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β多样性研究了不同更新模式(择伐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对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ata]群落高度级和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新前各米槠林样地均有7个高度级,cody指数(βc)和共有种数随高度级增大迅速减小;更新期各样地的高度级均减少,但随更新期延长高度级有所增加,低(第1至第3)高度级的物种数也有所增加。物种周转主要发生在第1至第3高度级。更新前各样地低(第1至第3)高度级间非共有种数和共有种数均较多,相异性系数较小并随高度级差异增加而增大;但受到干扰(皆伐)后相异性系数急剧增大并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择伐更新导致米槠群落高度级减少但可逐步恢复;天然更新样地中米槠生长很快,在12年更新期内已进入第6高度级;人工更新样地中米槠已不能生存,人工种植的杉木[Cunninghamialan ceolata(Lamb.)Hook.]成为优势种。总体上看,采取不同的更新模式后米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变化明显,但择伐更新和天然更新属轻、中度干扰,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稳定;而人工更新为重度干扰,导致群落基准高度级物种周转速率和总物种周转速率均大幅下降,使群落演替方向大幅改变。  相似文献   

2.
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水生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533-1536
从优势种,分布格局,种丰富度和群落间种相似系数角度,探讨不同人为干扰尺度对福建武平米槠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为干扰尺度(A级择伐更新,B级天然更新,C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D级杉木林)的加大,顶极种米槠重要,不同人为干扰群落与天然来桩群落种相似系数随之降低,降至D级分别为0和40%;而米槠分布格局(聚集强度)和种丰富随之上升,升至B级或C级后显著下降,据此可见,A级属于轻度干扰,现已恢复;B级属于中度干扰,将很快恢复;C级虽然顶级种米槠处于第二优势种,阳性树种裂斗锥处于第一优势种,但种丰富度达到最大值,属中度干扰,但恢复时间要较B级略长;D级属于强度干扰,产难恢复到米桩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α多样性尺度总结三种不同更新方式的米槠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的米槠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表现为天然更新> 人促更新> 人工造林。天然更新和人促更新米槠林是在皆伐迹上未经炼山发育起来的群落,而人工造林米槠林是从火烧迹地上发育的。天然更新米槠林处于演替的中级阶段,未达到顶级群落;而人促更新和人工造林米槠林则处于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4.
山西太岳山油松群落对采伐干扰的生态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群落受到采伐干扰后的生态响应程度一直是森林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研究前沿。本文以太岳山的油松林为对象,选择受不同采伐干扰强度和恢复时间的4块样地,通过固定标准地群落的调查获得数据资料,选用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λ)、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E1)和Jaccard、Sprenson两种相似性指数,研究油松林对不同采伐方式生态响应,探讨不同采伐干扰强度和恢复时间下油松林生物多样性变化和更新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采伐干扰的样地中阳性植物的种类明显增多,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植物处于生长逐步旺盛、物种逐步丰富的阶段,其种类组成表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喜阳植物垄断到耐阴种类不断增多、种类由少变多的动态特征。2)适度的择伐可以提高群落整体的多样性,但皆伐则降低了群落的综合物种多样性。3)受相同择伐强度干扰后,群落之间保持了最高的相似性,皆伐干扰使群落环境有了本质的变化,与天然林的物种相似性最低。4)受采伐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林内,恢复初期中更新幼苗幼树出现6个树种,主要以油松和辽东栎(Quercus liaodungensi)为主。天然林中的环境最有利于油松幼苗的生长,择伐后恢复初期18a间幼树数量最高,幼苗数量最低,皆伐后更新幼苗幼树数量最少,环境条件最不利于更新。  相似文献   

5.
