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蕨类植物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w.)的游动精子发育过程中,生毛体在精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它是直径为0.5-0.6μm的椭球体,其结构紧密,由辐射排列的具轮辐结构的管状亚单位和无定形基质组成。大量微管从生毛体伸向细胞质。随着精细胞的发育,生毛体结构变得松散,亚单位分化形成的中心粒彼此分开扩散到外围,中心为无定形物质。伴随着中心粒的分化,多层结构出现,一端与无定形基质相连。多层结构由外侧的微管带及内侧的片层组成,形成后与一线粒体相连,移向靠近核的位置,并正对着核上出现凹点。研究发现在精原细胞后期出现一团絮状结构,为无定形基质,其中有深染色的小管状结构分布,同时可见微管从絮状结构边缘伸出,这一絮状结构可能与生毛体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精子发生过程包括生毛体、多层结构和鞭毛等运动细胞器重新发生,环状线粒体形成,核塑形等过程,最后形成一个螺旋形的游动精子,这与其他真蕨类精子发生过程相似。本研究观察到的一些新现象包括:精细胞在分化早期呈极性,细胞核位于精细胞的近极端,生毛体、线粒体和质体等细胞器主要分布远极端;在生毛体分化早期,可见大量微管从其发出,其周围线粒体丰富;基体分化经历了前中心粒、中心粒和基体3个阶段,它们的内部结构不同;研究表明生毛体内的不定形物质是微管组织者,多层结构、附属微管带及鞭毛等细胞器均由不定形物质分化形成;精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膜结构,它们可能为精核塑形提供原料。本研究报道了傅氏凤尾蕨精细胞分化的一些细节,这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蕨类植物精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银杏精子细胞生毛体及其它细胞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毛体与嗜锇颗粒是银杏 (Ginkgobiloba)精子细胞中最具有标志性的结构。生毛体是细胞质内一直径为 3~ 4μm的圆球形结构 ,它由一个电子致密的核心和由此向周边发散出的辐射状中心粒组成 ,致密核心上具有微管结构的弱电子染色区域 ,并有微管从生毛体延伸到细胞质。嗜锇颗粒直径为 1 0~ 2 0μm,呈圆球状 ,位于生毛体和细胞核之间 ,其相对的另一侧存在纤维颗粒体。在精子细胞质内 ,特别是嗜锇颗粒和生毛体周围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丰富。银杏精子细胞核较大 ,在细胞核内 ,核仁结构呈球形 ,电子染色致密的颗粒区在周围 ,而纤维组分则在圆球的中间。在核膜表面布满了分布不均匀的核孔复合体。  相似文献   

4.
银杏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银杏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花粉粒进入贮粉室后,通过侧向萌发产生吸器状花粉管。精原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依次产生生毛体、液泡状结构和纤维颗粒体。生毛体由一个电子致密的核心和由此向周围发散出的辐射状中心粒组成;液泡状结构为染色较深、质地均匀,看不到膜结构包被的圆球形,其周围细胞器丰富,DAPI染色证实液泡状结构中含有遗传物质。纤维颗粒体染色很深,外形小规则。临近受精前,精原细胞纵向分裂形成2个半球形的精细胞,成熟精核直径约40μm,而受精时与卵核融合的精核直径约20μm,说明精核在受精前体积浓缩。精核以变形虫式运动穿过较小的颈卵器口,进入卵细胞与卵核融合。在受精前的一些精细胞中可观察到其核内出现一个直径约20~30μm染色较深的球形区域,推测精核浓缩前遗传物质先浓缩到一个区域,然后精核浓缩。  相似文献   

5.
应用电镜技术对蕨类植物分株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 var.asiatica Fernald)精子发育过程中的生毛体和多层结构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牛毛体在幼精了细胞中出现,正在分化的生毛体略呈球状,球状体的中央由一团染色深的颗粒状物质构成,外围分化出若干柱状体。已分化的生毛体由柱状体分散或辐射状排列构成,呈球状,球体中心不含染色深的物质。多层结构位于精子细胞内的基体和巨大线粒体之间,刚形成时仅由片层构成,片层相互平行排列形成片层带。多层结构在分化中期由微管带、片层带和蚀斑三层构成。多层结构在分化末期又形成附属微管带、嗜锇冠和嗜锇层。微管带从多层结构长出,沿细胞核的表面伸展,并与核膜之间形成复合结构。基体由柱状体转变而成,它向两端生长,在远端产生鞭毛的轴丝,在近轴端形成楔状结构。本文首次详细阐明了原始薄囊蕨分株紫其生毛体和多层结构发育的超微结构特点,并与其他蕨类进行了比较,发现其片层带出现在微管带形成之前。  相似文献   

