和克霉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3.76%、93.15%、84.58%、84.09%、82.99%、80.05%和78.09%。结果提示,我院深部真菌感染仍以白假丝酵母为主,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白假丝酵母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最高;除克柔假丝酵母外的所有酵母对氟康唑的敏感率都很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50株白假丝酵母菌基因缺失菌,寻找出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进一步探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培养生物被膜的方法筛选50株基因缺失菌;利用XTT法验证所筛选出的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被膜形成缺陷;进一步观察ORF19.2500基因缺失菌生长、菌丝形成。结果用XTT法证明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膜形成缺陷,且生长曲线和滴琼脂平板的方法均提示其生长速率减慢。在spider培养基上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不能诱导菌丝形成,但在YPD+10%小牛血清则菌丝形成正常。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可利用spider培养基缺陷而影响其酵母、菌丝二态性的转化,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L.delbrueckii)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L.fermentum)发酵上清液对3株耐氟康唑白假丝酵母临床分离株CA3、CA6、CA8生物膜形成和分散的作用。方法通过MIC试验,确认3株白假丝酵母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耐药;用96孔板构建体外白假丝酵母生物膜;用棋盘法分别检测L.delbrueckii、L.fermentum发酵上清液与氟康唑联用对3株白假丝酵母的作用;用XTT法对生物膜形成量进行定量分析;检测L.delbrueckii、L.fermentum发酵上清液与氟康唑联用对白假丝酵母时间-生长曲线的影响;显微镜拍照检测L.delbrueckii、L.fermentum发酵上清液单独和氟康唑联用对白假丝酵母生物膜形态的影响;平板培养法检测L.fermentum发酵上清液对白假丝酵母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 CA3、CA6、CA8三株临床分离菌株对氟康唑耐药,MIC浓度均为8μg/mL。L.delbrueckii与L.fermentum发酵上清液与氟康唑联用对3株耐药型白假丝酵母的生物膜形成与分散均未表现出协同作用,且发酵上清液与氟康唑联用效果不如发酵上清液单独处理效果好,L.fermentum发酵上清液对生物膜的分散作用较L.delbrueckii发酵上清液强。L.fermentum发酵上清液抑制白假丝酵母的初始黏附。结论 L.delbrueckii、L.fermentum发酵上清液单独应用时均对耐氟康唑白假丝酵母生物膜的形成与分散有干预作用,与氟康唑联用时未表现出协同作用,抑制耐药白假丝酵母生物膜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菌丝形成和起始黏附有关。  相似文献   

9.
白假丝酵母可在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进行转换,这种形态转换对白假丝酵母的黏附、侵入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出了一系列与白假丝酵母形态转换相关的基因,并发现了两条调控其形态转换的信号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根据表型特征鉴别都柏林假丝酵母(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假丝酵母(白念珠菌)的方法一般不完全可靠,最可信的选择是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但因其要求条件较高,不适于推广使用。原本用于鉴定新生隐球菌的Staib琼脂和向日葵琼脂培养基在区分都柏林念珠菌和白念珠菌中的作用逐渐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1.
六种假丝酵母在不同培养基中形成厚膜孢子的情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人可能致病的酵母菌中,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是最常见的一种。对白色假丝酵母的鉴定方法很多,目前一般认为最简便、最快的初步鉴定方法是观察在其假菌丝末端是否形成典型的厚膜孢子。然后可再结合生化特性及动物接种等方法做进一步鉴定。据报道,加有乳化剂的培养基对白色假丝  相似文献   

