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蒜苔乳管发育中细胞内与细胞间在结构上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电镜观察为主,对蒜苔乳管发育中细胞内与细胞间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蒜苔乳管分布于皮层薄壁组织中,为有节不分支类型,它庞大体积的建成是靠细胞融合与延伸而实现的,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电子致密物可能具溶酶体性质,与胞壁分解和原生质结构的局部衰退有关。2.乳管分化始于蒜苔延伸初期,分化过程中原生质局部退化,但仍处于活跃的功能状态。长成乳管中线粒体的持续存在、囊泡的大量出现与活跃的内吞和外排,以及胞间连丝在纹孔中的密集分布,在结构上显示出乳管分子与相邻薄壁细胞间活跃的物质交换。3.乳管系统中存在着物质的装御过程,经胞间连丝而进行的胞间囊泡转移是实现该过程的一个可能方式。4.乳管汁液中含有多种养分,显示出作为临时贮备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F肌动蛋白作为胞间连丝组分的结构与生理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蒜 (AlliumsativumL .)瓣鞘外表皮为材料 ,利用荧光特异探针与共焦镜检术 ,结合透射电镜与免疫金标记对表皮细胞间胞间联络的性质、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 ,加厚壁上的通道是由狭长的管状胞质和初生纹孔场上成束的胞间连丝衔接组成 ,前者实为原生质体的一部分。单个胞间连丝的孔径为 6 0~ 70nm ,属正常胞间连丝范围 ,它们乃相邻细胞间共质联系的所在。荧光探针TRITC_Phalloidin (TRITC_Ph)标记的结果显示 ,整个通道上呈现红色荧光的纤索在接近初生纹孔场处明显变窄 ,与超微结构观察中所见的结构特点相吻合 ,共焦镜下观察到的初生壁上的荧光亮斑乃初生纹孔场中成束胞间连丝被标记的反映 ,从而有效地证实了F肌动蛋白在常态胞间连丝上的存在。免疫金标记实验显示在管状胞质中和胞间连丝上有金颗粒分布 ,这一结果为证实荧光标记物具肌动蛋白性质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以蒜(Allium sativum L.)瓣鞘外表皮为材料,利用荧光特异探针与共焦镜检术,结合透射电镜与免疫金标记对表皮细胞间胞间联络的性质、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加厚壁上的通道是由狭长的管状胞质和初生纹孔场上成束的胞间连丝衔接组成,前者实为原生质体的一部分.单个胞间连丝的孔径为60~70 nm,属正常胞间连丝范围,它们乃相邻细胞间共质联系的所在.荧光探针TRITC-Phalloidin (TRITC-Ph)标记的结果显示,整个通道上呈现红色荧光的纤索在接近初生纹孔场处明显变窄,与超微结构观察中所见的结构特点相吻合,共焦镜下观察到的初生壁上的荧光亮斑乃初生纹孔场中成束胞间连丝被标记的反映,从而有效地证实了F肌动蛋白在常态胞间连丝上的存在.免疫金标记实验显示在管状胞质中和胞间连丝上有金颗粒分布,这一结果为证实荧光标记物具肌动蛋白性质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王秀玲  高新起 《广西植物》2002,22(3):242-245
西瓜胚乳细胞衰退过程中 ,质膜、液泡膜突起、形成体积较大的囊泡 ,内质网断裂形成体积较小的囊泡 ;细胞质和细胞核降解形成电子致密的碎片沿细胞壁分布 ;细胞壁在衰退过程逐渐变薄 ,由于部分区域分解而使整个壁呈波浪型 ,细胞降解后的物质可直接穿越薄壁处或通过宽约 5 0 nm的胞间连丝向近胚端的胚乳细胞转移。胚乳与珠心组织分界壁 -胚囊壁上有发达的壁内突 ,有利于珠心组织内的物质向胚乳内转运 ;胚乳发育早期与胚共有的壁上内外两侧均有胼胝质沉积 ,壁上无外连丝型的胞间连丝存在 ,胚乳发育后期共有壁上的胼胝质消失 ,胚乳细胞降解物可穿越共有壁进入胚细胞内。实验结果表明西瓜胚乳在发育后期对胚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局部组织(细胞)的衰退或脱落.存活细胞与衰亡(或脱落)细胞分界壁上的胞间连丝衍变为类外连丝结构。这已先后在小麦胚胎发育、幼胚分化、蒜鳞茎休眠进程中以及玉米根冠组织中得到了论证。前文已曾报道.在玉米根冠细胞生长脱落进程中,脱落细胞与相邻细胞间胞间连丝有被拉伸、断裂形成类外连丝的结构变化.并经药理学试验表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共同参与了类外连丝通透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洋葱抽苔时其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变化。幼嫩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正常:液泡在细胞中央,细胞质在靠近细胞壁的边缘;细胞质中富含质体、线粒体和核糖体等细胞器;胞间连丝直径约为50nm。伴随着细胞的衰退,细胞质变得松散,在液泡中出现大量絮状物,细胞器逐渐解体。少数胞间连丝直径扩大,达到80nm左右,它可能在大分子胞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在衰老细胞中,核和质体已解体但多数胞间连丝仍维持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7.
