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麦与燕麦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品种济南177的悬浮细胞系(长期继代培养已丧失分化能力)来源的原生质体混合同品种胚性愈伤组织(分化能力较强, 约70%)制备的原生质体为受体, 以经300 mW/cm2紫外线照射0.5, 1, 2, 3, 5 min的普通燕麦愈伤组织(分化频率很低, 约10%)原生质体作供体, 用PEG法诱导融合. 可高频率地获得体细胞杂种细胞系, 并分化获得绿色正常的再生植株, 经荧光原位杂交、 同工酶及5S rDNA间隔序列分析, 确认了它们为体细胞杂种. 单独使用小麦胚性悬浮系或愈伤组织为受体获得的杂种克隆均未能得到绿色植株.  相似文献   

3.
小麦与谷子不对称体细胞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亮亮  夏光敏等 《植物生理学报》2001,27(6):455-460,T001
以不同剂量的紫外线(UV)照射谷子(Setaria italica cv.Shanxi)原生质体为供体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济南177和99P的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利用同工酶,RAPD和染色体分析再生的克隆及白化苗,从小麦济南177与谷子融合再生的86个克隆中,24个被鉴定为杂种克隆;而小麦99P与谷子融合再生的67个克隆中,27个被鉴定为杂种克隆,虽然用作融合材料的双亲培养细胞均丧失再生能力,但是部分来源于低剂量UV处理的杂种克隆再生了绿点、根和白化苗。证明小麦体细胞杂交中的双亲再生能力互补现象也存在于远缘族间融合组合中,讨论了小麦远缘族间融合 有再生绿色植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5.
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向小麦转移高冰草染色体小片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小麦与高冰草不对称体细胞杂种F5代株系Ⅱ-1-3和Ⅰ-1-9的染色体组成及异源染色体存在方式进行分析. 花粉母细胞观察统计发现两杂种中分别有84.69%和84.75%的细胞为20~21对二价体, 其中环状二价体分别占89.83%和89.57%, 表明两杂种的遗传组成基本稳定. RAPD分析证明两杂种含有双亲的DNA并发生了整合. GISH结果表明高冰草染色体以小片段的方式分布在杂种Ⅱ-1-3和Ⅰ-1-9的4~6个染色体上, 小片段位于小麦的近着丝粒位置及近端部. SSR分析结果表明高冰草DNA分布于两杂种株系的2A, 5B, 6B和2D染色体上, 与GISH分析的多位点小片段插入的结果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以豆科牧草沙打旺为一亲本,碘乙酰胺处理的紫花苜蓿发根农杆菌A_4菌株转化系为另一亲本,通过PEG-高pH,高钙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在不加外源激素的DPD 培养基上有效地筛选了杂种细胞。经培养首次得到沙打旺( )紫花苜蓿的属间体细胞杂种。尽管双亲原生质体均已丧失分化植株的能力,但杂种细胞系R_1仍得到苗的分化。杂种R_1细胞的染色体数检查、冠瘿碱检测、同工酶和RAPD 分析结果,都证实了其杂种特性。  相似文献   

7.
以小麦品种济南177悬浮细胞系来源的原生质体与同品系胚性愈伤组织制备的原生质体混合后作为受体;以经过380μW/cm2紫外线照射1min、2min的新麦草原生质体分别作为供体,用PEG法诱导融合。组合Ⅰ(176+cha9+新麦草UV 1min)获得16个再生克隆。经过形态学、同工酶、染色体和RAPD分析,确定其全部为属间体细胞杂种。其中的5个克隆再生杂种植株。用7对小麦SSR引物对杂种克隆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组合Ⅱ(176+cha9+新麦草UV 2min)只获得3个克隆,且逐渐褐化死亡。表明以小麦济南177的两种培养细胞混合作受体的融合体系有利于杂种的获得及再生;紫外线对融合产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TriticumaetivumL.,2n=6x=42;AABBDD)和根茎冰草(AgropyronmichnoiReshev.,2n=4x=28;PPPP)间的F1杂种(2n=5x=35:ABDPP)与两个黑麦(SecalecerealeL.,2n=2x=14;RR)品种杂交,产生了自交可育的三属杂种。经细胞学研究表明,这种自交可育性是由于在某些细胞中通过两种方式发生了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失败,即单价染色体在赤道板发生分裂和单价染色体在一极的聚集,从而异致了有功能的雌、雄配子的形成。有功能配子的形成受染色体配对频率、基因型和环境状况的影响。冰草属的P染色体组存在染色体分离的控制基因,从而引起含有冰草属的杂种能够形成有功能的配子且自交可育。  相似文献   

