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粱叶绿素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叶绿体的构造与功能和叶绿素的成份 及含量,不仅和产量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而且 和光合速率遗传、雄性不育和杂交优势等重大 实践问题有关[[5187。因此,进一步研究高等植 物叶绿素的遗传规律是一项迫切而又必要的工 作。  相似文献   

2.
高粱是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种植并培育高产的高粱品种对缓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粒重是提高高粱产量的重要途径。粒重是由数量性状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目前已有部分控制高粱粒重的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被定位,这些QTLs在高粱10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对高粱粒重的遗传特点,粒重的影响因素及粒重QTL定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概述,对已定位的高粱粒重QTLs进行了比较分析,查找了水稻和玉米中已克隆的粒重相关基因在高粱中的同源基因,并与高粱粒重QTLs定位区间进行了比较,以期为高粱粒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高粱粒重主效QTLs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粱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Sorghum bicolor)是一种重要的多用途作物, 其遗传转化研究对于高粱的分子育种和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高粱遗传转化的方法、标记基因、遗传转化的启动子和受体系统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了今后高粱遗传转化应当集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粱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的重要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其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较难,限制了其转基因研究进程.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粱转基因研究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高粱遗传转化再生系统中外植体的选择、转化方法、影响转化和基因表达效率的因素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总结转基因高粱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高粱九个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连续两年,在水、旱地两种环境条件下,对20个品杂种,9个性状进行了3个遗传参数的分析。从遗传进度的估算中确定了较高增量的性状。在遗传相关的分析中,又得出14对性状遗传相关系数较高,表现型相关系数水、旱地都达到显著水准。但在相关遗传进度的估算中,其增量幅度旱地明显地小于水地,这说明旱地培育高产品种的困难较大。通过对12 4个指数项目的分析,提出了水、旱地育种各自应采用的较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6.
1991─1992连续两年,在水、旱地两种环境条件下,对20个品杂种,9个性状进行了3个遗传参数的分析。从遗传进度的估算中确定了较高增量的性状。在遗传相关的分析中,又得出14对性状遗传相关系数较高,表现型相关系数水、旱地都达到显著水准。但在相关遗传进度的估算中,其增量幅度旱地明显地小于水地,这说明旱地培育高产品种的困难较大。通过对12 4个指数项目的分析,提出了水、旱地育种各自应采用的较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7.
植物叶绿素缺失是叶绿体突变所引起的表现。我们于1960年在岱字棉15号(Gossypium hirsutum)棉田中发现一株叶绿素缺失的花斑棉。该棉株大部分为白色和绿色嵌合的枝叶,也有少数枝叶全为白色或全为正常绿色。叶绿素缺失所引起的花斑现象遍及全株的各个器官,也包括花朵的雌雄蕊在内,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叶片。经自交选留,保存了这一花斑棉突变系。  相似文献   

8.
棉花叶绿素缺失的细胞质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道藩  许馥华 《遗传》1979,1(5):15-19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质 体,它在阳光照射下能形成叶绿素,进行光合作 用。叶绿体也能发生突变,使叶绿素缺失或削 弱叶绿素的功能,因而引起植株白化、或部分白 化,表现为白色和绿色嵌镶的花斑及条纹、或呈 现黄绿色。许多植物都有这种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9.
高粱抗旱种质筛选及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1份高粱育种材料进行了抗旱性鉴定,旨在筛选既有较好抗旱性能又具较高丰产性能的高粱种质供育种利用。本研究筛选出抗旱性3级以上的材料14份,其中1级抗旱材料2份。选用109对SSR引物对61份高粱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1对引物有较好的多态性,共扩增到508个等位变异片段,平均每个标记获得10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平均为0.6615,变幅0.0322~0.913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1份高粱材料聚成4类,聚类结果与根据地理来源、遗传背景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中国高粱恢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说明我国目前的恢复系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应在育种中拓宽恢复系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0.
