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死菌苗,已广泛用于预防人类和各种动物的钩体病,并已取得肯定的效果。然而,在用于动物时,不少学者相继发现,死菌苗虽可防止钩体病临床症状的出现,但尚不足以制止免疫动物肾脏带菌或尿中排菌。White等认为,制备死菌苗时,由于使用了福尔马林(以下简称福尔马林菌苗)或其它杀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有关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的研究结果。通过不同孔径微孔滤膜收集盐变细胞(0.85~1.2微米)及纯化外膜(0.45微米),方法简便、省时,且不需贵重仪器,为大量制备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外膜菌苗提供了新的途径。黄疸出血群及波摩那群钩体外膜,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大多里圆形成不规则形。其化学组成黄疽出血群外膜中含蛋白质3 7.77%,碳水化合物22.21%及类脂质1 7.77%;后者则含蛋白质59.7 2%,碳水化合物13.69%,类脂质¨.90%。除强碱相似文献   

3.
<正>大多数通用的百日咳菌苗是灭活的全细胞制剂,这种制剂中的百日咳杆菌已通过加热或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处理过。所以这些菌苗含有许多百日咳杆菌的组分,如百日咳毒素(PT)、脂多糖(LPS)和丝状血凝素(FHA)。百日咳毒素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物质,它曾被命以不同的名称:淋巴细胞增多促进因子、胰岛激活蛋白、组氨敏感因子、百日咳原及百日咳毒素。  相似文献   

4.
新产品介绍     
——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吸附精制百白破混合制剂的不同配方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新一代吸附精制百白破混合制剂最佳配方为:精制百日咳菌苗18μgPN/ml、精制白喉类毒素为30Lf/ml、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为10Lf/ml。由该配方组成的吸附精制百白破混合制剂,其中百日咳菌苗的毒性试验BWDU/ml、LPU/ml、HSU/ml三种指标均符合制检规程要求。其效力单位(IU/ml)超过规程要求一倍以上,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的安全试验均符合规程要求,白类效力试验≥80-100%,破类效力试验≥0.5-4.5IU/ml。上述结果说明本文提出的配方作为新一代精制百白破混合制剂的配方是适宜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现行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的现况和新一代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满足联合菌苗的需要,一些国家质控当局已将白喉和破伤风(DT)及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DTP)联合菌苗的单价成份的适宜检定进行了合并,但各国之间尚未取得统一。 联合菌苗的规程应考虑到用于联合制剂的各种成份的检定和混合后的进一步检定。由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田,以及佐剂和防腐剂对成品效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生产的每个阶段进行各项检定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正> 由于常规霍乱菌苗保护力低,人们注意力已转向了更能有效刺激肠道免疫的口服菌苗。本文,我们评价了口服B亚单位-全菌体死菌苗(BS-WC),与全菌体死菌苗(WC)的保护效果(PE)。  相似文献   

9.
<正>脂多糖(LPS)、荚膜多糖(PS)、外膜蛋白(OMP)和伞毛(菌毛)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表面抗原。由于LPS有各种毒性反应故称之为内毒素。除LPS外,其它表面抗原可用来制造菌苗。脑膜炎双球菌荚膜多糖菌苗和外膜多糖菌苗已用于预防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当非肠道使用的脑膜炎荚膜多糖(PS)菌苗、沙门氏伤寒ViPs菌苗和脑膜炎蛋白(OMP)菌苗含有LPS时,会引起发烧和其它反应。而对于OMP菌苗要想不使蛋白抗原变性而彻底除去LPS是不可能的。所以,菌苗中的LPS应设法降低其含量达不至于引起发烧或其它异常反应的水平。在这些制品的质量检定中,—个特定剂量的家兔热原试验应为阴性。 Gotschlich等人报道用10ng/kg或更高剂量的脑膜炎菌LPS静脉注射家兔会引起明显的体温上  相似文献   

10.
<正>近十年来,已研究开发了若干种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并有望取代当今使用中的全细胞菌苗。百日咳菌苗有多种抗原,如百日咳毒素(PT)、丝状血凝素(FHA)、菌毛混合物(Fim2+3)及69KDa外膜蛋白是无细胞菌苗之所需组分。最近在美国开展了旨在比较全细胞和13种无细胞菌苗免疫原性和反应原生力2期临床试验。这些无细胞菌苗或只含有PT,或由PT与上述的1种或1种以上的抗原组合而成,并已通过化学处理或对其菌体作遗传学修饰消除了毒注。进入2期临床试验的无细胞菌苗,不  相似文献   