6.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水蕨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以及中心体蛋白和微管蛋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1)生毛体分化早期周围有放射状微管分布,这与线粒体向生毛体的聚集有关。(2)免疫荧光观察表明,中心体蛋白仅定位于生毛体、基体和鞭毛带上,自生毛体至基体阶段呈现明亮的荧光标记,在核塑形、鞭毛形成至精子成熟阶段,中心体蛋白荧光标记随着鞭毛的发生而逐渐减弱,至游动精子阶段中心体蛋白荧光标记信号几乎消失。(3)微管蛋白早期荧光标记与中心体蛋白标记形相同,在生毛体、鞭毛带、基体等运动细胞器上呈现明亮荧光标记,但微管蛋白随着鞭毛的发生其荧光标记越来越强。从二者的时空表达特征可以推断,中心体蛋白主要是运动细胞器的组织者,而非这些运动细胞器的结构成分,其功能是参与或负责中心粒、基体和鞭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卵胎生硬骨鱼褐菖(Sebastiscusmarmoratus)精细胞的成熟变化和精子结构。褐菖精细胞发育晚期已具有硬骨鱼类精子的结构雏形:细胞核的背面较平坦,腹面稍外鼓,呈弧面;染色质浓缩成团块状,核的腹侧和后端的染色质较致密;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基体组成,近端中心粒和基体排成“L”形;近端中心粒向细胞核的背侧伸出中心粒附属物,中心粒附属物由9条微管组成,9条微管围成一筒状结构,类似轴丝。在晚期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中心粒附属物和近端中心粒相继退缩以至消失不见,同时细胞核后端的形状也随着发生变化。中心粒附属物和近端中心粒的相继消失可以看作是成熟的最后标志。精子的中心粒复合体由基体及其上方的基体帽组成,袖套接于核的后端,其中约有30~40个线粒体;鞭毛从袖套腔中伸出,鞭毛的中心结构是轴丝;轴丝外方为细胞质形成的侧鳍,在鞭毛的近核段,轴丝两侧的侧鳍较宽且不对称。  相似文献   

8.
大鳞副泥鳅精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大鳞副泥鳅精子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的精子主要分为头部、中段和尾部;头部无顶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近圆形,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纵切亦近圆形,主要由细胞核组成,核内染色质致密,核内有核空泡,核外可见清晰核膜,核外可见细胞质,细胞质很少且紧贴细胞核,细胞质外是质膜,质膜在细胞质外呈波浪状;头部后端有一较浅的植入窝,约占核的1/4,植入窝的长轴几乎与细胞核的长轴平行,植入窝内有中心粒复合体;精子的中片与头部无明显分割,位于头部的后方,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袖套两边不对称,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近端中心粒与远端中心粒之间呈一钝角;精子尾部无侧鳍,可分为主段和末段,尾部主段具有典型的"9+2"的轴丝结构。精子头长为(1.79±0.28)μm,中片长为(1.86±0.42)μm,尾长为(28.06±2.78)μm,全长为(31.65±2.82)μm。  相似文献   

