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杰 《四川动物》2008,27(1):123-126
采用焦点动物取样和连续记录的方法,在浙江省嵊州市河麂种源繁育基地对交配季节及非交配季节,成年雌獐和1岁龄雌獐的行为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成年雌獐刻板行为显著多于1岁龄雌獐(P<0.05);在交配季节,成年雌獐较1岁龄雌獐有显著较长时间的环境探究行为(P<0.05);与非交配季节比较,成年雌獐的移动时间在非交配季节明显增加(P<0.05).最后,还对圈养雌獐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4年7—8月,在浙江省富阳市獐养殖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圈养条件下哺乳期雌獐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雌獐的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卧息(59.01±2.93)%、走动(13.91±2.39)%、采食(10.60±0.74)%、梳理(7.76±1.10)%、反刍(2.84±0.66)%、站立(2.72±1.01)%、警戒(1.53±0.59)%、社会行为(1.26±0.54)%、排遗(0.36±0.22)%。2雌獐的昼间卧息时间极显著低于夜间(P<0.01),梳理时间显著低于夜间(P<0.05),而走动、采食、反刍、警戒和社会行为的时间极显著高于夜间(P<0.01),站立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一天中,雌獐的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呈现双峰型的节律特征,走动、站立和梳理行为出现了3个高峰期,卧息和社会行为则呈多峰型,其中取食高峰后延迟1~2 h为反刍高峰。4卧息行为分别与采食行为和走动行为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采食行为与走动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之,哺乳期圈养雌獐的日活动行为体现出明显的节律性,且大多数行为时间具有明显的昼夜差异。  相似文献   

3.
2008 年3 ~7 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进行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24 只獐(12 雌,12 雄)春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休息是春夏季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其次是摄食和运动。獐的昼间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06:00 ~08:00 和16:00 ~18:00。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analysis)和Mann-Whitney U 检验表明,在时间分配上,春、夏季休息、站立、排遗、梳理和运动行为差异极显著;雌雄间休息、站立、反刍、梳理和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雌性春、夏季站立、排遗、梳理、运动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摄食差异显著;雄性春、夏季休息、摄食、梳理、警戒和社会行为差异极显著,站立、反刍、排遗和运动行为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引入獐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野生种群相似,动物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对下一步在上海地区的种群复壮和迁地野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最大持续能量收支限制的因素和生理机理,本文测定了增加胎仔数和背部剃毛的KM 小鼠的哺乳
期摄食量和繁殖输出。基础代谢率(BMR)以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结果发现,增加胎仔数对哺乳期体
重、摄食量、热传导率、BMR 和胎仔重的影响不显著;与非剃毛对照组相比,剃毛使哺乳高峰期日平均摄食量
增加了13.8% (P<0.001)、BMR 增加了18.1% (P< 0.01)、热传导增加了30.8% (P< 0.01),但剃毛对体
重、胎仔数和胎仔重的影响不显著;胎仔数与断乳时胎仔重显著正相关,与幼体平均体重显著负相关。BMR 与
母体体重和胎仔重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KM 小鼠哺乳期能量收支受到了限制,剃毛显著增强了KM 小鼠
的散热能力,但未影响繁殖输出;支持“外周限制假说”,不符合“热耗散限制假说”。  相似文献   

