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病毒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及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楚瑜 《生态学报》1984,4(4):321-327
肠道病毒都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的,因此它们很容易进入污水和各种天然水体中。从粪便排出的病毒有100多个型别。每克粪便中可含100多万个病毒颗粒。已经从污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中检出了许多型别的肠道病毒。有些肠道病毒可在水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已报道的病毒存活时间范围是:自来水2—168天;海水2—130天;河水2—168天;土壤25—125天;牡蛎6—90天;海水沉积物8—20天。水环境中的病毒存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日光、吸附作用和生物因素。在自然状态下,病毒存在有三种形式:单个病毒;病毒彼此聚集;吸附或埋入固体物中。病毒的存在形式对病毒存活有很大影响。由于人为的和自然的活动,使水环境中的病毒迁移和传播的途径较多,从而使病毒再次从自然界回到人体,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2.
环境介质中病毒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是许多人及重要经济动、植物病患的病原。一些病毒在环境中可因条件不同而生存数小时到数月, 并在水、气、士中迁移达若干公里。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对病毒, 特别是肠道病毒效果欠佳, 土地处置原污泥以及污水灌溉的水果和蔬菜能传播人肠道病毒。即使小至一个组织培养的感染剂量(病毒)也可引起人的疾病, 因此对环境介质中, 特别是饮水和食物中的少量病毒的去除也是重要的。现有的指示物不能确切地指示粪便污染, 更不能充分反映人肠道病毒的污染。大肠菌噬菌体在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中比人肠道病毒更呈持久性, 还有许多适于选择分析技术特有性能, 因此很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用它作人肠道病毒的指示物。作者对我国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猴肾细咆和人羊膜细胞虽然对大多数类型的肠道病毒易感,但由于猴肾细胞来源有限和人羊膜细胞制备的成功率较低,昕以需要寻求其他更合适的细胞来代替。为了确定人胎肾和人胎啼细胞在肠道病毒工作中的使用价值,本文较系统地比较了这两种细胞对晒遒病毒的易感性。实验证明,除了Co~ckie B2和H4型病毒,ECHO 9、18、20和2 7型病毒在人胎肾细胞及ECHO、22和23型病毒在人胎肺细胞的滴度不够理想外,这两种细胞对所研究的其余类型的病毒都较易感。大多数类型的肠道病毒不但能在人胎肾和人胎肺细胞中培养和传代,而且原有皿凝者仍能保持其血凝特性。用猴肾、人胎肾和人胎肺细胞从122份粪便标本分离病毒,结果共有64份标本阳性。其中用猴肾细胞分离得到阳性结果的有;4份,用人胎肾细胞有56份,用人胎肺细胞有51份。猴肾细胞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比人胎肾和人胎肺细胞易感,而人胎肾和人胎肺细胞对某些非脊髓灰质炎病毒比猴肾细胞易感。实验结果表明,在肠道病毒的工作中可以应用这两种细胞培养来代替猴肾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用石英粉吸附——洗脱法浓集污水病毒,其回收率为51~90%。对1985年3~7月采集的不同水样进行病毒分离和蚀斑滴定,结果表明,高碑店污水系统中的病毒大部分为肠道病毒。春季以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主,夏季以柯赛奇B3及非肠道病毒为主。不同类型污水中的病毒浓度依次为:原污水58PFU/1;二级污水<19,约为9PFU/1;医用污水<16,约为1PFU/1,地下水<1.7PFU/1,未检出病毒。夏季水样内病毒浓度较春季低。  相似文献   

5.
