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进程中群落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赵丽娅  李兆华  李锋瑞  赵哈林 《生态学报》2005,25(12):3204-3211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进程中各群落土壤种子库种类组成、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主要结论是:①科尔沁沙地植被退化后的恢复演替是一种次生的中途恢复演替。演替各阶段土壤种子库密度为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从流动到半流动沙丘阶段,土壤种子库密度平均增加了709%;从半流动到固定沙丘阶段,土壤种子库密度平均增加了393%。从流动到半流动沙丘阶段是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快速增长期。②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组成均以1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优势度为60.40%~91.83%),到演替中后期阶段,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但其所占比例仍很小。③演替各阶段群落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616、0.7736、0.7281、1.0939、1.0648和0.9682,可见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群落并非是演替历史最大的群落。④恢复演替系列各阶段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性系数都较大,在0.368~1.000范围之内,任一群落总是与其下一阶段最邻近的群落具有最高的相似性系数。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滩涂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杭州湾不同年份形成的滩涂湿地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并通过除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研究了群落演替的动态和方向,同时采用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植被群落演替序列为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 芦苇群落→旱柳 白茅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当前生态学中研究的重点之一,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进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逐渐增加,从流动沙丘的6种到固定沙丘的30种,增加了4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各群落中占绝对优势,但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活型呈现多样化,多年生植物种类明显增加。藜科植物在流动沙丘阶段优势度明显,之后逐渐下降;禾本科植物的种数和优势度逐渐增加,在群落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多重比较表明,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F=18.926,n=360,P0.001),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3个恢复阶段的均值计算)地上生物量增加了580%。(2)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3)回归分析显示,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二次函数关系即单峰型函数关系,表明中等生产力水平物种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配格局、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润楠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最高,马尾松天然林灌木层生物量最大,油桐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最高,乔木层最低,毛竹-杉木林灌木层与草本层生物量最小,群落总生物量以马尾松天然林群落最高,荒草灌丛群落最低。2)乔木层物种以润楠次生林最丰富,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分布最均匀;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以毛竹-杉木混交林最高,油桐人工林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最大,优势度最小,荒草灌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最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以油桐人工林最高,马尾松天然林最低,杉木人工林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最大,润楠次生林优势度最高;群落总体物种丰富度以油桐人工林最高,润楠次生林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种群分布最均匀,荒草灌丛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与优势度都最低。3)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可用"S"曲线较好地描述,双曲线能较好地描述群落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而生态优势度与生物量之间为非性线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处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等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群落的取样调查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恢复进程中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聚集强度、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 χ2 拟合检验等 7项指标 ,对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大多数物种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聚集分布。在演替进程中种群格局强度的变化和群落总体聚集程度的变化与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相对应 ,较高的聚集程度是种群分布斑块化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的反映 ,随着演替进展 ,优势种的种群数量扩展 ,但种群分布的聚集强度下降 ,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降低。在 7种测定分布格局的指标中 ,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和聚集强度是无量纲的指标 ,其大小不受种群大小的影响 ,其变化可以较好地指示格局强度本身的变化 ,并与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变化相联系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地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系列种群生态位动态特征   总被引:68,自引:6,他引:68  
