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石耳科的两个亚洲的,也是美洲以外的新记录种,即角石耳与深色石耳。进一步证实了单果石耳在南大西洋的,即南美洲和南部非洲的间断分布。对于上述种类以及本科其它一些种类的间断分布和替代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魏江春  姜玉梅 《菌物学报》1989,8(Z1):135-150
关于子囊菌亚门石耳科的属级分类问题地衣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使属级分类出现了单属系统,二属系统,三属系统以及四属系统与五属系统。现在新二属系统,即石耳属一疱脐衣属系统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衣学家和子囊菌学家所接受。但是,因为由Dodge (1968)描述的单种属拉诺属(Llanoa)的模式种与早已为人熟知的网脊石耳很相似,而近年来,这一单种属又被一些作者所接受、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该属模式种所依据的原始材料进行必要的复查。复查结果表明,拉诺属的模式种卖为网脊石耳的异名。因此,拉诺属也就成为石耳属的异名。此外,基于石耳科中三十五种地衣和五十二项特征的聚类分析结果也支持新的二属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了地衣型石耳属一新种,周鳞石耳.新种脐叶体上表面以周边皮层碎片上翘而形成的大量准鳞芽,类似于淡腹鳞石耳,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新种脐叶体下表面黑色,覆以大量同色而多分枝的假根以及具有不同的地理分布.从而呈现为地理替代现象.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特征提要、英文描述、图片与地理分布图以及新种及其相关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郭守玉  黄满荣 《菌物研究》2012,10(3):147-153
对具有北美东部和亚洲东部近缘生物地理学关系的大型地衣种类进行系统发育检测较少。笔者获得了石耳科中8个种10个样本nrDNA的ITS完整序列,并对本科中在分布上具有重要意义的4个种的生物地理学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通过对细胞核核糖体DNA变异性较强的ITS段碱基序列的比较分析,支持放射盘石耳(Umbilicaria muehlenbergii)、宾州疱脐衣(Lasallia pennsylvanica)为同种型间断分布,美味石耳(U.escu-lenta)和大叶石耳(U.mammulata)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分化程度,为异种型间断分布。地理学分析显示该两种石耳的分化可能是由于太平洋的扩展和隔离所造成的结果。同种型间断分布种类的不同地区的样本之间的差异较小。推测了不同类型间断分布种类的分化时间,美味石耳与大叶石耳的分化发生在中新世(23~5.33 Mya)中期,白令海峡形成期间。  相似文献   

5.
魏江春  姜玉梅 《菌物学报》1988,7(Z1):73-106
该纲要为东亚地衣型子囊菌石耳科研究的一部分.对于该科一些种的子囊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7.
《菌物学报》2017,(8):1089-1103
本文首先提出了地衣型真菌系统生物学及其3大存取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与地衣资源研发之间桥梁的概念。其次,以基因型与表型为基础的共同祖征综合分析解决了分子系统学未能解决的石耳科属级分类问题。第三,通过基因型与表型共同祖征的综合分析,发现了边缘种在石耳科属级分化中的存在。对于边缘种的概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石耳科及其各属均为单系类群。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采自中国的12种稀见的文字衣科(厚顶盘目、子囊菌门)地衣。它们分别隶属于白唇衣属Dyplolabia、刻痕衣属Glyphis、半实衣属Hemithecium、凸唇衣属Platygramme、双实衣属Platythecium和星衣属Sarcographa,其中中国新记录6种。文中每一种地衣均有文字描述、图片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10.
张颖  魏江春 《菌物学报》2023,42(2):442-455
生物系统学亦即演化生物学或生物分类学,其目的在于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生物资源研发提供生物信息。以单基因和多基因片段为基础的系统树分析难以获得同一祖先后代的单系类群。同源生物系统学是以共同祖先遗传的基因型和表型为基础进行的分析,是探明单系类群的最佳途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石耳亚纲具有一条同源序列S及6种彼此相近的子囊顶器结构,其中包括石耳目以及未定位的5个属。石耳目包括一条同源序列O及石耳型子囊顶器结构。石耳科具有一条同源序列F及脐叶型地衣体。其中疱脐衣属具有一条同源序列L及疱状脐叶体与单孢子囊,石耳属具有一条同源序列U与非疱状脐叶体和八孢子囊。边缘种宾州疱脐衣除具有疱脐衣属同源序列L及疱状脐叶体内含单孢子囊以外,还兼具石耳属同源序列U以及疱狀脐叶体下表偶见气生根;而边缘种卡罗里石耳除具有石耳属同源序列U及非疱状脐叶体内含八孢子囊以外,还兼具疱脐衣属同源序列L以及疱脐衣属特有的砖壁型子囊孢子。  相似文献   