野芹菜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变化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野芹菜(Angelica polymorpha Maxim.)叶柄外植体胚性细胞的起源与原胚状体的发生。叶柄切段植入 MS 2mg/L2,4-D 0.25 mg/L KT固体培养基后,以DNA合成和细胞分裂为指标,判明了胚状体发生与紧贴维管束的鞘细胞层密切相关;鞘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多层结构的细胞群,它们仍含大液泡及薄层胞质,成片被覆在维管束表面;胚性细胞团即不同步地发生在该多层组织较内层的局部位点上,细胞具大核,胞质稠密,经持续有丝分裂发展成大小不同呈瘤状突起的原胚状体。伴随着鞘细胞的剧烈变化,韧皮部薄壁细胞亦分裂增殖,原有筛管变形衰退,部分新增殖的细胞分化为新筛分子;木质部中,原导管束附近朝向韧皮部一侧的部分薄壁细胞亦进一步分化为孔纹导管。外植体中维管系统的再次分化,显然是与输导功能强化以适应原胚状体发生时对营养物质的大量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8.
慈菇匍匐茎中分泌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茹匍蔔茎的分泌道是裂生的胞间道,分布于匍匐茎的基本组织中。单个分泌道原始细胞起始于离茎端约1毫米处的基本分生组织中,原始细胞经分裂形成5—7个上皮细胞包围着中央的裂生腔隙,成为管道系统。上皮细胞无鞘细胞包围。上皮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发达,并溢出小囊泡向着分泌道腔隙面壁的质膜附近迁移,乳汁中亦存在大量完整的小囊泡。上皮细胞和外围薄壁细胞之间的壁层具有大量胞间连丝,小囊泡和内质网的膜结构与胞间连丝末端相接,同时可见上皮细胞的质膜在数处反折内陷,形成袋状结构,在与上皮细胞相对的薄壁细胞内也有同样现象出现,袋状结构内含小形颗粒或囊泡,并在结构上显示出上皮细胞与相邻薄壁细胞间存在着活跃的物质交流。由此认为。代谢物质以整体小囊泡的形式经胞间连丝或内陷的质膜向分泌道迁移是物质运输和分泌的可能方式之一。在电镜下观察,液泡中的积聚物与乳汁十分相似,液泡可能是乳汁的贮存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9.