张继义  赵哈林  张铜会  赵学勇 《生态学报》2003,23(12):2741-2746
以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不同阶段和不同演替时间的6个群落类型的取样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演替序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演替过程每一群落类型优势种的作用明显,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在演替序列的动态变化较好地对应着种群动态,生态位宽度是种群动态的一个间接测度。是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数量表达。能够较好地解释群落演替过程种群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沙米、雾冰藜、狗尾草、差巴嘎蒿、猪毛菜、隐子草分别是演替时间为1a、3a、5a、12a、20a和30a群落的优势种群。在群落演替序列较高的生态位重叠是适宜生境斑块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演替序列群落的过渡性质以及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Li YQ  Sun YJ  Zhang TH  Zhao AF  Lian 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725-1730
采用空间序列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演替阶段3个冷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3个演替阶段的冷蒿群落为杠柳-冷蒿群落、杠柳-冷蒿+差巴嘎蒿群落及冷蒿-糙隐子草群落.3个冷蒿群落均以菊科、禾本科和藜科植物占优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植物种数和科数逐渐减小,禾本科植物的种数逐渐减小,但菊科和禾本科植物种数所占比例逐渐增大.3个冷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顺序为:杠柳-冷蒿+差巴嘎蒿群落>杠柳-冷蒿群落>冷蒿-糙隐子草群落.3个冷蒿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异不大,群落间物种相似度较高.3个群落中冷蒿的盖度最大,其盖度随着群落的演替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群落的调查, 研究了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植被主要处于5个演替阶段, 即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藤刺灌丛、稀灌草丛以及火烧干扰后的蕨类植物群落。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植物365种, 隶属89科218属。其中, 蕨类植物31种, 隶属14科23属; 种子植物334种, 隶属75科195属。物种分布较多的科主要有蔷薇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忍冬科、唇形科、莎草科、樟科、葡萄科和水龙骨科。随着正向演替的推进, 物种丰富度增加, 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藤刺灌丛与乔灌过渡林群落层次不明显, 次生乔木林分层明显。从藤刺灌丛向次生乔木林演替的过程中, 小径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降低, 高于1.3 m植物的总密度、乔木密度和藤本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 而灌木密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对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参考措施。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林区典型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对山西五台山林区4种典型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1 4种人工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 D 和Shannon-Wienner指数 H′ 差异不显著,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Jsw 差异显著,均匀度指数 Ea 差异极显著,草本层发育明显好于灌木层; 2 各人工群落尚处于演替初期阶段,林下植被发育常以禾本科阳生性植物为主; 3 对4种人工林群落灌草层物种多样性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上,油松林与桦木林、山杨林多样性差异显著 P<0.05 ,其它群落差异不显著.山杨林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油松林最差; 4 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总体多样性特征分析表明,桦木和山杨人工林群落总体α多样性与油松林差异显著,且多样性较大,阔叶林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更新; 5 对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研究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的延伸,对于植被恢复后的生物学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浙江天童山区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演替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张光富 《生物多样性》2000,8(3):271-276
根据浙江天童山区灌丛群落的样地调查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数研究了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与当地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3种指标能够有效地表征亚热带灌丛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天童灌丛群落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W 高于常绿阔叶林中乔木层,而低于常绿阔叶林中灌木层。灌丛群落灌木层的生态优势度 SN 低于常绿阔叶林中乔木层,但高于常绿阔叶林中灌木层。灌丛群落灌木层的群落均匀度 PW 比常绿阔叶林中乔木层的和灌水层的都低。此外,文中还就本区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特点,讨论了加速其进展演替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种群生态位适宜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生长在科尔沁沙地的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类型沙地上的综合活力指数和生态位适宜度进行计算,主要结论如下:1)在生长旺季,差巴嘎蒿种群综合活力指数随着沙地的固定显著下降。