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10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甘薯蛋白质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毕瑞明  高峰 《生物技术》2007,17(3):33-36
目的:检测转10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甘薯蛋白质及农艺性状的变化,初步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在转基因甘薯中能够表达。方法:以转基因甘薯和非转基因甘薯无菌苗及田间栽培苗为试材,对两者叶片、叶柄、茎、根不同器官醇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田间栽培中植株农艺性状的变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离体培养20d转基因植株根中醇溶性蛋白质含量较对照增加了330.43%,是对照的4.30倍;田间栽培45d转基因植株叶片、茎、根中醇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是对照植株的8.38倍、4.60倍、5.19倍,较对照分别高出738.30%、360.26%、418.60%;田间栽培中转基因植株的形态及生长状况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中外源遗传物质的存在对植株生长状况影响不显著。结论:初步证实了转基因甘薯中外源目的基因能够特异表达。  相似文献   

2.
我国甘薯脱毒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兴军 《生物技术》1997,7(2):40-42
甘薯是一种适应性强,分布广,产量高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在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中,甘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大麦,居第六位.我国是世界甘薯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八十年代以后栽培面积虽有所下降,但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等省的栽培面积仍在百万亩以上[1],由于栽培面积大,范围广,防治甘薯病害就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病毒病是危害甘薯的重要病害,目前国际上报道的危害甘薯的病毒和类病毒病害约有20种[2]。近年来,随着…  相似文献   

3.
脱毒甘薯经过几年来的试验和示范栽培,其增产幅度和种植效益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全国各省的甘薯主产区都准备进行大面积推广。但是,脱毒甘薯的脱毒效果如何以及与未脱毒甘薯的区别,除少数科研单位能通过病毒检测手段进行确定外,一般情况下是很难从外观形态上直接进行鉴别的。这对保证脱毒甘薯的种薯质量和纯度将会带来一定的困难,若推广途径和管理方法再有不当,极易造成以假乱真和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作者从1992年开始进行脱毒甘薯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几年来的观察研究,发现脱毒甘薯比末脱毒甘薯不仅在产量和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高产粮食作物,在我国南北各省都有分布。由于甘薯具有产量高、用途广以及适应性强等优点,因之,解放十年来在党和政府大力提倡下,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至1958年,全国甘薯栽培面积已发展到1亿5千万亩左右,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为旋花科的蔓生草本、喜溫和短日照植物,在热带地方能开花結实,也可  相似文献   

5.
利用种间杂交技术将I pomoea属野生种的 优良种质导人甘薯,是甘薯育种的一条新途径, 打破了甘薯常规育种品种间杂交的局限性。日 本1975年育成具有1/8六倍体野生种1. trifida (6x)血统的抗病、高产新品种“南丰,。江 苏农科院从七十年代开始由国内外引进和征集 I pomoea属野生种,并直接或间接利用六倍体 野生种种质与甘薯栽培种杂交,先后获得403- 109, 404-16等高产、高淀粉、抗病新材料。为 扩大野生种质利用范围,甘薯种间杂交对象已 逐渐扩展到1 pomoea属低倍体野生种。日本 小林正分别做过二倍体玫:,、凡::、四倍体凡33,% K,与甘薯栽培种的杂交。但国内迄今未见有 关这方面的报道。本文仅就甘薯栽培种与四倍 体近缘野生种海滨野牵牛(littoralis)的种间 杂交亲和性及杂种形态学变异作一初步分  相似文献   

