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贯叶连翘的分泌结构及其与金丝桃素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贯叶连翘(HypericumperforatumL.)地上器官分布着分泌细胞球(黑色腺点)、分泌囊(半透明腺点)和分泌道(半透明腺条)3类内部分泌结构。分泌细胞球在茎、叶和花器官中均有分布,由2层鞘细胞包围多个分泌细胞构成实心的分泌细胞团。分泌囊主要分布于叶片中,分泌道则分布于花器官中,它们都是由1~2层切向扁平细胞围绕圆形或长形腔道构成,腔道的贮存物为精油。利用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金丝桃素类物质是由分泌细胞球(黑色腺点)所合成和积累的。通过用戊二醛和锇酸固定样品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金丝桃素类物质积累在成熟腺体分泌细胞的中央大液泡中,细胞周围浓厚的细胞质中分布着大量小液泡和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在此基础上对金丝桃素类物质的积累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的超微结构观察:Ⅱ.腺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发育期日本血吸虫尾蚴的腺体。结果:胚球期(S2)主要出现体细胞分裂与分化,首次证明分泌细胞及其小体在S2出现,雏体期(S3)见到前钻腺细胞体与钻腺管束及分泌小体。成熟前期(S4)钻腺分泌小体基质分A/B为主两型,分别演变为成熟期(S)5的后/前钻腺分泌小体。头腺分泌小体亦在S4出现。从前钻腺体排至头器远端腺管的分泌小体,显眼透明球消失成为致密同质性小体,已为大家共识。而在后钻腺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窦腺神经末梢及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的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性未成熟的中华绒螯蟹黄蟹的窦腺及X-器官的超微结构。X-器官位于眼柄神经节终髓的腹外侧,与窦腺位置斜相对,窦腺主要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和胶质细胞组成。神经末梢含有大量的膜结构包围的颗粒、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许多电子透明的小泡,末梢外周有时可见指状突起。依据颗粒的大小、形状、电子致密度以及胞质特征,可区分出6种类型的窦腺神经末梢及7种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观察了末梢中神经分泌颗粒的胞吐作用方式的释放过程,并且尝试对窦腺不同末梢中的颗粒及X-器官神经分泌细胞中的颗粒作了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即电子致密度无大的变化,形态特征相似,只是大小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法对黄花补血草叶片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叶片营养器官中盐腺的分布、密度、结构及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黄花补血草叶片上、下表皮有大量的盐腺分布,且下表皮的盐腺密度比上表皮的多,盐腺周围有7~9个表皮细胞呈辐射状排列;盐腺的成熟结构由12个细胞构成,中央有4个分泌细胞,每个分泌细胞都有一个明显的分泌孔,是盐分泌出的通道;分泌细胞外侧伴有4个弧形的毗邻细胞围成一圈;盐腺内部靠近叶肉细胞处有4个收集细胞。研究认为,黄花补血草盐腺由一个表皮原始细胞发育而成,分别经历单细胞时期、2细胞时期、4细胞时期、8细胞时期和12细胞时期的不同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龙葵“四叶一心”期时叶片及茎表皮的腺毛的种类、分布,探究了不同类型腺毛的起源、生长、成熟、分泌、衰老等发育过程的细胞学特征;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显微技术,观察了龙葵腺毛成分、分布,为龙葵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龙葵腺毛分为单细胞头腺毛和多细胞头腺毛两类,前者主要分布于茎表面和叶上下表皮,后者主要分布于茎表面的单细胞头腺毛之间、叶脉及叶边缘;(2)龙葵腺毛发育起始于表皮细胞突起,单细胞头腺毛行顶端生长,具1-4个柄细胞,四种类型;多细胞头腺毛可再分为一层、两层与三层多细胞头腺毛,另具三种特殊类型;(3)龙葵成熟腺毛具分泌能力,通过皮下空间的物质积累导致腺毛头细胞表面形成突起、包块、破口,最终释放分泌物;而头细胞与柄细胞随即皱缩、衰老。(4)超微结构显示,腺毛头细胞中内质网与高尔基体极为丰富,合成代谢及分泌活动活跃,产生大量包裹嗜锇物质的囊泡,囊泡与细胞壁融合,进而将嗜锇物质转移至细胞壁并积累,随后储存在角质层下的皮下空间直至分泌释放;(5)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腺毛含有萜类、生物碱、脂类、蛋白质、酚类和多糖。头细胞中主要含有萜类、生物碱、脂类、蛋白质、酚类和中性多糖;柄细胞中主要含有萜类、生物碱、脂类。  相似文献   

6.