2)在同一生长季内,综合生态位适宜度表现为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水分生态位适宜度表现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土壤水分的限制土层深度也有所不同:7月各类型沙地均为15~30 cm土层;8月随着雨水的下渗,限制土层也有所加深,为45~60 cm土层;9月除流动沙地为15~30 cm外,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均为30~45 cm。3)在同一生长季内的不同生境上种群的限制因子(NFmin)不同:在流动沙地上为土壤有机质,而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上为土壤含水量,且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水分的配置关系直接影响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值的高低。在一定范围内,二者的比值可直接反映有机质对植物细根的有效性,同时种群通过调节细根生长状况来适应限制因子间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沙地3种草本植物根系生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微管对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黄蒿(Artemisia scoparia)和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根系生长动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在观察期内,狗尾草和黄蒿的根系生长表现出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型,而沙米的根系成指数生长。在7月末至8月初狗尾草、黄蒿和沙米根系具有最高的生产量,其根量密度分别为4 690.91、2 975.76和2 354.55条·m-2;在8月末,狗尾草和黄蒿根系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衰减,沙米根数保持增加。2)狗尾草优先生长表层根系,根系主要生长在0~30 cm的土层内,根长密度最大时为2.23 cm·cm-2;黄蒿生长前期表层根长密度大,生长后期下层根长密度开始增加;沙米优先发展下层根系,快速生长期后,地下30~50 cm处的根长密度增加高于上层。3)生长前期和快速生长期,0~50 cm狗尾草根长密度最大,黄蒿次之,沙米最小,生长末期,沙米根长密度大于狗尾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固沙林在0、5、13、21和28年的一个时间序列上土壤理化性状和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1) 土壤肥力随着人工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表现为土壤粘粉粒含量、持水性能、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N)含量、潜在土壤呼吸在时间梯度上的增加,以及土壤容重和pH值的下降,0~5 cm表层土壤的恢复显著高于5~20 cm土壤;2) 在人工植被建立和发育的早期阶段 (0~13年),土壤肥力恢复的速率明显高于群落后期的演替阶段(13~28年);3) 灌丛对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富集效应,随着人工群落发育时间的延长,“肥岛”面积扩展,富集率降低;4) 随着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善,侵入的草本植物种类数量、植被盖度增加,简单的人工植被向复杂的灌草群落演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科尔沁沙地两种建群植物的抗旱机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周海燕 《植物研究》2002,22(1):51-55
在土壤田间持水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对冷蒿和差巴嘎蒿的多个抗旱性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两种土壤水分状况下,冷蒿的水势低于差巴嘎蒿,水分相对亏缺、束缚水含量、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综合抗旱性指数均明显高于差巴嘎蒿,且胁迫前后冷蒿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高于差巴嘎蒿。2、土壤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冷蒿干物质累积量、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差巴嘎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低于差巴嘎蒿。水分胁迫发生时,冷蒿蛋白质降解的幅度高于差嘎蒿;冷蒿体内脯氨酸的累积量可达胁迫前的8.2倍,差巴嘎蒿只达原来的2.2倍;冷蒿可溶性糖含量达胁迫前的1.29倍,差巴嘎蒿只达胁迫前的0.37倍;胁迫条件下冷蒿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差巴嘎蒿。3、严酷的沙区环境条件下,冷蒿在一日内各时刻的蒸腾速率和水势均低于差巴嘎蒿,且日间波动平缓。  相似文献   

15.
重庆缙云山四川大头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柯文山  钟章成 《植物研究》1998,18(4):472-477
用稀疏曲线法、Shannon-Weaver指数(H′)、Pielou指数(J′)分析了重庆缙云山四川大头茶三类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三类指数均表现为:常绿阔叶林(Ⅰ)〉针阔混交要(Ⅱ)〉纯林(Ⅲ)。群落各层中,草本层多样性高,乔木层较低;丰富度主要与草本层相关,而H′和J′与乔木层和灌木层相关较大。生境优越,多样性高;群落透光率也影响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三类群落以Ⅱ→Ⅲ→Ⅰ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秦岭南坡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面生苔藓植物的调查,采用相似性系数、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对其进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29个样地内地面生苔藓植物共33科69属189种,包括苔类植物7科8属15种和藓类植物26科61属174种,其中青藓科是最优势的科。落叶阔叶栎(Quercus)林下地面生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是落叶阔叶桦(Betula)林带、竹林、针叶林和沟谷岩石,杜鹃(Rhododendron)灌丛带的最低。落叶阔叶栎林带和落叶阔叶桦林带的种相似性最高,杜鹃灌丛与其它植被带的种相似性都很低。研究表明秦岭南坡的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低山地区的落叶阔叶栎林带是该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是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带;亚高山地区杜鹃灌丛带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虽然不高,但种类明显不同于别的地带,所以也应是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值得注意的地带。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沙地上差巴嘎蒿细根的分布状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生长于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上,处于植被演替不同阶段的半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群为对象,用土钻取样法研究了生长季(2000年)降雨期前后差巴嘎蒿的根系随土壤深度的分布、生长动态及其与根际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关系,观察到:1)降雨期前各土层的根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增加的幅度为流动沙地>固定沙地;降雨期后根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减少的幅度为固定沙地>流动沙地。