6.
甘薯近缘野生种的抗病性鉴定与新型种间杂种的获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发掘甘薯近缘种抗茎线虫病、病毒病基因资源,改良栽培种抗性,拓宽甘薯遗传基础,本文利用田间自然病圃对30份甘薯近缘野生种进行抗茎线虫病鉴定,利用硝化纤维素膜-酶联免疫(NCM-ELISA)对20份野生种进行了抗病毒病筛选.以筛选到的抗性材料为父本、栽培种徐薯18为母本,采用生长调节剂处理方法进行种间杂交,结果得到8份高抗、10份抗茎线虫病野生种,5份高抗、8份抗病毒病材料;获得4个新型种间杂种.经过染色体计数和ISSR分子标记鉴定,证实了所得杂种的真实性.表明甘薯近缘野生材料中存在着栽培种所需要的抗性基因,通过有性杂交手段可以获得含野生种染色体组的种间杂种新类型,为渐渗野生抗性基因起到"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nrDNA ITS)序列比较分析了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关系,首次报道了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Xushu18’)及其近缘野生种I.triloba(DOM),I.cordatotriloba(MEX),I.nil(PER),I.nil(JPN),I.hederacea Jacq.(USA),I.hederacea Jacq.(HK)和种间杂交种67-1(I.batatas‘Xushu18’×I.hederacea Jacq.)及回交种(67-1×I.batatas‘Xushu18’)的nrDNA ITS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nrDNA ITS序列长度为570~600bp。其中,ITS1序列为185~209 bp,GC含量为53.11%~61.83%;ITS2序列为214~226 bp,GC含量为61.21%~72.89%;5.8S序列均为165 bp,GC含量为54.55%~55.76%。此外,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ITS序列信息位点均集中在ITS1和ITS2区;与其他甘薯属植物相比,I.wrightii ITS2的末端缺失了6~8个碱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栽培种甘薯‘徐薯18’(I.batatas‘Xushu18’)和野生种I.triloba、I.cordatotriloba、I.lacunosa、I.trifida的亲缘关系较近,与I.wrightii、I.pes-tigridis、I.grandifolia、I.nil、I.hederacea Jacq.、I.purpurea的亲缘关系较远;杂交后代与栽培种甘薯‘徐薯18’(I.batatas‘Xushu18’)亲缘关系较近,与野生种父本I.hederacea Jacq.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8.
利用农业废弃物甘薯藤及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作为培养基的主要原料进行蛹虫草菌种驯化。蛹虫草子实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及甘薯藤粒,通过适宜的培养条件,废弃物中淀粉、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及蛹虫草胞外酶酶解产生的小分子物质被充分利用,以培育优质蛹虫草子实体。当一级种子中加入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20 g/L和甘薯藤粉10 g/L,二级种中加入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20 g/L、甘薯藤粉10 g/L,使蛹虫草子实体栽培料中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占32%~45%,甘薯藤粒占10%~15%,二者比例为(3~4):1时,栽培效果最好。本研究蛹虫草培养基替代原料资源丰富易得,并可节约生产用粮,降低原料成本,从而实现农用废弃物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也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 cv.XushuNo.18)的染色体结构,文章利用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和银染技术对栽培种甘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银染结果显示,徐薯18间期核有6对、8对和9对银染点;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徐薯18染色体上有8对或9对强弱不一的45SrDNA信号;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所有染色体的全长分布强烈而密集的杂交信号,着丝粒区、近着丝粒区和端粒区有增强的信号带。  相似文献   