胞间连丝为多细胞植物有机体提供了一个直接的细胞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细胞质通道,把一个个独立的“细胞王国”转变成相互连接的共质体,它是当今细胞生物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揭示,胞间连丝协调基因表达和许多的细胞生理生化过程,对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形态发生、植物体的生长与发育,以及植物对环境的反应与适应等诸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胞间连丝结构的多样性;胞间通道的调节因子;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胞间运输;胞间连丝阻断和共质体分区的形成及其与形态发生、休眠和抗逆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新进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借此例证胞间连丝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子显微镜术,对蒜休眠进程中鳞片薄壁细胞间胞间联络的特征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不同时期胞间联络具有随细胞间生理关系密切程度而呈现相应结构变化的特点。并观察到萌芽期鳞片中衰败细胞与存活细胞之间有类外连丝型胞间连丝的存在;以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结合荧光标记物示踪检测,发现不透膜荧光物质分子量为457Da 的萤黄(Lucifer yellow,LYCH),可以共质体运输方式进入存活细胞内,论证了类外连丝这一胞间连丝特定修饰态的存在,并可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生理活性,起到进行物质共质运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胞间连丝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胞间连丝为多细胞植物有机体提供了一个直接的细胞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细胞质通道,把一个个独立的“细胞王国”转变成相互连接的共质体,它是当今细胞生物学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揭示,胞间连丝协调基因表达和许多的细胞生理生化过程,对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形态发生、植物体的生长与发育,以及植物对环境的反应与适应等诸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胞间连丝结构的多样性;胞间通道的调节因子;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胞间运输;胞间连丝阻断和共质体分区的形成及其与形态发生、休眠和抗逆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新进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借此例证胞间连丝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子显微镜术,对蒜休眠进程中鳞片薄壁细胞间胞间联络的特征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不同时期胞间联络具有随细胞间生理关系密切程度而呈现相应结构变化的特点。并观察到萌芽期鳞片中衰败细胞与存活细胞之间有类外连丝型胞间连丝的存在;以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结合荧光标记物示踪检测,发现不透膜荧光物质分子量为457Da的萤黄(Lucifer yellow,LYCH),可以共质体运输方式进入存活细胞内,论证了类外连丝这一胞间连丝特定修饰态的存在,并可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生理活性,起到进行物质共质运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镜和细胞化学技术对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卵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根据卵发生过程中细胞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可将卵发育过程分为幼卵、中期卵和成熟卵3个阶段.幼卵阶段,卵细胞、腹沟细胞及颈沟细胞间有发达的胞间连丝,但卵与腹沟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很快退化,幼卵细胞内具大量透明的囊泡,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卵发育中期,突出特征是卵细胞质内产生嗜锇性的脂滴,位于囊泡中,与此同时,腹沟细胞退化,其细胞质内产生大型囊泡,囊泡内分泌物与卵细胞外的物质类似,呈PAS反应阳性,表明该物质应为多糖类;卵成熟时,腹沟细胞和颈沟细胞完全退化,卵细胞外包被大量粘性多糖类物质,卵细胞核表面不规则,产生明显的核外突,众多的小泡围绕着细胞核,脂滴聚集成簇,卵细胞内其他细胞器不易区分.卵发育过程中,质体不含淀粉粒,线粒体退化,高尔基体相对发达.地钱卵发育的这些特征显著区分于蕨类植物.  相似文献   

14.
水龙骨科是蕨类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该文采用超微技术对水龙骨科的阔鳞瘤蕨(Phymatosorus hainanensis)卵发育过程进行观察,以完善薄囊蕨植物卵发生的资料,为揭示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及演化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幼卵、颈沟细胞、腹沟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紧密连接。(2)发育过程中,卵与腹沟细胞之间细胞壁显著加厚,将卵细胞与腹沟细胞隔离。(3)在壁的下方产生分离腔,内含大量不定形物质,但卵细胞与腹沟细胞在中间处始终相连。(4)分离腔中的不定形物质沉积在卵细胞质膜外形成了一层加厚的卵膜,而在连接区(孔区)处不形成卵膜,该位置最终形成了受精孔。(5)卵细胞核变得高度不规则,近成熟时卵核产生了大量的核外突。  相似文献   

15.
银杏套细胞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银杏套细胞起源于近雄配子体表达的颈卵器母细胞周围细胞,中央细胞形成时,套细胞呈明显的一层,围绕颈卵器紧密排列,随着颈卵器的发育,套细胞体积逐渐地大,细胞质变浓厚,细胞质中脂滴增多,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开始出现局部加厚,在颈卵器发育的泡沫化阶段,套细胞和中央细胞的接触壁不均匀加厚较为显著,在较薄的区域可见胞间连丝,受精前,套细胞中液泡增多,脂滴迅速减少,造淀粉体增大,套细胞与卵细胞的接触壁的不均匀加厚非常明显,精核进入颈卵器以后,卵细胞与套细胞的接触壁和卵细胞的质膜之间形成一个薄厚不均的间隔层,受精卵分裂时,受精卵细胞与套细胞接触壁的凹陷处可见许多小泡和内质网,游离核期时,套细胞内出现大量小液泡,细胞内含物迅速消失,套细胞外形变长,胚胎长出颈卵器后,套细胞逐渐解体消失。  相似文献   

16.
