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大峡谷指科罗拉多河大峡谷。它位于亚利桑那州的西北角,全长446km(277英里),平均深度1.6km,平均宽度16km。它不是地球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长496.3km,平均深度5km左右,不但比它长,也比它深。但它却是以峡...  相似文献   

2.
白鹇海南亚种的生态和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南白鹇是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殊的白鹇海岛亚种。其结群个体少;雏鸟孵出后,每群雏数少;亲鸟损失严重,有极其罕见的纯雏群现象;种群繁殖力低,出生率仅77.5%;保护区核心区种群密度1978年20.2只/km~2,1992年12只/km~2。天敌、人类危害是种群数量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岛有白鹇分布的残存林区面积仅740km~2,乐观估计白鹇数量已不足8800只,白鹇海南亚种已处于渐危至濒危级别,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5.
河南周口至省界段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1 周口至省界段高速公路简介河南省周口至省界段高速公路西起周口 ,向东经商水、项城、淮阳、沈丘 ,止于河南省与安徽省两省交界处 ,接界 (首 )阜 (阳 )蚌 (埠 )高速公路 ,建设里程74 70km。本段高速公路经周口市 3 35 9km ,经商水县 2 0 891km ,项城市 4 4 4 6km ,淮阳县13 2 0 0km ,沈丘县 32 80 4km ,是河南省干线公路网规划的中南两横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建设将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周界高速公路属非污染生态建设项目 ,其建设将占用大量的耕地 ,全线将有 4 2 0 3ha耕地形成永久性占地 ,因…  相似文献   

6.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1995年8月~1996年8月,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4 只佩戴颈圈的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c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50.1km^2、35.2km^2、43.5km^2、98.5km^2,平均56.8km^2。羚牛的迁移习性对其家域大小有极大的影响。3只戴颈圈羚牛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中  相似文献   

7.
截线法对西藏盘羊种群数量的估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朴仁珠 《生态学报》1996,16(3):295-301
1987~1990年间,采用截线抽样法对西藏盘羊的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在1550km样线上遇见99头盘羊。由此资料,以傅立叶级数表达其探测函数,估计出了盘羊在西藏分布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0.0820±0.0097头/km2,即每12km2约有1头,而波动在0.0121~0.3671头/km2之间。并依此确定的10.5万km2的栖息面积计算、西藏盘羊的种群数量为8630±1021头。目前,盘羊群平均数下降为5~6头/群,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8.
姚建 《生物学通报》1999,34(8):41-42
1考察概况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雅鲁藏布江的下游。自米林县派乡大峡谷入口处至国境线的墨脱县巴昔卡,全长504.6km,极值深度6009m,不论是长度还是深度都超过了过去认为最长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370km,深2133km),和最...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建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自1963年我国第一个海洋自然保护区──蛇岛自然保护区建工以来,我国目前已有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21个、市县级23个,总面积1.29万km2,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0.43%。到1995年底,59个...  相似文献   

10.
犀牛在中国灭绝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振堂  许凤  孙钢 《生态学报》1997,17(6):640-644
三千多年以前,犀牛沿黄河两岸自西向东约有1800多公里的广阔的分布北界。近三千年来,犀牛在中国的分布北界不断南移,它是我国犀牛地减性灭绝的重要特征。北界南移速度相当惊人,平均每年以0.5km的速度禹南消退。犀牛在中国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中国古代人口对犀牛的压力包括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通过简单计算可知,犀牛种群承受人口压力阈值小于4人/km^2。  相似文献   

11.
低氧对大鼠体液免疫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海波  杜继曾 《生理学报》1997,49(2):167-172
本实验以模拟高原低氧的方法,探讨了低氧对大鼠体液免疫的作用,并与高原鼠兔比较,体液免疫以溶血素和IgG产生为指标。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低氧10d,5km海拔抑制溶血素形成10.3%,7km海拔抑制溶血素形成21.9%;经再次免疫后又低氧10d,5km海拔抑制溶血素形成4.2%,7km海拔抑制溶血素形成4.6%,高原土著动物高原鼠兔则不表现上述的抑制现象;大鼠经SRBC腹腔致敏形成2d后低氧  相似文献   

