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动物孵化酶(hatching enzyme HE)是早期胚胎在特定发育阶段由孵化腺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在动物早期胚胎孵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4]。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HGC)一般为单细胞腺体,是从胚胎发育到特定阶段(孵化前)出现、至胚胎孵出后的特定时期消失的一时性细胞(transient type of  相似文献   

2.
动物孵化酶(hatching enzyme,HE)是早期胚胎在特定发育阶段由孵化腺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在动物早期胚胎孵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HGC)一般为单细胞腺体,是从胚胎发育到特定阶段(孵化前)出现、至胚胎孵出后的特定时期消失的一时性细胞(transient type ofcells)。完全分化的HGC内充满了低电子密度的酶原颗粒(孵化酶原颗粒),在鱼胚中的分布因物种而异。在大多数鱼中,HGC分布在胚体的外表面和/或卵黄囊中,一般为外胚层来源。如在虹蹲鱼HGC分布在胚体的前表面、卵黄囊、咽部、鳃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属于外胚层来源。而日本鳉鱼HGC  相似文献   

3.
河川沙塘鳢孵化腺的发生及孵化酶的分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nther)孵化腺的发生及孵化酶的分泌过程。河川沙塘鳢的孵化腺为单层细胞腺体,发生于外胚层。孵化腺(Hatching gland,HG)最早发生自眼晶体形成期的胚胎,初发生时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s,HGCs)分布于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随着胚胎的发育,HG仍以单层细胞分布于胚体和卵黄囊的外表面,HGCs数量急剧增多,细胞体积增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至眼黑色素出现期的胚胎,HGCs的数量达到大约900-1200个,广泛分布于胚胎头部两侧、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卵黄囊的前腹面。HGCs大多呈椭圆形,短径为5-8μm,长径为7-12μm,在HE染色中呈粉红色。至孵化前期时,孵化酶颗粒自HGCs顶部的开口分泌出来,分泌颗粒呈圆球形,直径为0.5-1.0μm,有的以单体的形式存在,有的粘结成团。孵化酶进入卵周液,对卵膜内层进行消化和降解,使胚胎破膜而出。孵化后2d,HGCs便从表皮中消失。  相似文献   

4.
颗粒子宫腺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孕酮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颗粒子宫腺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受孕酮调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发育不同阶段颗粒子宫腺细胞的孕酮和孕酮受体,结果两者都为阴性。研究提示孕酮对颗粒子宫腺细胞的增殖、分化无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鲤胚胎孵化腺细胞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鲤胚胎孵化腺为单细胞腺体,发生于外胚层,可特异地被PAS染色。最早可在眼色素期检验出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HGC)它们主要分布在头部腹面及头部与卵黄囊连接处。开始,HGC位于表皮细胞下面,随发育迁移到胚胎表面。根据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在分泌孵化酶的前后,HGC区表面细胞呈鸡冠花状和疣状两种突起。前者系HGC处于分泌孵化酶期间;后者系HGC业已完成分泌作用,由于相邻的表皮细胞活动而形成的。HGC内富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并由后者合成酶原颗粒。HGC在完成分泌作用后,仍留在表皮中,以后逐渐退化,但在孵化后30h仍可见残留的HGC。  相似文献   

6.
青鳉(Oryzias latipes)繁殖力强、繁殖周期短,为硬骨鱼类研究领域的模式生物。目前,尚无青鳉性腺分化与发育过程的系统资料。该文以青鳉孵化后不同时期的生殖腺为材料,经石蜡切片和HE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性腺的出现、分化及成熟过程。结果显示:孵化后5~10 d,仔鱼腹腔右侧已可见生殖腺,生殖细胞体积明显大于周围的体细胞;孵化后10 d,性腺开始分化,雌、雄性个体性腺出现结构上的差异,雌性个体内可明显观察到生殖包囊结构;随后,雌、雄性个体内先后可见卵子和精子的发生过程和组织学分期;孵化后50 d,首见卵巢腔结构和成熟精子。此外,还观察到性反转现象的特例,即两性特征共存的现象。该结果将为发育生物学、遗传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研究》2017,(5):424-428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北方硕螽(Deracantha onos Pallas)6龄若虫、未交配和交配成虫3个时期受精囊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6龄若虫受精囊上皮层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各种细胞的形态不易区分;未交配成虫的受精囊上皮层细胞已初步分化,分布层次不明显,上皮层端部出现颗粒物;已交配成虫的受精囊分化出上皮细胞、腺细胞和导管细胞3种细胞类型,分布层次明显,颗粒物消失,腺细胞分泌腔呈现多态性。此外,已交配受精囊内表面分布有棘和导管细胞的导管开口,其形态均存在区域性差异。研究表明交配活动可能诱导了腺细胞的分泌活性,在受精囊不同区域腺细胞和棘可能行使不同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孵化酶存在于各种水生动物的胚胎中,会影响水生生物胚胎发育,是造成鱼类人工繁殖过程中早脱膜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黄颡鱼鱼卵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孵化时间点的孵化酶进行定位分布研究,探讨孵化酶在黄颡鱼鱼卵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结果表明:在黄颡鱼鱼卵中,孵化酶主要分布在鱼卵外胚层及卵膜内层上;在鱼卵孵化的各个时期均有孵化酶存在,孵化酶在各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阐释孵化酶在鱼卵孵化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琥珀蚕Antheroea assama具有典型的野蚕特征,蚕卵孵化不齐,严重影响琥珀蚕的室内规模化饲养.本研究旨在探究对琥珀蚕卵孵化起关键作用的孵化酶(hatching enzyme)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特征,为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抑制剂或促进剂调节琥珀蚕卵的孵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ACE技术克隆琥珀蚕孵化酶基因...  相似文献   