华山新麦草胚和胚乳的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丽  赵桂仿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4):T005-T006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了华山新麦草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华山新麦草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与一般禾本科植物基本相同,胚胎发生属紫宛型,顶细胞和基都参与胚体的形成,胚胎发育经过二细胞原胚,多细胞原胚,球形原胚,梨形原胚,分化胚和成熟胚阶段,成熟胚具有胚根,胚芽,盾片,胚牙鞘,胚根鞘,外胚叶等典型禾本科植物成熟胚的结构,胚乳发育类型为核型,包括游离核阶段,细胞化阶段和生长成熟阶段,待大量游离核形成之后才形成细胞壁,紧贴胚囊的一层胚乳细胞最后形成种子的糊粉层,其余的胚乳细胞最后充满淀粉粒,其特点为:(1)有双球形原胚的现象;(2)反足细胞解体较早;(3)胚乳游离核时期和细胞时期胚乳细胞核的核仁多样。  相似文献   

17.
胞间连丝与大分子物质的胞间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孝英  杨世杰 《植物学报》1999,16(2):150-156
胞间连丝是细胞间细胞器,是细胞间通讯的直接途径。一般认为,胞间连丝允许通过物质的分子量上限(SEL)是800~1000 Da.近年来研究的许多证据表明,胞间连丝的SEL随组织种类及其生理状况而异。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如病毒运动蛋白与胞间连丝相互作用,使病毒通过胞间连丝转移。玉米突变体 kn1基因异常表达的KN1可使包括表皮在内的各层组织结瘤,KN1是细胞间移动的信息物,P-蛋白可由伴胞通过胞间连丝转移到筛管。某些组织中胞间连丝很高的SEL和发育过程胞间连丝SEL的变化可能在植物发育调控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大分子通过胞间连丝转移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李慧  李继承 《动物学报》2002,48(4):511-518
应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胚胎期和出生后不同时期小鼠膈腹膜淋巴孔(PLS)和膈淋巴管的发生和发育,并用Elescope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PL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胚胎13天时,膈腹膜仅由扁平形间皮细胞(FMC)组成;胚胎15天时,FMC间出现立方形间皮细胞(CMC)和早期腹膜淋巴孔(NLS);胚胎18天时,膈毛细淋巴管出现,台盼蓝吸收试验显示NLS无物质吸收功能;出生后1天(PND1),膈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向PLS伸出胞质突起,并横跨CMC下结缔组织纤维和基底膜,形成腹膜下小管。后者与PLS沟通,建立了腹膜腔内物质转归通路。台盼蓝吸收试验表明,出生后PLS具有物质吸收功能,即为成熟腹膜淋巴孔(MLS)。PND5,立方细胞嵴(CMCR)发生,膈毛细淋巴管数量增多。PND10,大量立方细胞嵴融合,形成条带状分布的立方细胞区域,其上分布有大量MLS。随着发育进展,MLS平均面积和平均分布密度逐渐增大,且随着膈淋巴管的发育,吸收功能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大鼠胚胎中脑神经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胚胎中脑神经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10、50、100、200ng/ml)的NGF,培养不同时间,以不加神经营养因子的细胞为对照组,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细胞荧光技术鉴定神经细胞,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各组大鼠中脑神经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胚胎中脑神经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延长且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连结成网络状,细胞集落数增加,显示出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一定剂量的NGF能促进大鼠中脑神经细胞分化和增殖,增强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短期渗透胁迫下玉米(Zea mays L.)根冠区超微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经历了质壁分离后,在根冠细胞仍然可以观察到许多从“撤退”的周质出发向细胞壁辐射的纤丝。利用ATP酶活性产物(磷酸铅)在原生质膜和细胞壁处沉积的特点,发现这些纤丝是质膜围绕原生质而形成的管状结构;在质壁分离过程中,这些纤丝依然与胞间连丝相连。与对照(未胁迫)相比,受渗透胁迫细胞胞间连丝处ATP酶活性明显下降。能量代谢在局部区段的抑制会影响胞间连丝的生理活性,可能包括胞间连丝的扩散调节能力和分子扩散上限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