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矮秆籼稻品种矮秆基因的等位关系,选择了几种常见的、代表不同矮源的矮秆籼稻品种,分析了矮秆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南京11号、向阳矮、朝阳矮13号、广陆矮4号、1R_(24)和窄叶青的矮秆基因均互为等位。由于南京11号与广陆矮4号的矮秆基因同源于矮仔占,窄叶青的矮秆基因源于花龙水田谷,1R_(24)的矮秆基因源于矮脚乌尖,故可认为:矮仔占、花龙水田谷、矮脚乌尖、向阳矮和朝阳矮13号的矮秆基因均可能互为等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麦矮秆种质资源的基因分析:Ⅰ.矮秆遗传和等位测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了24份中国大麦矮秆种质资源的株高遗传,在它们的矮秆基因之间且与已矮秆基因uz、sdw、br和enso进行遗传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这些矮秆种在多隐性单基因遗传,少数受隐性基因控制,只有1份携带1对隐性和1对不完全显性筹秆基因。 相似文献
3.
两个大麦新矮秆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京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2):105-109
采用SSR技术对沪95-2639和91冬27携带的两个新的矮秆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在大麦4H染色体的长臂上,发现SSR标记位点HVM67同时与这两个新的矮秆基因连锁,距91冬27的较近,约10.0cM,离沪95-2639的较远,为23.3cM.初步绘制出大麦4H染色体上矮秆基因与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相似文献
4.
根据连锁遗传原理,利用全套染色体形态性状状标记系,对20份中国大麦筹秆南资源的矮秆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15份单基因矮杆中,有1份其矮秆基因与宽护颖基因w连锁,位于2(2H)染色体短臂上;10份的矮秆基因与uz基因等等位,由3(3H)长臂携带;4份的矮秆基因与钩芒K ,锁位于4(4H)长臂上,5份双基因矮秆中,有3份的筹秆基因分别位于2(2H)短臂和4(4H)长 臂上;1份的筹秆基因各由其3(3H)和4(4H)长臂携带;其余1份的两对矮秆基因,1对与uz基因等位,由于3(3H)长臂携带,另1对则与宽护颖基因w连锁,位于2(2H)短臂之上。 相似文献
5.
荷叶铁线蕨等位酶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荷叶铁线蕨 ( 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是铁线蕨科铁线蕨属肾叶铁线蕨的一个变种〔1〕,分布于重庆市万县、石柱等县的沿江近 1 0 0 km长的狭长地段 ,分布高度局限于海拔 80~ 430 m之间 〔2〕。受其自身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局限和人为的破坏 ,该物种正濒于灭绝的边缘。三峡工程修建后 ,库区内1 75m线以下的地区将被淹没 ,将更加剧该物种的濒危程度。为了挽救这一物种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 ,迁地保护是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 〔3~ 5〕。为了有效地实施迁地保护 ,保存该物种的大部… 相似文献
6.
根据连锁遗传原理,利用全套染色体形态性状标记系,对20份中国大麦矮秆种质资源的矮秆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15份单基因矮秆中,有1份其矮秆基因与宽护颖基因Z连锁,位于2(2H)染色体短臂上;10份的矮秆基因与uz基因等位,由3(3H)长臂携带;4份的矮秆基因与钩芒基因K连锁,位于4(4H)长臂上。5份双基因矮秆中,有3份的矮秆基因分别位于2(2H)短臂和4(4H)长臂上;1份的矮秆基因各由其3(3H)和4(4H)长臂携带;其余1份的两对矮秆基因,1对与uz基因等位,由3(3H)长臂携带,另1对则与宽护颖基因w连锁,位于2(2H)短臂之上。 相似文献
7.
几个大麦品种的矮秆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8个不同来源的高矮秆大麦品种进行7个组合的杂交,研究了它们的矮秆及其有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得出,控制大麦矮秆性状基因的遗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对基因的矮秆遗传,这对基因包括涡型矮秆基因uz,它与密穗基因1c连锁。从国外引进的两个品种和我国西藏的一个品种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多对基因的矮秆遗传,已确定是2—3对,它们实际 相似文献
8.