10.
1.神经褶中期外胚层中有一部分细胞位于表皮表面下,开始在细胞的表面产生一些纤毛.2.胚动期纤毛细胞,此时纤毛细胞还没有完全升到胚胎的表面.3.孵化期的纤毛细胞,注意所有纤毛细胞彼此均不相连接.4.孵化腺细胞(大指针)常常是  相似文献   

11.
芳香化酶(P450arom)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在性别分化中起重要作用。鱼类存在卵巢性和脑型两种芳香化酶,分别由Cyp19a和Cyp19b编码。稀有鮈鲫作为我国特有的实验动物,尚无其芳香化酶的有关资料,其性别分化机制亦不清楚。本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以简并引物扩增了稀有鮈鲫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b的部分序列,其长度为1070 bp, 编码357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典型的芳香化酶结构域。RT-PCR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在稀有鮈鲫的脑中表达,在性腺、肠、肾中也有表达;其在雌、雄脑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在胚胎发育阶段,Cyp19b的表达从囊胚期开始,至神经胚期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下降,孵化期又有所增强,孵化10天后维持在高水平。这些结果说明Cyp19b以脑中表达为主,可能在稀有鮈鲫神经系统发育和脑的性别分化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草鱼孵化腺超微结构及孵化酶形成与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鱼胚胎孵化腺为单细胞腺体,发生于外胚层,主要分布在胚胎头部及头部与卵黄囊连接处,尤以眼睛腹下方最多且典型。其形成、释放酶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划分为5个时期:形成前期、迁移期、分泌期、衰退期和消失期。畸形胚胎头部表皮细胞中很少有HGC的分化或HGC分化不完全,其形态结构也呈现畸形。    相似文献   

13.
T细胞的分化从好几个种属的动物里已经证实,胸腺微环境在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性成熟中的重要性。看来是骨髓前体细胞(前胸腺细胞)迁移至胸腺,经过加工变成功能性完全的细胞。然后输入到包括脾脏和淋巴结的周  相似文献   

14.
南方鲶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对人工孵化的南方鲶(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进行雄性化诱导处理(口服),获得雄鱼。对孵化后第5—130d的南方鲶幼鱼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南方鲶性腺分化发生在孵化后7d左右,雌雄性分化过程差异明显。雌鱼卵巢腔在孵化后12d左右形成,生殖细胞在孵化后35d左右快速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55d左右;雄鱼生殖细胞在孵化后130d左右快速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130d左右。雌性性腺分化早于雄性。  相似文献   

15.
鳜消化系统器官发生的组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形态学观察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d的鳜仔稚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水温为18.0-20.0℃时,鳜初孵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段位于脊索下方、卵黄囊上方的实心细胞索,卵黄囊呈椭圆形,含有油球.孵化后第2天,口和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孵化后第4天,消化道上皮细胞出现分化,肝脏和胰脏出现,仔鱼开始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孵化后第5天,仔鱼开口摄食,消化道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孵化后第9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逐步发育完善和成熟.孵化后第7天前肠中出现空泡,孵化后第8天仔鱼后肠中发现有嗜曙红颗粒,表明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脂肪和蛋白质.在孵化后第13天,出现胃腺,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垂体前叶腺细胞没有直接神经支配,前叶内只有自主神经纤维支配垂体前叶的血管。本文在大鼠垂体的相邻切片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前叶中的儿茶酚胺的特征性酶——酪氨酸羟化酶(TH)和乙酰胆碱的特征性酶——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进行显色。结果显示,大鼠垂体前叶中存在着TH-和ChAT-免疫阳性神经终末,两者可同时分布于垂体前叶的同一区域,且有较多终末分布于腺细胞周围。本文提示:儿茶酚胺和胆碱能神经纤维有可能直接调节腺细胞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皱纹盘鲍肠粘膜上皮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龙波  刘传琳  刘迅  陆瑶华 《动物学报》2001,47(3):324-328,T001
以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化学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的肠和直肠,肠和直肠粘膜上皮由5种细胞组成。具微绒的柱状细胞呈现吸收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纤毛柱状细胞参与运输食物颗粒和粪便,Ⅰ型腺细胞具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以顶浆分泌形式分泌消化酶,Ⅱ型腺细胞分泌物可能与包裹粪便有关,状细胞分泌酸性粘多糖。体外酶活性分析表明肠和直肠粘膜上皮分别具有4种和3种植物多糖酶。  相似文献   

