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铅对鲫鱼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举  赵欣平  詹付凤  程凯 《四川动物》2008,27(2):201-204
在实验条件下,将鲫鱼置于1、10、40 mg/L的Pb2 溶液中静态染毒,分别在24 h、48 h、96 h、144 h测定鳃、肝、胰、肾、脑组织的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结果 表明,鲫鱼鳃、肝、胰、肾、脑组织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随着铅浓度的升高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肾脏和脑下降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开展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免疫学研究提供细胞平台,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 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分离悬浮淋巴细胞, 悬浮淋巴细胞在含有0.3 μg/mL的PHA的DMEM完全培养基, 于24℃条件下可连续培养3—4d左右, 采用自制的尼龙毛柱可将悬浮淋巴细胞中的非黏附淋巴细胞和黏附淋巴细胞成功分离; 利用流式细胞仪结合特异抗体检测对非黏附淋巴细胞和黏附淋巴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非黏附细胞与鼠抗人FTIC-CD3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 为T样淋巴细胞; 黏附细胞和鼠抗人FTIC-CD19单抗特异结合, 为B样淋巴细胞。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β基因可特异性的在非黏膜细胞中表达, 而在黏附细胞中不表达, 证明分离获得的非黏膜细胞为T淋巴细胞, 采用qRT-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TCRβ基因表达, 结果表明, TCRβ基因在半滑舌鳎肝、脾、头肾、后肾、小肠、胃、血液、鳃、皮肤、肌肉、心脏、脑、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肠、胃、脾、头肾中表达量较高; 鳗弧菌感染后TCRβ基因在肝、脾、鳃中呈现明显的上调表达, 且表达峰值出现在感染后72—96h, 表明TCRβ基因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膜蛋白AKT-interacting protein (AKTIP)基因, 研究了其在健康组织中的表达模式、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后免疫组织和不同病原物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特征。通过常规克隆和RACE技术, 获得的半滑舌鳎AKTIP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1224 bp, 其中包括5'-UTR为116 bp, 3'-UTR为117 bp和完整的ORF序列891 bp, 编码296个氨基酸, 预测蛋白质的等电点(PI)为9.12,分子量是33.74 kD; 同源比对发现半滑舌鳎AKTIP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荧光实时定量PCR (qRT-PCR)检测到半滑舌鳎各个组织中均有AKTIP基因的表达, 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 鳗弧菌感染半滑舌鳎后, AKTIP基因在肝、鳃、血液、肠、头肾和脾中均上调表达; 病原模拟物PGN、LPS、poly I:C和WGP刺激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均诱导AKTIP基因下调表达。研究表明半滑舌鳎AKTIP基因参与了机体免疫反应为给半滑舌鳎免疫防御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miR-200a和miR-200b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采用PCR方法克隆了半滑舌鳎miR-200家族的miR-200a和miR-200b的前体序列,长度分别为82和88 bp;用The mfold Web Server和Clustalx1.83软件对其前体序列进行了二级结构和同源性分析,miR-200a和miR-200b都具有典型的颈环结构,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qRT-PCR分析结果显示,miR-200a和miR-200b在健康半滑舌鳎13种组织(肝脏、肠、脾脏、头肾、后肾、鳃、血液、脑、皮肤、肌肉、胃、心脏和卵巢)中均有表达,miR-200a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在血液中表达量最低,miR-200b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miR-200a和miR-200b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半滑舌鳎后不同时间点的4种免疫相关组织(肝脏、肠、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呈现出先上调后下降的规律,但表达达到峰值的时间点有所不同。miR-200a在肝脏和脾中的表达峰值出现在鳗弧菌感染后6h,在肠和头肾中则是鳗弧菌感染后12h,miR-200b在肠、脾和头肾中均在鳗弧菌感染后12h达到表达高峰;miR-200a和miR-200b在脂多糖(LPS)、肽聚糖(PGN)、葡聚糖(WGP)、聚肌胞苷酸(poly I:C)4种病原模拟物刺激后的半滑舌鳎肝脏细胞系中呈现出上调表达趋势,其中Poly I:C刺激半滑舌鳎肝脏细胞系后miR-200a上调表达趋势明显,6h的表达量为0h的9倍,在WGP刺激半滑舌鳎肝脏细胞后miR-200b上调表达趋势明显,2h的表达量为0的9倍。研究结果为揭示miRNA在半滑舌鳎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感染Cy HV-2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采集健康和患病异育银鲫头肾、脾脏、体肾、肠道、肝胰脏、鳃各组织样本,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对各器官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对肠道和鳃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病鱼主要表现为,食欲减弱、离群独游、全身发黑、背鳍、尾鳍末端发白、眼球突出、肌肉充血,鳃呈鲜红色。在鳃丝末端由红色斑块,经解剖有红色腹水流出,组织器官广泛性损伤。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头肾和脾脏细胞溶解、免疫细胞侵润、免疫和造血系统严重破坏;体肾中肾小球萎缩、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肾间质出现空泡、免疫细胞侵润;肠道绒毛增生、绒毛和微绒毛长度显著减少、粘膜下层显著增厚;肝胰脏中肝细胞出现溶解、中央静脉受损;鳃中毛细血管破坏、血管破裂或扩大、红细胞溢出、鳃小片基部细胞显著减少。结果表明,病毒对异育银鲫具有明显的致病性,可导致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同时机体处于缺血、缺氧、营养不足、废物积累的内环境,这进一步加剧对异育银鲫主要的器官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的显微结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升高,鳃小片逐渐变窄,间距变小,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向两侧扩布.高盐度组的S40组,鳃小片上皮出现分离脱落现象.随着盐度梯度的升高,肾小球及各级肾小管的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7.
