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贵州梵净山大型真菌生态分布及其资源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了梵净山的大型真菌365种,分属于124属,41科。其中食用菌105种,药用菌87种,毒菌33种,木腐菌131种及菌114种。梵净山的大型真菌分属于下列林型和植被型:阔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针叶林型;灌丛型和荒地型。营养方式主要分为寄生,腐和筮生碱大类群。  相似文献   

2.
庐山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晔  许祖国  张康华  付标 《生态学报》2000,20(4):702-706
报道了庐山的大型真菌202种,分属于81属,属41科,其中食用菌104种,药用菌71种,毒菌26种,菌根菌33训及木腐菌89种。庐山的大型真菌分属于下列植类型中、阔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针叶林型、竹林、灌丛型和茺地型。并对庐山的大型真菌生趣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金强河高寒地区大型真菌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金强河地区的大型真菌52种,分属于18科,32属。其中食用菌29种,药用菌20种,毒菌14种。该区大型真菌的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有3种生态类型:河漫滩的大型真菌、阶地的大型真菌、亚高山坡地的大型真菌,其中阶地的大型真菌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比其他两种生态类型丰富。  相似文献   

4.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柯丽霞  杨超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39-1742
清凉峰北坡的大型真菌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发现清凉峰北坡共有大型真菌2纲10目38科72属160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黄山松林等林带中。按经济价值分有食用菌72种,药用菌55种,毒菌19种;依生态习性分有木生菌68种,土生菌84种,菌根真菌21种。本文论述了该地区大型真菌自然发生的常见种类和分布,并对该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评价,大型真菌在各林带下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种群的组成和分布与植被类型、林中小生境、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相关。该区有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是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在食用、药用、营林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及生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广西国家级花坪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201种,隶属105属45科;其中食用菌50种,药用菌38种,毒菌13种,菌根菌59种和木腐菌48种.保护区的大型真菌按植被类型分为5种群落类型:常绿阔叶林型、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型、亚热带中山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型、灌丛型和竹林型;按垂直分布带分为3种林带型:低山林带型、中山林带型和山顶林带型.  相似文献   

6.
安徽皇埔山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安徽皇埔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大型真菌103种,分属于24科48属,其中优势科为Tricholomataceae(14种,占13.59%)、Russulaceae(11种,占10.68%)、Cortinariaceae(10种,占9.71%)和Polyporaceae(10种,占9.71%);优势属为Lactarius(8种,占7.77%)、Psathyrella(6种,占5.83%)、Cortinarius(5种,占4.85%)和Marasmius(5种,占4.85%);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初步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58.33%)、泛热带成分(29.17%)、北温带成分(10.42%)和热带-亚热带成分(2.08%);从种的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广布种(45种,占43.69%)、热带-亚热带分布种(31种,30.1%)、北温带分布种(24种,23.3%)及欧亚-北美-澳大利亚分布种(3种,2.91%)等分布型;皇埔山大型真菌的区系地理成分主要是以世界广布种为主,其次是热带-亚热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型真菌多样性及不同植被类型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本研究于2020年和2021年湿季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7个管理局辖区开展了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 比较了不同植被类型(山地雨林、低地雨林、低地雨林次生林、人工林)的大型真菌生活型(共生型、腐生型)组成差异。从设置的58条1 km长的样带内采集到1,869份子实体标本, 根据子实体形态与ITS rDNA序列分析, 从中鉴定出562种真菌, 涉及17目64科174属, 其中80%以上的物种由伞菌目、牛肝菌目、红菇目、多孔菌目、鸡油菌目、锈革孔菌目和炭角菌目构成。大型真菌的营养型以腐生型(占48.2%物种)和共生型(44.8%)为主。每条样带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以中海拔的山地雨林最高, 分别为28 ± 5种和33 ± 6个, 而人工林最低, 分别为11 ± 1种和11 ± 2个。植被类型主要影响共生型大型真菌物种丰富度(P = 0.026)和子实体多度(P = 0.019)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P = 0.028), 但对腐生型大型真菌的影响并不显著。多响应置换过程(multiple 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 MRPP)检验结果表明, 不同植被类型对共生型与腐生型大型真菌群落物种组成均有显著影响(腐生型: P = 0.004, 共生型: P = 0.041)。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的结果表明, 植被类型对腐生型和共生型真菌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的解释度均较低(共生型: R2 = 0.068, P = 0.004; 腐生型: R2 = 0.067, P = 0.004)。海拔仅对腐生型真菌群落物种组成产生微弱影响(R2 = 0.029, P = 0.001), 而对共生型真菌影响不显著(R2 = 0.024, P = 0.072)。在不同保护地之间, 共生型(R2 = 0.148, P = 0.001)与腐生型(R2 = 0.123, P = 0.002)真菌物种组成均具显著差异; 基于样带‒真菌矩阵的网络图显示,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尖峰岭、霸王岭、五指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雨林是共生型大型真菌多样性较高区域, 应作为共生型真菌与宿主的优先保护区域。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季节通过定点和随机采集相结合,对梵净山土壤甲螨进行了调查,共得到甲螨标本11 487号,分属于45科81属.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以世界广布类群、东洋-古北界区系型类群和东洋界特有类群为主体;跨古北界的区系型中所包含类群所占比例最高.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以华中区独有类群、华中-华南区系型类群和华中-东北区系型类群为主体.含东北区跨区区系型类群最多.  相似文献   