5.
2011年8月到2012年4月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目标取样、扫描取样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6只成体雄獐(Hydropotes inermis)的6种领域行为进行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雄獐粪便中的睾酮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雄獐的许多领域行为发生频次表现出明显的月间变化,包括打斗、威胁、取代、追逐和粪尿标记;擦额标记行为频次虽月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领域行为一样在11月份出现频次峰值.发情期(2011年10月~2012年1月)和非发情期(2011年9月、2012年2~4月),打斗、威胁、粪尿标记和擦额标记行为发生频次差异显著;取代和追逐行为频次差异不显著.6种领域行为的发生频次均在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粪便睾酮含量在发情期和非发情期差异显著,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其含量在12月份达到峰值(51.16±9.85) ng/g.雄獐的威胁、擦额标记、粪尿标记和打斗行为发生频次与睾酮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取代和追逐行为与睾酮水平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该文报道了獐耳细辛属植物重瓣川鄂獐耳细辛(Hepatica henryi f. pleniflora Xiao D. Li et J. Q. Li)的新分布区——陕西省岚皋县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及镇坪县化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将该种的分布区向西北扩展到了陕西省的巴山地区,丰富了陕西省新增植物分布记录,为巴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
盐城獐种群生存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Vortex6.0计算机程序对盐城獐(Hydroptesinermis)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无狩猎和海潮侵袭的影响,在能容纳500头獐的栖息地中,盐城獐可长期生存。如狩猎死亡率达5%和10%,拥有100~200头獐的种群分别在32~50年和15~27年内灭绝率超过5%;拥有300~500头的现存种群分别在90~95年和29~42年内灭绝率超过5%。在有海潮侵袭的栖息地中,不管现存种群多大,在未来25年左右的时间内种群灭绝率大于5%,在50年内种群绝灭的可能性超过50%。根据该地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无海潮侵袭的堤内选择至少能容纳200头獐的栖息地和在相临的堤外选择能容纳500头獐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才能保证盐城獐种群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8.
四数獐牙菜的胚胎学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四数獐牙菜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 四分体的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为3-细胞。子房2心皮,2心皮连接处强烈内凸,4列胚珠。薄 珠心,单珠被,直生胚珠。胚囊发育为蓼型。胚乳发育为核型。胚胎发育为茄型酸浆I变型。反足细胞 在胚囊成熟时期宿存。果实成熟时,种子只发育至球型胚阶段。承珠盘存在。与已研究的獐牙菜种类 的胚胎特征相比较,该种存在三个显著的特点:直生胚珠,心皮连接处强烈内凸,承珠盘存在。这三个特 征目前仅在龙胆族中的花锚属中发现。经过性状分析,它们均是演征,此三个共有演征表明四数獐牙菜 与花锚属是一单系群,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与Yun &; Kupfer(1995)的分子证据部分吻合,因为分 子系统树上的花锚单系支包括花锚、四数獐牙菜和北美的密花属(广义獐牙菜属中的密花组),而后者的 胚胎学特征未有任何报道。胚胎学研究暗示四数獐牙菜的分类学等级有待重新评价,广义的獐牙菜属 有可能不是一单系发生群。  相似文献   

9.
圈养山魈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1~9月,在成都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状态下14(8♀♀6♂♂)只山魈(Mandrillus sphinx)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用时间取样法记录每10分钟内目标取样法所见动物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1806小时的研究表明,山魈主要的日行为是取食、休息、运动三种个体行为,它们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22.91%、33.79%、和33.14%;其次为梳理行为,占山魈日活动时间的4.09%;嬉戏行为仅发生在非成年个体间.山魈活动行为(除去休息以外的所有行为)的高峰出现在800~1000、1600~1800左右的两个时段.日活动时间集中在700~1900,但在1300~1400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有一休息峰出现.  相似文献   

10.
圈养山魈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9月,在成都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状态下14(8♀♀6♂♂)只山魈(andrillus sphinx)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用时间取样法记录每10分钟内目标取样法所见动物的各种行为及其频次,通过1806小时的研究表明,山魈主要的日行为是取食、休息、运动三种个体行为,它们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22.91%、33.79%、和33.14%;其次为梳理行为,占山魈日活动时间的4.09%;嬉戏行为仅发生在非成年个体间。山魈活动行为(除去休息以外的所有行为)的高峰出现在8:00-10:00、16:00-18:00左右的两个时段。日活动时间集中在7:00-19:00,但在13:00-14:00活动强度明显减弱,有一休息峰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獐(Hydropotes inermis)的警戒行为特征并为重引入项目提供管理依据,以人为干扰源观察獐的警戒反应,发现其警戒模式包括听(hear)或扫视(scan)、盯视(stare)、走开(walk away)、跑开(run away)、吼叫(bark)和压脖(stretch)。利用逃跑起始距离对上海松江野化圈养(自主采食)獐、上海华夏圈养(人工饲喂)獐和江苏盐城野生獐警戒性进行比较,得出人工饲喂獐警戒性最小,野生獐警戒性最大。野化獐警戒性提高,表明可通过降低人类活动和种群密度、扩大区域面积等途径野化提高獐警戒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学者对中国鹿类动物与遗传相关的试验研究的基本情况,涉及血液蛋白等分析、性状相关分析、染色体和线粒体相关分析等方面,对各项内容的总体及各项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2014年5~8月,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的蜕皮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成体在繁殖期间(6~7月份)的蜕皮次数为0~3次,不同性别之间的蜕皮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且蜕皮次数与个体的体长、体重无关。成体的蜕皮周期不恒定,最短为8 d左右,与仔蜥的蜕皮周期基本相同。仔蜥的蜕皮行为与其异速生长有关,且随着蜕皮行为次数的增加,蜕皮过程的持续时间逐渐减少。胎生蜥蜴成体的蜕皮一般较为完整,除一小部分外,均可翻转后完成蜕皮,而仔蜥不翻转,这种特殊的蜕皮方式可能与人工饲养条件有关,也可能与胎生蜥蜴栖息地的气候条件、行为策略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Pits, cavities and depressions located on the dorsal surface of the pubic symphysis of females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the trauma of parturition. Earlier research based on human skeletal remains provides inadequate information on the individual's obstetrical history. The 68 female pubic bones that were studied had comprehensive medical records indicating whether or not each female had given birth. Fourteen and one-half percent of the females who had not given birth exhibited trace to small scarring of the pubic symphysis and 23.4% of the females who had not given birth exhibited medium to large scarr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bony changes previously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child bearing must be re-examined in light of the fact that “birth scarring” has been found in women known not to have ha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ypical behavioural elements in suckling cows and heifers at the first stage of labour and how these are affected by parity and dystocia. For this purpose, the parturitions of 87 cattle (10 Simmental heifers; 77 multiparous cows, 55 Simmental, 21 Simmental × Limousin) were observed from the appearance of the amniotic sacs in the cervix up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foetal phalanges in the rima vulvae. The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1—cows with eutocia, n = 68; group 2—heifers with eutocia, n = 10; group 3—cows with dystocia, n = 9.