2)表土层(0~15 cm)中差巴嘎蒿的主根分布量在流动沙地显著高于固定沙地。3)降雨期前,差巴嘎蒿细根(直径<1 mm)分布比例在两种不同类型沙地上的差异表现为:在土层0~45cm中固定沙地(84.9%)极显著高于流动沙地(61.9%),而在深土层(>45 cm)中流动沙地(38.1%)显著高于固定沙地(22%);降雨期后,不论是在固定沙地还是流动沙地细根多集中于0~15 cm的表土层中,流动沙地的细根分布比例由降雨期前33%增至降雨期后的78%,固定沙地由降雨期前的49%增至降雨期后的63%。表明流动沙地差巴嘎蒿种群细根的生长比固定沙地活跃,能够在生长季降雨期后迅速调整细根的分布比例,使细根分布适应降雨期后浅层土壤含水量高的特点。固定沙地的细根分布难以迅速适应土壤水分的变化,不利于差巴嘎蒿对水分的吸收,成为种群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地衣是由低等植物中的藻类与菌类中的真菌和兰细菌共生而成的一群特殊的植物。由于耐寒耐旱对生活中的养分要求不高,在养纷贫瘠、环境恶劣的高山寒漠、平原、戈壁和沙漠中地衣都能生长,因而广泛地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关新疆地衣方面的研究报道集中在物种分类水平上,对于地衣群落结构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我们应用多元分析中的主分量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天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树生地衣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对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相似性和均匀度等群落参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西部天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树生地衣群落的分布与海拔高度和树种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海拔的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树生地衣植物。 根据多元分析结果和生境的综合特征,该地区的树生地衣可划分为4种类型: 1) 茎口果粉衣+金黄茶衣群丛Chaenotheca stemonea+Candellaria aurella Association; 2)叉小孢衣+裸扁枝衣+粉唇蜈蚣衣群丛Bryoria furcellata+Evernia esorediosa+Physcia tribacoides Association; 3)亚广开梅衣+槽梅衣+疑小梅衣群丛Parmelia fertilis+Parmelia sulcata+Parmeliopsis ambigua Association; 4)睫毛黑蜈蚣衣+黑蜈蚣衣群丛Phaeophyscia ciliata+Phaeophyscia nigricans Association。其群落多样性指数以亚广开梅衣+槽梅衣+疑小梅衣群丛为最高 (1.920), 叉小孢衣+裸扁枝衣+粉唇蜈蚣衣群丛为最低 (1.56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不同林龄(10~70年)的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及自然恢复的桦木(Betula utilis var. sinensis)林和天然原始冷杉(Abies faxoniana)林的调查研究,采用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的均匀度指数、Hurlbert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及物种数、个体数和盖度分析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发现1)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上升,林冠郁闭前后上升最快,在50~70年间下降;其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先上升,郁闭后下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郁闭前下降,郁闭后骤然上升,后来缓慢下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早期阶段很高,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下降,郁闭后又缓慢回升.2)均匀度的变化幅度不大,变化的趋势基本上与物种多样性相反. 3)次生桦木林与同林龄的人工云杉林及天然原始林相比,原始冷杉林的物种丰富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优势度(Simpson指数和MacIntosh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灌木层均匀度最低;人工云杉林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最低,但灌木层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最高. 4)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群落盖度特别是乔木层盖度呈负相关,影响人工云杉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其乔木层的盖度过大. 5)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低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的桦木林,远远低于天然原始林,而且经过70年的发育,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很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生态效益很差.迫切需要调整人工云杉林的群落结构,以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增强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建议在人工云杉林郁闭以后,采取适当的人工干扰如间伐等,降低乔木层的盖度,以促进林下灌草层的发育,既可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又可加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67,自引:14,他引:167  
研究陆地植物落物种多样性随环境因子及群落演替梯度的变化特征是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因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面,根据近期国内外的文献,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纬度的降低,通常物咱多样性随中,随不分梯度的变化,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有6种趋势;随海拔高的变化,物处多样性有5种模式;随土壤养分梯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生的变化趋势相似。关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梯度格局的机制有多种假说,但仍需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