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切断视神经后锯缘青蟹视网膜电图的昼夜节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并不完全消失,提示在中枢和眼柄中分别存在着两种起搏器。文中提出了蟹视网膜电图昼夜节律控制的模式图。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视网膜电图特性(敏感度、光谱敏感性和波形)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这种节律性可能主要是由于视网膜屏蔽色素位置的昼夜变化所致,但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电图是视网膜对光刺激的综合电反应,是目前眼科临床评价视网膜早期功能障碍具有代表性的电生理指标,它主要由 a、b 两个波组成。本文观察了21只清醒 Beagle 狗眼睛的正常ERG 波形,在暗适应条件下,38只眼 a,b 波的峰时值分别为11.3±1.3毫秒和33.7±1.7毫秒,振幅为74.5±32.5微伏和159.5±48.2微伏。左右眼间未见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是视网膜的综合电反应,是用亮度呈周期变化的光栅或周期翻转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诱发。其幅度是图形的空间频率和时间频率的函数,也受图形的对比度及清晰度影响。基础和临床研究都提示PERG可能起源于神经节细胞。一旦神经节细胞的活动发生异常,PERG明显减小或消失。PERG为人的视网膜细胞活动的分层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电图是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的一个缓慢的复合电位变化。一般认为是光刺激首先触发光感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继而作用双极细胞层所产生的电活动之总和。 关于视网膜电图的记录方法,通常采用针电极于玻璃体内引导或剥离的视网膜引导,对  相似文献   

6.
范先群  奚渭清 《生理学报》1996,48(5):497-500
用系列强度11档刺激闪光记录20例30只眼的视网膜电图(ERG)振荡电位(OP),研究OP的光强特性和参数稳定性。结果表明,OP各子波峰时和刺激光强呈指数曲线相关,相关性很高;而振幅和光强的函数关系的变异很大,相关性较低,不同对象间OP各子波振幅的变异系数较大,而峰时的变异系数较小,OP的峰时改变比振幅改变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正常猕猴与人视网膜电图异同,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建立动物模型研究视网膜疾病打下基础。方法健康成年猕猴7只(14只眼)与8例(16只眼)正常人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对两者Rod-ERG中的b波,Max-ERG的a、b波,Cone-ERG的b波峰时值及波幅和OPs的O2值,Flicker-ERG的P值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猕猴与人的视网膜电图波形结果较为相似,各指标与人的结果相比,潜伏期短,幅值低,但Cone-ERG和Flicker-ERG两者幅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网膜电图检测从功能上证明猕猴较其他常用实验动物更接近人,尤其表现在视锥细胞及黄斑区功能,可用作人类视网膜疾病尤其是黄斑区病变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电图(Ekctroretinogram,ERG)是网膜对光的综合电反应,在通常情况下,包含a,b,c,d等几个波(图1)。ERG各成分的细胞源起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一直吸引人们的注意。近十余年来,由于微电极技术以及有关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一)本工作测定了利用52°域的Maxwell投射光引起的視网膜电图α波的光譜敏感性(S_λ)。受試者四人,色觉均正常。这样引起的α波的波峰,决定于一般所鉴別的“明視”α波(α_p)。实驗是在1mL的明适应下和在完全暗适应下进行的。 (二)在1mL明适应下所测定的α_p波的S_λ曲綫,曾与Weale在0.95 e.f.c.明适应下所测得的視网膜周边10°的明視S_λ曲綫以及Wald的8°位置的圓錐細胞S_λ曲綫相比較,使各曲綫在632mμ处相重合。α_p的S_λ度比Wald的測定高,从632mμ到458mμ,逐漸增高到約1对数单位。在1mL的明适应下,α_p波实际上还有圓柱細胞的反应成分。 (三)暗适应下,α_p波对藍光的相对敏感性增高約1对数单位,Purkinje位移不完全。 (四)在不超过30μV振幅的α_p波中,可以分辨出一个峰潜伏期約15—20毫秒和一个峰潜伏期約20—28毫秒的部分,它們分別对长波段和对短波段的光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应用背景光压抑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考察对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的空间调谐特性的影响,并与无背景光时的结果进行比较。背景光使全屏幕闪光诱发的FERG基本压抑。在这种条件下,同屏幕的图形刺激所诱发的PERG的振幅显示一定的低空间频率衰减(LSFA)。FFT分析表明,当时间频率为3.91Hz时,PERG的二次谐波呈现十分明显的LS-FA,与无背景光时的结果吻合得很好;当时间频率为7.81Hz时,也表现出LSFA,而无背景光时则缺如。这些结果表明,无背景光时记录的PERG振幅在低空间频率区偏高确实是由于混杂有亮度特异性成分—FERG。但是,PERG振幅所显示的LSFA仍不如二次谐波那么明显,这可能是因为FERG中存在的非线性成分未为背景光所完全压抑,仍然混杂在低频区的PERG反应中。  相似文献   

11.
