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标志物是和疾病相关的可监测的变化.尿液因其不受人体稳态调节而比血液更富于变化,是早期、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来源.尿液由于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极其复杂,一个排除这些影响的方法就是在动物模型上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单独观察每个应用因素的作用,找到与疾病直接相关的尿液变化,并且在选择需要验证的疾病候选标志物时应该考虑是不是已经被发现受到一些常见因素的影响,最后再在临床样本上验证找到的尿液标志物线索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本文拟通过列表形式展示疾病候选标志物受影响因素(生理因素、药理因素)影响的情况,提示验证疾病候选标志物时应该慎重考虑这些蛋白,减少验证的成本和精力,以期更有效地建立起人类疾病与其尿液标志物的相对特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与脑脊液和血液不同,尿液不受到稳态机制的调节,更倾向于积累和反应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生物标志物的本质特征是变化,因此尿液是寻找疾病早期标志物的更好来源。在世界范围内,细菌性脑膜炎依然是引起新生儿和儿童疾病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需要用无创的方法寻找细菌性脑膜炎的相关线索。本研究中,使用大鼠脑室内注射大肠杆菌模型模拟细菌性脑膜炎,在第1天和第3天的大鼠尿液中寻找尿液蛋白谱的差异变化,为进一步寻找大肠杆菌性脑膜炎的早期生物标记物研究进行初步的探索。通过膜上酶切和胶内酶切将尿蛋白切成肽段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分析肽段信息。第1天的尿液通过胶内酶切方法鉴定到17个差异蛋白,通过膜上酶切鉴定到20个差异蛋白;第3天的尿液通过膜上酶切方法鉴定到5个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为寻找细菌性脑膜炎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初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机体各种变化是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机体固有的稳态调控机制,在血液中早期产生的变化容易被清除.而在尿液中不存在稳态调控机制,允许容纳更多的变化因素存在.尤其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从尿液中更有可能发现新型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在尿液生物标志物研究中,亦应当考虑药物的影响.使用尿液生物标志物研究路线图,能够有效规避各种影响因素对于尿液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干扰;同时,结合膜处理新技术,有利于经济、高效地大规模收集尿液样本,促进尿液生物标志物的大规模研究.另外,本文介绍了最容易在尿液中体现出变化的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尿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将赋予人类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等诸多方面实现更多进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在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生物标志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可以通过人或者动物模型的体液、组织或细胞等进行。体液包括血液与尿液等,研究者们主要关注血液,对于尿液不够重视,但理论上尿液不受机体稳态机制的调控,应该可以更早更敏感地反映机体因疾病所产生的变化,是生物标志物更为理想的来源。研究者们也直接从细胞培养的条件培养基、组织或者器官灌流液等处寻找差异蛋白质作为候选标志物。本文试图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大鼠模型肝脏灌流液、尿液筛选差异蛋白质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结果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三者的优缺点,为以后的标志物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正>生物标志物的本质是和疾病相关的变化。血液由于机体的稳态机制,变化被很快清除。而尿液汇集身体中大量变化,是寻找和研究生物标志物的理想样本,但尿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仍面临很多问题,处在早期阶段。2015年4月25~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基因工程药物及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办,Thormal Fisher独家赞助,在京师学堂召开了"第一届  相似文献   

6.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没有像很多人预想的那样很快地取得很多成果.人们主要关注的还是血液中的标志物,毕竟血液和所有的器官都联系的那么直接和紧密.有可能寻找标志物的地方不合适吗?有可能有更好的生物标志物金矿吗?稳定的内环境是高等生物的生存优势.血液更倾向稳定,而尿液是血液经过肾脏而生成,尿液完全没有稳定的必要性和机制.一个被引入到血液的变化,会被肝肾等器官利用各种机制把血中的这个变化缩小,所以尿液有可能比血液更能体现这个引入的变化.当然这也决定了影响尿液的因素会很多.除了所研究的疾病的标志物,还有很多可能的干扰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及术后使用阿加曲班进行抗凝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报道并回顾性分析阿加曲班用于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CI术一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55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天后血小板由140×109/L下降为17×109/L,患者出现牙龈出血、左前臂出现瘀斑,诊断为HIT。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及术后使用阿加曲班抗凝,未出现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PCI术,术中及术后采用阿加曲班进行抗凝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生物标志物是指与生理或病理变化相关的可监测的变化。尿液作为机体的一种排泄物,不受稳态机制的调节,可以反映机体的多种变化。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疾病过程,监测疾病的变化,并为早期诊断提供线索。大鼠作为常用的模型动物并非所有疾病的优势模型动物,因此比较大鼠与其他动物的尿液蛋白质组,从而为其他疾病选择优势模型动物提供线索。文中通过膜上酶切切成肽段再通过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偶联技术(LC-MS/MS)分析肽段信息,比较大鼠、豚鼠和金黄地鼠的尿液蛋白,结果显示3种鼠的尿蛋白数量不同,在机体不同系统中表达情况不同,参与的生物功能也不同。