在废水中有100种以上对人有致病性的不同类型肠道病毒,浓度可达到10,000~100,000PFU/升,并且有在水中存活数月的能力。因此加强水中病毒的监测,并根据不同季节病毒存在动态给予严格地消毒措施,是控制疾病流行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1—2014年百色市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重症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4年百色市重症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核酸检测。结果2011—2014年百色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05 900例,其中重症手足口病537例,重症率为0.51%;死亡35例,病死率为0.03%。重症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5月;3岁以下重症病例占重症病例总数的88.27%,男女性别比为1.44∶1;散居儿童是主要的发病人群(75.98%);患者主要集中在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右江区等右江河谷一带;重症手足口病阳性患者中,肠道病毒71型占77.51%,柯萨奇病毒A16型占5.15%,其他肠道病毒占17.34%。结论 2011—2014年百色市重症手足口病多发于3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5月,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利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建立一种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同时检测引起手足口病的9种常见的人肠道病毒—人肠道病毒71型(HEV71)、柯萨奇病毒A组(CVA)16、4、5、9、10型和柯萨奇病毒B组(CVB)1、3、5型。优化多重反应体系中针对5’UTR区的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和11对针对9种血清型人肠道病毒VP1区的特异性引物的浓度比例,分别以病毒细胞培养物和阳性粪便标本来验证多重反应体系的特异性,以TCID50定量的细胞培养物和克隆质粒体外转录的RNA梯度稀释液来检测多重检测体系的灵敏度。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多重检测体系,可扩增出人肠道病毒共有的保守片段的和型特异性片段,HEV71和CVA16细胞培养物的检测下限为100.5TCID50/μL,并可在103copies/μL水平同时、特异地检测出9种病毒RNA。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快速对大量临床样本进行高通量检测,用于手足口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霍乱弧菌生存能力的观察,探索大连市水域中霍乱弧菌在流行"间歇期"如何存活和越冬。方法在自然海水和湖水中分别接种本市分离出的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流行株小川1b型(大E940014)和埃尔托型霍乱弧菌非流行株小川32l(大E940011),在1~2℃、5~6℃及10~12℃3个温度条件下检测霍乱弧菌生存能力。结果流行株(小川1b型)在1~2℃海水存活26 d,5~6℃存活28 d,10~12℃存活46 d。可见,10~12℃生存时间明显高于1~2℃或5~6℃(P〈0.05)。结论两类菌株的生存对环境温度均很敏感,温度越低死亡越快。在自然水体中,非流行株生存时间略长于流行株;而在除菌水体中两类菌存活能力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一起传染病暴发中肠道病毒血清型鉴定和ECHO30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3年5~9月,山东省泰安市发生了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所致的传染病暴发,临床症状以手足口病(HFMD)为主,同时有心肌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也占较大比例。131份病人(粪便、咽拭子、脑脊液)标本中共分离到EV62株,其中ECHO1939株,EV716株,ECHO304株,其它肠道病毒13株。4株ECHO30病毒中的2株分离自2个患者的粪便标本,但用WHO肠道组合血清中和试验未能定出型别。另外2株分离自同一患者的粪便和脑脊液标本。病原学分析表明,ECHO30是引起该患者无菌性脑膜炎的病原。抗E—CHO30标准株的血清中和这4株病毒的滴度低于标准株5~20倍。VP1区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4株ECHO30分离株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在98.0%~98.5%,氨基酸同源性在98.9%~99.3%,提示这4株病毒来源于同一传播链,2003年5~9月ECHO30在该地区可能有局部流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ECHO30病毒可以划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基因型1~5为GenBank中已发表的ECHO30分离株,山东分离株与其它5个基因型成员核苷酸差异分别在9.4%~24.4%,在进化树上形成了较独立的分支,是一个新基因型,将其划分为第6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古细菌和病毒等,肠道病毒组的基因组约占肠道微生物总DNA的5.8%,病毒的数量在所有肠道微生物中排名第二,且多样性高。受高比例细菌基因组的影响,很难直接从宏基因组数据中深入分析肠道病毒组。随着病毒样颗粒(VLPs)富集技术的出现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对肠道病毒组的研究越来越多。基于VLPs,发现真核病毒、植物相关病毒和噬菌体是肠道病毒组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未知病毒序列占比高达81%~93%。现阶段病毒组富集扩增方法主要有超速离心、单引物扩增和多重置换扩增等。疾病特异性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酒精性肝病和2型糖尿病等与饮食及肠道病毒组改变相关。本综述回顾了近十年对人类肠道病毒组的研究,总结归纳了目前肠道病毒组的构成、研究方法及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探讨了未来肠道病毒组的研究方向,力求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8年河南省环境污水中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的持续监测,了解河南省环境污水中脊灰病毒(PV)和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的血清型分布及流行情况.选取了河南省东、西、南、北、中部的五个城市,对每个城市有10万~30万人共同使用的下水管网的地区进行污水采样,每两个月采集1次,每次采集两份污水样品,采集持续1年,对污水样品进行浓缩,将浓缩液接种至RD细胞、L20B细胞和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物进行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EV进行分子定型,并进行核苷酸相似性分析.共采集污水样品60份,分离到EV阳性毒株16株(26.67%),分别为8株CVB5、3株E7、3株E11、1株CVB5+E11混合株;1株PVIII;环境监测标本与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标本,在济源市和周口市分离到的CVB5比例有一致性,郑州市和济源市分离到的E7比例有一致性;污水标本中阳性毒株的检出时间要早于AFP病例标本中同种毒株型别的检出时间1~3个月.来源于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的CVB5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4.7%~99.6%,来源于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的E7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2.5%~100.0%.来源于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的CVB5属于同一个基因型,E7也是同一个基因型,甚至是同一个病毒传播链.河南省2018年建立了环境监测方法,是AFP病例监测的有益的补充,也可对人类肠道病毒病流行或暴发进行预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贝类中典型人类肠道病毒的污染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贝类中肠道病毒的污染分布对保障贝类食用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通过建立5种典型人类肠道病毒的特异、灵敏、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开展全国范围内沿海主要海水增养殖区经济贝类体内肠道病毒的污染调查。