MyoG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朱砺  李学伟 《遗传》2005,27(5):710-714
实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不同品种猪MyoG基因3′端MspⅠ位点的多态性,应用单标记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与相关性状间的关联性及不同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N等位基因能极显著地增加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降低皮脂含量(P<0.01),改善胴体产肉量和提高胴体品质;同时,不同基因型对肉质性状的遗传影响作用较大,表现为N等位基因能极显著地降低猪肉品质,使pH值、肉色和肌内脂肪含量降低,并使肌肉的系水力变差(P<0.01)。N等位基因对增加胴体瘦肉率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929%和-0.602%;对增加眼肌面积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0985 cm2和-0.5775 cm2;对皮脂率的加性效应值为-3.0245%,显性效应值为-0.4045%。N等位基因对pH1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167和0.034;对贮藏损失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558和-0.347;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963和-0.217。但MyoG基因3′端MspⅠ位点的突变对FOM肉脂仪测定的胴体等级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高粱叶片角度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植株的叶片角度是构成优良株型的主要性状之一,决定着植株叶片的空间分布,关系到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利用,对于品种的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高粱的矮秆育种和高密栽培中,都十分重视株型结构特别是叶片角  相似文献   

12.
高粱叶片角度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梅 《遗传》1988,10(3):11-14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以旱作为主。其中抗旱 性强的高粱作物,在北方各省都有较大的种植 面积。尤其是山西省晋西北的黄土丘陵区,常 年高粱种植面积在百万亩以上,单产较高,既是 主要食粮,也是饲料和轻工业的主要原料。然 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只重视水地育种而忽视 旱地育种,使这些干旱地区无对路品种,遇到严 重千旱年份,单产只有百余斤,比丰产年单产400至700斤相差4-5倍。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SSCP方法对猪cAST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研究基因型与肉质性状和背膘厚的相关性。根据猪CAST基因的cDNA序列(M20160)设计7对引物。结果在F1/R1。F6/R6引物对扩增的片段上发现了多态性。并对纯合子进行测序。发现317位A—G突变。2042位G—C突变。基因型在不同猪种分布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与沂蒙黑猪和莱芜猪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嫩度及背膘厚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0.05),而pH值、温度及滴水损失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猪种比较,屠宰12h和24h后肌肉温度、30min和1h后pH值及滴水损失差异显著(P〈0.05);BBCC和BBDD单元型个体与其他单元型个体比较肌肉嫩度的差异显著(P〈0.01)。AACC和AADD单元型个体与其他单元型个体比较背膘厚的差异显著(P〈0.01)。因此,推测CAST基因对猪肉品质及背膘厚存在一定的影响。将CAST基因应用于猪育种过程中的标记辅助选择将可以改善猪肉品质。加快猪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5.
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玲  张泽民  许自成  席章营 《遗传》2000,22(3):133-136
采用二倍体胚和三倍体胚乳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以5个玉米自交系及其配制的F1,F2,BC1,BC2世代为材料,研究5个玉米种子性状的胚直接效应、胚乳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除粒宽外,各性状的遗传同时由细胞质效应和胚、胚乳、母体基因效应所控制,百粒重主要受胚乳和母体效应的影响,粒长的遗传以母体效应为主,粒宽和粒厚以胚乳效应为主。各部位籽粒百粒重的胚乳直接加性效应与母体加性效应的协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余性状的胚、胚乳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间的协方差均不显著,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可以对这些性状进行有效的选择。S22 是改良百粒重的优良亲本。 Abstract:The embryo,endosperm and cytoplasm effects of seven seed traits were studied by genetic model for diploid embryo and triploid endosperm plant seeds using five inbreds and their F1, F2, BC1 and BC2 generations. The estimates of genetic variance components indicate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all other kernel traits was controlled by the four effects except kernel width. The 100?kernel weight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endosperm and maternal effects , and kernel length was controlled by the maternal effects,while endosperm conrrolled kernel width and kernel thickness. Except the significant or highly significant covariances between the endosperm direct additive and maternal additive effects for 100-kernel weight,all other traits between the embryo or endosperm direct effect and the maternal were not significant. So,maize inbreds could be developed by direct selection based on maternal plants for these traits. S22 was the best inbred of the improvement for kernel weight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6.