Compared to cows, there was a lower proportion of heifers with calm behaviour, wherea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heifers showed pawing with the forefeet (P < 0.05).

There wa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ows with dystocia which showed rubbing against the wall (P < 0.05), discharge of urine (P < 0.05) and scraping on the floor (P < 0.05) compared to cows with eutocia.

The differences in behaviour of cows and heifer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 system for monitoring parturition to avoid misconstruing the normal calving situation and to obviate unnecessary obstetric intervention in heifers. Behavioural elements which were more frequently detectable in cases of dystocia should draw attention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re may be a problem in the first stage of labour.  相似文献   


16.
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面临食物资源竞争,而食物又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不同种类动物的食物构成可以反映其对栖息地条件的适应程度。本研究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鹿(Cervus elaphus)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冬、夏季食物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马鹿在夏季取食22科48种植物,中华斑羚取食15科31种植物;在冬季,马鹿取食17科32种植物,中华斑羚取食13科23种植物。Pianka重叠指数显示,夏季时马鹿与中华斑羚食物重叠度为85.4%,冬季重叠度为77.6%。使用Levins指数计算,夏季时马鹿与中华斑羚的营养生态位分别是13.71和5.34,冬季时分别是11.08和4.02。在同一季节,马鹿取食植物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大于中华斑羚。本研究结果表明,马鹿与中华斑羚的食物选择对季节性食物资源变化具有适应性,但马鹿对环境的适应性高于中华斑羚;鉴于马鹿的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多,建议在对物种与栖息地的保护中侧重于中华斑羚。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中9只人工育幼豚鹿幼仔(2004~2007年)体重和8只豚鹿的体尺,并观察了8只豚鹿的牙齿(0~63 d)的生长情况.结果为:幼仔在0~54 d内体长、肩高、后足长、耳长和尾长以及体重都随日龄呈直线增长趋势,其中体长和肩高与幼仔的日龄显著相关(P<0.01).初生幼仔齿式2(I 0/2, C 0/0, P 0/0),2周龄齿式2(I 0/2,C 0/0, P 2/2),7周龄齿式2(I 0/2,C 0/2或C 1/2, P 2/2).  相似文献   

18.
獐不同组织材料DNA提取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珉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6,25(3):481-484
根据野外采集的獐肌肉、皮张、毛发、血迹、骨骼和粪便等不同样本的特点采用相适合的DNA提取方法,并对肌肉、皮张、毛发、骨骼的提取进行了改进,通过对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控制区基因PCR扩增反应以及测序结果证实,这几种DNA抽提方法及相应改进的可靠性,并可以提高野外非损伤性取材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獐春夏生境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生境与动物个体密切相关,生境中元素的不同影响着动物个体对不同生境的选择。2018年5-7月和2019年3-4月在吉林省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獐(Hydropotes inermis)的春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利用样方104个(春季53个,夏季51个),对照样方85个(春季46个,夏季39个)。利用卡方检验对植被类型、优势植物、坡位、坡向4种非数值型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獐对这4种环境因子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偏好选择以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为优势植物,位于中坡位,坡向为阳坡的草地生境活动。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对海拔、人为干扰距离、水源距离、草本覆盖度、优势草本高度、隐蔽级、坡度7种数值型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獐均偏好选择隐蔽级较高(春季30.189±14.609,夏季62.745±29.737)、优势草本高度较高(春季87.359±16.190,84.510±29.618)、坡度较缓的生境(春季14.245±3.721,13.333±5.260)活动。此外,资源选择函数模型对獐的春季和夏季的生境选择预测正确率均大于90%,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獐的生境选择。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獐种群数量较小,适宜性栖息地面积较少,应加强对其种群及适宜性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