采用土芯法获取福建省三明市米槠人工林、米槠人促更新林和米槠天然更新林的细根(直径2 mm),研究树种多样性对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槠人工林、米槠人促更新林和米槠天然更新林0~8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分别为(182.46±10.81)、(242.73±17.85)和(353.11±16.46)g·m-2,细根生物量随树种多样性的增加呈增加趋势.3种米槠林分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占细根总生物量的35%以上,各林分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变化显著.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对细根分布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表明树种多样性的增加没有引起米槠林细根空间上的生态位分化.3种米槠林细根的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均以米槠天然更新林最高,米槠人工林最低.比根长的大小顺序为米槠人促更新林米槠人工林米槠天然更新林,比表面积的大小顺序为米槠天然更新林米槠人工林米槠人促更新林,林分类型和土层的交互作用对二者均无显著影响,表明林分水平的细根形态可塑性对树种多样性响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植物群落特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人工林经营中的三种更新方式对植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m^2样地物种丰富度为:天然更新159种,人促更新130种,人工造林94种;多样性指数(Dsh)分别为4.3004、3.9283、3.5048;多样性均匀度指数(Jsh)分别为0.8484、0.8070、0.7714。人工造林的营林干扰是物种丧失和林分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山东曲阜地区蚂蚁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诱捕法和样方调查法获得曲阜地区蚂蚁4亚科15属19种。优势种为菱结大头蚁(Pheidole rhombino-da)、粗面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和异色草蚁(Lasius alienus),前2种亦是研究区域的广布种。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地区5种生境中蚂蚁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和生境异质性对蚂蚁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生物中蚂蚁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等指标均不相同。落叶阔叶林中蚂蚁群落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最高;人工杨树林中蚂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低;河滩草丛中蚂蚁巢数、个体数以及种类优势度指数(D)最高。人类干扰越强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低;生境质量和异质性越高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高。聚类分析与群落结构序列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人工杨树林与人居环境中蚂蚁群落相似性最高,其他几个生境蚂蚁群落间相似性很低。同种蚂蚁在不同生境中巢穴和蚁群大小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米槠-木荷林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更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坤  孙文  达良俊 《生态学报》2011,31(19):5839-5850
通过年轮分析,构建了浙江天童米槠-木荷林优势种木荷、米槠、石栎的年龄结构,分析了高生长和径向生长及萌枝策略随年龄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干扰对群落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3个物种的胸径、高度与年龄的关系均可用logistic曲线和线性模型拟合,但随年龄增加胸径、高度与年龄的关系显著下降。(2)随年龄增加3树种的DBH/H逐渐增加,米槠、石栎幼龄个体(1-20a)的有萌个体率和有萌个体萌枝数逐渐下降;米槠和石栎幼苗的主干较木荷细长、多萌枝,木荷和石栎成树主干较米槠细长;体现了米槠的更新策略具开拓性,木荷的具保守性,石栎在幼龄期具开拓性,成年期转为保守性。(3)米槠和石栎的年龄结构呈逆J型,幼龄个体充足,但中龄段(21-40a)存在更新断层,这与其高消耗的开拓性策略有关;木荷的年龄结构呈间歇型,各龄级均存有个体,这与其保守性策略有关;(4)3物种在大龄级上(52-60a)均存在更新高峰,与该地区的择伐干扰时间一致,高强度的干扰促生了次生演替,形成了以木荷为第一优势种的群落。(5)米槠、木荷、石栎的年龄结构是更新策略和干扰的综合表现,它不仅与径级结构一样可展现种群更新特征、预测种群发展动态,更能精确地反映群落动态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中亚热带典型河岸带阔叶林群落的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和干扰强度的耦合关系,根据干扰强度的不同,在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选取3条主要水系进行阔叶林群落调查,共统计到河岸带维管束植物93科174属304种,分别占保护区维管束植物总数的41.5%、18.0%、11.9%。物种组成以壳斗科(6属22种)、山茶科(7属22种)、樟科(6属16种)、蔷薇科(8属16种)为主。不同干扰强度下的河岸带植被群落相似性Jaccard系数均在0.2-0.3之间,各群落优势种完全不同,且存在特有分布的物种,但群落乔木层优势种优势度(重要值)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干扰强度下,物种数量、群落Jaccard系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体上为:轻微干扰〉中等干扰〉无干扰;而乔木的平均高度和平均胸径却为:无干扰〉中等干扰〉轻微干扰。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武夷山河岸带阔叶林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但不同干扰梯度下群落的结构和数量特征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人为干扰对川西碧峰峡山矾(Symplocos sumuntia)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其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为7200 m~2的12块样地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51种,隶属于58科98属,以樟科(Laur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蔷薇科(Rosaceae)等为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对山矾次生林群落径级、高度级结构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群落乔木层径级为单峰型结构,高度级结构分布呈倒“J”型,群落天然更新能力强。受不同人为强度干扰的山矾次生林群落各层次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数量不同,乔木层优势种数量差异显著,且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中度干扰的优势种数量最多,轻度干扰次之,重度干扰的最少。总体上看,人为干扰对山矾次生林群落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水平具有负面影响,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S)和均匀度指数(J_(sw))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物种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中度干扰下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有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法研究林窗干扰对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干扰改善了微环境,表现在林窗和林下乔灌层树种重要值和多样性存在差异.林窗乔木层中丰富度指数R、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均优多指数Z均高于林下,均匀度指数Js和群落优势度指数C低于林下;灌木层中R、D、H、Js、Z指数均高于林下,群落优势度指数C低于林下,林窗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生态优势种不明显,群落向复杂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林窗与林下乔木层Jaccard相似性系数Cj、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Bray-Curtis指数CN相对较低,Morista-Horn指数CmH较高,林窗对树种更新具有促进作用;灌木层相似性系数Cj、Cs、CN、CmH均较高,物种组成基本一致.根据M.Godron稳定性原理拟合出稳定性模型,林窗和林下乔木层分别为对数模型与二次函数模型,林窗和林下灌木层最佳拟合模型均为对数模型.林窗乔木层植物处于稳定状态,林下乔木层植物不稳定;林窗和林下灌木层植物均处于稳定状态.林窗和林下乔木层树种中以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重要值最高,说明其在森林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能对格氏栲种群更新产生较大影响.林下乔木层中格氏栲重要值较低,格氏栲更新存在困难,而林窗干扰促进了格氏栲的向上生长和重要值的提升,可有效实现格氏栲种群的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12.
