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小翠  管铭  张崇邦 《生态学杂志》2016,27(4):1145-1151
在浙江省台州市附近滩涂湿地设置3个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密度梯度,即仅有本土植物样地、互花米草与本土植物混生样地和互花米草单优群落样地,研究互花米草入侵对滩涂湿地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3个样地CH4排放通量为0.68~5.88 mg·m-2·h-1,CH4排放通量随着互花米草入侵梯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互花米草单优群落样地CH4排放通量分别为本土植物样地和混生样地的8.7和2.3倍.互花米草入侵显著提高了产甲烷菌数量、产甲烷潜力、甲烷氧化菌数量、甲烷氧化潜力、植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pH,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CH4排放通量与土壤全氮呈显著负相关,与产甲烷菌数量、产甲烷潜力、甲烷氧化菌数量、甲烷氧化潜力、植物生物量和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互花米草的入侵提高了滩涂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pH,促进了产甲烷菌数量和产甲烷潜力,从而提高了滩涂湿地的CH4排放.  相似文献   

2.
稻鱼共生对稻田甲烷(CH4)排放产生明显影响,但稻鱼共生是否影响与CH4排放相关的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仍有待阐明。本研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系统为例,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水稻单作系统(RM)、无饲料投放的稻鱼共生系统(RFN)和有饲料投放的稻鱼共生系统(RFF)水稻和田鱼的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产甲烷和甲烷氧化微生物的特征。结果表明,RFF的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增量均显著高于RM。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稻鱼共生(RFN和RFF)的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显著高于RM,且RFF的产甲烷菌丰度显著高于RFN。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表明,稻鱼共生显著影响产甲烷菌群落结构,但对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对于不同代谢类型的产甲烷菌,稻鱼共生(RFN和RFF)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的丰度显著高于RM,且RFF的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丰度显著高于RFN;对于不同代谢类型的甲烷氧化菌,RFN和RFF对类型Ⅰ的甲烷氧化菌丰度影响均不显著;RFF中类型Ⅱ的甲烷氧化菌丰度显著高于RM和RFN。可见,稻鱼共生可明显影响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  相似文献   

3.
甲烷氧化菌在全球大气甲烷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甲烷氧化菌的分类出发,对甲烷氧化菌氧化菌的生理、生态分布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佘晨兴  仝川 《生态学报》2011,31(14):4126-4135
自然湿地是CH4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是介导自然湿地甲烷循环的重要功能菌群。开展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检测研究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循环以及自然湿地甲烷排放的时空异质性。传统基于培养的检测方法已被证实无法充分描述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而分子检测方法为自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检测提供了一种更准确和科学的工具。本文综述了自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定性和定量分子检测方法,包括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PCR),重点分析了分子检测中两类重要的标记基因,总结了不同类型自然湿地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我国在该领域今后应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梁战备  史奕  岳进 《生态学杂志》2004,23(5):198-205
甲烷氧化菌以甲烷为其唯一的碳源和能源 ,在全球大气甲烷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还可以降解卤代化合物 ,在污染治理方面具有潜在价值。本文从甲烷氧化菌的分类出发 ,对甲烷氧化菌氧化甲烷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甲烷氧化菌的生理、生态分布及检测方法、甲烷氧化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潜在应用等作一综述 ,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及底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寒区湿地生态系统甲烷循环过程。选取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两种典型植被群落泥炭沼泽,设置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OTC)增温实验。于生长季(6月、7月、8月和9月)采集土壤孔隙水样品,对比分析OTC内外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甲烷氧化菌数量及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探究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与DOC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温提高了生长季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和DOC浓度,而对甲烷氧化菌数量的影响因月份而异。生长季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54.52%和44.97%,DOC浓度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34.16%和28.33%。增温使得生长季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甲烷氧化菌平均数量分别降低了46.20%和31.4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孔隙水中DOC浓度可分别解释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变化的29.00%和24.10%(P<0.01),而对两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孔隙水中甲烷氧化菌数量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陈中云  闵航  陈美慈  赵宇华 《生态学报》2001,21(9):1498-1505
对不施用任何肥料的浙江黄松土(发育于河流沉积物母质的水稻田土)、老黄筋泥田土(发育于第四纪红壤母质的水稻田土)、青紫泥田土(发育于滨海盐土母质的象山青紫泥水稻土)中甲烷氧化菌、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及甲烷排放量之间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范围在10^6-10^8cfu/g干土之间,其变化在2个数量级范围内,产甲烷细菌种群数量变化较大,其范围在10^3-10^7cfu/g干土之间,水稻田土壤的甲烷排放量受到甲烷氧化菌、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提出了当水稻田土壤的甲烷氧化菌种群数量在10^cfu/g干土、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在10^5cfu/g干土时,水稻田土壤几乎没有多余的CH4气体排放这一甲烷形成与甲烷氧化两类群微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甲烷排量也与土壤砂粒(<0.02mm的砂数)含量呈正相关性,土壤砂粒含量越高,其甲烷排放量亦高。  相似文献   