【结果】采集的162份经济贝类中肠道病毒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甲肝病毒4.3%;诺如病毒14.8%;轮状病毒6.2%;星状病毒5.6%;腺病毒9.9%,其中诺如病毒污染居于首位,该检测结果与PCR结果高度一致。我国沿海省市主要养殖区内贝类均受到了肠道病毒不同程度的污染,且不同省市之间差异不显著。在选取的6类经济贝类中,牡蛎中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是毛蚶和泥蚶。【结论】本研究表明,在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贝类受到肠道病毒污染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本研究为贝类食品的安全监控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由病原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病毒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中肠道病毒71型在继发神经系统症状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较为常见。EV71致神经元病变是其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阐明肠道病毒71型致神经元病变的机制,不仅可以促进基础病毒学研究,也能为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思路,对临床肠道病毒71型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提供支持。本文主要从肠道病毒71型侵入神经元的受体途径、损伤神经元的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与自噬、感染胶质细胞后对神经元的旁观者效应、免疫病理机制以及病毒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对肠道病毒71型致神经元病变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各季节生活污水中病毒的含量及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作者对上海县生活污水中病毒含量进行的一次研究,用吸附洗脱法浓缩水样,用空斑法检测病毒含量,用微量中和试验鉴定病毒种类,用温度敏感试验测定病毒毒力,生活污水中病毒含量在320~176000pfu/升之间,以秋季含量最高,污水中肠道病毒以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主,其中多数为减毒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近年来我国肠道病毒EV-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流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建立一种能够获得我国肠道病毒序列的通用扩增方法,为今后的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致病机理研究等打下基础。方法:收集我国近5年各地报道的肠道病毒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作为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在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利用3'RACE、长距离PCR扩增及简并引物扩增肠道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采用IonTorrentPGM二代测序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深度测序,以对扩增方法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通过比对肠道病毒流行株序列设计了通用扩增引物,经二代测序实验获得了肠道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以系列比例模拟混合病毒感染,该扩增方法能够同时获得2株肠道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能够完整地揭示肠道病毒重组情况。结论:建立了针对我国近年来肠道病毒流行株的通用全基因组扩增方法,在病毒培养液中肠道病毒的提取与扩增中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反映混合病毒感染、重组病毒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是一类能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且能够溶解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损伤的自然状态或基因改造过的病毒。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类单股正链RNA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研究证实多种肠道病毒具有溶瘤作用,如已在拉脱维亚等国上市的RIGVIR~?(埃可病毒7型,Echovirus 7, ECHO7),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柯萨奇病毒A组21型(Coxsackievirus A21, CVA21),以及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 CVB3)及PV等。现就有关肠道病毒的溶瘤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1.活疫苗初次免疫后3年与初次免疫后1—2月中和抗休水平相此,43—50%儿童血清中脊髓灰质炎I型、II型中和抗体下降4—64倍,但83—100%仍稚持在1:16以上;50—57%儿重血清中,该两型中和抗体维持初次免疫后原有水平或稍有增长。 2.活瘦苗初灰免疫后经过3年,所有儿童腸道对同型疫苗病毒均具有抵抗力。其中60—61%儿童有较高的抵抗力,即腸道没有病毒排出;39—40% 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即病毒在腸道中虽有繁殖,但排毒时间短,排毒浓度较低。 3.腸道抵抗力的强弱与血清中和抗体滴度高低之同似无明显关系。 4.再次给予疫苗可引起良好的抗体反应,中等度及高水平抗体者显著增加,超过初次服后1—2月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山东省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的外环境监测,从济南、临沂两地采集污水标本,浓缩处理后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PV采用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定型,并对其VP1及3D区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基因突变和重组情况。2010年,共采集污水标本32份,PV阳性10份,阳性率31.3%;分离到18株PV(PV1型3株,PV2型9株,PV3型6株),均为疫苗相关株,VP1完整编码区核苷酸变异数在0~4个之间,在3株PV2型病毒和4株PV3型病毒的基因组中发现重组;对VP1区影响神经毒力的减毒位点分析发现,PV1型病毒中有1株在nt 2 749发生突变(A→G),PV2型病毒中有1株在nt2 908发生A→G突变,3株在nt2 909发生U→C突变,6株PV3型病毒全部在nt2 493发生C→U突变。环境污水中可以分离到PV,其基因重组率和主要减毒位点的回复突变率较高,未发现脊灰野毒株和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  相似文献   

20.
陈立  李玉雨 《病毒学报》1998,14(3):229-233
吉林省延边地区1996年6月发生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在全地区216万人口中,发病人数约5 ̄6千人,死亡2人,为历史上所罕见。从病人脑脊液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多株病毒,分离率较高(分别达到52.4% ̄66.7%)。用WHO提供的RIVM肠道病毒组合血清进行中和定型,不能确定型别。RT-PCR结果表明为肠道病毒。病人早期血清特异性IgM抗性阳性率72.0%,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此次无菌性脑膜脑炎暴发流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