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东兴金花茶(Camellia tunghinensis Chang)、柠檬黄金花茶(Camellia limonia C. F. Liang et S. L. Mo)、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Chang)及其组培苗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东兴金花茶及组培苗的核型公式为2n=2x=30=22m(2SAT) 8sm;柠檬黄金花茶及组培苗为2n=2x=30=24m(2SAT) 6sm;淡黄金花茶及组培苗为2n=2x=30=24m(2SAT) 6sm;核型比较发现三种金花茶的组培苗与其野生植株的核型基本一致。表明以组培方法保存和繁殖金花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贵州金花茶一新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宏达  杨成华  张廷中   《广西植物》1997,17(4):289-290
贵州金花茶一新种@张宏达¥中山大学@杨成华@张廷中¥贵州林科所山茶属;金花茶组;离蕊金花茶贵州金花茶一新种张宏达(中山大学,广州510275)杨成华张廷中(贵州林科所,贵阳550011)ANEWSPECIESOFYELLOWCAMELLIAFROMGUIZ...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花茶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盛业   《广西植物》1991,11(2):127-129
<正> 夏石金花茶 新种 图1 Camellia xiashiensis S. Y. Liang et C. Z. Deng, sp. nov. (Subgen. Thea Chang, sect. Chrysantha Chang, ser. Ctrysanthae Chang.) fig. 1. Species affinis C. rnicranthae S.Y. Liang et Y. C. Zhong, sed differt foliis majoribus, 11.5—19.5 (—20.5)cm longis et 5.5—8.5 (—10.5)cm latis, ovariis glabris; etiam affinis C. chrysanthoidi Chang, quae foliis minoribus  相似文献   

4.
金花茶的分类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全面了解金花茶的种质资源和进一步开展有关研究,向有关部门开发利用与保护金花茶提供依据,本文试图论述金花茶的分类和地理分布,讨论了正式发表的金花茶13种、1交种,作了分种检索表,并对金花茶的分布范围,分布中心及分布集中、重叠的原因等,提出我们的浅见,以供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金花茶组培苗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新民  梁倩华   《广西植物》1990,10(3):208-210
本文对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 (Hu) Tuyama)组培苗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茶组培苗不仅染色体数目与其野生种相同,2n=30,而且核型也基本一致,核型公式均为2n=2x=30=22m+8sm(2SAT)。这些数据为利用组织培养方法保存和繁殖金花茶的可行性提供了细胞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夏石金花茶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新民  梁倩华   《广西植物》1990,10(4):321-324
本文研究了夏石金花茶(Camellia xiashiensis S. Y. Liang et C. Z. Deng, sp. nov. ined)的核型。结果表明: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0,具1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15对染色体具1对随体。根据Levan等的分类原则。其核型为2n=2x=24m(2SAT)+6sm。属于Stebbins核型的“2A”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茶属4种2变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光涛  梁涛   《广西植物》1990,10(3):189-197
本文采用去壁低渗法研究了我国山茶属植物4种2变种的核型。根据Levan等的命名系统,各个种的核型可简式为大理茶2n=20m+2m(SAT)+8sm;勐腊茶2n=20m+2m(SAT)+6sm+2sm(SAT);德宏茶2n=20m+8sm+2sm(SAT);苦茶2n=20m+9sm+1sm(SAT);茶2n=18m+2m(SAT)+12sm;白毛茶2n=18m十2m(SAT)+9sm+1sm(SAT)。这些种都是二倍体种(2n=2x=30),未发现多倍体。在勐腊茶核型中发现2个超数染色体(B-chromosome)。核型的不对称性表明,这些种均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的2A型核型。这些种在“随体数目和位置,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着丝点端化值,染色体绝对长度”方面的变异是清楚易见的。核型的变异表明,这些种的染色体进化顺序为大理茶—→勐腊茶—→德宏茶—→普洱茶—→白毛茶—→苦茶—→茶。这一结果与张宏达提出的山茶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基木吻合。本文还讨论了山茶属植物核型的杂合性和多态性。本文中勐腊茶、德宏茶、苦茶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及大理茶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山茶属金花茶组金花茶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方法,对分布于我国的金花茶组金花茶系的35个样品进行了分析,样品包括了《中国植物志》收录的该类群的15种2变种、2个未收录的种和4个已归并但在分类处理上存在分歧的种。4对引物组合:E—ACG/M—CAG,E—ACG/M—CTG,E—AGG/M—CTG,E—AGG/M—CAT用于选择性扩增,其中EcoRI引物的5′端用荧光染料进行标记。这4个引物组合共得到298条扩增带,其中278条带是多态性的。计算了样品间的Nei和Li(1979)相似性系数,基于这一相似性系数应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树状分枝图。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金花茶是一个好种;(2)支持将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和大样弄岗金花茶归并到淡黄金花茶的观点;(3)薄叶金花茶、小花金花茶、夏石金花茶和小瓣金花茶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山茶属古茶组和金花茶组的分类学问题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相似文献   