12.
记录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简称ERG)和图形对比翻转的视网膜电图(Pattern reversal elec-troretinogram,简称PERG),目前国内临床单位仍多采用角膜接触镜电极,只有少数研究单位开始使用金箔挂钩电极,但还没有见到采用皮肤电极的报道。最近(1985年)美国的哥伦布儿童医院眼科系L·E·Leguire和G.L.Rogers报道了他们应用皮肤电极记录PERG获得成功的消息。  相似文献   

13.
(一)对于完全暗适应的眼,强度約为絕对阈10~3倍的弥散光照射全部視域,卽足以引起可被察觉的b波。刺激强度再增加2—10倍所引起的b波,按照ERG标准来判断仍然是属于暗視b波的。然而,在这样一个暗視b波中可以辨认出两个成分。較迟出現的一个成分能够为从藍到紅的各种单色光所引起。这个成分可被鉴別为有些工作者描述过的所謂迟正相。另一个較小的成分比迟正相早出現30—40msec,在藍光刺激时最显著,紅光刺激时則不出現。用52°的Maxwell投射光刺激也能引起对藍光敏感的成分,但是这种刺激还引起一个比“藍”b波出現更早(峰潜伏朔70—80msec)的b波部分(不純粹是一个暗視α波),这两者有相当程度的混合。用Maxwell投射紅光刺激时,由于对藍光敏感的波不出現,因此迟正相看起来变得比較突出。 (二)对藍光敏感的成分的阈值比迟正相的阈值約高0.3 log_(10)单位。虽然这个差別很小,但是迟正相已可为适应光有选擇地先被压抑。对紅光和藍光所引起的相同大小的b波,增加明适应到一定的强度,当由紅光引起的迟正相完全消失时,对藍光敏感的成分的一部分仍然保留下来。 (三)用弥散光刺激引起的迟正相的光譜敏感曲綫与ICI暗視标准曲綫符合,用Maxwell投射光刺激所测定的曲綫,在藍波段則显示出一个不超过0.1 log_(10)单位高于ICI标准的敏感性,这是由于在眼內产生的散射光所引起的。 (四)对于b波不同成分的意义,曾結合心理物理和神經生理学方面的資料加以討論。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研究了暗视条件下鲫鱼视网膜电图(ERG)的特性。ERG 波形没有波长特异性。不同波长的 b 波振幅-强度曲线平行性良好。b 波不同时相(上升相、峰值、下降相)的光谱敏感性甚为一致。进而,对颜色混合刺激的 b 波幅值与基于单变量原理所作的预测几乎完全一致。基于这些结果,我们的结论是:在暗视条件下,鲤属鱼 ERG b 波仅反映了杆细胞系统的活动,并非象有些研究所认为的也有明视系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昼夜节律的改变对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出生14 d (P14)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每天给予24 h持续光照,对照组模拟正常昼夜节律每天给予12 h光照、12 h黑暗环境,运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RT-PCR技术,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在光照1周后和8周后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主要位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少部分位于内核层.小鼠光照1周后melanopsin阳性细胞的表达数目实验组少于对照组;RT-PCR结果示小鼠光照1周和8周时melanopsin的mRNA含量实验组均少于各自的对照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光照可以减少视网膜感光视蛋白melanopsin的表达,提示melanopsin阳性神经节细胞为光敏感性细胞,其表达可能对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蛤蚧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大壁虎,盛产于我国的广西、云南一带。