这为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优势模型动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物标志物是与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状态相关的可监测到变化的生化指标,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没有稳态机制,能够积累并反映机体生理状态的早期变化,有潜力辅助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得益于非侵入性的收集方式,尿液可以被连续、大量、重复收集并便捷、稳定地保存,且组分相对简单,易于分析,是理想的标志物研究样本。但临床尿液样本蛋白质组可能会受到生活习惯、用药情况等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而动物模型方便控制变量,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混杂因素的干扰,并使得在疾病发生、发展极早期采集样本成为可能;此外,患者的疾病分期、分型、用药情况等信息不能被忽视,现有样本策略和分析方式有待优化,例如,对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例如患病前后)的尿液样本进行前后对照是一种理想的分析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消除个体间差异性的影响,符合个性化、精准化医疗的趋势;在无自身对照样本的情况下,一对多的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体现个体与健康群体的差别,辅助未知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尿液大分子的膜保存方式使得临床样本的保存更加简单经济。尿液生物标志物领域研究的进步需要政策和伦理的支持、资金和人力长期持续的投入以及大样本、大数据的辅助。本文综述了尿液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栓肠溶胶囊联合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神经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ACI患者15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及阿加曲班治疗,75例)及观察组(常规药物、阿加曲班及消栓肠溶胶囊治疗,75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神经损伤指标变化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更高,而NIHSS评分更低(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S100B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栓肠溶胶囊联合阿加曲班治疗ACI的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以及神经损伤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1.
尿液是重要的疾病标志物来源. 本文介绍了当前尿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和尿液中疾病标志物研究的主要问题, 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由于实际的临床问题通常是对症状相似的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仅仅比较某一种疾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的尿蛋白质组差异不足以找到具有诊断能力的标志物. 另外, 尿蛋白质组在个体间和同一个体的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变化也为疾病标志物的寻找带来了困难. 本文提出, 进行正常人群个体间和不同生理条件下尿蛋白质变化范围的研究可以为鉴定疾病标志物提供参考标准, 从而帮助研究者发现由疾病、而不是生理学差异引起的蛋白的变化. 比较蛋白在血浆和尿液中丰度的变化可以揭示肾脏的生理学功能和发现疾病标志物. 最后提出, 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收集和整合已有的疾病标志物研发成果, 将大大推动尿蛋白质组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阿加曲班与葛根素联合治疗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给予阿加曲班与葛根素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加曲班治疗。治疗前使用降糖和降压药物使血糖和血压保持稳定。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足背动脉血流量及踝/肱动脉压比值。结果:单用阿加曲班组及联合葛根素组在改善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症状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但联合葛根素组比单用阿加曲班组的治疗效果更佳(P<0.01)。在足背动脉血流量,踝/肱动脉压比值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改善方面,联合葛根素组比单用阿加曲班组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好。结论: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使用阿加曲班与葛根素联合治疗,效果良好,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加曲班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抗凝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A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加曲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巴氏指数(BI)、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黏度值、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血浆内皮祖细胞(EPCs)及患者的预后。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NIHSS评分、血浆黏度值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NO、NOS、EPCs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FIB、PL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67%(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加曲班应用于ACI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活性和预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4.
