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格子方”实验设计所得资料,分析了小麦千粒重的杂种优势、亲本配合力和F_1组合遗传力。 资料表明,小麦千粒重遗传呈现完全显性到超显性,加性基因效应与显性效应大体上同等重要。一般配合力数值中等大小,广义遗传力数值中等而狭义遗传力偏低。  相似文献   

2.
小麦数量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7个小麦品种采用不完整双列杂交(3×4)配成12个杂交组合,对F_2杂种的株高等11个数量性状估算了遗传变异组成、平均显性度和遗传力等参数。试验表明,F_2各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组成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组合间广义遗传力较高,狭义遗传力只有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和千粒重较低。遗传变异系数以株、穗的粒数、粒重等性状较大。 根据试验结果,对F_2组合和单株的选择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应用双列杂交的Hayma。法对家蚕的产卵数进行了遗传分析,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产卵 数均有明显的影响,基因显性作用在同一方向,无母体效应和正反交效应,符合Mather的加性一显性模 型,控制产卵数的遗传基因有4对,广义遗传力为。.855、狭义遗传力为0.173,平均显性度为2.07、具有 超显性现象,显性位点上的基因分布是不对称的,文中还讨论了遗传参数的构成及育种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冬小麦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三个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及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粒重性状的遗传同时受基因加性效应、非加性效应和母体效应的共同作用;千粒重、株粒重、穗粒重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2%、63%和45%,前两个性状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后一性状基因加性、显性效应相当;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  相似文献   

5.
小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3个抗性淀粉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和3个抗性淀粉含量较低的小麦品种按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配置成15个杂交组合, 以亲本及F1为材料进行了小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遗传规律分析, 旨在为高抗性淀粉含量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型保健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在6个小麦品种中, 安农90202和D68-20抗性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好, 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籽粒抗性淀粉含量。安农90202×04单28和06-5×D68-20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好, 两者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显著地高于其他组合。小麦抗性淀粉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显性程度为超显性。控制抗性淀粉含量的增效等位基因表现为隐性, 且亲本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增减效等位基因的分布不平衡, 高抗性淀粉含量的亲本中隐性基因数量多于显性基因数量。实验中安农90202和04单28控制抗性淀粉含量的隐性基因较多,而宁春18和新春5号含有的显性基因数量较多。同时研究发现小麦抗性淀粉含量的狭义遗传力中等, 为36.49%。  相似文献   