金丝桃属植物分泌结构的类型和金丝桃素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整体透明,石蜡制片和半薄切片法,对金丝桃属(Hypericum L.)8组20种1变种植物的分泌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的分泌结构可分泌细胞团和分泌囊两种类型,但在不同植物种和不同器官内,分泌结构的类型和分布密度存在差异,对上述植物的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检测,结果表明,具有分泌细胞团的植物器官含有金丝桃素,而无分泌细胞团的植物器官,则不含金丝桃素,从而证明金丝桃素由分泌细胞团合成和贮藏,在前中,其金丝桃素的含量与其分泌细胞团密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兴奋或抑制汗液分泌过程中水通道蛋白-5(AQP5)在汗腺组织的分布及表达变化。方法应用硅橡胶印模及免疫荧光技术测定小鼠在毛果芸香碱或阿托品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泌汗功能状态及AQP5在汗腺组织的分布和表达。结果静息状态下,汗腺分泌细胞及导管细胞中的AQP5几乎只分布于管腔侧胞膜;在毛果芸香碱刺激后小鼠汗液分泌的高峰期(15min)、衰退期(1h)及刺激后静息期(6h),AQP5在汗腺组织的亚细胞分布及表达量均未有明显变化;阿托品处理后10或20min,小鼠汗腺的分泌反应完全被抑制,但AQP5在汗腺组织的表达分布未受明显影响。结论在光镜水平,兴奋或抑制汗液分泌并不改变AQP5在活体小鼠汗腺的分布及表达。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工蜂咽下腺的结构及形态,为蜜蜂形态学和蜜蜂生理学以及王浆分泌生理提供新知识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HE染色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从形态学和细胞学水平对意大利工蜂咽下腺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尽探究和分析.意大利工蜂咽下腺由多个卵圆形腺泡组成,每个腺泡的直径约为120×180 μm,腺泡之间有微气管相连,腺泡外侧有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胞体直径约为12μm.每个腺泡是由多细胞构成,最外层有0.1 ~0.2 μm的结缔组织膜,内部有壁细胞、酶原细胞和王浆分泌细胞,其中王浆分泌细胞分布较多,细胞直径约为16 ~ 18 μm,细胞核直径约为6μm. 由咽下腺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类型推断,意大利工蜂咽下腺主要分泌王浆,也具有分泌消化酶的功能,同时了解到分泌消化酶和王浆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不同脊椎动物消化道内5-羟色胺免疫染色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77  
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对乌鳢(Ophiccephalus argus)、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aaarizans)、黄喉水龟(Clemmys mutica)、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us)和小白鼠(Mus musculus albula)五种脊椎动物消化道内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简称5-HT)免疫染色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各种动物胃肠道(虎皮鹦鹉胃、乌鳢肠及胃贲门除外)均含有5-HT免疫染色细胞,并首次发现黄喉水龟和中华大蟾蜍食道内含有5-HT免疫染色细胞。一般地,各种动物胃内5-HT免疫染色细胞密度最高,十二指肠和大肠次之,小肠最低。5-HT免疫染色细胞位于粘膜上皮或腺上皮细胞间,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细胞突起伸入固有层或肠腔面(或腺腔面),有些细胞的一端突起伸入固有层,另一端突起伸入肠腔面,表明5-HT免疫染色细胞兼具内分泌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蛙婚垫的显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睾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镜观察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婚垫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并对婚垫内的睾酮(T)和雄激素受体(AR)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结果表明:婚刺的形成是由生发细胞增生、颗粒细胞数量增多和体积增大所致,其消退是由角质细胞包裹的颗粒细胞小体脱落所致。婚腺发育与婚刺形成同步,在林蛙婚配期间婚腺的分泌活动最旺盛。T和AR在颗粒细胞、生发细胞和婚腺内的分布与婚垫显微结构的变化周期一致,说明婚垫的形成与消退受T调控。婚垫发育的变化剧期与精子发生进程和精巢系数具相关性,即婚垫的形态特征可间接反应精巢的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1.
