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 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两种髭蟾的Ag—NORs,C—带及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深  费梁 《遗传学报》1990,17(3):211-215
本文叙述和比较了峨眉髭蟾和哀牢髭蟾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两者有下列相同方面:2n=26(6+7)、除No.3为SM外,其余诸对概为M,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q,并都表现出异形现象,No.1长臂有长度异形,但所增染色体片断不呈现C-带正染,C-带正染主要是在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另外No.2短臂近着丝区域亦为正染。这些表明二者之间有很大的核带型同源性。但是二者间在核型的某些对应染色体之间,在相对长度(6对)和臂比值(2对)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故可推测其机制是相互易位和臂间倒位。另外,哀牢髭蟾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五种高山锄足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树深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1990,36(3):315-323
作者用核型、Ag-NORs和C-带,对分布于川、滇两省的二属(齿突蟾、齿蟾)五种(胸腺齿突蟾、圆疣齿突蟾、凉北齿蟾、秉志齿蟾、疣刺齿蟾)锄足蟾作了属间和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齿突蟾和齿蟾两属间在核型和带型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演化途径主要的可能是含有重复DNA染色体片段的相互易位或臂间倒位;(2)属内不同种之间带型无显著差异,但某些对应染色体对间,其相对长度和臂比值差异明显,十分可能是常染色质片段的易位和臂间倒位所致;(3)凉北齿蟾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多态现象;(4)五种锄足蟾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云南三种角蟾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树深  费梁等 《遗传学报》1993,20(1):26-32,T001
本文研究了云南三种角蟾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显示宽头大角蟾,其2n=26(16M 8SM 2T),NF=50,5 8,No.10为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1p per,该区域同时还呈现C-带正染,其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有强弱不等的C-带染色;大花角蟾的核型2n=26(16M 8SM=2ST),NF=50,5+8,No.6为S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5q pes,全部着丝点均有C-带正染;凹顶角蟾5n=26(16M 4SM 6T),NF=46,6 7.No.11-13为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5q per,全部着丝点及周围均有浓C-带正染。三个种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讨论了角蟾属核型演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哀牢蟾蛤和新疆绿蟾蛤的核型、C一带和Ag-NO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深 《遗传》1992,14(5):11-13
本文报道了云南的哀牢蟾赊和新疆绿蟾蛤的核型I C-带和Ag-NORso 新疆绿蟾赊2n=44 (36M+8SM), NF,88,除Nos. 7, 8, 13, 14四对是SM外,其余诸对均为M,一对随体和Ag-NORs 位于12q ter, C一带位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随体位置也显示C一带,并有少数不稳定的端位和插 入型C一带。推测它可能是来自欧洲绿蟾蛛的老四倍体类型。哀牢蟾蛛2”二22 (20M十2SM), NF- 44,其中只有No. 7为SM,一对Ag-NORs和随体位于6q ter,但该区域不着染C-带;全部染色体的 着丝点显示不同程度的C-带正染;本种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文中讨论了蟾蛛属的 核型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Hu et Fei,1979(无尾目,角蟾科)是中国特有种,也是当今世界上两栖纲中稀有的几种洞穴无尾目Anura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武陵山地区。研究了湘西北地区不同产地的红点齿蟾在形态结构、繁殖期等方面的差异;并依据繁殖期、采集日期、发育阶段、变态和全长、体长等基本素材创建了年龄组测算法测算年龄;着重报导了洞穴环境的特点以及红点齿蟾蝌蚪的生长发育特征和它们在洞穴中生活适应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山蛙和中国雨蛙的核型及其C—带和银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建民 《遗传学报》1989,16(1):42-48
采用骨骼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及Ag-NORs显带技术,研究了小山蛙(Rana minimus)和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的常规核型、C-带和Ag-NORs。小山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点处具次缢痕,并为C-带染色阳性,银带显示此次缢痕处,即是标准NORs。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插入型C-带少且弱,无端位带。中国雨蛙2n=24,有6对大型和6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亦为C-带染色阳性,并与银染显示的标准NORs相一致。C-带分析表明,亦以着丝点C-带为主,插入型C-带少,无端位带。本文初步讨论了蛙科和雨蛙科的核学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云南的哀牢蟾蜍和新疆绿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新疆绿蟾蜍2n=44(36M+8SM),NF=88,除Nos.7,8,13,14四对是SM外,其余诸对均为M,一对随体和Ag-NORs位于12q ter,C-带位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随体位置也显示C-带,并有少数不稳定的端位和插入型C-带。推测它可能是来自欧洲绿蟾蜍的老四倍体类型。哀牢蟾蜍2n=22(20M+2SM),NF=44,其中只有No.7为SM,一对Ag-NORs和随体位于6q ter,但该区域不着染C-带;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显示不同程度的C-带正染;本种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文中讨论了蟾蜍属的核型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分布于云南境内的两种Leptolalax——L.ventripunctatus和L.alpinus的常规Giemsa核型、C-带和Ag-NORs作了研究,结果表明L.ventripunctatus的2n=22,20M 2T,NF=42,1对Ag-NORs位于5(?),并呈现异形现象,该区域亦显C-带正染;L.alpinus 2n=24,14M 4SM 6T,NF=42,1对Ag-NORs位于No.8短臂端部,并有随体联合现象。两种的着丝点区域均呈现C-带正染。  相似文献   

10.
对大巴山区四川南江的一种齿蟾标本作了深入研究,认为与我国已知齿蟾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