9.
刘宁  刘建武 《植物学报》2004,21(2):164-171
介绍了近年来蕨类植物游动精子运动器和细胞骨架的研究进展。游动精子由配子体精子器中的非运动细胞发育形成,其分化过程包括了运动器官和细胞骨架的合成和组装。精子发生过程中形成的运动器的各部分结构包括鞭毛、基体、多层结构及附属结构;基体是细胞中新形成的结构,在不同类群的蕨类植物中分别由双中心粒、分支生毛体和生毛体产生。鞭毛、基体和多层结构中的微管带形成了游动精子三个独特的微管列阵,由于微管蛋白的后修饰作用这些微管列阵十分稳定;centrin是运动器中的重要成分, 但功能尚不清楚,可能和细胞骨架及运动器的构建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刘宁  刘建武 《植物学通报》2004,21(2):164-171
介绍了近年来蕨类植物游动精子运动器和细胞骨架的研究进展.游动精子由配子体精子器中的非运动细胞发育形成,其分化过程包括了运动器官和细胞骨架的合成和组装.精子发生过程中形成的运动器的各部分结构包括鞭毛、基体、多层结构及附属结构;基体是细胞中新形成的结构,在不同类群的蕨类植物中分别由双中心粒、分支生毛体和生毛体产生.鞭毛、基体和多层结构中的微管带形成了游动精子三个独特的微管列阵,由于微管蛋白的后修饰作用这些微管列阵十分稳定;centrin是运动器中的重要成分,但功能尚不清楚,可能和细胞骨架及运动器的构建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电镜技术对蕨类植物分株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 var.asiatica Fernald)精子发育过程中的生毛体和多层结构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生毛体在幼精子细胞中出现,正在分化的生毛体略呈球状,球状体的中央由一团染色深的颗粒状物质构成,外围分化出若干柱状体.已分化的生毛体由柱状体分散或辐射状排列构成,呈球状,球体中心不含染色深的物质.多层结构位于精子细胞内的基体和巨大线粒体之间,刚形成时仅由片层构成,片层相互平行排列形成片层带.多层结构在分化中期由微管带、片层带和蚀斑三层构成.多层结构在分化末期又形成附属微管带、嗜锇冠和嗜锇层.微管带从多层结构长出,沿细胞核的表面伸展,并与核膜之间形成复合结构.基体由柱状体转变而成,它向两端生长,在远端产生鞭毛的轴丝,在近轴端形成楔状结构.本文首次详细阐明了原始薄囊蕨分株紫萁生毛体和多层结构发育的超微结构特点,并与其他蕨类进行了比较,发现其片层带出现在微管带形成之前.  相似文献   

12.
褐菖You精细胞晚期的变化及精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研究卵胎生硬骨鱼褐菖You(Sebastiscus marmoratus)精细胞的成熟变化和精子结构。褐菖You精细胞发育晚期已具有硬骨鱼类精子的结构雏形:细胞核的背面较平坦,腹面稍外鼓,呈弧面;染色质浓缩和块状,核的腹侧和后端的染色质较致密;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基体组成,近端中心粒和基体排成“L”形;近端中心粒向细胞核的背侧伸出中心粒附属物,中心粒附属物由9条微管组成,9条微管围成一筒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扩张莫尼茨绦虫的精细胞分化、精子形成全过程及精子的精细结构。扩张莫尼茨绦虫的精细胞分化过程为:1)初级精原细胞主要发生于幼节的睾丸滤泡中;2)次级精原细胞发生不完全分裂形成16个细胞一簇的初级精母细胞群,以共同的中央细胞质相连;3)初级精母细胞的特征为细胞核中出现联会复合体结构;4)紧接着的第二次成熟分裂,产生64个由中央细胞质相连的细胞核较小的精细胞。精子形成始于精细胞中分化区的形成,成熟精子缺乏线粒体,具有质膜和冠状体、1—4个领域排布的质膜下皮层微管,细胞质中存在电子致密的颗粒状物质,具一个不规则形态的细胞核,具有“9 1”类型的轴丝构造,缺乏轴丝周围鞘。从精子的纵切面上可将精子区分为5个区段(Ⅰ一Ⅴ区)。在精子形成过程中,中心粒基部出现螺旋形小根结构在寄生虫中为首次报导;成熟精子具有游离鞭毛,在绦虫中为首次发现[动物学报49(3):370—379,2003]。  相似文献   

14.
日本鳗鲡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形成的特殊过程及产生细胞器的特殊结构。由精细胞变成精子包括四个特殊阶段,即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和精子期.最后形成正常成熟的精子.(1)早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由椭圆形逐步变成长条形;在细胞核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圆的染色较浅的形状似球形的特殊结构,约占细胞核的三分之一,其内含有少量着色深的颗粒状和线条状物质,外面由质膜包被着与细胞核分开,该结构和细胞核的外层还有一层质膜包着形成一个整体:精子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线粒体和中心粒。(2)中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长条形.有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上端,无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下端,在下端出现鞭毛的原基;球形结构伴随着精子的发生也发生变化,内部逐步分化出中心粒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细胞核的中段有明显的溶酶体分布。(3)晚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眉形”或“新月形”.中心粒从球形结构中释放出来形成独立结构.球形结构中只剩下还没有形成独立结构的线粒体:在细胞核的下端鞭毛的原基处长出较长的鞭毛,这时期的精子已具有运动能力。(4)精子期:其特征是细胞核呈圆形,中心粒位于植入窝内,线粒体分布在细胞核的下面.在线粒体的下面有袖套腔形成,此时形成的鞭毛为“9+2”结构。日本鳗鲡精子经过四个时期的变态.才能形成真正成熟的精子。  相似文献   

