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水稻蛀秆螟虫越冬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蛀秆螟虫是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为了明确湖北省水稻蛀秆螟虫的种群发生现状和幼虫越冬情况,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2013年至2016年连续调查研究了武穴、崇阳、广水、曾都、公安和远安等地螟虫的越冬生物学。对蛀秆螟虫越冬生物学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田间蛀秆螟虫发生种类为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未见有褐边螟和台湾稻螟等。其中,二化螟为田间发生优势种群;三化螟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发生;大螟亦有一定程度地发生,并有加重趋势,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这几种螟虫均以高龄老熟幼虫在稻茬中越冬,且在虫龄分布、越冬部位和头部朝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趋性,可能与其耐寒性、地区气候和栽培制度等有关。并对螟虫发生现状与栽培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我国水稻改制的经验证明,水稻栽培制度的改革,是稻螟种群演替的首要因素。在改制前,多数地区栽培制度比较简单,或单季中稻、单季晚稻,或双季间作,不利于三化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县栽培技术对稻螟种群消长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宏富  李青林 《昆虫知识》1991,28(3):132-133
<正> 桐城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余脉。全县耕地面积54.4万亩,其中约有稻田45万亩。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u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常年三化螟发生3代,有少数4代,二化螟发生2代,有少数3代。 耕作制度的变化是影响稻螟种群盛衰演变的主要因素。 我县原为单季中稻区,以二化螟为主。  相似文献   

4.
稻螟种群历年消长情况及其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十多年来,我县测报灯下诱获的三化螟和二化螟的蛾量,此起彼伏,交替消长。三化螟蛾量上升呈现“高峰”时,二化螟蛾量则下降,出现“低谷”,三化螟蛾量下降出现“低谷”时,二化螟蛾量则上升,呈现“高峰”。本文分析其主要原因是:(1)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布局的变化,是影响稻螟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2)年度间气候的变化反常,是栽培制度基本稳定时期内影响稻螟种群消长的强烈因素,但其影响持续时间甚短。(3)药剂防治已成为控制稻螟种群繁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一)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3):171-174
水稻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特别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稻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因耕作制度的变更、水稻品种的更换等诸多因素,二化螟的为害仍然严重,王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稻螟的发生与发展,许多植保工作者在二化螟与三化螟的种群消长规律、回升原因、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技术、水稻受害补偿能力、为害损失、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广泛深入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制度下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特征,以期为指导预警监测和制定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自然种群接虫方法,定期调查不同植期、不同品种螟害枯心苗,对螟虫种群结构、枯心苗苗龄及螟虫幼虫龄期特征、枯心苗动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水田蔗区以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伴有少量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旱地蔗区以大螟为主,伴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极少量黄螟。甘蔗低苗龄时,枯心苗中2龄幼虫数量最多,随着苗龄的增加,枯心苗中3龄、4龄等幼虫逐渐增多。其中,大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6~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黄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4~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5龄为多;二点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5~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不论水田旱地,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均会出现波动,但水田蔗区较旱地蔗区波动小。【结论】不同种植制度螟虫种群结构不同,不同螟虫和甘蔗品种影响枯心苗特征及其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7.
蛀食稻茎的螟虫,目前已发现有五种。计大螟(Sesam?a inferens Walk.)、二化螟(Chilosupressalis(Walk.)、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三化螟(Schoenobius incertellusWalk.)、稻褐边螟(Schoenobius sp.)。台湾稻螟目前记载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福建。稻褐边螟分布于湖南、江西。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布比较普遍,为害也较严重。除以上五种蛀食稻  相似文献   

8.
桃源三化螟和二化螟生态分布及其演替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彬  文承志 《昆虫知识》2003,40(5):458-460
对湖南省桃源县 1 95 0年至 2 0 0 0年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发生动态、演替规律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耕作制度的变革是引起螟虫分布演替的根本原因 ,二化螟、三化螟各自的生物学特性是引起其种群分布演替的内在原因 ,而化学防治是其中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三化螟虫的分布北限有很多的说法,三化螟虫不像二化螟那样耐低温,凡是在1—2月间的平均温度在3.5℃以下的地区三化螟就难以生长,此其一。在1956年稻螟预测预报技术总结里曾提到三化螟随着水稻的向北扩种逐渐北移,但到目前为止仅是接近北纬34°的皖北宿县和涡阳等地有三化螟发现。以上二种说法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和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籼稻比粳稻有利于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杂交稻对三化螟和二化螟的生长发育都比常规籼稻有利,取食杂交稻的种群繁殖率可超过食常规籼稻的1~2倍。水稻品种生长期的长短,及其生长发育各阶段,与各地稻螟各世代各虫态的对应状况,是稻螟种群盛、衰的关键。对应状况适宜于稻螟为害繁殖时,其种群数量可数十倍于不适宜时的种群数量。研究水稻品种与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应着重研究、协调各地水稻苗情与稻螟虫情的对应状况。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水稻钻蛀性螟虫都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制度的变更及全球性气候的变化,种群数量逐渐回升,为害日趋严重。因此,科学的调查方法和准确的预测预报,对该类害虫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这3种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田间调查方法;阐述了它们的发生期预测方法;探讨了在调查取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为我国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力与水稻螟虫种群增长力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稻螟赤眼蜂的控害能力,通过生命表方法,组建了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在水稻上的实
验种群生命表,以及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生殖力表,测定了稻螟赤眼蜂对两种螟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世代历期(T)分别为56.40 d和47.80 d,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489和0.072.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平均T分别为9.75 d和9.78 d,rm分别为0.3161和0.3154.通过比较分析稻螟赤眼蜂与两种螟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可知稻螟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两种水稻螟虫,赤眼蜂种群增长力相对于螟虫种群是超前而不是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amAshmead在稻螟种群演变中的作用,周圻同志已有论述(本刊1986,23(5):193—196),他的结论“三化螟种群的盛衰,又能强烈地影响稻螟赤眼蜂的盛衰,稻螟赤眼蜂的盛衰,又转而强烈地影响二化螟种群的消长”,揭示了稻田诸种昆虫之间微妙联系之一例,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曾形象而又诙谐地提出过“三化螟可以防治二化螟”这一说法,其原因也在于此。除周文中已说到的①三化螟是稻螟赤眼蜂在田间最大的补充和繁殖寄主;②赤眼蜂对二化螟控制有效果,即二化螟卵块单层,卵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这两点原因外,我们认为还有一点,即三化  相似文献   