米槠与杉木细根凋落物是否在自身群落中分解得更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网袋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细根在米槠林群落和杉木林群落交叉分解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0-1mm、1-2mm米槠细根在米槠群落比在杉木群落分解速率快,而相同径级杉木细根在两群落分解差异较大。0—1mm杉木细根在杉木群落的分解速率高于米槠群落,而1—2mm杉木细根在杉木群落的分解速率只及米槠群落的48%。米槠、杉木细根在两群落分解的差异表明,群落立地条件对细根分解存在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择伐强度对天然次生林乔木层6种优势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择伐强度对天然次生林乔木优势树种生态位的影响,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强度择伐下6种乔木优势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虎皮楠(Daphnipyllum oldhami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甜槠(C. eyrei)、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择伐干扰下,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随择伐强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除黄瑞木外,其余5种优势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均大于0.5;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8的种对比例,也随择伐强度增大而下降。在皆伐干扰下,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均小于0.5,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8的种对比例仅占46.7%。这说明适度择伐(弱度和中度择伐)干扰,有利于保持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较大生态位宽度和较强生态适应性。因此,合理择伐有利于中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和利用,择伐强度应以弱度或中度为宜。  相似文献   

14.
都江堰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群落与生境类型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于2000年10月底至11月初,对都江堰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不同生境类型中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捕获小型哺乳动物12种,其中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10种,食虫目(Insce-tivora)JuQin科(Soricidae)2种,总捕获率为10.67%,在所调查的7个生境中,以干扰较轻的次生林中小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1.8438)和均匀度(0.9475)最高,灌丛、次生林1、原生林和弃耕地均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农田受人类的干扰最严重,物种单一,优势度(0.5703)明显;柳杉林中的多样性指数(1.3380)和均匀度(0.8313)均较低。但原生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1.4305)略低于次生林(1.8475和1.4610),灌丛(1.6398)和弃耕地(1.6566)。根据不同生境内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系统聚类,7个生境在相似性指数0.0952处全部聚合在一起,灌丛、原生林和次生林中主要分布有森林型小型哺乳动物,聚为一类,为森林群落型;柳杉林和农田以大足鼠(Rattus nitidus)为优势种,聚为一类,为农田群落型;弃耕地一方面由于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1.6566),另一方面其农田型小型哺乳动物仍占较高比例(46.67%),所以在聚类图中另成一类,为农林交错型。结果表明,人类活动过度干扰的生境(如农田、柳杉林)多样性指数最低,适度干扰的生境(如次生林、灌丛、弃耕地)多样性指数最高,干扰较少的生境(如原生林)多样性指数略低。  相似文献   

15.
三种干扰方式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济普  朱华 《广西植物》2002,22(2):129-135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 3种人为干扰破坏 (择伐、皆伐和轮歇 )后形成的次生群落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植物多样性各个方面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 1 )择伐群落和皆伐群落乔木层物种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在科、属、种 3个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但较轮歇群落物种更为丰富 ,多样指数更高。( 2 )轮歇群落林下灌草层的物种数在科、属、种 3个水平上高于择伐群落和皆伐群落 ,但 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则分别在各个水平上低于择伐群落和皆伐群落。 ( 3)轮歇群落先锋种类占较大比重 ,达76 % ,其它二类群落比例约为 5 0 %。( 4 )择伐和皆伐群落乔木层都由几种植物形成共同优势 ,轮歇群落则形成单优群落。 ( 5 )在生活型构成上 ,皆伐群落乔木树种种类相对较多 ,轮歇群落藤本植物较多 ,草本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尤其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远多于其它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16.