10.
甘薯是高产作物之一。研究新的栽培措施,提高其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据国内外的不完正资料看来,交流电对植物有机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我们先在学校农场后在人民公社连续进行了五年关于电流对甘薯影响的试验,希图能找出其影响规律及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甘薯是粮食作物高产之王。甘薯的用途更大,植株的各个部位——自茎叶至块根都具有极为广泛的用途。但其中以块根的用途最广,经济价值也最高。因之收获块根是栽培甘薯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甘薯小象甲在江苏的潜在入侵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甘薯小象甲Cylas formicarius (Fabricius)传入江苏及其在该地区扩散的风险性。【方法】应用生物气候相似原理分析甘薯小象甲在江苏的潜在适生性。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利用相关风险性分析模型,从国内和江苏省内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被害栽培种的经济重要性、传入扩散及定殖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性管理难度5个方面对甘薯小象甲在江苏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甘薯小象甲综合风险值R为2.26,且江苏北纬34.5°以南地区为甘薯小象甲的潜在季节性发生区,北纬34.5°以北地区为潜在零星发生区,江苏不存在非适生区和周年发生区。【结论】甘薯小象甲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条件,江苏是其潜在适生区,据此提出了2条相关风险管理备选对策,以期使风险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甘薯抗黑斑病种质资源的研究及育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黑斑病(black rot)是危害甘薯严重且普遍发生的病害,生产上主要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其中选育抗病性品种是防治甘薯黑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长期以来人们围绕甘薯抗黑斑病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系统地概述了甘薯抗黑斑病种质资源鉴定、筛选,以及甘薯对黑斑病的抗性遗传特点和抗黑斑病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并展望了甘薯抗黑斑病资源与育种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4.
基于SRAP标记的甘薯遗传多样性与起源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含甘薯近缘野生种、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129份种质为供试材料,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用MEGA软件结合DPS软件绘制甘薯及其近缘种进化树。结果表明:(1)基于SRAP标记的124份甘薯栽培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848,5份野生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4822,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4135。(2)当遗传距离为0.31时,可以把近缘野生种和栽培品种完全区分开。124份栽培种可以在遗传距离为0.21处划分为8个类别。(3)在基于SRAP标记绘制的进化树上,129份甘薯及其近缘种种质按演化顺序分为3部分,分别为处于进化树最底端的由5个近缘野生种组成的第Ⅰ部分、处于进化树中部的由6个育成品种和1个地方品种组成的第Ⅱ部分,以及进化树上部由117份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的第Ⅲ部分。(4)从进化时间来看,近缘野生种平均进化时间最长,地方品种次之,育成品种最短,与理论预期一致,同时菲律宾引入的品种与我国福建地方品种进化时间一致,验证了甘薯经由菲律宾引入我国福建地区这一传播途径。SRAP标记可以有效的运用于甘薯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与演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番薯与甘薯     
番薯与甘薯既是同一种植物,又不是同一种植物,似乎让人有些糊涂。番薯是旅花科植物,原产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到西班牙。我国栽培的番薯,是明朝万历年间从菲律宾引入的,目前已是各地广为栽培的农作物,食用部分主要是块根。由于番薯栽培范围广,地方俗名甚多,“甘薯”也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将番著称为甘薯的是明天启元年(162年)成书的(群芳谱》。无独有偶,在《群芳谱》成书前25年就已问世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一种甘薯。因当时上述番薯刚刚在福建沿海落脚,不可能被李时珍记载,显然是另一种…  相似文献   

16.
甘薯翻蔓有害无益编者按:甘薯翻蔓在科技界早在60年代就已被彻底否定,现在实行甘薯翻蔓措施又屡见不鲜,值得重新警示。为此本刊刊出此文。各地栽培甘薯多有翻蔓习惯,一般认为翻蔓能拉断不定根,抑制茎叶徒长,并且便于中耕除草,是一种有益的措施。但大量事实证明翻...  相似文献   

17.
甘薯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红  陈睦传 《植物学通报》1999,16(6):653-657
新兴的生物技术为甘薯这一古老的农作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细胞大规模培养、体细胞融合、基因转导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可望从根本上改变甘薯传统的生产和育种模式。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甘薯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影响甘薯体胚发生体系及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建立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述 ,讨论了甘薯基因工程研究的应用潜力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崔红  陈睦传 《植物学报》1999,16(6):653-657
新兴的生物技术为甘薯这一古老的农作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细胞大规模培养、体细胞融合、基因转导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望从根本上改变甘薯传统的生产和育种模式。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甘薯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影响甘薯体胚发生体系及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建立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述,讨论了甘薯基因工程研究的应用潜力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甘薯传统栽培法是通过甘薯上炕育苗,育成秧后移至大田定植,既费工、误时、投人大、成本高,而且易感染病害,长势弱,产量也低。自1990年以来,我们与山东农业大学协作,对甘薯的传统栽培进行革新,用切块母薯直播大田,并应用地膜覆盖,充分利用早春光热资源,比传统栽培早播一个月,而且发根、生芽早,生长势旺,减少7—10天的返苗期。经药剂浸种的母薯直接播种,在地膜下,温度、湿度均有提高,所  相似文献   

20.
MADS-box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功能。本实验室根据甘薯近缘野生种I.trifida基因组序列,在甘薯栽培种徐薯22(Ipomoea batatas(L.) Xu22)中克隆到一个STMADS11亚家族MADS-box基因,命名为IbMADS11-Like。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IbMADS11-Like基因在甘薯根中大量表达,并且随着块根的形成和膨大表达量逐渐降低,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甘薯块根的发育过程。胁迫处理分析表明,IbMADS11-Like基因的表达受干旱、盐和高温的诱导,而低温则抑制其表达。此外,IbMADS11-Like基因对ABA、IAA、ZT、BR、ACC、JA及GA等激素的处理也有不同程度的响应,暗示IbMADS11-Like基因可能参与了甘薯生长发育及胁迫的调控过程。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分析IbMADS11-Like基因在甘薯块根发育和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