6.
小麦灌浆特性的遗传研究Ⅰ.遗传模型及基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个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 按Hayman分析法研究了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呈部分显性。籽粒灌浆期的显性方向指向增效,籽粒灌浆速率的显性方向指向减效。所有性状均有较高的狭义遗传力h^2|~N|=0.71-0.93,可在杂种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桑树对花叶病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方容  沈昌平  雷扶生  林强 《遗传》1999,21(3):24-26
用7个母本、5个父本品种,按NCII杂交设计,进行桑树对花叶病抗性的遗传分析。首次证明:桑树对花叶病的抗性具有数量遗传特点,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中等,一般配合力显示绝对优势,具有超显性现象。母本品种含有比父本品种更多的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8.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惠  牛应泽 《遗传》2006,28(10):1273-1279
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特长角品系H218普通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MSP334为材料, 配制成两个杂交组合的各6个世代群体, 即P1、P2、F1、F2、B1、B2, 研究了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3个角果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两个组合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在F2群体中近乎呈现连续正态分布, 显示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两个组合的全果长广义遗传力为65.89%~70.77%、狭义遗传力为44.01%~46.78%, 基因数目均为5对; 果身长广义遗传力为60.14% ~ 63.38%、狭义遗传力为46.89%~47.38%, 基因数目均为6对; 果喙长广义遗传力为26.36% ~ 46.44%, 狭义遗传力为18.08%~37.87%, 基因数目均为2对。基因效应初步分析表明, 两个组合的3个性状基因效应均符合加性-显性二基因互作模型, 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两个组合的全果长、果身长、果喙长加性效应、显性效应都很重要, 全果长、果身长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 果喙长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供试亲本的14个籼稻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力和相关系数的分析表明:株高、抽穗日数、穗长、千粒重等4个性状表现了较小的变异系数和较高的遗传力。每穗粒数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处于中间状态。单株产量、有效穗总分蘖数的变异系数较大,而遗传力低。秕粒数的变异系数大而遗传力中等。9个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测定结果,表现极显著相关的有6对性状,显著相关的有5对性状。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发育时期水稻主茎增叶速度的双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光华  郑家奎 《遗传》1994,16(6):27-30
水稻发育进程中,主茎增叶速度的遗传表现为动态过程,遗传模式在发生变化;显性效应比甲性效应更重要,且加性效应变异较大;各时期均不同程度地表现超显性;控制主茎增叶速度并显示显性的基因组数、狭义遗传力等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不同发育时期水稻主茎增叶速度的双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发育进程中,主茎增叶速度的遗传表现为动态过程,遗传模式在发生变化;显性效应比甲性效应更重要,且加性效应变异较大;各时期均不同程度地表现超显性;控制主茎增叶速度并显示显性的基因组数、狭义遗传力等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水稻磷效率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量遗传模型对P1、P2、F1、F2.3等4个世代的相对分蘖率、有效穗、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表明:低磷胁迫条件下,相对分蘖率和相对有效穗两个指标适合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的模型,两对主基因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也存在多基因修饰;相对分蘖率和相对有效穗的最大效应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次大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而相对生物量与相对经济产量两个指标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的模型,主基因遗传力分别达到60.08%和37.70%,多基因遗传力分别达到32.15%和58.9%。表明相对分蘖率、有效穗和生物量的主基因遗传力均较高,可以作为水稻耐低磷遗传育种的指标。而相对经济产量的主基因遗传力相对较低,说明经济产量受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高梁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士杰GAO  Shi-Jie 《遗传》1993,15(2):25-27
本文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分析了高梁产量性状的a、d、aa、dd各类基因效应及其相应的方差和百分比。研究结果表明,穗粒重的遗传控制中加性、显性和上位效应都是重要的;显性效应的比例较大,其次是加性效应和上次效应。穗粒数的显性效应占70%以上,千粒重的加性效应占80%左右。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重组近交系(RIL)群体(陇鉴19×Q9086)12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雨养(DS)和灌溉(WW)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株高动态发育和千粒重的遗传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且评价群体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2种水分条件下,小麦RIL群体表型变异广泛且存在超亲分离,对水分环境敏感,拔节期株高具有较高的旱胁迫系数(DSC=0.851).不同发育时期株高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时期相比,拔节期株高与千粒重有较高的相关系数(R2DS=0.32,R2ww=0.28).拔节期株高和开花期株高对千粒重有显著的正向直接作用,但间接总效应为负向作用;抽穗期株高和成熟期株高的作用与此相反.各性状遗传力普遍较低,为0.27 ~0.60;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控制千粒重的基因对数分别为10和13,控制株高的基因对数分别为3~7和4~ 14.表型DSC聚类将小麦RIL群体分为5类,群体内表型和对水分敏感程度变异丰富,该群体适合进行抗旱性状数量遗传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悦  李天来  王丹 《遗传学报》2007,34(11):1028-1036
应用番茄多心室自交系和少心室自交系进行正交、反交及F1代自交和回交,对双亲及获得的正反交F1、F2及回交各世代植株的心室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少心室为不完全显性,回交效应显著,正反交差异不显著,呈现核遗传,细胞质作用不显著。番茄心室数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属不完全显性;控制心室数的最少主基因对数是1对,还受到其他微效基因的控制。番茄心室数广义遗传力为69.44%,狭义遗传力为52.98%。  相似文献   

