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序差异显示:一种基因表达谱系统比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具有同一基因组的各种细胞群之间基因的差异表达谱十分重要。目前,研究基因差异表达的技术大致有mRNA差异显示[1]、RDA[3]、SSH[4、5]和cDNA阵列[6]等。近几年,还发展了一些研究基因差异表达谱系统的技术,如RLCS(restrictionland-markcDNAscanning)[8]、GEF(geneexpres-sionfingerprinting)[2]和RNA指纹法[9]等。然而,这些技术或较为复杂,或灵敏度偏低。本文拟介绍一种有效的基因表达谱系统比较法——有序差…  相似文献   

2.
植物青枯病菌细菌素的产生,性质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菌素(Bacteriocin)是细菌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对同种或近缘种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的杀菌蛋白或多肽物质[1]。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如放射农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密执安棒形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sts)、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carotovora、 E. chrysanthemi)、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甘蓝黑腐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等都具有产生细菌素的能力[2]…  相似文献   

3.
三褶脉紫菀中的新二萜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褶脉紫菀(AsterageratoidesTurcz.)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遍布全国,是民间常用的中药,有清热解毒、祛痰镇咳的功效[1,2]。化学工作者们曾从其同属植物紫菀(AstertararicusL.f.)中分离到紫菀酮(shionone)、槲皮素(quercetin)、无羁萜(friedelin)、表无羁萜(epifriedelinel)、毛叶醇(lachnophyllol)、乙酸毛叶酯(lachnophyllolacetate)、茴香醚(anethole)以及紫菀三萜皂甙[2—4]…  相似文献   

4.
郭林 《菌物系统》1998,17(1):1-3
本文报道了3个新组合种和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组合是:广州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cantonense(Zundel)L.Guo]香茅粒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cymbopogonis-distantis(Ling)L.Guo]和海南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bainanae(Zundel)L.Guo]。中国新记录种为:中间黑粉菌(Ustilago tanakae  相似文献   