利用比色、酶的原位复性电泳、组织化学和电镜酶化学等方法,观察了小鼠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肝、肾和小肠内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变化及组织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在小鼠成长过程中,3种器官内的AKP活性依次为小肠肾肝,小肠和肝AKP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肾内酶活性呈上升趋势.AKP活性在小肠主要分布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浆、微绒毛和微绒毛表面的糖衣上,在肝主要分布住胆小管,在肾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管,尤以近曲小管的刷状缘、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膜和符种管状结构之间的腔隙内分布较多.小鼠成长过程中肝内共出现3条AKP同工酶带,小肠内出现2条,肾内出现3条,各同工酶活性随着小鼠的生长发育发生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镉对鲫鱼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詹付凤  赵欣平 《四川动物》2007,26(3):641-643
研究了重金属镉对鲫鱼肠、肝胰脏、鳃组织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4、0.8mg/L镉浓度条件下静态染毒12h、24h、48h、96h后,鲫鱼肠、鳃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降低,肝和胰脏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其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POX)、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及非特异性酯酶(NSE)等6种酶在泥鳅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分布和组织定位。方法在泥鳅食道、胃贲门、胃体、胃幽门、前肠、中肠和后肠等7个部位取样,采用冷冻切片、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光密度定量分析等技术。结果POX在食道黏膜上皮细胞中酶活性最高,在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酶活性均较低;SDH、ALP和ATPase在食道中酶活性最低,在消化道其他部位酶活性均较高,主要分布于胃黏膜上皮细胞顶部和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ACP在食道、胃贲门、胃体、前肠、中肠和后肠上皮细胞中酶活性均较高,胃幽门中酶活性显著较低;NSE在食道、胃贲门、胃幽门、前肠和中肠上皮细胞中酶活性均较高,在胃体和后肠中酶活性显著较低。结论泥鳅消化道黏膜6种酶的分布表明,泥鳅的胃分化程度低,胃和肠道都具有吸收功能;胃贲门、胃体和前肠是蛋白质的主要消化部位;胃贲门、胃幽门、前肠和中肠是脂质的主要消化部位。  相似文献   

10.
鳜鱼头肾的组织发生及成鱼头肾B淋巴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整体连续切片,研究了鳜鱼不同发育时期的头肾结构,并利用原位PCR方法检测了B淋巴细胞在鳜鱼头肾中的分布。在孵化后第1d观察到了肾组织,主要由肾小管组成。尔后头肾的发育经历了三个结构和功能的转变。第一个阶段为孵化后第1d到第7d,头肾作为滤过性器官存在,由肾小管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第二个阶段从第8d到第36d,是一个功能混合型阶段,头肾中既有肾小管,又有造血组织;随时间推移,肾小管数量减少,淋巴细胞数量剧增。紧接着进入第三个阶段:肾小管完全消失,头肾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嗜铬细胞,头肾作为淋巴-肾上腺组织而存在。肾上腺首先出现在头肾前端,随发育成熟,集中分布于头肾门静脉周围。IgM在鳜头肾中大量表达,IgM分泌细胞分布于整个头肾组织,在血管周围有集中趋势[动物学报51(3):440—446,20051。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鳃的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特征及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波纹唇鱼有3对全鳃,1对半鳃和1对伪鳃,鳃丝呈梳状紧密排列在鳃弓上,鳃小片紧密地镶嵌排列在鳃丝两侧,入鳃动脉、出鳃动脉和鳃小片毛细血管网组成鳃的血液系统.鳃丝非呼吸区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高温胁迫对厚壳贻贝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温度胁迫水平(20→25℃; 20→30℃)下厚壳贻贝的滤水率、耗氧率、排氨率以及不同组织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25℃胁迫3 h后厚壳贻贝滤水率升高至0.56 L·g-1·h-1,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30℃处理后滤水率则显著降低;高温胁迫处理后,厚壳贻贝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均显著升高,25℃与30℃处理组间耗氧率无显著差异,但30℃处理组排氨率显著低于25℃;与对照组相比,外套膜和鳃HK活性无显著变化,但肝胰腺HK活性显著降低,鳃部HK活性显著高于外套膜和肝胰腺;外套膜PK活性显著升高,在30℃达到最大值,而25℃胁迫处理组鳃PK活性却显著降低;高温胁迫后外套膜ACP活性显著降低,25℃处理组肝胰腺ACP活性显著降低,但各处理组间鳃ACP活性无显著差异; 25℃下外套膜AKP活性显著升高,30℃时鳃和肝胰腺AK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30℃胁迫下外套膜SOD活性显著升高,鳃和肝胰腺SOD活性无显著变化,肝胰腺SOD活性显著低于鳃和外套膜。实验表明,一定温度变化范围内,厚壳贻贝可通过调节自身代谢水平应对温度升高带来的胁迫,但短时间内大幅升温显著影响厚壳贻贝的摄食、代谢和免疫反应。