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就诊的16例涎腺腺癌患者病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筛选出2例涎腺分泌性癌。结果 2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17岁、42岁,均发生于右侧腮腺,均表现为无痛单发性肿块。2例组织学表现类似,镜下:肿瘤边界不清,呈分叶状结构,排列成微囊状、乳头状或筛状,胞质内可见黏液空泡和顶浆分泌,细胞核呈圆形,可见小核仁。免疫表型:2例SOX-10,S-100阳性,DOG-1,P63阴性,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结论 MAS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涎腺上皮性肿瘤,易于误诊为涎腺腺泡细胞癌,组织学检查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必要时可进行ETV6基因重排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2例乳腺小管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乳腺小管癌12例(单纯型8例、混合型4例),组织形态学特征为肿瘤均由高分化的小管结构组成,管腔形状不规则成角状,衬覆单层上皮细胞,未见肌上皮细胞及完整的基底膜成分,SMA(-)。间质增生并富于细胞。12例中9例随访6个月到4年,均无复发。结果 乳腺小管癌是一种由高分化小管结构组成的特殊类型乳腺癌,预后良好,可能是保乳手术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5,(2)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收集并分析1例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资料,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大部分区域为温和的梭形细胞,仅于靠近导管区域细胞密集,并伴轻-中度异型,可见假血管瘤样、黏液样间质,并见胶原化,肿瘤周边可见乳腺增生性病变;免疫组化标记,梭形细胞既表达上皮标记CK(AE1/AE3)、CKH(34βE12)和CK7,,也表达肌上皮的相关标记CK5/6、p63、CD10,而ER、PR、HER-2、SMA、desmin、CD34、CD117和S-100均阴性。随访13个月,尚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是乳腺化生性癌的一种亚型,诊断时需结合组织学特点及免疫标记表达情况,注意与乳腺相关的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癌巢由呈桑椹状或(和)腺管型的微乳头状癌巢组成,与网状间质间形成明显的空隙(主间质分离)。瘤细胞ER、PR、C-erbB-2、CD44V6阳性;Actin(sm)阴性;EMA在瘤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呈阳性表达。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可在病理诊断时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型提出。 相似文献
5.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7,(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巨检观察到肿块界限欠清楚,切面呈细乳头状。镜下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突破反应性间质区域,浸润至乳腺间质,肿瘤细胞呈多分支复杂的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央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上附有单层或复层肿瘤细胞。细胞嗜酸性,核分裂象少见。四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同,均显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1+),Calponin、CK5/6、p63表达阴性,提示肌上皮缺失;Ki-67指数显示为低增殖指数。HER-2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HER-2基因无扩增。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率低,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fibromatosis-like mataplastic carcinoma,FLM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FLMC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4岁,发现右侧乳腺质硬肿块两周。镜下可见肿瘤不规则浸润的边缘,肿瘤细胞类似于发生在其他部位的纤维瘤病,至少95%的区域由低级别梭形细胞组成,形态温和或仅有轻度不典型性,排列成车幅状、束状、编织状或弥漫分布。梭形细胞间可见小的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簇,胞质丰富,细胞核圆,核仁清晰。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63、PCK、CK(34βE12)、CK5/6、CK14、vimentin均阳性,ER、PR、HER2、β-catenin均阴性,Ki-67指数约5%。结论 FLMC是一种罕见的预后非常好的乳腺化生性癌,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消化系统肉瘤样癌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探讨其治疗方法的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2例消化系统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染色特点、影像学特点,消化系统主要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查阅文献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肉瘤样癌由多形性梭形细胞组成,癌细胞排列分散,呈束状、螺旋状或席纹状,浸润性生长。12例患者中细胞角蛋白阳性率为83.3%(10/12)、波形纤维蛋白阳性率为91.7%(11/12)。12例中仅有1例行术后化疗,其余均未给予术后辅助治疗。结论消化系统肉瘤样癌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肿瘤恶性程度高,肿瘤切除后结果并不乐观。放化疗对预后无明显差异,基因靶向治疗仍可期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分子亚型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绝经情况、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每组再根据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结果分为4种不同的分子亚型,分析各组中不同分子亚型的分布特点。结果:309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中Lumina A型为137例(44.3%),Lumina B型为64例(20.7%),HER-2/neu型为63例(20.4%),basal cell-like型为45例(14.6%)。