14.
水稻螟虫神经肽PBAN及其受体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性信息素合成激活肽(PBAN)是控制昆虫产生性信息素的激素,本文旨在分析水稻螟虫神经肽PBAN及其受体的序列。【方法】通过t Blastn同源检索从水稻螟虫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水稻螟虫PBAN神经肽及其受体序列,在此基础上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发现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PBAN成熟肽序列均含有33个氨基酸残基,其C端五肽序列完全相同,3种水稻螟虫PBAN多肽相似度为54.55%~63.64%;发现二化螟PBAN受体3个异构体全长氨基酸序列(PBANR-A、PBANR-B和PBANR-C),均含有7个跨膜区域。【结论】进化树分析发现不同昆虫PBAN神经肽及其受体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和多样性,并且在进化树上的位置几乎与昆虫系统发育分类一致,推测PBAN神经肽和PBAN受体在昆虫系统进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进化现象。本研究为水稻螟虫PBAN神经肽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稻螟优势种群区域化成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圻  林德芝 《昆虫知识》1990,27(6):321-324
我国自从50年代水稻改制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三化螟种群上升,二化螟种群全面下降。70年代末期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以后,长江流域广大稻区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回升,而华南地区则以三化螟为主,二化螟很少。由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自然因素的差异及其局部地区社会因素的差异,使耕作制度产生区域性差异,进而使苗情与虫情及其相互对应状况,也产生区域性差异,从而形成了稻螟优势种群区域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川北稻区三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贤 《昆虫知识》1991,28(6):329-330
<正> 螟虫是川北稻区的主要害虫,建国初期种植单季中稻,以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水稻改制后,单、双并存,二化螟种群下降,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上升为优势种群,这时期三化螟三代  相似文献   

17.
一、目的 1957年我站在百色地区水稻螟虫试验研究工作中,作了观查为害水稻的4种螟虫,卽: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对提早春耕灌水浸田漚田后,要經过若干时間才能完全死亡的探討。兹摘录其結果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研究害虫的田间分布型对阐明其种群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此项研究,不仅可以决定确切的抽样调查方法,估计种群密度及对研究资料提出适当的数理统计方法;而且利用这种信息还可以分析害虫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及其种群的消长,有助于提高测报与防治技术。国内已经研究报道了水稻三化螟、玉米螟、棉盲蝽、棉蚜、飞蝗、菜白蝶和棉铃虫等的田间分布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久野英二(1963)报道了水稻田中稻飞虱、稻叶蝉类若虫种群分布均匀,为负二项分布。1978年我们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分布型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松梢隐翅虫Placusa pinearum林间种群分布及年消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天敌开展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4年,对江苏、安徽地区4个林分进行调查,比较林分、树种、虫害梢直径、蛀道长度、微红梢斑螟虫态对松梢隐翅虫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年消长动态。【结果】松梢隐翅虫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率:安徽明光老嘉山林场>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安徽明光管店松林>安徽明光张八岭松林;在不同树种虫害梢内分布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松梢隐翅虫在虫害梢蛀道内的分布与虫害梢直径与蛀道长度显著相关(P<0.01),与微红梢斑螟虫态相关不显著(P>0.05)。松梢隐翅虫主要分布于虫害梢直径4.22~15.36 mm、蛀道长度23.2~354.6 mm的蛀道内,随着虫害梢直径和蛀道长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分布率呈上升趋势;松梢隐翅虫在各龄微红梢斑螟幼虫及蛹的蛀道内均有分布,3龄幼虫蛀道内的虫口密度及分布率较低。成虫几乎全年可见,盛期为5—7月和9—11月,幼虫盛期为5—8月。【结论】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分布以及年消长主要受微红梢斑螟幼虫数量及其特定生境(微红梢斑螟蛀道)的影响,成虫采集宜在5—7月和9—11月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松梢隐翅虫Placusa pinearum林间种群分布及年消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天敌开展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4年,对江苏、安徽地区4个林分进行调查,比较林分、树种、虫害梢直径、蛀道长度、微红梢斑螟虫态对松梢隐翅虫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年消长动态。【结果】松梢隐翅虫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率:安徽明光老嘉山林场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安徽明光管店松林安徽明光张八岭松林;在不同树种虫害梢内分布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松梢隐翅虫在虫害梢蛀道内的分布与虫害梢直径与蛀道长度显著相关(P0.01),与微红梢斑螟虫态相关不显著(P0.05)。松梢隐翅虫主要分布于虫害梢直径4.22~15.36 mm、蛀道长度23.2~354.6 mm的蛀道内,随着虫害梢直径和蛀道长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分布率呈上升趋势;松梢隐翅虫在各龄微红梢斑螟幼虫及蛹的蛀道内均有分布,3龄幼虫蛀道内的虫口密度及分布率较低。成虫几乎全年可见,盛期为5—7月和9—11月,幼虫盛期为5—8月。【结论】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分布以及年消长主要受微红梢斑螟幼虫数量及其特定生境(微红梢斑螟蛀道)的影响,成虫采集宜在5—7月和9—11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