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百色盆地六吜组、洞均组的时代及脊椎动物群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继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博物馆,对百色盆地下第三系进行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之后,笔者于1974年对过去发现化石较少的“红色岩组”(六吜组)及“灰岩段”(洞均组)作了进一步观察,在洞均组中补采到一些化石。这些材料有助于上述地层有关问题的讨论。本文是这批化石的研究结果,文中对该盆地始新统划分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651地质队的帮助和提供部分化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2.
在批林批孔运动高潮中,根据自贡市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职工在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时发现的化石线索,重庆市博物馆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从1974年3月开始,进行了三个月的发掘工作,共获得106箱化石。此批化石系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兼有兽脚类和剑龙的部分化石。蜥脚类有二具长约15米左右较完整的个体。剑龙有部分牙和牙床、椎骨、肢骨、骨板和尾刺等,此外还发现少见的肉食性恐龙的幼体,在这批化石中还有上述几类恐龙的牙齿300多颗,材料比较丰富。为了及时修复、整理、研究这批重要化石材料,重庆市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  相似文献   

3.
广西大新黑洞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1955年初,由裴文中教授领导的野外考察队在广西大新、武鸣、柳州、崇左、扶绥等县进行古人类和第四纪哺乳动物洞穴调查时发现的。这批材料发现于大新县正隆乡牛睡山黑洞(野外编号:5657),计有巨猿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巨猿牙齿化石已由裴文中、吴汝康共同研究并于1956年发表了专题报告。报告中曾提到,与巨猿同时发现的其它哺乳类化石有猩猩、大熊猫、剑齿象和巨獏等,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4.
犀类化石是第三纪及更新世地层中最常见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之一。我国关于第三纪及第四纪犀类方面的研究,开始很早(上世纪后期),积累的资料相当丰富;并有过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关于早第三纪的种类,过去发现的种类和材料极少。解放以来,特别是近两三年,虽然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材料,但目前这些材料的研究大部分尚在进行中。 1959—1960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在云南宜良(前路  相似文献   

5.
辽阳安平化石哺乳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批化石材料发现在辽阳安平南山一条裂隙堆积中。共有二十二个种属,其中有大量的梅氏犀化石,还有水鹿、杨氏虎、硕猕猴、韩氏刺猬等种属于更新世中期的代表化石。裂隙堆积的岩性主要是棕黄色和棕红色的亚粘土,其中含有丰富的小颗粒的钙质结核和少量的碎石。其底层是砾石层。这个动物群的发现,对研究辽宁东部地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以及研究东北地区第四纪动物群的演化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初步报道了缺缺洞发现的猕猴化石。新材料为一具雄性老年猕猴个体的骨架,保存了几乎完整的下颌、全部7节颈椎、9节胸椎、两侧前肢肢骨、右侧后肢部分肢骨以及绝大部分的腕(跗)骨、掌(蹠)骨和指(趾)骨。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猕猴骨架化石。鉴于化石对比材料的缺乏,仅对下颌及牙齿形态进行了描述,并将之与中国已知各化石种进行了对比。由于中国猕猴属各化石种之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明确,暂将这批材料作未定种处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7.
河南孟县一新种水牛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牛的化石在中国发现的地点和材料不少,它是牛亚科化石中最常见的一种,包括的种也很多,因而在地层上的价值也比较大。中国的水牛化石曾先后经胡步伍(Hop-wood),布尔(Boule),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杨钟健,步林(Bohlin),高井冬二,柯伯特(Colbert),何尤(Hooijer)等研究过。杨钟健教授在1936年时曾将当时中国所发现的水牛类化石进行过初步的总结,但此后又有不少新的发见和报道。在这篇短文內,我们准备介绍河南孟县发现的一个新种,和江苏青浦的一个上臼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治淮工程中发现一批古生物化石,包括动物脊椎骨、腿骨、牙齿和角等数十件.这批古生物化石,是去年冬季在新蔡县境内挖出的.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在2月中旬到河南省为这次发现的东西作了鉴定,证明它们是距现在有三十万年左右,地质学家们称之为“第四纪”中期动物群的化石.这些动物中有那马象、扁角鹿、犀牛、熊、马等等.过去在淮河流域的江苏北部、安徽等地,也发现过这类动物群的骨化石.据现有的资料表明:在第四纪时,我国南  相似文献   

9.
198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在北川县文化馆收藏的一堆化石中,发现了一枚人牙化石。 这批化石材料出自北川县甘溪乡金宝村,这里是涪江支流平通河谷地,附近石灰岩山洞很多,河畔山坡上有黄土堆积,当地经常发现化石。这批材料已脱离原生层位,但系一次采集所获,估计应是同一地点共存的。 化石材料皆已有较深石化程度,多呈黄色或黄白色,因放置时间太长,保管不善,其中多数已残。选送的部分标本由本所有关专家初步加以鉴定。其中哺乳动物牙齿化石若干枚,计有鹿、牛、  相似文献   

