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范围大,水稻的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较难,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品质与高产的主要原因,那么,对水稻病虫害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才可以确保水稻稳产高产,以下文章对水稻的病虫害以及综合防治技术做了阐述,以供广大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为了提高病虫防治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民的身体健康,在总结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经验与利用啮小蜂防治三化螟的基础上,1974年我们在新丰县通过采用育蜂治虫、以菌治虫、保护天敌、放养生物、农业栽培技术、抗病品种以及施用少量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措施,初步开展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试区设在新丰县城郊公社的城东、大洞、  相似文献   

3.
<正> 综合防治在病虫害的治理方面,愈来愈起着明显的作用。随着综合防治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对综合防治的认识也必将获得进一步提高。现结合我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问题,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综合防治的概念和标准 综合防治的概念应是通过各种措施,从而达到压低害虫的基数,把病虫危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阀值以下。在经济上,获取最大的收效,并无副作用出现。所以综合防治与非综合防治是有严格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正> 本课题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从我国水稻生产实际出发,以三大效益为目标,吸收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制订出总体设计方案。通过1983—1985年的协作研究,整个工作取得了重  相似文献   

5.
<正> 该书由杜正文教授主编、张孝羲、王法明两位教授任副主编共37位专家学者撰写编著,1991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06页,55万4千字,并有插图、插页和参考文献。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我国水稻主要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害虫的致害性分化,水稻迁飞性害虫、水稻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型的利用与调控、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和经济防治指标、水稻害虫天敌作用的评价、水稻抗性品种、水稻栽培控害技术、水稻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预测与管理模型,以及我国六大稻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水稻种植过程中育秧阶段非常关键,农谚道":秧好一半稻"。水稻育秧技术在不断提高,北方已经不用传统的水育秧了,湿润育秧和旱育秧在以前的基础上有很大变化。现在育秧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薄膜育秧、工厂化育秧,以及与机插相配套的秧盘育秧、干旱育秧等方式。  相似文献   

7.
菊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系统调查了菊花病毒病、霜霉病、叶斑病、叶面害虫,蚜虫天敌种类及其流行规律,研究了组培脱毒苗,地膜覆盖移栽,与高秆作物套作、摘顶稍、利用昆虫天敌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治理效果,测定了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菊花组培苗脱毒率在60%左右,脱毒苗增产50%以上,叶枯病,霜霉病病叶率下降28%-30%,虫口密度下降40%,在收菊花前1个月使用拟菊酯杀虫剂,农药残留量低于允许值,不会对菊花和和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麦病虫害监测及多年资料综合分析,明确了小麦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技术措施:提出加强植物检疫、选用多抗优质品种、改进栽培方法等农业措施以及种子消毒、适期化除、开展总体防治等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系统调查鉴定了菊花病毒病、霜霉病、叶斑病、叶面害虫、蚜虫天敌种类及其流行规律,研究了组培脱毒苗、地膜覆盖移栽、与高秆作物套作、摘顶稍、利用昆虫天敌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治理效果.测定了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菊花组培苗脱毒率在60%左右,脱毒苗增产50%以上,叶枯病、霜霉病病叶率下降28%~30%,虫口密度下降40%,在收菊花前1个月使用拟菊酯杀虫剂,农药残留量低于允许值,不会对菊花和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也叫土豆、山药蛋。它可作为粮食、蔬菜直接食用,又可以作为加工原料、饲料来使用。作物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全球范围内均有种植。随着马铃薯种植技术提升、越来越广的用途开发,种植马铃薯的人们越来越多。从总产量与总面积来看,我国马铃薯都居于世界第一。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而且还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有力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现阶段,由于马铃薯的重茬种植、忽视对土壤的消毒以及抗病品种的选择,导致马铃薯病虫害逐年增加。因此说要想提升马铃薯的质量与产量,那么就必须做好马铃薯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大 ,病虫害防治已成为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系列试验 ,总结了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现将其要点介绍如下。1 优良菌种的选择和使用选择优良菌种的标准为 :菌种的纯度高 ,色泽正 ,菌丝生长健壮 ,菌龄适中 ,抗杂能力强 ,产量高 ,具有品种特有的香味。菌种使用时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原料条件选择适宜的菌种。另外 ,要定期对菌种进行提纯、复壮和轮换 ,提纯和复壮 1a 1次 ,轮换2~ 3a 1次。另外 ,1a内应选 1个低温菌株和 1个高温菌株进行搭配。2 菇房及周围环境卫生菇房要远离饲养场、垃圾堆、粪便所 ,最…  相似文献   

12.
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无公害茶叶标准,提出源头控制污染物指标的关键技术措施,指明茶叶无公害化生产方向。  相似文献   

13.
花县毗邻广州市北部郊区,北接粤北山区,南连珠江三角洲北缘,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地区。1958年以前,由于水利问题未彻底解决,耕作制度以双季稻为主,单双并存,加上虫害严重,稻谷产量一直不能稳步上升。1958年以后,由于“流溪河”灌溉工程建成,双季连作稻的耕作制度稳定下来,同时大力推广以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害虫措施,收到显著效果。如三化螟的为害,从1956、1957年早稻白穗率分别高达25%和12.7%,被控制到常年不到1%。但1971年以后,稻、稻、麦一年三熟制逐步推广,加上近几年来冬春期干旱,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某些副作用,不但三化螟的为害有较明显的上升(如1971  相似文献   

14.
浅谈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于果树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农业生产效益的根本保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尤其是在我国的北方,果树的栽培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近些年中由于技术的进步果树的品种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果树的病虫害的问题,它对于果树的影响非常的大,直接在经济上给果农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能够让果农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对于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主要是对东北地区的果树病虫害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果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找出适当的对策,希望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淡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上 《昆虫知识》1996,33(3):185-187
  相似文献   

16.
据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情况下,具有很强的互抵性和互补性。有害生物的侵染力与自然天敌及作物自身的补偿力(包括为害减产的不足补偿、为害不减产的完全补偿、为害增产的超越补偿)处于平衡态,一般不发生灾害性的病虫害。然而,在人工栽培农作物和防治有害生物,并以籽粒收获为生产目的的情况下,由于籽粒期作物补偿力衰退,天敌控害作用减弱,使上述平衡态遭到破坏,通常,病虫为害会造成籽粒产量损失20%以上,这就是为什么要开展病虫综合防治的生态背景。从当前国内外综合防治实践来看,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大体可分以F3个层次…  相似文献   

17.
为了落实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尽快地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农林部于六月十六日至二十六日召开了全国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和部分地、县的植保干部。部分农垦、科研、农业院校及中央人民  相似文献   

18.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在种植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并且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水稻。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病虫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水稻的产量。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处理。本文结合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水稻的栽培技术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内容,我国关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模式的应用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也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发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广大干部、群众大干快上,认真回答“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问题的大好形势下,1974年,我省总结历年防治病虫害的经验教训和目前植保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开展了综合防治。 遵照毛主席关于“面上的工作要先抓好三分之一”的教导,采取了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全省建立三个综合防治示范区,共50万亩。其中,晋东南地区的晋城县综合防治玉米主要害虫10万亩;忻县、雁北地区的忻县、定襄、代县、浑源等县综合防治谷子害虫35万亩;运城地区的夏县、临猗、万荣综合防治棉花主要害虫5万亩。示范区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以路线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