5.
周洁  黄大有  刘鼎新 《生理学报》1994,46(5):488-494
本研究应用[3H]cortisol和[3H]dexamethasone(DEX)两种配基,观察到大鼠肝细胞膜上存在一类糖皮质激素(GC)特异结合位点。这些位点与GC的结合具有饱和性、高亲和力及低容量。其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12.84±6.58nmol/L和40.27±23.44nmol/L;最大结合容量(Bmax)分别为2.57±1.84pmol/mg蛋白质与0.64±0.18pmol/mg蛋白质(cortisol,n=4;DEX,n=3;±SE)。动力学实验数据所得的Kd值与Scatchard分析所得的Kd值结果基本一致。[3H]cortisol和[3H]DEX饱和结合实验数据用Scatchard作图分析,均显示为直线。Hill系数则分别为0.9880和0.9990.竞争抑制实验结果表明,cortisol对[3H]cortisol的结合位点有高度特异性竞争,比其它几种类固醇(强的松、黄体酮、RU486、DEX)的竞争力至少强40倍以上.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进行研究,也提供了[3H]cortisol特异结合银粒位于大鼠肝细胞膜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除草剂阿特拉津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特拉津(Atrazine)又称氯乙异丙嗪[2-氯-4(乙基)-6-(异丙氨基)-1,3,5-三嗪],商品名莠去津,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三嗪类除草剂,用于阔叶杂草和禾草的防除,如玉米、高梁、甘蔗和库区杂草等。阿特拉津虽然是一种低毒除草剂,但由于它被微生物矿化的过程十分缓慢,在土壤中的半存留期长达4-57周,所以在施用过这种除草剂的土壤中以及地下水和表面水中,其浓度远远超过3ppb的最大允许值,造成对环境的污染[1]。阿特拉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使用了近40年,其在环境中的扩散引起广泛重视,因此研究这种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机理十分必要。虽然自1982年以来先后在诺卡氏菌属(Nocardia)[2,3]、红球菌属(Rhodococus)[4,5]、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6]、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7]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8,9]等多个细菌属中分离到降解阿特拉津的菌株,但直到90年代中期,对这一生物降解过程所涉及到的基因、酶和中间代谢物仍知之甚少。自1995年Wacket实验室从施用过阿特拉津的土壤中分离到假单胞菌ADP菌株以后[1],阿特拉津的生物降解机理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此后,又从根瘤菌属(Rhizobium)[10]以及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ens)[11]和Ralstonia等多个细菌属中分离到降解阿特拉津的细菌。本文主要对假单胞菌ADP菌株降解阿特拉津的酶学、遗传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概况作简要介绍 。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栗疫菌[Cryphonectria(=Endothia)parasitica]低毒力菌株EpC140(广西)的[γ─ ̄32P]ATP末端标记dsRNA作探针,与5种真菌病毒dsRNA进行分子杂交。探针可与紫孢侧耳病毒(Pleurotussepidusvius)和小麦全蚀菌病毒(Gaeuman─nomycesgraminis·virus)的dsRNA杂交,但不能与黑曲霉病毒(Aspergillusnigervirus)、产黄青霉病毒(Penicilliumchrysogenumvirus)和稻瘟菌病毒(Pyriculariaoryzaevirus)的dsRNA杂交。当以低毒力菌株EpC32(云南)作探针时,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8.
过去20年,人们已经分离到了相当数量的与发育相关的基因。这主要借助于蛋白质产物的分离纯化,然后根据其氨基酸结构推算其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并据此合成寡核苷酸探针,最终从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基因。而未知其编码产物的发育基因的分离克隆则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以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方法有DNA标签法(DNAtagging)[1,2,3],作图克隆法(map-basedcloning)[4],差别筛选法(diferentialscreening)[5]和扣除杂交法(subtractivehybridization)[6,7,8]。这些方法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各自的缺陷性,而限制了它们更加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PCR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已经建立了若干种分离克隆植物发育基因的新方法。1992年,LiangP和PardeeA[9]首次提出并运用了mRNA差别显示技术(mRNAdif-ferentialdisplayreversetranscription-PCR,DDRT-PCR)来进行基因的分离。实践表明,mRNA差别显示技术在分离、鉴定差别表达的新基因方面与以前的各种技术相比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同时它也存在着重复性较差等缺点。因此,最近研究工作者又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诸如代表性差式分析(representationaldiferenceanalysis,RDA)[10,11]和抑制性扣除(或减去)杂交(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12]等一些更新的方法。下面就此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王敏  周尧 《昆虫分类学报》1997,19(3):216-216
本文报道发现于我国云南的灰蝶科Lycaenidae1新记录属:塔灰蝶属Thaduka Moore,[1879];3新记录种:塔灰蝶Thaduka multicandata Moore,[1879],佩娆灰蝶Arhopala perimuta (Moore,[1858])和迪花灰蝶Flos diardi(Hewitson,1862)。  相似文献   

10.
森林植被动态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1引言专业名词演替(sucesion)是JohnAdlum首先提出的,Dureau第一个真正地在生态学的意义上使用了演替[42],Thoreau给演替赋予了明确的定义[37]。Clements[71,72]和Gleason[84]则是第一批对演替过...  相似文献   

11.
云木香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丽江产云木香(SausrealappaC.B.Clarke)根中分离得到的另外7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_孕甾烯醇酮(pregnenolone)(1),β-谷甾醇(β-sitosterol)(2),葫萝卜甙(daucosterol)(3),苯丙素甙(syringin)(4),木质素甙(1-hydroxypinoresinol-1-β-D-glucopyranoside)(5),油酸[(z,z)-9,12-octadecadienoicacid](6)和油酸-1,3-甘油二酯[(z,z)-9,12-octadecadienoicacid-2-hydroxy-1,3-propanedinylester](7).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和化学的方法得到鉴定。其中化合物1作为天然产物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5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链格孢属的2个新种:寄生在苦木科(Simaroubaceae)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上的臭椿链格孢(Alternaria ailanthi sp.nov.),寄生在桦木科(Betulaceae)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上的桦木链格孢(A.betulae sp.nov),2个新组合:豆链格孢[A.azukiae(  相似文献   