厚壳贻贝代谢酶和免疫酶活性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半滑舌鳎FTZ-F1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性别相关基因FTZ-F1在半滑舌鳎鱼中的表达特征,采用同源克隆策略,从其精巢分离了3143bp长的半滑舌鳎FTZ-F1(hsFTZ-F1)的全长cDNA,该序列包含1458bp开放阅读框,66bp长的5'末端非编码区(UTR),1619bp长的3'末端UTR。mRNA的组织分布、氨基酸序列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hsFTZ-F1属于SF-1/Ad4BP类群。RT-PCR分析表明:hsFTZ-F1mRNA的分布广泛,几乎在所有组织都有表达,但在性腺、肾脏、脑和头肾组织中表达最强,其他组织表达较弱,雌鱼脑和头肾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雄性。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都高于孵化后仔鱼的表达量,表明hsFTZ-F1可能参与了半滑舌鳎的器官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鳙为期16个月的定期取样研究发现,1993年8月到1994年3月,台湾棘带吸虫的囊蚴主要分布在鳃耙上,1994年4月至11月,囊蚴则主要分布在鳃丝上;当鳙体长范围为30-90mm时,囊蚴主要分布在鳃耙上,当体长大于90mm时,囊蚴主要分布在鳃丝上,随着鳙的生长,鳃丝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从0增加到100%,而鳃耙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从100%下降到0;不同月份、不同体长组鳙其不同组鳃丝囊蚴分布规律相同,第2组鳃丝囊蚴分布较多,第3、第1、第4组鳃丝囊蚴分布依次减少:其不同组鳃耙囊蚴分布规律也相同,总是第1组鳃耙囊蚴分布较多,其余依次为第2、第3、第4组鳃耙;囊蚴在鳙鳃丝和鳃耙上的分布都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的强度随囊蚴内种群密度的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5.
参与鱼类免疫应答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有肾(特别是头肾)、脾、胸腺、血液和淋巴等。近30年来,随着鱼类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在鱼类免疫相关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免疫机理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在鱼类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方面所作工作很少。本文以正常鲤鱼的受精卵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幼鱼为材料,以Bouin‘s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然后利用酸性条件下的阿新兰染色和过碘酸——雪夫氏试剂反应相接合的方法(AB—PAS染色)处理切片,对鲤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肾脏是出现最早的免疫器官,孵化前第一天(受精后第五天)就已经发现肾小管(Fig.1),孵化后第二天,在两个大的心窭之上出现网状的头肾组织,两条主要的,肾小管向后延伸在接近肛门处联合。在这个时期,骨小管之间分布有许多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Fig.2)和成熟的红细胞(Fig.3)。孵化后第五天,肾小管盘绕卷曲,肾小管之间的血细胞数目也有增加,出现体积较小的淋巴细胞(Fig.4)。孵化后第九天,造血组织同发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大大增加,至孵化后30天,头肾、中肾、小管已很少,大部分被造血组织所充满。脾脏于孵化当天出现,位于肝胰脏之左后侧的肠背系膜上,含有红细胞和造血干细胞(Fig.5)。孵化三天后,脾脏生长速度加快,出现网状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肝脏与胰腺几乎同时出现于孵化当天,最初,两个腺体相互独立(Fig.6),孵化两天后,胰腺开始侵入肝组织中(Fig.7)。未发现造血组织和淋巴细胞存在于早期的肝组织中。胸腺于孵化后第三天,在第二鳃弓和第三鳃弓上方出现(Fig.8)。至第五天,胸腺中的细胞开始出现分化(Fig.9)以上结果比Botham等人报道的鲤鱼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时间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16.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陕西、沈阳、上海、江西、广州等地收集的36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尸检肾组织中的病毒RNA和抗原的定位和分布。病毒RNA检测34例,28例阳性;抗原检测34例,30例阳性,病毒RNA及其抗原主要定位于细胞胞浆中。西安及沈阳地区的病例,病毒RNA和抗原阳性部位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较少出现血管阳性。上海、江西和广州地区病例病毒RNA主要出现于肾间质血管和少数病例的个别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病毒抗原分布于肾间质血管和肾小管上皮中。1例(广州病例)肾血管平滑肌细胞检测到空泡状病毒NP抗原。另外在3例西安病例和9例上海病例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中检测到NP和HA阳性的病毒包涵体。结果说明HFRS病毒可感染肾脏中肾小管上皮和血管内皮,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包涵体。不同地区病例肾脏中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同,可能与不同地区病例所感染的病毒毒株或血清型不同有关。