四种补血草属植物叶片泌盐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周玲玲  刘萍  陆嘉惠 《植物研究》2006,26(6):667-671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4种补血草属植物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 (Willd.) Kuntze)、耳叶补血草(Limoniu otolepis (Schrenk) Kuntze)、繁枝补血草(Limonium myrianthum (Schrenk) Kuntze)和簇枝补血草(Limonium auream)的叶表面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植物微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这4种植物的上下表皮都分布有盐腺,且上表皮的盐腺密度大于下表皮,盐腺的基本结构相同,多由20个细胞构成,其中4个分泌细胞顶端的角质层中央有一小孔,植物体靠盐腺的泌盐孔泌盐。但4种植物在盐腺的密度、盐腺的大小、盐腺与周围表皮细胞的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植物在对盐碱生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促使其强烈地分化出泌盐结构,因而,具有明显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新书介绍     
《生物产业技术》2011,(5):84-84
蜜蜂超微结构本书对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王浆腺)、下唇腺、臭腺、蜡腺和上颚腺等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分析其腺体的分泌机制;对咽下腺不同龄期和不同季节的蜜蜂工蜂的分泌活性进行观察和研究i对三种不同品系的意大利蜂运用闭锁集团繁育工程的育种方法培育出王浆和蜂蜜高产的品种,对其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分析其细胞生理机制,对蜜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道的基本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和龙桂开银浸法对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凹耳蛙的胃壁具明显的纵行皱襞和胃小凹,胃腺发达,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分散在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之间,十二指肠中未见十二指肠腺分布。②凹耳蛙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呈毛笔头样、锥体形、梭形、椭圆形和长条形等;幽门腺上皮和十二指肠绒毛上皮中的嗜银细胞具指向腺泡腔或肠腔的突起,提示其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胃幽门部最高,十二指肠和胃体其次,食道最低。据此认为胃既是凹耳蛙的主要消化器官,也是消化道中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十二指肠是凹耳蛙消化道中的主要吸收部位,同时也具有内分泌功能;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还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豚鼠胰腺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了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或称Amylin)在豚鼠胰脏的分布,并用邻片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观察了IAPP与胰岛素(Insulin,IN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豚鼠胰岛内绝大多数细胞都呈IAPP阳性免疫反应,在胰外分泌部的腺泡和导管内也散在分布有IAP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多数IAPP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都显示INS免疫反应阳性,胰岛内少数IAPP阳性细胞也呈SS免疫反应阳性。说明IAPP主要分布在豚鼠的胰岛内.但也少量存在于外分泌部。IAPP主要和INS共存于B细胞内。但也和SS共存于D细胞内,提示IAPP可能通过自分泌途径调节INS和SS的分泌。  相似文献   

15.