10.
新疆柯坪地区早二叠世箭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7年夏,张日东、俞昌民、陆麟黄、张遴信等与新疆第十三地质大队在新疆柯坪一带进行古生代地层研究,在晚古生代剖面一层中采得丰富的早二叠世箭石,共有70余块标本.1980年,梁希洛将这批标本转赠给笔者研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最早的箭鞘类化石.国际上亦很少报道过三叠纪之前的如此丰富的箭石材料.因而研究这批化石,不仅填补了我国箭石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对探讨箭鞘亚纲的起源及早期演化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73年,在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采到一些细齿兽科(Miacidae)化石。细齿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肉食类,过去主要发现于北美老第三纪地层。古新世的细齿兽化石我国过去仅在安徽潜山古新统中有少量发现。广东发现的材料虽也不多,但对了解这一科的性质很有价值。本文包括新发现材料的描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饶惠元同志,1954年在江西新喻采集了一批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爬行类和哺乳类的零星骨头和牙齿。这批化石都很破碎,但最近经修理后,发现有几种可作初步鉴定的种属,并且在地层和古生物学上有相当的意义。化石保存在红色的秒砾岩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在江西境内,分布很广,性质大致相似。对这些红层的地质时代,过去因未找到过化石,故没有明确的肯定,一般仅笼统地认  相似文献   

13.
<正> 1983年,内蒙古地矿局区调二队三分队在赤峰北部巴林左旗碧治台地区进行野外填图时,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的新发现,填补了这一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空白,对于研究和划分该区第四纪地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肉食类鼬科中的 Leptarctinae 亚科是一类很稀有的形态上又很特殊的动物,至今只在北美的中新统发现过分属于二至三属的约六、七种化石;在北美以外地区,过去还从未发现过。这类动物不但巳发现的属种少,代表每个种的化石材料发现得也比较少,最少的只有一个牙齿,多的也只有几个不完整的头骨和下颌骨。  相似文献   

15.
1990年2月,美国古生物学家J.克里克兰与H.阿姆斯特朗在上侏罗统的莫里逊组地层中发现了北美大陆最古老的甲龙。这批甲龙化石材料是在一个叫做“M·M坑”的化石点找到的。除甲龙外,在足球场般大小的发掘范围中还发掘出许多保存良好的雷龙、圆顶龙、跃龙等多种恐龙化石。该化石点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弗里达以西,在靠近犹他州与科罗拉多州边界中段的拉比迪山谷中。 M·M坑的发现表明,甲龙在北美的存在要比先前知道的早2—3千万年。甲龙主要生存于白垩纪。白垩纪的甲龙化石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分布。侏罗纪的甲龙几乎不为人们所知,过去仅在欧洲发现过颌骨残片  相似文献   

16.
1964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赵国光等同志在滇西工作时,于丽江发现了相当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中最多的是原始真犀类(主要是Prohyracodon)的牙齿;也有一些两栖犀和原始貘类的牙齿;此外,有少量的牙齿碎片表明,该地还有雷兽、石炭兽及爪兽等化石。  相似文献   

17.
云南禄丰是久已闻名于世的化石产地。1975—1976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同当地贫下中农一道,在禄丰约一千万年前的上新世褐煤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古猿化石(有二具较完整的下颌骨及百余枚牙齿)和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古猿化石可分两种:一种属森林古猿类型,可能是现代猩猩的祖先;另一种则与腊玛古猿相接近,是向人类方向发展的过渡类型。这批珍贵的古猿化石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盆地的恐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年,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吐鲁番盆地进行了两个野外年度的考察和发掘工作,采得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批是恐龙类。这批恐龙化石采自两个地层层位:66012发现于鄯善统的下部,因此将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系的鄯善统底部划出,建立一新组——苏巴什组,时代为晚白垩世;在侏罗系红山统中采得龟、鳄和恐龙类化石,经鉴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19.
多毛纲栖管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东部沿海许多地点的早第三纪地层,发现不少有管状结构的化石标本;在新疆和西藏也有类似的发现。其中,江苏北部的管状化石,经笔者的初步研究,确定为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的栖管化石(Polychaeta)。鉴于这类化石,我国过去很少有人  相似文献   

20.
新疆的一新翼龙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63年夏,新疆石油科学研究所勘探室古生物组魏景明采集了一批有重要意义的化石。这批化石随后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新疆的工作队人员孙艾磷、赵喜进带来本所作鉴定。这批材料为第一次在我国发现的翼龙类,归于广义的翼手龙类亚目,在本文加以描述和讨论。关于化石的保存情况和地质情形,除了孙、赵两位一些口头报告外,只有标签所记述的那些。因此本文只拟就古生物部分加以探讨。如以后续有标本采获,再考虑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