11.
郭守玉 《菌物学报》1995,14(Z1):71-74
本文报道了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石蕊属地衣一新种:亚厚叶石蕊(Cladoniasubincrassata S.Y.Guo),其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为松萝酸和泽屋菇.文中还从形态、化学和地理分布方面将新种和邻近种厚叶石蕊(Cladonia incrassata)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郭林 《菌物学报》1991,10(Z1):95-98
本文报道我国黑粉菌三种新纪录。特氏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trailii Cooke)寄生于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Thunb.) DC.)花序中,孢子球由2-5(-8)个孢子组成,黑粉孢子10.5-22×8.5-15 Imo翠雀条黑粉菌(Urocystis delphinii Golovin)寄生于翠雀(Delphinium grandiflorum L.)的茎和叶柄上,孢子球由1-10个孢子组成,黑粉孢子12.5-18×10-15 μm,不育细胞5.5-12 μm。籣草黑粉菌(Ustilago echinata Schroeter)寄生于籣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的叶和叶鞘上,黑粉孢子12.5-19×10.5-16 μm,表面纹饰粗痰,部分联结为脊状或网状。  相似文献   

13.
郭守玉  魏江春 《菌物学报》1994,13(Z1):29-35
摘要:本文报道了中国横断山地区石蕊属地衣12种,其中新种1个:贡嘎石蕊(Cladonia ngganensis S.Y. Guo & Wei),中国新记录11种:类黄粉石蕊(Cl. bacilliformis),比蒙氏石(Cl. beaumontii),小棍棒石蕊(Cl. clavulifera),圆筒石蕊(Cl. cylindrica),具粉石蕊(Cl. farinacea),北海道石蕊(Cl. hokkaidensis),厚叶石蕊(Cl. incrassata),大叶石蕊(Cl. macrophylla),丛杯石蕊( Cl. mateocyatha),多孔石蕊(Cl. multiformis)和亚石蕊(Cl. subrangiformis)。对于每一种的化学成分及地理分布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郭林 《菌物学报》1992,11(Z1):155-163
摘要:本文报道我国黑粉菌五种新纪录。1)刺蓼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polygoni-senticosi(P. Hennings) Miyabe & Takahashi)寄生于假长尾叶蓼(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和长尾叶蓼(Polygonum posumbu Hamilt.)。此种与水蓼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hydropiperis(Schum.) de Bary)的区别是黑粉孢子表面纹饰瘤状,常连接为脊状或不完全网状。2)七筋菇条黑粉菌(Urocystis clintoniae (Komarov) Vánky)寄生于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Mey.)和扭柄花(Streptopus obtusatus Fassett)。3)宫部条黑粉菌(Urocystis miyabeana Togashi& Onuma)寄生于轮叶黄精(Polygonatum verticillatum (L.) All.)。4)喜马拉雅黑粉菌(Ustilagohimalensis (Kakishima & Ono) Vánky & Oberwinkler)寄生于细穗支柱蓼(Polygonum suffultumMaxim. var. pergracile (Hemsl.) G. Sam.)。5)伊朗黑粉菌(Ustilago iranica H. Sydow)寄生于远东友友草(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相似文献   

15.
郭林 《菌物学报》1993,12(Z1):51-55
本文描述采自河北小五台山的黑粉菌一新种,即寄生在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L.) Beauv)上的野青茅黑粉菌(Ustilago deyeuxiae L. Guo)。此种与网优黑粉菌(Ustilago scrobiculata Liro)近似,但野青茅黑粉菌网纹明显,网眼高。并报道三种黑粉菌中国新记录。1)酢浆草黑粉菌(Ustilago oxalidis Ellis&Tracy)寄生于醉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此种是我国首次在酢浆草科(Oxalidaceae)植物上发现的黑粉菌。2)网状黑粉菌(Ustilago polygoni-alati Thirum. & Pavgi)寄生于尼泊尔萝(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作者对此种进行了订正研究。3)臭草条黑粉菌(Urocystis melicae (Lagerheim & Liro) Zundel)寄生于细叶臭草(Melica radula Fr.)。  相似文献   

16.
郭林 《菌物学报》1995,14(Z1):163-168
本文报道炭黑粉菌一新种,即细叶蒿草炭黑粉菌(Anthracoidea filifoliae L. Guo sp.nov.)和4个我国新记录种:1)角孢炭黑粉菌(A. angulata(H. Sydow) Boidol & Poclt), 2)黍状苔炭黑粉菌(A. paniceae Kukkenen), 3)狼尾草团黑粉菌(Sorosporium penniseti Mundkur)和4)米勒粘孢黑粉菌(Tolyposporium muellerianum (Thuemen) McAlp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