10.
九种二变种山茶属植物的核型报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9种2变山茶属植物的核型.结果如下:Cameliahenryana:2n=2x=30=21m+8sm+1st;C.furfuracea:2n=2x=30=20m+10sm;C.wardi:2n=2x=30=18m+11m+1st;C.anlungensis:2n=2x=30=19m+9sm+2st;C.anlungensisvar.acutiperulata:2n=2x=30=19m+9sm+2st;C.pyxidiacea:2n=2x=30=20m+8sm+2st;C.pyxidiaceavar.rubituberculata:2n=2x=30=21m+8sm+1st;C.brevistyla:2n=2x=30=18m+10sm+2st;C.leptophyla:2n=2x=30=24m(1sat)+4sm(1sat)+2st;C.yunnanensis:2n=2x=30=18m+10sm+2st;C.pitardi:2n=2x=30=18m+12sm.其中,前7种2变种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比较前人的有关研究可以看出上述核型在种间较相似,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较比种间比较具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叶创兴   《广西植物》1993,13(4):306-310
作者通过比较认为山茶属金花茶组的模式和古茶组的模式不是同一分类单位,因而取消金花茶组是不恰当的。金花茶组是一个自然的集合体。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山茶属内演化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苞被不分化、大型、宿存、子房5室、心皮部分分离;第二阶段演化出苞被宿存和苞被脱落两个类群,前者较为原始的代表是离蕊茶织和短蕊茶组,较为进化的代表是管蕊茶组;后者较为原始的代表是半宿萼茶组、瘤果茶组、糙果茶组,较为进化的代表是油茶组、短柱茶组、红山茶组;第三阶段是苞被分化为小苞片和萼片的类群,金花茶组和长柄茶组是较为原始而茶组、超长柄茶组则是较为进化的代表;第四阶段的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苞萼小型化且宿存,的代表,雌、雄蕊均高度连合,子房室不完全发育 它们只能由第三阶段具有多数小苞片的原始类群发展出来,认为把山茶属划分为四个亚属的系统是合理的。 作者还认为,花的颜色以及其他相似性状的集合是划分山茶属次级分类单位的重要依据;分类系统的自然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是分类学家始终应该追随的目标,混淆不同差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后,作者认为山茶属没有真正的顶生花。  相似文献   

12.
山茶属古茶组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相似文献   

13.
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50  
  相似文献   

14.
山茶属瘤果茶组植物的订正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金花茶组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宗明  莫新礼   《广西植物》1988,(1):75-81
世界产金花茶组植物22种,其中我国20种,特有18种,仅产广西。其分布区在北纬21°30′—23°40′,东经106°40′—108°35′,北界基本上与广西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北界吻合。该组植物分布于石灰(岩)土的13种,红壤的7种。它们出现的地段比较固定,天然林下,沟谷或溪边处,相对高度10—15米;峰丛圆洼地底部和荫蔽的坡面下部。该组植物个体最多的地区(几何中心)一个在防城县,一个在龙州县;种类最多的地区(最大变异中心)一个也在龙州县,9种,一个在扶绥县,7种。该分布区从南到北分化成六个小分区。其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700米以下。水平分布种的更替表现为:北纬21°31′为小瓣金花茶等五种;北纬22°10′—22°45′为鼻岗金花茶等八种更替;北纬22°50′为顶生金花茶等三种更替;北纬23°40′为平果金花茶更替。金花茶分布幅度最宽,可由北纬21°31′到22°55′。在土山,东西以东经107°30′为界,以东为金花茶等四种,以西为小瓣金花茶等二种。  相似文献   

16.
落瓣油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甫  徐炳声   《广西植物》1985,(4):363-368
<正> 山茶属植物约220种,其中报道过:染色体计数的约50种,报道过染色体核型的近10种。作者继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南山茶(C.semiserrata Chi)、白花南山茶C.semiserrata var.albiflora Hu et Huang)和茶梨C.octopetala Hu)之后,对落瓣油茶(C.kissii Wall.)进行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旨在为油茶育种工作和探索山茶属内的系统发育提供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贵州大树茶的核型变异与进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贵州大树茶7种1变种11类型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种类均为二倍体2n=30。五室茶Camellia quinquelocularis 2n=30=24m+6sm;四球茶C.tetracocca 2n=30=22m+8sm;大理茶C.taliensis 2n=30=22m+8sm;秃房茶C.gymnogyna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假秃房茶C. gymnogynoides 2n=30=22m+6sm+2st与2n=30=20m+8sm+2st;榕江茶C. jungkiangensis 2n=30+20m+8sm+2st;茶C.sinensis 2n=30=20m+8sm+2st以及变种淡红花茶C.sinensis var.ruolla 2n=30=20m+8sm+2st;均属2A核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茶组植物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所划分的两大类核型,即m和sm类与m,sm,和st类是与其子房室数,即5室和3室相一致的。根据核型的不对称性程度、外部形态及生化分析,探讨了各种类的亲缘关系与系统演化途径,论证了茶组植物的原产地是位于滇、桂、黔毗邻交汇处的云贵高原,探讨了茶组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广西金花茶木材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峰  谢福惠  梁盛业   《广西植物》1989,9(3):249-254+293
本文对采自广西的14种金花茶木材进行解剖研究。管孔类型为散孔材至似半环孔材;木射线二列为主。全为异形组织;结晶体丰富。而且只存在于方形或直立射线细胞中。在射线细胞或轴向薄壁细胞腔中,可见一些细胞核及细胞质。细胞核的出现与物种的生态环境有关,生长于石灰土的金花茶,其木材中可见细胞核,而生长于酸性土的则不见。  相似文献   

19.
瘤果茶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灌木,3~5米,胸径达30厘米。树皮光滑,淡黄棕色,嫩枝无毛,褐色。叶革质,微倒卵形至椭圆形,长9~13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略圆,边缘具疏的细锯齿,齿距2~4毫米;上面干后橄榄绿色,略有光泽,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