9.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与培养获得小麦与羊草的体细胞杂种,其核基因组成以羊草(供体)为主,用线粒体特异探针atp6与叶绿体特异探针rbcL进行的RFLP分析结果表明,胞质基因组成偏向羊草并发生了重组.讨论了受体核基因组消减对杂种再生及对受体胞质基因组消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普通小麦与冰草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及其自交可育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李立会  董玉琛 《遗传学报》1995,22(2):109-115
为了进一步研究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的P染色体组与小麦染色体组间的遗传关系和评价P染色体组在属间杂种自交可育性上的遗传效应,获得了普通小麦品种Fukuho(Triticum aestivum cv.Fukuho,2n=42;AABBDD)与3个不同来源的四倍体冰草(A.cristatum<L.>Gaertn.,2n=28;PPPP)间的杂种(2n=35;ABDPP)。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1.
采用PEG法诱导普能小麦的原生质体与新麦草、无芒雀麦及韦氏雀麦3种近缘或缘间禾草的原生质体进行对称融合。对融合再生细胞系进行形态比较、同工酶分析及5SrDNA间隔序列差异分析,以鉴定其杂种性质。对部分杂种细胞系进行了染色体组成的分析。就体细胞杂种中小染色体及染色体断片的产生与异源核质的互作及亲缘远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不同浓度NaCl处理高冰草、小麦、小麦和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3代Ⅲ-1、Ⅱ-2的幼苗,5d后观察其形态,计算耐盐系数,测定生长量脯按酸含量,Na^+、K^+、Ca^+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高冰草具有典型耐盐单子叶植物的特征,。亲本小麦属非生植物,抗盐能力较弱,当NaCl浓度达0.5%时已有盐害影响,超过后迅速加重甚至死亡,而杂 受害的盐度比小麦高。1.0%以上NaCl浓度达0.5%时已有盐害影  相似文献   

13.
以失去植株再生能力的小麦单倍体愈伤组织和羊草二倍体愈伤组织为材料,游离原生质体,并用紫外线自理2羊草原生质体,用PEG法融合,对融合克隆进行染色体和同工酶分析,在已贩26个克隆中有21个是杂种,其中有一个克隆再生出短命小植株,结果 体小麦与二倍体草的不对称融合虽然再生互补效应不如二倍体小麦,然而杂种优先生长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如果改善实验条件和双亲原始的再生能力,这种融合方式仍然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冰草属间杂种F1的植株再生及其为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会  徐世雨 《遗传学报》1992,19(3):250-258
  相似文献   

15.
16.
小麦(Triticum asetivum L.)济南177的两种原生质体,一种来自快速生长的悬浮细胞,它们因长期继代而丧失分化能力,其染色体只有2n-24-28,另一种来自可以再生的愈伤组织,其原生质体不能持续分裂,它们中任一种与UV照射过的簇毛麦原生质体融合均不能再生植株,然而当它们混合在一起作为受体时,能够获得再生绿色植株,细胞核基因和胞质基因的分析证明这些绿色植株是杂种,以上事实说明这两种原生质体在融合时存在某些互补的关系,讨论了这种融合方式的可能作用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34个小麦品种(系)与黑麦进行了杂交,结果表明:亲和性在供试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2个小麦品种表现了与中国春相似的亲和性;对34个小麦/黑麦属间杂种(F_1)的回交结实率和开放授粉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的统计表明,杂种育性普遍较差,但不同组合间存在明显不同,其回交与自交结实率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4.50%和0—3.087粒/穗;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F_1)育性与杂交亲和性间存在明显相关,回交和自交结实率以及能够回交和自交结实组合的出现频率均随亲和性的增加而表现增加的趋势;在小麦品种演化过程中,亲和性与杂种育性均表现降低的趋势;小麦/黑麦属间杂种(F_1)PMC MI染色体配对水平普遍较低,平均交叉结仅为0.359,但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变幅为0—1.3;平均99.936%的杂种(F_1)花粉表现败育,仅有0.064%的杂种(F_1)花粉能被KI—I_2正常染色,杂种(F_1)染色体配对水平与正常染色花粉频率、正常染色花粉频率与自交结实率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09和0.205。  相似文献   

18.
将普通小麦“济南177”(Triticum oestivum cv.Jinan 177)原生质体(受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ron elongatum)原生质体(供体)用PEG(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法诱导融合,获得外形偏向小麦的不对称体细胞杂种及后代。经过田间繁育,现已到F5代。对来源于同一个体细胞杂种克隆的不同株系(Ⅱ-2,8-l,Ⅱ-I-8)的F5代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与其亲本比较,结果表明,杂种株系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在遗传上均趋于稳定。各杂种株系的染色体与亲本小麦“济南177”之间有多处显著的不同,杂种株系之间也存在差异,推测高冰草的染色体小片段可能进入了受体小麦的染色体中。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PEG 法诱导普通小麦的原生质体与新麦草、无芒雀麦及韦氏雀麦等3 种近缘或远缘属间禾草的原生质体进行对称融合。对融合再生细胞系进行形态比较、同工酶分析及5S rDNA间隔序列差异分析, 以鉴定其杂种性质。对部分杂种细胞系进行了染色体组成的分析, 就体细胞杂种中小染色体及染色体断片的产生与异源核质的互作及亲缘远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