牠的眼睛无眼睑,而由眼罩(Spectacle)所代替。瞳孔呈垂直窄缝形,收缩时在窄缝上可见四个小孔。其视网膜没有明显的中央凹,视细胞在与瞳孔垂直方向上排列成行。感受细胞层由纯视杆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在形态学上既具有视杆型的特征,又具有视锥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用快速傅里叶转换(FFT)技术分析了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的空间和时间调谐特性。PERG 的二次谐波在较高的空间频率(>0.46周/度)逐渐下降,与 PERG振幅的变化相似,但显示明显的低空间频率衰减。空间和时间调谐特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引起最大二次谐波振幅的最佳时间频率,在低空间频率时(<0.23周/度)由低频(≤3.91Hz)移至 7.81Hz。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用全视野闪光刺激器结合微处理机平均技术对人视网膜电图(ERG)进行了记录和分析。正常人的 ERG 主要由 a 波、b 波和振荡电位组成。正常人的振荡电位的峰值时间及其间隔相当恒定,但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和视神经萎缩病人,振荡电位减小或消失。本文对这种改变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昼夜节律系统与成人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昼夜节律是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接近24小时的内源性生物节律。昼夜节律与社会或环境节律的长期不同步,会引起睡眠、情绪等一系列变化。本文阐述了昼夜节律系统与睡眠之间的联系,重点介绍成人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  相似文献   

20.
(一)利用积分球的方法可使全部視网膜同时受到弥散光的照射。在完全暗适应的情况下,这种刺激所引起的ERG的α波包含一个明显的明視α波和一个更大的暗視α波,后者成为整个α波的波峰;在明視α波之上,又可以辨別出三个小波(α_1,α_2,α_3)。用52° Maxwell投射光刺激也能引起类似的小明視α波,但整个明视α波相对地比暗視α波大得多,后者只出現在α波的波峰之后。 (二)暗視α波与明視α波是通过下列三类实驗来加以区別的:(1)在暗适应过程中,明視α波的振幅几乎是在暗适应一开始就立即明显增长,而暗視α波的恢复則要經过一段潜伏期。(2)在适当的光刺激强度下,当暗視α波的振幅对間隔5秒的重复刺激逐漸减小以至消失时,明視α波的振幅对相继的刺激很少变化。(3)在适当的光强度下,引起暗視α波的有效刺激时間比明視α波的长。 (三)不論是用弥散光照射或Maxwell投射光刺激,在相当大的刺激强度范圍,明視α波的α_(1-3)三个小波和暗視α波四个波之間的峰潜伏期間隔約为7毫秒。不过当光刺激强度减弱,由弥散光引起的各α波的峰潜伏期的增长比用Maxwell投射光刺激时的增长为快。中等强度以下的明适应对各α波的波峰潜伏期的影响很少。 (四)暗視α波的大部分能为很弱的明适应光所抑制,这个明适应光的强度大約只相当于絕对阈值的1000倍。这个敏感度和暗視b波对明适应的敏感度完全相当。在明适应下所剩下的α_s波和α_p波的性质差不多。 (五)对α波成分的分析表明,一个复合的α波是由一种可能从双极細胞层产生的振蕩电位迭加于一个較持久的由感受細胞所产生的負电位之上而形成的。对于以前有关工作所記录到的不同形状的α波以及对各个α波部分的鉴別沒有取得一致意見的原因,曾加以討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