大豆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慧珍  李卫东  王辉  方宣钧 《遗传学报》2005,32(11):1199-1204
采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品种双列杂交F1和F2种子的粒重、粒宽、粒厚和粒长/粒宽、粒长/粒厚、粒宽/粒厚粒形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7种粒形性状同时受制于种子直接遗传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的受制于母体和细胞质效应。其中,百粒重、粒长、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的遗传以细胞质效应为主;粒宽和粒厚以母体遗传效应为主。粒重、粒长和粒长/粒宽、粒宽/粒厚的种子直接遗传率和细胞质遗传率均属中等,对其4个性状选择可以在较高世代单株和单粒选择均有效果。粒宽和粒厚母体遗传率数值较大,对其性状应以母体单株为单位早代选择,以增加粒宽和粒厚。P2和P7可作为增加百粒重、粒长/粒宽、粒长/粒厚和粒宽/粒厚的理想亲本;P1、P4和P6分别是提高粒长、粒厚和粒宽的理想亲本。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农大139等7个冬小麦品种进行4×3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亲本、F_1和F_2的株高、主穗穗长、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6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主穗长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而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主要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矮2杂交后代易选到矮株,奥里生杂交后代易得到大穗材料,农林10号和奥里生的杂交后代分蘖力将加强,814的杂交后代小穗数增多,814杂交后代千粒重增高.所有产量性状未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SSCP方法对长白猪(87头)、大白猪(79头)和马身猪(102头)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基因exon3和exon4分别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exon3上有多态性,且存在3种基因型(AA、AB、BB)。统计结果表明,3种基因型在各品种中的分布不一致,多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背膘厚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0.05),而初生重、断奶重和6月龄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与其它2种基因型比较有较大的初生重,同AA和AB型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3种基因型在初生重的大小排列顺序为AA相似文献   

19.
猪IGF2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薛慧良  徐来祥 《遗传》2008,30(2):179-179―184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IGF2)基因外显子7, 8, 9的多态性, 并分析其对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重和6月龄背膘厚的遗传效应。根据猪IGF2基因的DNA序列(AY044828)设计3对引物, 结果在Ex8引物对扩增的片段上发现了多态性, 并对纯合子进行测序, 发现exon8的53位存在C→T转换, 且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统计结果表明, 3种基因型在各品种中的分布不一致, 长白猪与大白猪比较, 莱芜猪与大薄莲猪比较, 沂蒙黑猪和里岔黑猪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 其他猪种间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均显著(P < 0.01)。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初生重和6月龄背膘厚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 < 0.05), 而断奶重和6月龄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 BB基因型个体同AA和AB基因型个体比较初生重的差异显著(P < 0.05), 3种基因型在初生重的大小排列顺序为AB > AA > BB; AA基因型个体同AB和BB基因型个体比较6月龄背膘厚的差异显著(P < 0.05), 3种基因型在6月龄背膘厚的大小排列顺序为BB > AB > AA。因此, 推测IGF2基因对个体的初生重和胴体瘦肉率存在一定的影响, 将IGF2基因应用于猪育种过程中的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加快猪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20.
烟草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明辉  王孟宇  龙文虹 《遗传》2000,22(6):395-397
利用红花大金元×青梗,红花大金元×中烟14号P1、P2、F1、F2、B1、B2 6个世代资料对7个农艺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性状均不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多数性状加性效应显著而显性效应不显著,在3种互作效应中,所有性状至少有一种显著。互作效应普遍存在,是烟草性状杂种优势表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Abstract:Two tobacco F1 hybrids,F2s,backcrosses B1s and B2s and their parents P1 and P2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gene effects for 7 agronomic and 4 quality characters.The additive-dominance genetic model was not fit for all characters.The additive effects and the epistatic effects of most characters were significant,but the dominant effect not.The epistatic effects could not be ignored in tobacco breeding.They were one of main causes of heterosis for most charac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