9.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0,(1)
定位甘蓝型矮秆直立株型油菜的株高基因,解析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对油菜育种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甘蓝型三系油菜(不育系5824ci×恢复系5771r)杂交,在F1中发现变异单株,命名"DW871"。经多代自交,从群体中选取纯合矮秆和对应纯合高秆杂交,从杂交后代分离群体中分别选取47个矮秆、47个高秆和10个纯合矮秆材料,分别构建基因池。利用BSA-seq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以47个矮秆与47个高秆,10个纯合矮秆与47个高秆进行关联分析(BSA),从47个矮秆与47个高秆基因混合池间检测到差异SNP共121998个,非同义突变SNP共1582个,在ChrA10染色体上定位1个显著关联区域,区间长度6.39 Mb,含1405个候选基因;从10个纯合矮秆与47个高秆基因混合池间共获得1752011个SNP,非同义突变SNP共27723个,InDel 518420个,在ChrA03、ChrA04、ChrA06、ChrA07、ChrA10和ChrC03上定位共19个与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区间长度5.35 Mb,含1143个候选基因。然而由于未达到理论阈值,这个区域很可能是假阳性区域,需要进一步验证。47个矮秆基因混池和10个纯矮秆基因混池在ChrA10染色体上定位的关联区域互相重合,重合区间为1.83 Mb。本研究在ChrA10染色体上定位1个与DW871株高性状显著关联区间,这一研究结果为精细定位甘蓝型矮秆直立株型油菜株高性状基因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长白落叶松三种等位酶遗传型初步分析张军丽(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5)本文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法,在酶水平上,利用“水平切片染色法”分析了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自然群体单株采集种子胚乳的三种等位酶的遗化变化情况。对苹... 相似文献
11.
五种落叶松遗传关系的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由于种间形态上的微弱区别,落叶松属的系统分类一直很混乱,落叶松属的系统发生也知之甚少。本文分析了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 Ledeb.),卡氏落叶松(L.cajanderi Mayr.),兴安落叶松(L.gmelinii Rupr.),苏氏落叶松(L.sukaczewii Dil.)和杂交种切氏落叶松L.czekanowskii(L.gmelinii×L.sibirica)天然种群的遗传结构。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等位酶分析手段对5个酶系统(AAT,IDH,DIA,PGM,SKDH)的8个基因位点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间遗传距离(D)在0.067~0.260之间,明显大于各种群内居群间的遗传距离。等位酶的分析结果揭示了5种落叶松的遗传关系。结合以上每种落叶松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等位酶的证据了支持兴安落叶松、西伯利亚落叶松、卡氏落叶松、苏氏落叶松作为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为系统了解青海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为青海高原小麦的株高育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5个矮秆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82份青海小麦品种资源中的矮秆基因进行了检测,并对不同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2份青海育成小麦品种中有49份材料至少含有一个矮秆基因,其中Rht-B1b的分布频率最高,约占参试材料的28.0%,其次是分布频率为23.2%的Rht8基因,而矮秆基因Rht-D1b、Rht5以及Rht12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8%、13.4%、9.8%。在49份含有不同种类矮秆基因的材料中,其中16份材料同时含有2种及以上的矮秆基因,即RhtB1b和Rht8、Rht-D1b和Rht8、Rht-B1b和Rht5、Rht-D1b和Rht5、Rht8和Rht5、Rht-B1b和Rht12、Rht5和Rht12,并未发现同时含有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的品种;2份材料分别含有3种矮秆基因,即Rht-B1b、Rht8、Rht12和Rht-B1b、Rht5、Rht8;其余31份材料仅含有1种矮秆基因。82份青海育成小麦材料中仅含有Rht-B1b的材料11份,平均株高为86.2 cm,其降秆效应为5.7%;只含有Rht-D1b的材料有5份,平均株高为84.9 cm,其降秆效应为7.1%;仅含有Rht8的材料有9份,平均株高为88.6 cm,其降秆效应为3.1%。因此,在青海育成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为Rht-D1bRht-B1bRht8。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江苏穭稻——一种草型栽培稻(Orysa sativa L.)的核型与染色体带型。结果表明,穭稻的核型有6对中位染色体(K_1,K_3,K_6,K,K(?)和K_(11)),4对亚中位染色体(K_2,K(?)K_0和K(?)),1对亚端位染色体(K_4)和1对随体染色体(K_(10)),在K_3染色体的长臂上有一次缢痕。Giemsa分带处理表明,穭稻染色体带型比较丰富,各条染色体的带型特征明显。本文还讨论了江苏穭稻与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在核型及染色体带型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15.