不同年龄段、绝经与否、不同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的分子亚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分子亚型以Luminal A型为主,其中异型性高,转移广泛的basal cell-like型的年龄分布呈现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易感蛋白(CAS)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3例、普通导管增生20例、异型导管增生20例、导管原位癌10例、正常乳腺组织14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AS蛋白的表达,并探讨CAS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CAS和HER2、ER、PR以及ki-67指数的关系。结果 CAS在正常乳腺、普通导管增生、异型导管增生、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分别为14.3%、25.0%、40.0%、60%、75.5%(P=0.000),CAS、HER2均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核分裂像、淋巴结转移有关;CAS评分与ki-67指数(r=0.439,P=0.003)和HER2评分(r=0.598,P=0.000)正相关。结论 CAS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增殖、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肿瘤标记物,CAS蛋白的表达和HER2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的病理特征、复发和生存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7例乳腺化生性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乳腺化生性癌的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组织起源以及治疗预后等。结果:7例乳腺化生性癌PR、ER和HER-2均显示为阴性,广谱CK则显示为阳性;所有入选患者均显示EGFR阳性,其中有3例患者显示p53阳性,4例患者显示CK5/6阳性。此外,3例患者经腋窝淋巴结清扫后显示有2例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经前哨淋巴结活检后结果:显示无癌转移。结论:乳腺化生性癌在临床上属于乳腺癌中较为罕见的亚型,其生物学行为和生存预后均不佳,HER-2和PR、ER等多显示为阴性,容易复发,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1.
56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OB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供临床和病理借鉴.方法:收集病理快速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确诊的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56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及CA125测定.结果:56例OBT中以粘液性肿瘤最多,为33例,占58.9%,浆液性肿瘤23例占41.1%.其中以Ⅰ期多见,手术包括保守性手术治疗交界性肿瘤,预后良好.冰冻切片诊断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的总体准确率为64.2%.结论:诊断OBT需根据临床症状、肿瘤标记物及影像学综合判断,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有一定帮助,但最后诊断还是应主要依据病理切片.为提高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应做连续切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OB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供临床和病理借鉴。方法:收集病理快速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确诊的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56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及CA125测定。结果:56例OBT中以粘液性肿瘤最多,为33例,占58.9%,浆液性肿瘤23例占41.1%。其中以Ⅰ期多见,手术包括保守性手术治疗交界性肿瘤,预后良好。冰冻切片诊断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的总体准确率为64.2%。结论:诊断OBT需根据临床症状、肿瘤标记物及影像学综合判断,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有一定帮助,但最后诊断还是应主要依据病理切片。为提高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应做连续切片。 相似文献
13.
肺平滑肌瘤病的命名及生物学行为评价仍存在争议.本文采用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报告1例病理诊断为肺原发性交界性平滑肌瘤病例,肺转移性平滑肌瘤多见于有子宫肌瘤切除病史的女性,而该患者子宫及双附件区放射性分布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检查细胞异型轻,见个别多核巨细胞,无出血坏死,核分裂象2个/50HPF,Actin阳性,Vim 阳性,HHF35阳性,CD68阴性,CK阴性,故诊断为肺原发性交界性平滑肌瘤,并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扣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7例嫌色性肾细胞癌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染色及Hale’s胶样铁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嫌色性肾细胞癌17例,大体肿瘤直径3-10.5cm。镜下肿瘤由嫌色细胞和嗜酸细胞构成,呈片状、梁状和腺泡状分布。嫌色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胞膜清晰,胞质半透明细网状,胞核皱缩,可见核沟及核异型,核仁不明显;而嗜酸细胞胞质嗜酸,可见明显的核周空晕。免疫组化:EMA 100%阳性,CD10 52.9%阳性,Vimentin阴性,CK7 88.2%阳性,P504S29.4%阳性,CD11794.1%阳性。Hale’s胶样铁染色100%阳性。17例中12例随访6个月到3年,仅1例在术后15个月发现肝脏转移,其余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嫌色性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良好。