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的损伤除病毒直接作用外,还可能有免疫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珠江口池塘养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鳃的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特征及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梭鱼具有4对鳃,每个鳃由鳃弓、鳃丝、鳃小片和鳃耙组成。梭鱼鳃丝和鳃小片的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的基本相似,鳃丝表面分布有众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鳃丝分为呼吸区和非呼吸区,呼吸区较为平滑,上皮细胞表面无微嵴,呈皱褶状;非呼吸区分布有沟、坑、孔等结构,上皮细胞有较规则的指纹状微嵴。鳃小片是最主要的呼吸场所,由基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柱细胞和毛细血管网组成。泌氯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并有开口通往外界。本文还探讨了梭鱼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小鼠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年龄的关系,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不同年龄(1、4、18月龄)小鼠肝、肾、肺、心、脾、胃、脑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小鼠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组织中活性不同,活性高低顺序基本表现为:肝>肾>肺>心、脾、胃>脑;小鼠肺、心、脾、胃、脑各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1~4月龄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4~18月龄间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小鼠肝、肾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1~4月龄间与年龄相关性不显著,在4~18月龄间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结果表明,小鼠肝、肾、肺、心、脾、胃、脑等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机体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降低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鲤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鱼类免疫应答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有肾(特别是头肾)、脾、胸腺、血液和淋巴等。近30年来,随着鱼类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在鱼类免疫相关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免疫机理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在鱼类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方面所作工作很少。本文以正常鲤鱼的受精卵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幼鱼为材料,以Bouin’s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然后利用酸性条件下的阿新兰染色和过碘酸─—雪夫氏试剂反应相接合的方法(AB-PAS染色)处理切片,对鲤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相关器官的发生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肾脏是出现最早的免疫器官;孵化前第一天(受精后第五天)就已经发现肾小管(Fig.1),孵化后第二天,在两个大的心窦之上出现网状的头肾组织,两条主要的,肾小管向后延伸在接近肛门处联合。在这个时期,肾小管之间分布有许多未分化的造血于细胞(Fig.2)和成熟的红细胞(Fig.3)。孵化后第五天,肾小管盘绕卷曲,肾小管之间的血细胞数目也有增加,出现体积较小的淋巴细胞(Fig.4)。孵化后第九天,造血组织间发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大大增加,至孵化后30天,头肾、中肾、小管已很少,大部分被造血组织所充满。脾脏于孵化当天出现,位于肝胰脏之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胡子鲶(Clarias fuscus)消化道黏膜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非特异性酯酶(NSE)、过氧化物酶(POX)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等6种重要酶的分布与组织定位。方法在胡子鲶消化道7个部位取样,采用冰冻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酶活性。结果 ACP在胃贲门和前肠活力最高,食道、中肠和后肠次之,胃体和胃幽门酶活力显著较低。ALP在肠道各部位活力较高,在食道和胃中酶活力显著较低。ATPase除在食道酶活力显著较低外,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较高的活力。NSE在胃幽门和后肠酶活力显著较高,胃贲门和胃体次之,在食道、前肠和中肠酶活力显著较低。POX主要分布于后肠、胃体和幽门,在胃贲门和前肠酶活力显著较低。SDH在胃和前肠酶活力较高,中肠和后肠次之,食道中酶的活力微弱。结论根据6种酶的主要功能和各自的分布特点可推断,胡子鲶前肠和中肠有较强的吸收蛋白质和细胞内消化功能,胃幽门是脂类的主要消化部位,前肠和中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