16.
小麦花药培养诱导率的配合力、遗传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堂  朱惠梅  毕艳娟 《遗传》1985,7(4):17-19
研究小麦花药培养诱导率的配合力、遗传 力,对于正确选配亲本、合理配制杂交组合,提 高诱导效率,进而提高花药培养育种效果,具有 重要意义。以往这方面研究多限于小麦杂交育 种的几个主要经济性状,有关小麦花药培养诱 导率配合力、遗传力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花 药培养作为一种新技术运用到小麦育种工作中 来,其目标是要在更短的育种周期中,创造出更 多的超亲优异的纯合品系,配合力、遗传力的分 析已成为重要课题。Sprague和Tatan (1942) 提出的两种配合力概念,即一般配合力(gea)和 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主要受加性基因 效应所决定,特殊配合力则由非加性基因效应 所决定,这些理论已成为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规 律的重要依据。本文是应用9个小麦品种双列 杂交设计的统计分析资料,重点探讨小麦花药 培养诱导率配合力、遗传力问题。 核靠边期晚期花药做禽体培养,每一试验株接 种花药60枚,培养基为C17。在培养期间温度 为26-28OC,湿度为60-80务,加光照时间为 13小时/日。配合力分析按Griffing的方法 2、模型1进行〔2,3,47。双列杂交随机区组方差分 析按组内只有单个观察值的两向分类资料的方 差分析。经F值测验达显著水准,表明遗传型 间效应差异显著,进一步做配合力分析。  相似文献   

17.
麦粒能够长到多大多重?为了探讨小麦的增产潜力,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意义。小麦的千粒重被认为是一个品种特性,品种间差异很大。例如我国各地的推广良种中,千粒重轻的如西北54,平原50、蚰子等,只有26—29克,重的如华北187、四川51等,约为40—43克,中等的如华北497,碧蚂1号、石家庄407等,在35克左右(金善宝,1961)。据报导个别杂交种,千粒重有高达65—70克的1953)。同一品种的千粒重随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虽说千粒重在产量构成要素中比较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数量性状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的统计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两个组合的5个世代——亲本P1、P2、F1、F2和F2:3家系材料含油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分离世代F2及F2:3家系含油量次数分布均呈混合的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特征。D-2模型是该项研究两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含油量的最适遗传模型,含油量的遗传是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和加-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的。组合1(1141Bx垦C1-1)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74,表明亲本1141B中主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降低含油量,而亲本垦C1-1中的等位基因增加含油量。多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20和-1.93;F2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8.21%和27.17%;F2:3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1.70%和16.80%。组合2(32Bx垦C1-2)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3.74,表明亲本32B中主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降低含油量,而亲本垦C1-2中的等位基因增加含油量。多基因加性效应值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99和0.93;F2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6.20%,和28.10%;F2:3的主基因遗传力和多基因遗传力为81.00%和14.90%。两组合在F2:3家系世代含油量的主基因遗传力均较F2高,因此认为高含油量育种中在F2:3家系进行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水稻籽粒外观品质及脂肪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对水稻的一些与当前市场商品价值有关的品质性状(米粒长、宽、厚、粒重、腹白、脂肪含量)的遗传结构、遗传力与遗传传递动态进行研究。通过对3个籼稻优质品种分别与非优质品种杂交的杂种后代的分析,提出了上述性状表现为多基因累加效应的遗传,其中有的还有显性效应的作用;不少性状的遗传力较大。此外,对脂肪含量的遗传以及杂种中两代基因型对米质发生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大麦胶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Hayman等人的双列分析系统对籽粒大麦胶含量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大麦胶含量的基因系统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大麦胶含量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加性效应起着主要的作用,也存在显性效应,而上位效应不明显。显性方向不十分一致,但总的趋势是低大麦胶含量为部分显性。环境对大麦胶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不显著。大麦胶含量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P<0.01);与株高呈弱正相关(P<0.05);而与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