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帽状动物壳体 lathamellids 类化石包括 Lathamella caeca, Lathamella sp. nov. 以及 Lathamella symmetrica sp. nov. 三种,目前仅发现于四川峨嵋麦地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地层,它们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通过内核化石表面所复制的原始壳体微细构造印痕的研究表明,易漏螺类壳体为双层结构:内层——纤晶层,外层——棱柱层;其壳体原始成分可能为文石质.据上述现象推断,lathamellids 并非为磷质无绞纲腕足类,相反,而与软体动物更为接近,但其在壳腔内具—纵向中突,主要位于壳顶附近,很难与已知的任何一类软体动物直接对比,可能为一类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软体动物的1个早期分支.  相似文献   

2.
Maikottia属骨骼微细构造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建强 《古生物学报》1997,36(4):446-452
Maikottia Laurusevich,1967属是泡沫珊瑚目中较特殊的类型,呈多角块状复体。经电镜研究表明,其骨骼微细构造以晶片型层状骨骼为主,隔壁刺由复式杆晶榍组成,层状骨骼包绕隔壁刺,在隔壁刺内包绕和联结单杆晶榍。体壁和横板均由层状骨骼组成。本属的纤状骨骼属较原始简单类型-晶粒和短轴晶柱,它组成复式杆晶榍内单杆晶榍的轴带,并呈分散状排列。根据该属为泡沫珊瑚类型隔壁及复式杆晶榍,将其归入泡  相似文献   

3.
早寒武世马哈螺类的骨骼化特征、分类和演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哈螺类(maikhanellids)是已知最古老的单板类,以往缺乏系统研究,并在分类上争议较大,文中以滇东早寒武世梅树村阶微小骨骼化石的丰富材料为依据,详细阐述该类群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探讨其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研究表明,马哈螺类由6个属组成,包括Maikhanella,Ramenta,Ramentoides gen.nov.,Mediata gen.nov.,Yunnanopleure和Purella。各属之间壳形变化较大,但裸露的壳顶和普遍发育的鳞片状或条状突起表明它们在明显的亲缘关系,并显示两个演化方向,即Maikhanella Ramentoides gen.nov.Ramenta和Maikhanella Mediata gen.nov.Yunanopleura-Purella。马哈螺类分布于梅树村期早,中期,Maikhanella是最原始的马哈螺,最先出现在梅树村阶小歪头山段,也是中谊村段下磷矿层唯一的马哈螺,而在该段上磷矿层马哈螺类发生了明显的属种分异,在大少段所有的马哈螺类突然消失,马哈螺类的壳体曾被描述为:骨针状的外骨骼”,“骨片状外骼”和“包裹在中间基质中的骨针”,但当前研究表明,以Maikhanella pristinis和Ramenta cambrina为代表的马哈螺类的内壳层具有早期单板类中较常见的水平交错纤状结构,指示了马哈螺类具有致密成层的壳壁,文中新建2亚科,2属和5种,即Maikhanellinae subfamily nov.,Purellinae subfamily nov.,Maikhanella Perelegans sp.nov.,Ramenta superata sp.nov.,Ramentoides latispinus gen.et sp.nov.,Mediata kunyangensis gen.et sp.nov.,Yunnanopleura longidens sp.nov。  相似文献   

4.
李国祥 《古生物学报》1999,38(2):238-247
四川峨眉麦地坪剖面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chancelloriids类骨片化石丰富,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其中首次发现具有两个中央射管的chancelloriids骨片。对Chancelloriairregularius Qian,sp.,Allonnia sp.进行了详细描述,在内核标本表面,骨片的基面上首次发现了保存极好的网状微细构造,对这一微细构造解决尚有困难,但有可能为骨片原始壳体结构的内端  相似文献   

5.
牙形石Parapachycladina peculiaris的表面微细构造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rapachycladina peculiaris表面微细构造最初是以分散保存的牙形石分子为研究对象,作者应用逻辑推理和数理统计方法重塑的器官,在分类上应属Prioniodinida目Ellisonidae科。该牙形石器官中的六种分子均具有一致的口面和反口面表面微细构造,这种一致的口面和反口面表面微细构造的发现,为重塑该器官提供了更加可信的、来自牙形石本身的生物学证据,同时表明牙形石的表面微细  相似文献   

6.
瓶筐石类化石的壁外构造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章森桂 《古生物学报》1995,34(5):619-634
安徽贵澉-青阳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的瓶筐石类化石具有非常发育的壁外构造。根据壁外构造所在位置及其中的骨骼结构状况,将瓶筐石类的壁外构造分成3大类9种类型,并首次提出瓶筐石类的壁餐构造具固着、加固及粘连等功能。壁外构造的发育显著池瓶筐石类与古杯类、海绵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从仿生学的角度,通过研究习行动物翅膀的力学特性,在航天航空业界的构造设计上获得有益的启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爱射光,考察了独角仙前翅的微细构造。结果为考察方法及昆虫形态学,特别是有关独角仙前翅小柱分布及其前翅表面的微细构造方面,亦得到了一些新的见解;1)将甲虫前翅置于透过光下,甲虫前翅上的小柱呈黑点状。用此方法,探明了独角仙前翅中的小柱,除了延气管两侧有点近似直线的排列之外,均为无规律分布,此种分布规律不同于以往所认识的其它种类甲虫所具有特征:小柱以直线分布,并且与小柱对应的前翅表面有凹穴作标记。2)在独角仙前翅内部,存在着肉状(蜂窝状)的构造。此种构造通常在一蜂窝状构造上有1-2上柱,每个蜂窝上小柱根数和蜂窝的大小有关,并且小柱主要分布于蜂窝的角中(蜂窝状构造是航空等许多业界已经广泛采用的工业化了的优良构造,甲虫在此基础上用柱子进行强化,此种强化构造有可能给相关业界的构造设计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Quasifusulina的旋壁构造及其在Ting类分类,演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作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竹蜓)类Quasifusulina旋壁超微构造的初步研究结果。电镜观察表明,Quasifusulina旋壁的主要部分系由许多近等轴的方解石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有规律地叠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垂直于壳表、彼此相邻的方解石复合体。尽管其光学特征与蜂巢层和透明层颇为相似,但从构成旋壁的方解石微粒的形状、大小及排列和定向方式来看,Quasifusulina旋壁的超微构造既明显地有别于典型的蜂巢层,也不同于典型的透明层。为便于描述,作者建议将Quasifusulina旋壁的这种特殊构造称为“原蜂巢层”(prokeriotheca)。 根据电镜观察,Quasifusulina旋壁由原蜂巢层及不连续的内疏松层构成,它可能代表了?类有孔虫中一种独特的旋壁类型。这种旋壁构造在?类动物的分类及演化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二叠世Ting类Gallowayinella的旋壁超微构造及其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显微镜研究显示,Gallowayinella旋壁的透明层与Fusulinella型(四层式旋壁)的透明层在晶粒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而与Palaeofusulina旋壁的超微构造特征一致。Gallowayinella属的分类位置应归于古纺锤Ting亚科(Palaeofusulininae M.-Maclay,1963),时限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早期至长兴期早期。G.meitienensis一种不能作为我国长兴阶下部的一个带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