15.
昆虫精细胞内中心粒附体的来源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宗舜  钟香臣 《昆虫学报》1993,36(4):419-422
本研究应用界面铺浮和超薄切片技术,观察了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和七星瓢虫(Coccinella siptempunctata L.)精细胞内中心粒附体(CA)的形成和作用。结果发现,作为电子致密体的CA前体和原顶体颗粒出现在副核和细胞核之间区域。随后,这个主要是由约300 A颗粒组成的CA前体附着在核膜,核内、外膜加厚。在副核分化成两个线粒体衍生物或稍早些时刻,近心中心粒移向CA并嵌入。中心粒镶嵌到校膜上发育成基体,由此生长出轴丝来。随着精细胞的延长, CA的形状也跟着转变和伸长。 250-300A染色质纤维沿精细胞长纵轴连接在CA结构的基部。 当精细胞核向长形转变时,染色质纤维解旋并结合在一起形成缎带结构。因此,可以设想cA是作为暂时性细胞器在组织精细胞内,染色质纤维重新组织排列和指导中心粒移向精细胞核的特定区域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电镜下观察汕松(inus tabulaeformis Carr.)传粉后的胚珠临近受地的花粉管和卵细胞的细胞质,受精时雄配子体细胞质的传递、游离核和细胞原胚发育时期质体和线粒体的传递。在成熟卵中含许多线粒体,缺少正常结构的质全,它们转变为大内含体。此外卵细胞还有丰富的小内含体和其他一些细胞器。花粉管在卵细胞的珠孔端释放其内含物。精核与卵核融合时,核周围未见来自精细胞的质体和线粒体。不参与融合的精  相似文献   

17.
三尖杉属的精原细胞有一类似银杏生毛体的星状体结构,它分裂产生的2个精子,在大小与形态上都基本相同,而且在精子细胞质中具有拟核仁颗粒存在。上述结构是三尖杉属的重要特点之一。本属植物的成熟卵细胞特别长,细胞质中有丰富的拟核仁结构,卵核下方具2—3团浓稠的细胞质团,这些结构很像穗花杉的卵细胞。三尖杉属的受精作用,属于有丝分裂后类型,这种类型只在松科和三尖杉科中发现。受精后,卵细胞发生强烈的极性分化,上部细胞质变成高度液泡化;相反,下部细胞质则聚集大量蛋白泡和拟核仁颗粒。  相似文献   

18.
72180 4D缺体附加的1对小染色体(ti)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大小为常染色体平均长度的1/3 ̄1/4。PMC MI,染色体构型为19.59”(18 ̄20)+0.46’(0 ̄4)+0.09””(0 ̄1)+0.96ti”(0 ̄1)+0.08ti’(0 ̄2),96.19%的细胞中,ti 色体联会成环状二价体,82.38%的ti”游离在赤道板两边,与常染色体不联会,且推后分离,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精子发生中线粒体衍生体的演化为主要线索系统描述了短翅华癞蝗(Sinotme-thisbrachypterus)精子尾部演化过程,并参照Szollosi(1975)的文章将整个过程分为10个阶段。与飞蝗(Locustamigratoria)精子发生中尾部演化过程(Szollosi,1975)相比较,两者间1至6期及9期精细胞尾部结构惊人地相似,而7、8两期精细胞尾部线粒体衍生体周围微管排列及分布有所差异,第10期即精子的中心粒侧体及线粒体衍生体超微结构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玫瑰无须鲃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透射和扫描电镜研究显示玫瑰无须售巴(Puntius conchonius)的精子由头、中片和尾三部分组成。头部无顶体,呈球形或卵圆形,主要由细胞核组成,核内染色质致密。核前端几乎无细胞质存在,核膜紧密靠近细胞质膜,而在核的后端有少量细胞质存在。在核后端偏于一侧处有一个浅的核后凹,中心粒复合体部分地镶嵌于其中,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二者呈钝角形排列,鞭毛从远端中心粒的末端发出。中片由前边的主要部分——领和后边细薄的袖套构成。领内含有数个不规则分布的线粒体包埋于细胞质中,袖套的长短、粗细差别较大,有的精子没有袖套。由于与鞭毛的不对称连接,使得头部及中片均呈不对称型。尾是一根细长的鞭毛,尾丝具有典型的“9+2”微管结构,尾部两侧均无侧鳍。与鲤科其它鱼精子相比,该鱼精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长短不一的袖套,领内有不同数量的液泡,且有些空泡向外界开口呈孔状。袖套的长短与领内液泡化水平似有某种相互联系,这也许与精子的老化程度有关[动物学报51(5):892—897,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