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莓(Fragoria L.)属蔷薇科草莓属植物,在果树园艺上属浆果类草本植物。我国东北、山东、安徽、陕西、四川、云南、新疆等地的山区都有野生草莓,它们分属8个不同的种和亚种。  相似文献   

2.
草莓育种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作为重要的浆果类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小浆果生产的首位,业已成为我国效益最好的农业产业。栽培草莓选育始于19世纪初的英国,我国草莓育种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本文按照时间节点介绍了国内外草莓育种历程及代表性草莓品种。八倍体栽培草莓基因组中亚基因组间存在高度同源性,到目前为止未组装出较为完整的参考基因组;二倍体森林草莓基因组经过多次修订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精密性。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草莓品质和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被开发,这些标记也被应用于草莓育种项目中,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我国草莓育种存在亲本遗传背景狭窄、育种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草莓育种未来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草莓为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柔嫩多汁、酸甜可口、品质优美,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酱和果酒等食品。目前,草莓的生产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城市近郊地区。近年来我国果树工作者已培育出一些草莓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是由宿主特异性强的草莓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侵染所致。该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连续种植草莓的重茬地块,严重时可造成整个草莓种植地的毁灭,已成为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从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现与危害、病原菌的病原物生物学以及分子检测手段、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国内外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草莓屬于蔷薇科、草莓屬,大約有50个种。主要有野生草莓(Fragaria vesca L.)、东方草莓(Fr.orientalis)、北美草莓(Fr.virginiana Duch)、智利草莓(Fr.chilioensis Duch)、风梨草莓(Fr.ananasica、Duch)、綠色草莓(Fr.viridis Duch)。目前栽培的大果草莓大多来源于北美草莓、智利草莓和风梨草莓三个种。世界上栽培品种达数千个以上。我国栽培的品种系引自苏联、欧美和日本,除解放以后由苏联引进的一些品种外,旧有品种的来源和原名大多不易查考。为了发展草莓的栽培,应当对草莓进行有計划的品种整理和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野生草莓资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草莓是一种重要的小浆果,其果实营养丰富,风味鲜美,经济价值极高。全世界的草莓属植物大约有50个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有16种,除了风梨草莓广为栽培外,其它均为野生种。我国野生草莓资源极为丰富。据俞德浚教授记述,原产于我国的草莓属植物有7个种,它们是: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东方草莓(F.orentalis)、黄毛草莓(F.nilgerrensis)、五叶草莓(F.pentaphylla)、纤细草莓(F.gracillis)、西南草莓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C(Vc)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人工合成Vc相比,天然Vc更有利于人体健康。草莓富含Vc,提高草莓果实中Vc含量及培育高Vc品种已成为目前关注热点。本文围绕草莓果实Vc合成关键基因、QTL定位及其含量影响因素相关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草莓果实Vc合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今后通过栽培和育种提高草莓果实Vc含量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草莓育种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我国草莓育种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包括草莓的种质资源、引种、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遗传规律、生物技术研究等。我国是世界草莓属植物种类分布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草莓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在今后的草莓育种研究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进行早熟优质草莓品种选育,并加强加工品种和四季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草莓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秦永华  张上隆 《遗传》2007,29(2):150-156
草莓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之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草莓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它可以直接将来自不同种属的异源目的基因插人到草莓基因组, 使草莓表达目标性状, 实现草莓品种的遗传改良。近年来, 国内外草莓转基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综述了草莓转基因研究在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抗逆及品质改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草莓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阜平山区草莓错季栽培的生物表现及适宜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和平行观测气象资料,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气候要素计算模型,研究了阜平山区种植草莓的生物表现及适宜种植区域.结果表明:在阜平山区种植草莓能够安全越冬、开花、结果,草莓发育期滞后于河北平原,从而达到错季生产的目的;其草莓品质优良,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河北平原对应的草莓品种;阜平山区错季草莓的适宜发展区域为海拔900~1 200 m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孟山都公司已获准在实验田中栽培遗传工程草莓。用遗传工程方法将未鉴别来源的新基因导入草莓。孟山都公司拒绝谈论有关新型草莓的鉴别问题。该公司计划在1996年用转化技术培育遗传工程番茄品种。  相似文献   