掌握该肿瘤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对鉴别其他肾上皮性肿瘤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肾细胞癌病理切片,筛选CCPRCC 4例,收集临床资料并研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患者年龄在46岁至69岁之间(平均55.3岁),男性1例,女性3例;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平均直径为3.85 cm(1.6~7.0cm),所有肿瘤均为右肾单发肿物。4例均呈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单结节,CT显示为低密度,MRI显示为低信号。大体观察肿瘤局限于肾组织内呈单结节状生长,境界清楚,局部似带包膜,切面呈灰红至灰褐色,实性,质地中等,部分区稍韧,局灶伴有出血或囊性变。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囊状、乳头状、管状/腺泡状和实性巢状结构,细胞核形态温和,远离基底膜并朝向腔面,本组病例均为WHO/ISUP分级Ⅰ-Ⅱ级,间质内可见散在数量不等的平滑肌组织。CA-9及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TFE3、vimentin、CD10与AMACR阴性或局灶弱阳性。1例行FISH检测TFE3未见检测出基因相关易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和嗜酸细胞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二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手术切除的5例CRCC和2例Oncocytoma进行肉眼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 CRCC以实体结构为主、胞质半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核皱缩且核周有空晕;Oncocytoma以巢状结构为主,胞质嗜酸颗粒状、核圆形、核仁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者均呈E-cadherin、EMA、CK20、vimentin阳性;CRCC瘤细胞CD10和CK7强阳性而S-100蛋白阴性,5名患者随访8~32个月,其中1例手术12个月后由于转移死亡;Oncocytoma瘤细胞S-100蛋白强阳性、CD10和CK7阴性,2名患者随访41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CRCC和oncocytoma二者形态学各有特征,免疫表型相似,二者鉴别诊断主要在于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综上所述:CRCC为惰性肿瘤,Oncocytoma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后极少发生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血液病的病理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3例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理分型、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33例患者中,3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5.5岁(12-78岁)。经病理确诊29例(29/33,87.9%)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29,62.1%)最为常见,其次是NK/T细胞淋巴瘤(3/29,10.3%),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29,6.8%),而伯基特淋巴瘤、滤泡淋巴瘤、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1/29,3.4%),其余3例未进一步分型。此外,1例(1/33,3.0%)霍奇金淋巴瘤,3例(3/33,9.1%)急性白血病复发累及乳腺。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为19例(57.6%),继发性为14例(42.4%),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18例,54.5%),其次为左侧(10例,30.3%),双侧均累及的为少数(5例,15.2%)。19例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均为淋巴瘤,与14例继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相比,其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04),β2-MG显著降低(P=0.049),B症状少(P=0.017),Ann Arbor分期主要为Ⅰ-Ⅱ期(P<0.01),骨髓受累少(P<0.01)等特点。生存分析提示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比继发性患者生存期更长(HR=9.846,P=0.002)。恶性血液病累及骨髓可导致生存期显著缩短(HR=6.434,P<0.01)。结论: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以中年女性为主,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比继发性发病率高(分别为57.5%和42.5%),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与继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相比,原发性乳腺恶性血液病患者具有血小板计数相对更高,β2-MG水平更低,往往不伴B症状,Ann Arbor分期主要为Ⅰ-Ⅱ期,骨髓不受累,且生存期显著延长等特点。此外,恶性血液病累及骨髓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查找相关文献对该疾病进行总结复习。方法 回顾性研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2021年诊断为Rosai-Dorfman病的病例,所有病例均由2位高年资诊断医师复阅。结果 13例患者,年龄16~71岁,男性4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1∶2.25。9例为结外RDD,3例为混合型RDD,1例为肿瘤形成相关型。发生部位:鼻腔鼻窦5例,其中2例伴有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皮肤型RDD 3例,降主动脉、颌下腺、回盲瓣、眼眶、肺各1例,其中发生于回盲瓣者并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颌下腺者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因发生部位不同而表现不一。镜下形态大致相同,可见大量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以及浆细胞,呈现交替排列的暗区和亮区,高倍镜下可见“伸入现象”,即组织细胞内含有完整的淋巴细胞,大多病例可伴有明显的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100、CD68阳性,CD1α阴性。结论 Rosai-Dorfman病发病率低,发病年龄广,女性患者较多见,易发生于鼻腔鼻窦,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不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