18.
朱道玉 《动物学杂志》2008,43(4):97-101
在孵化基质沙粒径为0.3~0.6mm、孵化温度为(33.0±0.5)℃、孵化基质的湿度为7%~10%、相对湿度为70%~85%的条件下孵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卵,孵化周期35~36 d.破壳取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并制作切片,观察眼睛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孵化第4 d头部两侧出现眼泡的突起;第6d眼睛开始出现色素,第14 d色素由褐色变为黑色;第7 d瞳孔出现,透过瞳孔可见晶状体;虹膜于第14d出现,第18、19 d瞳孔周围呈放射状;巩膜突自第19 d出现,第21 d增至最多,第23 d消失;上、下眼睑分别在第19 d和22 d出现,第32 d眼睑可覆盖瞳孔,眼睛形态与成体眼睛相似.表皮外胚层于第3 d形成角膜原基和晶体泡,第32 d角膜发育完成;第34 d晶状体发育完成;神经外胚层于44~48 h由前脑的两侧分化形成视泡,第3 d由视泡分化形成视杯,并逐步分化形成视网膜;第23 d视网膜的八层结构基本形成;第34 d视网膜发育完成.  相似文献   

19.
斑马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几十年,斑马鱼(Danio rerio)由于其发育周期短且速度快,胚胎发育透明,已经成为众多研究领域的典型模式生物.斑马鱼的性腺发育和分化非常特殊,雄性和雌性幼鱼的性腺在早期全部发育成"类卵巢"结构.目前,对于斑马鱼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分化机制还不清楚.本文以孵化后不同时期的斑马鱼仔鱼和幼鱼的生殖腺为材料,经石蜡切片和苏木精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斑马鱼仔鱼性腺从出现、分化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孵化后5~10日龄仔鱼腹腔两侧可以观察到没有分化的生殖腺,其中的生殖细胞明显比周围的体细胞大;孵化后14~24日龄仔鱼的生殖腺中可见由卵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生殖包囊,其中的生殖细胞进一步分化、分裂形成体积更大、数量更多的卵母细胞;25日龄左右的仔鱼,其性腺成为在腹腔两侧对称,而且在组织结构上也较为典型的卵巢样结构.到35日龄前后可见一部分仔鱼的性腺逐步由卵巢样结构向精巢结构转变的过程.我们在2周左右的仔鱼的性腺中观察到了生殖包囊存在,这一现象还未见有前人报道.在本试验中,我们不仅清楚地观察到类似卵巢的性腺中"卵母细胞"逐渐凋亡消失的过程,还观察到性腺由最初的类似卵巢样结构逐渐变成典型的精巢结构的整个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发育生物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鼠下颌下腺细胞的培养方法,探讨下颌下腺细胞培养条件及细胞生长特性,为研究干细胞转分化涎腺腺泡细胞以及涎腺再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取2周龄的小鼠,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分别进行培养,用活细胞观察法和HE染色法记录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通过生长曲线和细胞倍增时间来比较两种方法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均可以成功的培养下颌下腺细胞,(1)组织块法培养的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边形,10天左右成铺路石样;消化法培养细胞亦为上皮样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2)HE染色下颌下腺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明显;(3)Cytokeratin13和AQP5表达阳性,Wimentin表达阴性;(4)组织块法培养细胞增殖相对较平缓,消化法培养细胞增长较迅速;(5)消化法培养倍增时间(1.3471±0.6071)天比组织块法倍增时间(2.1887±1.1503)明显缩短(P〈0.05);结论:体外可以成功的培养下颌下腺细胞,但是同时证明下颌下腺细胞长期传代较困难,这为研究干细胞转分化涎腺细胞和涎腺再生体内实验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