12.
紫貂冬季活动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利 Busk.  SW 《兽类学报》1997,17(2):113-117
1991至1993年10~12月的三个冬季中,借助无线电遥测技术对7只紫貂(4雄,3雌)活动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紫貂的活动范围为13.03km2,雌性为7.18km2,雄性的几乎为雌性的2倍。活动范围多为长条形,且多与山脉走向相一致。雄性活动范围的最大距离为5.50km,雌性为4.17km。雌雄个体间的活动范围有部分重叠现象,重叠程度为62.0%。雄性个体间几乎无重叠现象。影响活动范围大小的因素主要为动物体型大小、食物丰富度和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13.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魏辅文  王维 《四川动物》1995,14(2):66-67
本文利用分层抽样粪堆计数法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4种不同生境中林麝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内林麝密度最高,为2.226只/km^2,常绿落阔混交林为1.11只/km^2,针阔混交林为0.26只/km^2,针叶林中无林麝分布。保护区内林麝密度较低与人为干扰破坏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太湖1950年以来主要环境的变化和迅速富营养化的开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ha.  WYB 《古生物学报》1996,35(2):155-174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350km^2,位于长江三角洲(面积35000km^2)的中部,自6000年前太湖形成以来,湖泊经历了几个主要变化,1950年以前太湖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海侵和湖盆大小,海侵是太湖形成的主要原因。太湖形成后,在不同的干燥和湿润时期,湖盆经历了由一系列的小湖或统一湖盆之间的波动,但一般来说,近2000年以来,湖盆的大小在增大,然而1950年以后,为适应人口的增长,许多浅水  相似文献   

15.
雉鸡的活动痕迹及种群密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辜永河  陈浒  李正元 《四川动物》1998,17(3):120-121
本文报道了在不同生境中采用样方法对雉鸡及其活动痕迹进行调查,并根据D=N/B公式对所得的数据加以处理,其结果表明雉鸡在活动过程中所留下的巢、粪便等痕迹均以灌草丛为最多,而取食刨土所留下的痕迹则以农耕地为最多。其种群密度,在草坡为56只/km2,稀树灌丛草坡为78只/km2,灌丛草坡为156只/km2。  相似文献   

16.
陕西汉中地区黑熊的现状,分布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3年,作者在陕西省汉中林区采用三阶抽样设计调查并询访群众,求算每个所选择的最小样本单位(三级区)的方差,推算黑熊整体数量。根据黑熊数量将该地林区划分为3个密度区级:高密度区(0.03头/km ̄2以上),秦岭中山区;中密度区(0.01-0.029头/km ̄2),巴山中山区;低密度区(0.01头/km ̄2以下),秦巴低山丘陵区。全区有黑熊312头,平均密度0.035/km ̄2,遍布10县166个乡。分析了各地黑熊数量多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疆鹅喉羚的种群结构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1992年8~9月和1993年9月,作者在新疆北部鹅喉羚北疆亚种(GazellasubguttrosaSairensis)分布区(天山以北)设置19条样带,总长818km,观测点至动物的平均垂直距离248.3m,面积405.8km2的调查统计,见鹅喉羚62群次,共221只。样带中动物的平均密度为0.71±0.17只/km2。对能判别性别和成幼的16条样带中的37群次113只统计,雌:雄=1:1.05,成:幼=2.4:1。对8条样带中的16群次50只统计,母:仔=1:1.4。1993年2月和10月,我们还在新疆南部鹅喉羚南疆亚种(G.s.yarkandensis)分布区(天山以南),设置8条样带,长230km,平均垂直距离299m,面积116km2的调查统计,见鹅喉羚17群次51只,平均密度0.57±0.26只/km2。  相似文献   

18.
全新世东北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国玉 《生态学报》1998,18(1):33-37
根据先前完成的化石花粉分布图,对我国东北权辽平源过去1万a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摆动历史进行了重建。这项研究表明,在没在人类活动干扰的条件下,松辽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最偏西的时间既不在早全新世,也不在中全新世,而是在晚全新世;在过去的1万a内,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最大摆动幅度不超过150km,其最偏西时的位置距离现代位置约为100km。因此,东北松辽平原的主体部分在全新世中始终是草原,没有发  相似文献   

19.
四川山鹧鸪于攀枝花市发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efipectus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以往仅知分布于四川省的中部 ,南可抵(长江上游的 )金沙江。因其分布范围极为狭小 (直线距离南北约 10 0km ,东西约 150km) ,所以被视为是全球极危物种 (CriticallyEndangered) (Collaretal.,1994 )。基于对山鹧鸪属Arborophila种类在分布型上不应出现明显间断 ,且金沙江亦不应成为对四川山鹧鸪的天然阻隔这一认识 ,作者据 1997年证实该种在云南省的东北部 (至少是在绥江 ,可能还有永善、盐津等地 )确有分…  相似文献   

20.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111,自引:13,他引:98  
利用遥感、GIS手段对辽河三角洲的湿地景观进行研究,并选用6种不同的方法对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总体斑块密度为0.286个·km-2,廊道密度为1.098km·km-2,聚集度指数为0.955.景观破碎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廊道景观的发展是景观破碎化的前提与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