13.
王正祥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4):224-227
幽门螺旋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王正祥(扬州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江苏扬州225001)自从Warren和Marshall[1]于1982年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2,4]已确定H.p...  相似文献   

14.
槲皮素(quercetin,Que),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1],但是Que水溶性差,口服时胃肠难以吸收[2].因此,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Que,人工合成水溶性Que——槲桷皮素硫酸酯(sodiumquercetinsulfate...  相似文献   

15.
[B3—Lys]—胰岛素的研究:受体结合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用^125I-[B3-Lys]-胰岛素和^125I-胰岛素研究了[B3-Lys]-胰岛素和胰岛素与人胎盘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结合物性并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B3-Lys]-胰岛素与HPM胰岛素受体结合能力比天然猪胰岛素高。由竞争取代曲线得到的[B3-Lys]-胰岛素和猪胰岛素的IC(50)值分另为0.65和1.11nmol/L。经Scatchard分别得出[B3-Lys]-胰岛素与HPM胰岛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担子菌类补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甘肃、四川、云南的担子菌类时发现如下4新种:云南地红菇(MacowanitesyunnanensisZang),属红菇科(Rusulaceae),地红菇属(MacowanitesKalchbr.)系我国新记录;松针锈耳(CrepidotuspinicolaZang)绣耳科(Crepidotaceae);蛇盖条孢牛肝菌(BoletelusserpentipileusZangetYuan),属松塔牛肝菌[疣孢牛肝菌科](Strobilomycotaceae);喜杉绒盖牛肝菌(XerocomuspiceicolaZangetYuan),属牛肝菌科(Boletaceae);长柄灰包(LycoperdonlongistipumZangetYuan),属灰包科(Lycoperdaceae)。  相似文献   

17.
木姜子属生物碱的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科木姜子属(LitseaLam.)全球约2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有72种,在北纬18°至34°间均有分布,但主产南方和西南温暖地区,为森林中习见的树木。本属植物的主要用途是提取芳香油(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和作为中草药[1]。在我国本属有17种植物可入药[2]。如药典记载的毕澄茄-山鸡椒(L.cubeba)的干燥成熟果实,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3];天目木姜子(L.auriculata)、木姜子(L.pungens)、清香木姜子(L.euosma)、潺槁木姜子(L.glu…  相似文献   

18.
武陵山地区鱼类寄生杆咽属线虫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武陵山地区的白甲鱼[(Varicorkinus(Onychostoma)simus(SauvageetDabry)]和沪溪直口峻(RectorisluxiensisWuetYao)中发现的两种杆咽属(Rhabdochona)线虫新种,定名为白甲鱼杆咽线虫,新种(RhabdOchonaonyrkostomisp.nov.)和短咽杆咽线虫,新种(RhabdOchonabrevichonasp.nov.),并对两新种进行了测量和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文摘     
基因工程980134人工纤维状蛋白:一篇综述[英]/HeslotH.//Biochimie.-1998,80(1).-19~31[译自DBA,1998,17(19),98-08278]从以下方面综述了人工纤维状蛋白(AFPs):家蚕(Bombyxmo...  相似文献   

20.
显示基因表达差异的PAGE—银染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dRT-PCR(differentialdisplay 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技术是Liang和Pandee~([1])于1992年首先建立的一种在RNA水平上显示基因表达差异,进而分离目的基因的有效方法。与其它分离基因的方法相比,ddRT-PCR方法具有许多优点~([2]),目前已经成为筛选未知差异表达基因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ddRT-PCR是3种技术的有机结合:(1)通过错定引物T12MN(M=A、T、C、G,N=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