尿液来源于血液,除泌尿系统外,还可以反映身体其他脏器、器官的生理或病理改变。随着蛋白质检测分析技术的进步,健康人尿液中的蛋白质数量被认为有5 000种以上。由于其可以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大量收集,近七八年来,大量的研究开始使用尿液作为非泌尿系统肿瘤标志物研究的重要样本。总结了尿蛋白作为肿瘤标志物来源的优缺点,以及11种常见非泌尿系统肿瘤中发现的尿蛋白标志物,并对尿蛋白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归纳分析与展望,以期促进这些潜在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以及这一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命科学研究》2017,(4):370-37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可逆的记忆力丧失与认知功能的衰退。AD起病隐秘,不易察觉,病程长达数十年,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因此AD早期的诊断与干预尤为重要;但是,当前AD早期诊断缺乏灵敏、简便的检测方案。体液(特别是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能成为AD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现主要综述了与AD病理进程相关的脑脊液、血液、尿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并对其应用与前景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因为疾病本身很难被治愈,因此早期预测诊断对AD的防治尤为重要。目前,痴呆前期AD的主要诊断方法是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正电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但是这两种诊断方法侵入性强,价格昂贵,不容易普及。而对血液中的AD相关标志物进行检测,可以使AD的诊断更为普及且更为方便。该文总结了目前AD主要的几种生物标志物,概述了它们在AD患者和正常个体脑脊液和血液中的变化,最后也讨论和分析了未来AD生物标志物在血液检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被发现广泛参与基因表达、表观遗传调控和X染色体失活等重要生命过程,还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lncRNA可能以微泡、外泌体或蛋白质复合物形式进入人体循环系统中,形成循环lncRNA稳定而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等体液中。文中简要回顾了近来关于循环lncRNA的来源,以及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着重总结分析了循环lncRNA作为潜在肿瘤生物标志物在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与传统生物标志物相比,循环lncRNA具有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独特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血栓调节蛋白是分布于血管内皮表面的质膜蛋白,其理化性质极稳定。在体内参与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的调节,通过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改变后者作用的特异性,加速抗凝因子蛋白C的活化,并且抑制血小板在微循环中的聚集释放反应。它有较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可作为蛋白C体外活性检测的工具酶,用于临床各疾病中高凝状态的观察。在某些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血栓调节蛋白可作为特异性的表面标志物,指导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生物体暴露在高温和其它一些化学或者生理胁迫的环境中能诱导机体产生热激蛋白.真核生物中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受热激转录因子的调节.正常生长条件下,热激转录因子呈无活性的单体状态,当生物体处在热激等胁迫环境中时,热激转录因子会立即转换成有活性的三聚体并进入细胞核中与热激蛋白基因的热激元件结合,从而激活热蛋白激基因的转录.综述了近年来4种热激转录因子在生物体热应激反应中的作用,重点讨论了热激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功能上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20.
多功能蛋白质COMMD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OMMD蛋白家族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组新颖的因子,它们结构独特,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且有着某些共同的功能性质.它们广泛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它们的羧基端存在一个高度保守而独特的结构-COMMD结构域,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界面.目前研究已证实,COMMD蛋白家族有10个成员,即COMMD1~10.COMMD1是COMMD蛋白家族中最先被证实且研究最为深入的蛋白质,在不同物种中广泛表达,且在人类的不同组织表达存在差异.COMMD1是1个多效性因子,参与许多生理活动,包括对铜代谢、转录因子NF-κB及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调节等.COMMD1参与铜的内稳态调节,是转录调节因子NF-κB及HIF-1的抑制物,通过对它们的抑制而介导多种基因的表达.本文就COMMD1的结构、表达、调节及生物效应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