朱海清  赵刚  汪文陆 《昆虫学报》1990,33(3):314-318
对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腹腺整体装片和切片进行了描述.腹腺分前、后两部分.“腹腺前部”有两类分泌细胞和一个中央腔.两类分泌细胞中,一类是圆形,个体较大;另一类细胞突起很长,具扁平的核.复盖于腹腺前部的体壁上有许多小管和一些感器,表明腹腺前部的分泌细胞产物可能是经体壁上的小管或者先贮存于中央腔中,再经体壁小管逸出体外.“腹腺后部”由大的椭圆形分泌细胞组成.根据腹腺前部紧贴于第Ⅴ腹节表皮层,而腹腺后部是可动的,并且复盖于腹腺后部的体壁上无排出小管,作者认为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是释放入血淋巴中.腹腺前部及腹腺后部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有不同的机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绍兴家鸭腺胃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的年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0—22周龄期绍鸭腺胃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D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分布,计数腺胃内D细胞数目及其与体重、胃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腺胃内D细胞形态多为圆形、卵圆形,单个散在分布。主要位于腺胃腺叶的内侧区和中间区。2.腺胃内D细胞数随周龄增加而渐增多,至18周龄达顶峰,22周龄开始减少。此变化规律用二次曲线方程Y=0.102+4.452X—0.142X~2反映, R~2=0.95(P<0.01)。3.D细胞数与体重在6周龄后开始出现负相关,至18周龄达显著负相关,r=-0.829(P<0.05)。D细胞数与胃重在各周龄期均未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麝鼠泌香期香囊腺形态及组织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玉山  周爱莲 《兽类学报》1996,16(2):151-154
麝鼠香囊腺由腺细胞、支持细胞和排香管组成。其分泌腺属复管泡状腺。发育初期的腺泡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同、光滑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心粒和线粒体、香腺细胞间连接发达,桥粒、半桥粒广为分布。胞质内含有电子致密度高和电子致密度低的两种分泌颗粒。其分泌方式为顶浆分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蟋螽是直翅目中唯一具有吐丝筑巢行为的类群。本研究旨在探讨蟋螽丝腺的结构特点。【方法】应用解剖学观察、免疫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PAS苏木精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方法从细胞水平对黑缘烟蟋螽Capnogryllacris nigromarginata丝腺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黑缘烟蟋螽丝腺由导管和腺泡构成。腺泡由鞘细胞延伸形成的结缔组织鞘包围。腺泡的主体有4种细胞,分别为Ⅰ型分泌细胞、Ⅱ型分泌细胞、围细胞和腔细胞。Ⅰ型和Ⅱ型分泌细胞为大的腺细胞,形状不规则。分泌细胞细胞核很大,胞质内有大量的内质网和分泌颗粒。Ⅰ型分泌细胞靠近腺泡中心,PAS-苏木精染色表明Ⅰ型分泌细胞内含糖蛋白,Ⅱ型分泌细胞在腺泡外周,位于Ⅰ型分泌细胞与围细胞或结缔组织鞘之间。腔细胞分散在分泌细胞之间,包围形成胞外运输分泌物的通道。围细胞与鞘细胞接触,具有由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微绒毛腔,胞质内有大量的线粒体。围细胞微绒毛腔与腔细胞包围的细胞外运输通道相连,分泌细胞分泌的颗粒聚集在分泌细胞和胞外运输通道之间的连接处,并将分泌物排出至胞外运输通道。多个腺泡的胞外运输通道汇集到由单层细胞组成的丝腺导管。单层导管细胞靠近管腔外围具有规则排列的质膜内陷和大量伸长的线粒体;靠近管腔的一侧具连续的细胞膜突起,在导管壁的表皮下紧密排列。【结论】黑缘烟蟋螽丝腺分泌细胞分为Ⅰ型分泌细胞和Ⅱ型分泌细胞。分泌物质产生及分泌过程依次经过分泌细胞、腔细胞包围的胞外通道、分支导管、总导管和唾窦。其中在腺泡细胞之间,分泌物向外运输过程中,围细胞微绒毛腔的微丝束可能对分泌物的外排提供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淼  甄靓靓  李淑兰  赵文阁 《四川动物》2007,26(2):278-280,I0004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研究了东亚腹链蛇(Amphiesma vibakari)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表明:在东亚腹链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全消化道。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波浪形,其中胃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胃幽门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圆形、椭圆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结论: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20.
黑胸散白蚁腹腺的形态学与细微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清  赵刚 《昆虫学报》1990,33(3):314-318
对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腹腺整体装片和切片进行了描述.腹腺分前、后两部分.“腹腺前部”有两类分泌细胞和一个中央腔.两类分泌细胞中,一类是圆形,个体较大;另一类细胞突起很长,具扁平的核.复盖于腹腺前部的体壁上有许多小管和一些感器,表明腹腺前部的分泌细胞产物可能是经体壁上的小管或者先贮存于中央腔中,再经体壁小管逸出体外.“腹腺后部”由大的椭圆形分泌细胞组成.根据腹腺前部紧贴于第Ⅴ腹节表皮层,而腹腺后部是可动的,并且复盖于腹腺后部的体壁上无排出小管,作者认为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是释放入血淋巴中.腹腺前部及腹腺后部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有不同的机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