12.
外阴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病是常见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对其致病微生物白假丝酵母菌的研究方向已从大范围的筛查病因过渡到小范围的深入研究,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对白假丝酵母菌水解酶的研究发现和前沿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抗生素诱导的小鼠阴道菌群失衡模型,并研究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的阴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 以IRC小鼠为实验对象,用头孢曲松造成阴道菌群失调,并将白假丝酵母接种到小鼠阴道内,造成小鼠阴道白假丝酵母过度增殖模型.对抗生素作用后的小鼠,采用乳杆菌预防、同步、治疗3种方式,阴道接种德氏乳杆菌DM8909菌液(2×108CFU/ml);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及乳杆菌的阴道菌群分析,并同时进行分泌物镜检,取阴道组织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小鼠阴道内细菌总数显著下降(P<0.01),出现阴道红肿、分泌物涂片镜检查到白细胞及假丝酵母.乳杆菌对小鼠抗生素导致的阴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明显,受损小鼠阴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数量恢复至正常(P>0.05),其中乳杆菌预防组阴道菌群破坏程度最小(P<0.01);乳杆菌干预后的小鼠都可以显著性清除阴道内的假丝酵母菌(P<0.01),以乳杆菌预防组效果最好.结论 德氏乳杆菌DM8909能阻止白假丝酵母对阴道上皮的黏附作用,能调整阴道的菌群,对阴道黏膜有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4.
90株阴道念珠菌的菌群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MIC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明  李菁华 《微生物学杂志》2000,20(4):16-17,21
白假丝酵母是目前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从临床念珠菌感染病例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流行病研究, 可以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对由妇科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外阴分泌物分离纯化得到的90株假丝酵母 进行了系统鉴定并测定了对 MCZ, KCZ和 FCZ 3种药物的 MIC,分析了菌群变化及 MIC分布。结果显示,非 白假丝酵母所占比例(40.0%)明显上升,成为主要条件致病菌,而白假丝酵母所占比例仅为37.7%,已明显下 降;同时亦显示不同种类的假丝酵母对上述3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这种菌群变迁可能与近年来抗 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白假丝酵母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其表现也多种多样,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病人会产生威胁生命的系统性真菌病,其病死率为35%,天然免疫在抵御该菌感染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宿主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各种微生物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而Toll样受体和Nod蛋白是两类参与天然免疫的模式识别受体,其中Toll样受体家族在抗真菌感染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人体中该受体的概况,以及与抗白假丝酵母紧密相关的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研究山苍子油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抗菌活性,并阐明其可能的抗菌机制。通过水蒸馏法提取山苍子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成分。通过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山苍子油对白假丝酵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并研究山苍子油对白假丝酵母的抗菌动力学;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山苍子油对白假丝酵母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提山苍子油主成分为柠檬烯(26.51%),柠檬醛(11.94%)和马鞭烯醇(11.84%)。山苍子油对白假丝酵母菌的MIC和MFC均为1.25μL/m L;其抗菌动力学研究表明浓度低于其MIC时,山苍子油仅延长白假丝酵母的生长适应期,并不能彻底杀死细胞;SEM结果表示,山苍子易破坏正在出芽的细胞;TEM显示出山苍子破坏细胞壁,细胞膜,使细胞裂解。山苍子油具有优良的抗白假丝酵母活性,且白假丝酵母在芽痕处对山苍子油比较敏感,高浓度的精油(5.0μL/m L)对细胞产生不可逆破坏;山苍子油杀菌的靶标可能是细胞壁和细胞外膜,使细胞内大分子外泄,细胞器变形,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7.
【背景】CFL1基因是白假丝酵母高铁还原酶基因,介导胞外铁离子的还原,在白假丝酵母胞内铁稳态的维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研究CFL1基因调节氧化压力应答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及巨噬细胞模型,测定CFL1缺失对氧化压力耐受性和杀伤巨噬细胞能力的影响;使用羟基自由基清除剂二甲基亚砜(DMSO)分析其对缓解氧化压力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CFL1缺失对氧化压力应答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方法研究CFL1缺失对CAT1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构建WT-CAT1-GFP和cfl1Δ/Δ-CAT1-GFP菌株分析过氧化氢酶基因过表达对cfl1Δ/Δ氧化压力敏感性的影响。【结果】白假丝酵母CFL1基因的缺失会造成杀伤巨噬细胞能力的减弱,氧化压力应答基因表达的下降。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过表达则能恢复与野生型几乎一致的氧化压力水平。【结论】CFL1基因通过转录调控参与白假丝酵母氧化压力应答过程。  相似文献   

18.
《菌物学报》2017,(3):385-39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是其主要致病菌。我们通过在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雌激素建立大鼠的假发情模型,然后在大鼠阴道内接种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SC5314悬液,建立大鼠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血浆中及阴道局部白细胞介素‐2(IL2)、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Toll样受体‐4(TLR4)的值,探讨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发病机制。我们发现大鼠血清中只有TLR4在第2周出现显著性上升,而在阴道灌洗液中,IL2在第3周显著下降,TLR4在第2和第3周显著上升,MBL在第1至第3周均显著下降。由此我们推断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发病过程中,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VVC和RVV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人体内定植着数目庞大、结构复杂的细菌及真菌等微生物群,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菌或真菌的某个单一物种,但最近研究表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更好地理解体内的微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备体中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正常菌群的一部分。白念珠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协同和拮抗作用有助于维持不同物种间复杂的平衡关系。了解白念珠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不仅可加深对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理解,还可为预防和治疗白念珠菌或细菌感染及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提供新途径。本文就白念珠菌与细菌共存时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从而为控制念珠菌或细菌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致病酵母菌基因组多态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致病酵母是条件致病菌感染中最常见的菌群。其属间、种间及种内的分型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意义。以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 markers,RAPD)的方法对48株临床上常见的酵母菌属间、种间及种内基因组型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并以多种引物扩增带型的相似性系数的高低来评价酵母菌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RAPD带型可清楚的显示出假丝酵母(Candida)及相关酵母属间、种间及种内的差异,亲缘关系的研究表明假丝酵母属与隐球菌属(Cryptococcus)、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的相似性系数为80%,除季也蒙假丝酵母(C. guilliermondii)外,假丝酵母属中不同种间的相似性系数为82%~87%,同种不同株间的相似性系数>90%。大多数属、种基因组分型的结果和形态学分类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