12.
激光和高压静电场对草莓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明晶等4个栽培品种及森林草莓、黄毛草莓和弗州草莓等3个野生种和类型为试材进行了该项研究。结果表明,用适宜剂量的激光和高压静电场处理父本野生草莓花粉可以克服草莓种间杂交不亲和性,显著提高座果率、杂种率和交配率,从而获得较多新的草莓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套作玉米对草莓生长生理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采用草莓玉米套作和草莓连作方式,对草莓的生长、生理及其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分析,为生产中克服草莓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套作条件下草莓的株高、根长、茎粗和整株重量等营养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相应的连作模式。(2)与连作相比,套作可提高草莓植株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醇脱氢酶(ADH)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同时可提高草莓植株根系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使根系丙二醛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保证草莓植株良好生长。(3)与草莓连作相比,套作玉米使秋季草莓苗的定植入田死苗率降低28.8%,加快缓苗速度,且单株保持良好长势和后期正常坐果。(4)套作玉米能够显著提高草莓果实的硬度、单果重及单株产量,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无显著影响。研究认为,草莓套作玉米能够克服草莓连作障碍,促进草莓植株的营养生长,增强草莓植株抵御逆境胁迫的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蔗糖和脱落酸是能有效促进草莓果实成熟的两种物质。本研究以"红颜"草莓为研究材料,分别用外源蔗糖、脱落酸和二者的混合液喷施浅绿期的草莓果实,拟探讨其在缩短草莓果实生长期的前提下,对草莓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蔗糖、脱落酸及二者的混合液会显著加速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以及总酚、黄酮和抗氧化能力的下降,但不会影响成熟草莓果实的花青素、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然而,蔗糖和混合处理以及蔗糖和ABA处理却能分别提高成熟草莓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含量。综上所述,外施蔗糖、ABA及二者的混合液在有效缩短草莓果实的成熟期的前提下不会影响成熟草莓果实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同时,对成熟草莓果实的类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含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草莓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莓是一种重要的小型浆果,近年来育出很多优良品种,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然而仍有很多因素限制了草莓生产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为植物育种、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辟了新的途径,可以获得常规育种难以或无法得到的新类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草莓抗病虫、抗逆、抗除草剂、品质特性、耐贮运性等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型、试管苗生理状态、共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菌液浓度、抗生素等因素对草莓遗传转化的影响.对草莓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草莓是营养丰富的保健水果,果实中所含的鞣花酸具有抗癌效果,草莓栽培容易、当年结果、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各地发展很快。但是草莓在生产上容易感染多种病毒病,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子变小、畸形,品质差,叶子皱缩,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  相似文献   

17.
秦巴山区野生草莓资源及其研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巴山山区是我国野生果树的集中分布区,也是草莓属(Fragaria)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年收购量居全国前列。当前国内外对野生草莓的系统研究报导尚少,深入开展对秦巴山区野生草莓资源的研究不仅对推动我国对“第三代果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连作草莓根系分泌物自毒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莓(Fragaria ananassa)根系分泌物的自毒作用是草莓连作病害发生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组织培养技术提取草莓根系分泌物,并对其自毒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含有根系分泌物的生根培养基中定植的草莓组培苗,其生根、根系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根系分泌物对草莓幼苗根系生理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根系TTC还原活性下降、相对电导率增大、SOD酶活性降低及MDA生成量增多等方面,并导致草莓幼苗生长发育不良、病害加重。说明草莓根系分泌物具有自毒作用,连作条件下田间根系分泌物逐年积累后产生的自毒作用,可能是草莓再植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五叶草莓等6种野生草莓为试材,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种野生草莓的核型公式分别为:五叶草莓2n=2x=14=12m+2sm、黄毛草莓2n=2x=14=8m+6sm、绿色草莓2n=2x=14=10m+2sm+2st、东北草莓2n=2x=14=8m+6sm、森林草莓2n=2x=14=6m+8sm、西南草莓2n=4x=28=16m+12sm,6种野生草莓的核型类型均为"2A"型。供试6种野生草莓的进化顺序可能为:五叶草莓、绿色草莓、东北草莓、黄毛草莓、西南草莓、森林草莓。  相似文献   

20.
我国草造(FragariaananassaDuch.)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品种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几经更替。在同样条件下研究不同时期代表品种的表现,以明确性状演变趋势,在小麦、水稻等作物上已有报道[1,2,4],迄今尚未见到草莓品种性状演变的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明确性状在草莓生产上品种更替过程小的演变和发展方向,为今后草莓有种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选用不同时期中产卜推广的单莓代在品种为试材(表1)。试验在国家果树种质南京革每圃进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小【种植15株,3行【,以小区为单应,测定以下性状:()产量及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