麻疹病毒F基因测序及其进化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麻疹病毒疫苗株S191毒种及其传代的病毒溶血素F(Haemolysin,HL)基因稳定性;对该序列一些重要位点的氨基酸进行比较,推测其功能结构及生物学活性变化;同时对该基因与M蛋白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利用RT-PCR方法扩增S191减毒株MeV23、26、27代及一株流行株YunnanLC-10的F基因,测序后进行比对分析。S191传代病毒F基因序列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9.5%~99.6%;S191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5.2%;疫苗株与流行株1003nt的非编码区序列同源性为85.0%。S191传代病毒F基因具有较高遗传稳定性,关键功能位点氨基酸未发生传代改变;1003nt非编码区序列变异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枯萎病抗性基因的等位性测定及连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纯大 张金发 刘金兰 郭介华 吴征彬 孙济中FENG Chun-Da ZHANG Jin-Fa LIU Jin-Lan GUO Jie-Hua WU Zheng-Bin SUN Ji-Zhong 《遗传》1998,20(1):33-36
1995-1996年,对我国育成的有代表性的5个抗病品种进行抗枯萎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所选用的5个抗病品种中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的抗病基因(暂定名为Fwl和Fw2)。连锁分析显示:Fwl与T586的8个标志性状间、Fw2与T582、T586的13个标志性状间无连锁关系。
Abstract:Allelism in vestigation of genes resistante to Fusarium wilt in cotton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2 genes(assigned symbols Fw1 and Fw2)in 5 cultivars used.No linkage was found between Fw1 and the marker genes in T586 and between Fw2 and those marker genes in T582 and T586. 相似文献
17.
等位酶淀粉凝胶电泳技术中的几个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进行等位酶分析的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主要结论是:1)尽管材料不同,对于不同的酶系统,用特定的缓冲液系统常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如DIA,GPI,HEX,SOD和TPI用S6(Soltis等,1983);AMP用S8;MDH用S9和SKD用W2(Wendel和Weeden,1989)等。2)用磷酸缓冲液配制AMP的染色配方较其它配方效果好。3)当胶染时,使用琼脂替代琼脂糖,染色效果不变而成本更低,谱带扩散更慢。4)不同的提取液可能适用于不同的酶系统,如磷酸PVP提取液(Soltis等,1983)不适用于石荠苎的GPI的提取。5)正确选择凝胶和电极缓冲液,S1虽然适用面广,但效果不一定好,对于位点多和等位基因丰富的材料尤其应警惕,因S1可能掩盖样品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进行等位酶分析的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主要结论是:1)尽管材料不同,对于不同的酶系统,用特定的缓冲液系统常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如DIA,CPI,HEX,SOD和TPI用S6(Soltis等,1983);AMP用S8;MDH用S9和SKD用W2(Wendel和Weeden,1989)等。2)用磷酸缓冲液配制AMP的染色配方较其它配方效果好。3)当胶染时,使用琼脂替代琼脂糖,染色效果不变而成本更低,谱带扩散更慢。4)不同的提取液可能适用于不同的酶系统,如磷酸-PVP提取液(Soltis等,1983)不适用于石荠苎的GPI的提取。5)正确选择凝胶和电极缓冲液,S1虽然适用面广,但效果不一定好,对于位点多和等位基因丰富的材料尤其应警惕,因S1可能掩盖样品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小麦矮秆基因Rht3的RAPD和RFLP标记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PCR和RFLP技术分析了小麦赤霉酸反应不敏感的矮秆基因Rht3的近等基因系及其分离群体,RAPD分析从31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个引物可以在高矮亲本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带,连锁分析表明仅S10601900和S10602000扩增片段与Rht3;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7.1cM和9.2cM.RFLP分析选用了主要位于第4部分同源群短臂上的53个探针,其中Xper584,XksuF8和Xcdo38 3个探针在高矮亲本中揭示出多态性,;连锁分析表明仅Xper584与Rht3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8.0cM。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水稻矮秆突变体cha-2为材料,对控制其表型性状的iga-1基因进行候选基因筛选,利用基因注释数据库对定位区间进行候选基因预测,通过ORF及其上下游调控区域的测序、序列比对及关键元件分析进行序列变异研究,半定量PCR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模式,明确其在基因序列、表达模式的变异,探讨其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结果显示:(1)在隐性核基因iga-1精细定位基础上预测得到3个ORF,其中2个编码dnaJ分子伴侣(含有dnaJ结构域的蛋白),分别是LOC_Os05g26902和LOC_Os05g26926;另外1个为已克隆的水稻矮秆基因RGA1(LOC_Os05g26890)。(2)ORF序列分析表明矮秆突变体cha-2与野生型仅在RGA1基因座存在SNP变异,但未造成氨基酸编码的改变。(3)表达模式分析发现,矮秆突变体cha-2的RGA1基因在种子萌发期、二叶期、四叶期和分蘖期等4个发育时期均不表达,且在‘中花11’、‘石狩白茅’的遗传背景下稳定遗传,均显现出失活状态,初步确定RGA1为iga-1的候选基因。(4)对RGA1基因上游和下游调控转录关键区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cha-2存在865bp的大片段缺失,包括第1外显子、部分第1内含子和转录起始上游区域。研究推断,突变体cha-2的矮秆基因iga-1正是没有活性的RGA1基因,其转录关键区域的大片段缺失,导致无法正常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