9.
大型真菌也称高等真菌,它不是真菌分类学中的一个自然类群,而是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子实体或菌核的一类真菌的总称。绝大多数大型真菌属于担子菌纲,数目不下万余种。目前已知其中有三百多种可供食用或药用。它们以丰富的营养、特殊的风味和较高的药效,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重视。我国人民很早就  相似文献   

10.
梵净山冷杉和元宝山冷杉是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应用叶绿体微卫星标记(cpSSR)研究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同属的广布种岷江冷杉的一个种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对 cpSSR 引物(Pt63718、Pt30204和Pt71936)在这3种冷杉的24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21个等位基因,组成35种单倍型;它们的单倍型数和有效单倍型数分别为梵净山冷杉(No=12,Ne=3.92),元宝山冷杉(No=9,Ne=3.28),两者均低于广布种岷江冷杉(No=14,Ne=11.57);梵净山冷杉和元宝山冷杉的稀有单倍型较少,其频率最高的单倍型分别出现在该种群的46.0%和44.1%的个体中;梵净山冷杉(He=0.75)和元宝山冷杉(He=0.70)的单倍型多样性也低于岷江冷杉(He=0.97).梵净山冷杉和元宝山冷杉的叶绿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水平低.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实验选取样地Ⅰ(落叶阔叶林)、样地Ⅱ(针阔混交林)、样地Ⅲ(黄山松林)、样地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Ⅴ(竹林)5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作为实验样地,共鉴定出228种大型真菌,隶属于47科99属。其中,红菇科、多孔菌科、牛肝菌科、白蘑科和鹅膏科为优势科,分别有31,22,22,19和14种。所选样地中,样地Ⅰ菌种最丰富,共有93种,而结构单一的样地Ⅴ中的菌物资源最少,仅9种。  相似文献   

12.
刘长柱  郭强  池秀莲 《植物学报》2015,50(2):234-240
叶片是植物的主要光合器官, 其质量与数量的权衡关系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研究叶片质量与数量关系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趋势。该研究应用标准化主轴回归方法, 探讨了我国温带山地森林中48个常见树种的单叶干重与出叶强度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 所有物种以及落叶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单叶以及亚冠层阔叶树种的单叶干重与出叶强度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及落叶针叶树种、复叶以及冠层阔叶树种则表现为等速生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叶大小和出叶强度并无恒定的权衡关系。  相似文献   

13.
皖皇埔山大型真菌的组成及生态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及合理开发大型真菌资源,本文对安徽省皇埔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及生态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其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共有大型真菌87种,隶属4纲6目22科46属,它们广泛分布于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荒地等植被类型中.按经济价值可分为食用菌42种,药用菌31种,毒菌6种;依生态习性可分为土生菌44种,木生菌30种,外生菌根真菌19种,虫生真菌2种.该区大型真菌资源在食用、药用、营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山地蚤类区系与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2-1997年,对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山地蚤类进行了垂直分布的调查研究,共采获蚤类5科21属39种(亚种)3241头,并对以苍山为主体的山地各主要生态环境蚤类的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分布特点和自然环境因素后认为,在苍山所获39种蚤类中有16种(占41.03%)属东洋界种类,21种(占53.84%),属古北界种类,2种属广  相似文献   

15.
云南野生贸易真菌资源调查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野生贸易真菌即市场上出售的野生真菌,云南的野生贸易真菌资源十分丰富且长期以来受到关注。但以往对于这一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研究较为缺乏。本项目通过市场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自1997-2001年连续4年对云南野生贸易真菌从种类、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基于贸易量的优势度评价和经济价值5方面进行研究。云南野生贸易真菌已知共64属207种(含变种、变型),以担子菌中的牛肝菌属(Boletus)、口蘑属(Tricholoma)、鸡Chong菌属(Termitomyces)、革菌属(Thelephora)、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丛枝瑚属(Ramaria)为主,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较强的地区特有性。尽管具有人为选择的因素,但云南野生贸易真菌仍表现出较强的地理分布特异性:滇南地区包含较多的热带种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而滇西北则具有较强的温带高山、亚高山性质,滇中、滇西南等地表现出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特征。以上各地区既有各自的代表种类,又通过某些过渡类群存在一定的联系。根据各个种贸易量的相对大小即优势度将贸易真菌分为4个等级,其中的优势Ⅰ级和优势Ⅱ级为主导种类。云南贸易真菌中约近90%的种类为食用菌,5%为药用菌,另有约7%为有毒种类。对每一种贸易真菌的经济价值给予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Two species in the genusPeziza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s new to Japan:Peziza limnaea andPeziza rifaii. These speci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broad-leaved forest mainly withCastanopsis cuspidata in Chiba Pref.  相似文献   