贾真真  李苇洁  田奥  王加国 《生态学报》2021,41(11):4641-4649
为揭示旅游干扰对于百里杜鹃风景区杜鹃群落特征影响,选取杜鹃纯林和杜鹃混交林两种杜鹃群落,分析干扰对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进行样地设置和调查,通过旅游影响系数分析样地旅游干扰等级,并分析对比了不同旅游干扰程度和干扰方式对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1)百里杜鹃景区共有植被67科102属130种,其中杜鹃纯林共有植被97种,以马缨杜鹃、箭竹和露珠杜鹃为优势物种,杜鹃混交林共有植被115种,以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映山红为优势种;2)两种杜鹃群落均在中等干扰水平时具有最高的Berger-Parker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中度干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杜鹃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不同的是两种群落的Shannon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在杜鹃纯林中表现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重度干扰,而在杜鹃混交林中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轻度干扰,相较于杜鹃纯林,杜鹃混交林物种更为丰富,在旅游干扰下生物多样性更为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而杜鹃纯林受旅游干扰波动显著;3)垃圾指数、踩踏指数与杜鹃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生长结构无明显相关性,而垃圾指数与杜鹃纯林Shannon多样性指数、物种数以及草本均高呈显著负相关,踩踏指数与杜鹃纯林灌木层高度、盖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与草本均高呈显著正相关;4)各杜鹃群落对旅游干扰有不同响应,为保持杜鹃群落稳定性,应在花季适当分流,严格控制杜鹃纯林的重度干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思茅松(Pinus kesiya)天然林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种间联结、种内与种间竞争和群落稳定性, 探讨干扰强度对思茅松天然林乔木种群种间与种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1)择伐干扰改变了大多数乔木树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思茅松优势地位未受影响, 随着择伐干扰强度的增加, 思茅松在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逐渐变大, 在重度干扰的群落中与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一起成为生态幅度最大的树种。(2)通过种间联结与生态位重叠分析发现, 随着干扰强度的加剧, 乔木种群的种间关系发生变化, 中度干扰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明显高于未干扰和重度干扰群落, 而在三类群落中, 思茅松与其他种群之间的重叠值较小。随着干扰强度增加, 种群间正联结与负联结的种对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3) Hegyi竞争指数表明, 三类群落中思茅松种群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间, 而干扰强度进一步增加了思茅松种群的种间竞争强度, 其种内平均竞争指数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加而减少。(4)林窗是思茅松种群种间和种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类群落都处于较不稳定的阶段, 但中度干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稳定性都高于未干扰和重度干扰的群落。择伐原则依据森林管理的目的而确定, 如以木材培育为主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不同强度旅游干扰对黄山松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吴甘霖  黄敏毅  段仁燕  赵凯 《生态学报》2006,26(12):3924-3930
研究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强度旅游干扰下黄山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日和Pialou均匀度J比较分析了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乔木层中,低度干扰下多样性指数较大;其他层次中,中度干扰下多样性指数最高。整个群落分析表明,低度干扰下几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8、3.0976、0.9326、0.7515;中度干扰下,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44、3.2519、0.9421、O.8594,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所起的作用较大;高度干扰下,多样性指数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分别为34、3.0095、0.9289、0.7834。利用群落优势度(C)衡量了不同干扰下黄山松群落的稳定性。结果发现中度干扰下的群落稳定性最低。表明中度干扰能一定程度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但可能会导致群落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根据晋、陕、宁、蒙地区13个样地的野外调查资料,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研究了柠条锦鸡儿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放牧干扰和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晋、陕、宁、蒙地区柠条锦鸡儿群落组成成分简单,共记录种子植物111种,分属25科,64属,灌木层优势种为柠条锦鸡儿,草本层优势种集中于禾本科、豆科、菊科蒿属和藜科;(2)受人为干扰、土壤和气候等影响,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综合性质具有一定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群落的Patrick指数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出现较大的波动,且波动趋势基本一致,Pielou指数表现较为稳定;(3)放牧干扰强度与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Patrick指数、Pielou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群落丰富度随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大而下降,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D2和D3时呈现峰值,表明适度干扰可以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4)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与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共同体现了水分条件是制约柠条锦鸡儿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20.
运用样地和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合肥市不同演替进程的湿地类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计算湿地植物的重要值与群落植物的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的相关指标分析了其群落多样性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合肥市典型的人工型湿地共有植物22科41属47种;半人工半自然型湿地共有植物10科21属21种;自然型湿地共有植物37科65属70种.湿地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其群落特征与其人工性和自然性有关;在不同的外界干扰下,湿地的类型也不同,湿地处于不断的演替过程中.其群落的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关系复杂,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在进行湿地群落和生态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其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也要考虑群落优势物种的组成,优势物种的优势度以及群落的演替趋势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