11.
<正>对霍乱菌苗的研究,始于Koch发现霍乱弧菌的1883年,隔了一年(1885)首次使用霍乱菌苗进行免疫,已经过了100多年。期间包括用遗传工程手段组建的霍乱活菌苗在内,先后推出几个类型的免疫预防制剂供做人体使用和考察,但时至今日,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安全有效的菌苗,以预防危害严重、流行猖獗的霍乱。世界范围的第七次大流行仍未终止,因此,霍乱免疫问题,不能不说是个十分复杂的课题。现在就霍乱菌苗本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做一小结,提出愚见,以供抛砖引玉。 霍乱菌苗先后有单纯菌体菌苗、菌体菌苗加毒素衍生物的二价菌苗;有加佐剂的吸附菌苗和亚单位菌苗,有弱毒株活菌苗和遗传工程菌苗等。但均可以归于霍乱死菌苗和霍乱活菌苗两类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物制品氢氧化铝吸附剂中的铝含量测定,我们采用双硫腙络合滴定法(1)以来,结果尚为准确。但该法耗费乙醇较多,而且指示剂不够稳定。为此,我们于一九七三年参考有关文献,加以改进,以过氯酸溶解样品,并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进行络合滴定,对精制破类、精制白类、流脑菌苗等氢氧化铝吸附制剂中的铝含量,作了一些测定试验,结果比较满意,现将试验方法与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毒性逆转试验报告史天绪,陈爱荣,秦力,何长民(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兰州730046)目前已知,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或吸附精制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简称ADTP)和吸附精制百日咳、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简称ADP),如...  相似文献   

14.
<正>全细胞百日咳菌苗的效力通过小鼠保护试验(AMPT)来判定。此法是用不同稀释度的百日咳国际参考苗(ZSPV)和待检菌苗免疫小鼠,14天后脑腔攻击Bordetella百日咳菌18323(100-1000LD50)。 从1951年到1959年,由医学研究委员会进行的现场研究表明,能使小鼠抵抗脑腔攻击的百日咳菌苗也可保护儿童。尽管在AMPT的结果和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力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此试验仍有许多操作上的困难:(i)需要大量可对百日咳菌苗的免疫产生应答的小鼠。这些动物须在适宜的环境中喂养一个月,费用很高;(ii)脑腔注射需要毒株;(iii)实验室间和实验室内的结果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钩端螺旋体菌苗37年来,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从其研制生产与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寻找一种有效的去菌体百日咳菌苗的研究焦点已集中到百日咳杆菌各种抗原组份的分离和提纯,并进一步在动物模型中作保护力试验。最常用的是小鼠自动保护力试验(AMP)。 总的说来,研究的最深入的抗原物质是外膜蛋白(OMPs),特别是丝状血凝素(FHA)和白细胞增生促进因子(LPF)。尽管AMP试验报告中抗原的活性各有不同,但这些抗原在小鼠的免疫原性方面的资料在不断积累。某些外膜蛋白制剂有显著的保护性已有报告,如FHA在AMP试验中具有保护活性,关于这一点Munoz等仍有怀疑。据报导自然状态的精制LPF对小鼠有很大毒性,且在AMP试验中无保护力,但  相似文献   

17.
<正> 肠道菌苗目前有伤寒菌苗(包括TAB)、霍乱菌苗,大部分国家均在生产。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细菌,但因对人所致疾病都是肠道感染,所以归于一类。此外正在研制的有痢疾菌苗,大肠埃希氏菌菌苗等。有可能进行研制的还有鼠伤寒菌苗、付溶血弧菌菌苗。肠道传染病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据世界卫生组织腹泻病控制计划(CDD)负责人Merson1981年报告,1980年全世界(主要是第三世界)七亿人口中(不包括中国)有400万人死于腹泻。最近的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18.
<正>1.前言 2.流行病学 3.志贺氏菌痢疾的发病机理及其临床特征 4.志贺氏菌痢疾的免疫性 5.与菌苗研制可能有关的毒力因子 6.志贺氏菌苗 7.志贺氏菌苗现场试验 8.研究建议 9.参加者名单(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仿照人口服免疫程序用小鼠为模型对冻干口服霍乱rBS-WC菌苗制品进行了安全及保护率评价。给KM小鼠口服三种不同剂量的rBS-WC菌苗后,无发病,无体重减轻,无死亡现象,表明该菌苗安全,无毒副作用。免疫组与安慰剂组小鼠用肠结扎攻毒试验评价保护效果,两组小鼠用吴江-2及滨-43活菌攻击后,免疫组显示良好保护作用(P<0.05)。此法可以用于口服型rBS-WC菌苗的评价,但也存在需要动物数较多,个体间差异较大,手术较麻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寄生性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各血清(?)(型)间具有共同的属特异性红细胞致敏物质(ESS),已为大家公认。但寄生性与腐生性钩体之间的共同属特异性ESS关系如何,尚未见报道。现将笔者的有限试验资料整理报道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