17.
云南松林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年来,随着野生食用菌的商业化采收规模急剧扩大,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下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野生贸易真菌的种类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作者于2000-2004年夏,对滇中及其邻近地区云南松林下野生食用菌的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作者共采集、鉴定标本457号,并对他人采自云南松林下的152号馆藏标本也进行了重新鉴定,共统计野生食用菌27科39属147种(含变种、变型);同时对市场上出售的采自云南松林下的野生食用菌类群也进行了调查统计,共收集、鉴定标本167号,计21科33属97种(含变种、变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记录云南松林产野生食用菌共计27科43属211种(含变种、变型),野生贸易真菌有23科35属111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红菇科(Russulaceae)的种数最多,包括红菇属(Russula)32种,乳菇属(Lactarius)1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5.17%和8.06%;牛肝菌科(Boletaceae)占第二位,有41种,占总种数的19.43%。其次是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17种,占总种数的8.06%。丛枝瑚菌科(Ramariaceae)有11种,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11种,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9种,三者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21%、5.21%和4.27%。在这些类群当中,红菇属、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乳牛肝菌属(Suillus)、枝瑚菌属(Ramaria)、口蘑属(Tricholoma)、鸡油菌属(Cantharellus)和革菌属(Thelephora)的30余种真菌为云南市场上最为常见的野生贸易类群,约占云南优势野生贸易真菌种数的47.50%。作者呼吁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并加强研究,以期达到持续利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的比较研究(英文)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不同区域生态站的观测资料,着重从降雨截留(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截持和土壤蓄水)、调节径流和蒸散等3个方面对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各生态系统林冠年截留量在134~626 mm间变动,由大到小排列为:热带山地雨林,亚热带西部山地常绿针叶林,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温带山地落叶与常绿针叶林,寒温带、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亚热带竹林,亚热带、热带东部山地常绿针叶林,寒温带、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温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山区常绿阔叶林,亚热带、热带西南山地常绿针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枯落物持水量可以达到自身干重的2~5倍,但也因林型而异。土壤非毛管持水量变动在36~142 mm之间,平均89 mm。常绿阔叶林的非毛管持水量通常高于100 mm,而寒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通常低于100 mm. 土壤的非毛管持水量通常占生态系统中截持水量的90%,其次是枯落物和林冠层。这说明,森林土壤在调节降雨截留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水文功能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结构和空隙度,而这些恰恰又受枯落物和森林植被特征的影响。森林皆伐后,一般地表径流会显著地增加,而适当抚育措施则对地表径流影响不大。流域径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植被、土壤、气候、地形、地貌以及人类影响导致的流域景观变化,比较研究表明森林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尚未得到一致的规律性的结果。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森林的蒸散变化,发现随降雨量的增加,森林蒸散量略有增加,而相对蒸散率却在下降,相对蒸散率在40%~90%间变动。  相似文献   

19.
云南松林次生演替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细菌多样性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子,森林演替是影响其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云南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驱动机制。本研究以云南省永仁县皆伐后形成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基于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 土壤细菌的种群分类单元、Ace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随着演替进行呈减少趋势,演替早期阶段土壤的细菌总数、菌群丰富度及复杂程度最高。不同演替阶段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针阔混交林的差异最大,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各演替序列共有的优势类群,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Patescibacteria是演替早期的优势类群,且随着演替进行呈现减少趋势;变形菌门和WPS-2相对多度随演替进行呈增加趋势。土壤pH和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是驱动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细菌多样性减少,群落组成差异加大。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分别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个植被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2)落叶阔叶林中各群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漆树 青麸杨林>鹅耳枥 青榨槭林>青檀林>辽东栎林>栓皮栎林>白桦林>红桦林>山杨 白桦林.(3)温性针叶林中各群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南方红豆杉林>油松林>白皮松林>侧柏林.(4)物种丰富度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总体趋势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的趋势则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各群落灌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大于乔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均匀度与草本层相差不明显.(5)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中等海拔高度上的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而高海拔和低海拔多样性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在中海拔(大约1 500 m)地段水热条件组合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