8.
甲烷氧化过程中铜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瑶  孔娇艳  张萱  夏芳芳  何若 《生态学杂志》2014,25(4):1221-1230
甲烷生物氧化在全球甲烷平衡和温室效应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铜是甲烷生物氧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一方面,铜是调控不同类型甲烷单加氧酶表达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组成颗粒性甲烷单加氧酶的必需金属元素;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体系中,铜含量及其形态的变化对甲烷氧化菌的分布、代谢甲烷和非甲烷类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以及甲烷氧化菌的特异性铜捕获系统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准确把握铜在甲烷生物氧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有助于全面了解甲烷生物氧化过程,进而更好地指导甲烷氧化微生物在温室气体减排及非甲烷有机物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从铜的角度,概述了铜对甲烷氧化菌的分布和活性的影响,介绍了铜在调控甲烷单加氧酶的表达和活性以及调节甲烷氧化菌铜捕获系统方面的作用,并展望了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探明蚂蚁巢穴对热带次生林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过程及机理,对于理解土壤动物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西双版纳高檐蒲桃热带次生林群落为研究样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蚁巢与非蚁巢土壤甲烷排放干湿季动态,探讨蚂蚁巢穴引起土壤功能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性质的变化对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蚂蚁巢穴显著促进土壤甲烷的排放,蚁巢排放量是非蚁巢土壤的2.6倍。2)蚁巢与非蚁巢土壤甲烷排放通量具有显著的干湿季变化,干季为碳汇,其通量变幅为(-0.29±0.03)~(-0.53±0.02)μg·m-2·h-1;湿季为碳源(0.098±0.02)~(0.041±0.009)μg·m-2·h-1;蚁巢甲烷通量均大于非巢地,蚁巢干湿季变幅(-0.38±0.01)~(0.12±0.02)μg·m-2·h-1小于非巢地(-0.65±0.04)~(0.058±0.006)μg·m-2·h-1。3)蚂蚁巢穴显著促进土壤产...  相似文献   

10.
马若潺  魏晓梦  何若 《生态学杂志》2017,28(6):2047-2054
甲烷生物氧化在全球大气甲烷平衡和温室气体的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氧气是甲烷生物氧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生境中氧浓度不仅影响好氧甲烷氧化菌的种群结构、活性及甲烷碳的分配,而且好氧甲烷氧化菌在不同氧浓度下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理解低氧生境中好氧甲烷氧化菌的缺氧耐受机理和甲烷生物氧化过程,对甲烷驱动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好氧甲烷氧化菌为对象,综述了低氧生境中好氧甲烷氧化菌的活性及其种群结构、好氧甲烷氧化菌的缺氧耐受机理以及低氧生境中甲烷氧化菌与非甲烷氧化菌的关系,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评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探讨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主要产粮区之一的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从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地膜残留、稻田潜育化和围湖造田等6个方面估算了该区1999年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结果表明,1999年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为41.91×108元,约为1999年该区域农业生产总值的26.8%,相当于1999年该区域种植总产值的28.5%.为了水稻可持续生产,提出了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策略.研究认为,水稻生产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对环境带来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今后应加强水稻生产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研究和水稻生产环境成本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2.
化肥种类对不同品种菜心吸收累积Cd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N、P、K肥对菜心(Brassicachinensis)吸收Cd的影响以及华南地区多个菜心品种对Cd的吸收累积的差异.结果表明,化肥形态主要影响土壤pH、水溶性和交换性Cd含量.5个品种菜心茎叶Cd浓度高低顺序为:迟菜心2号≥四九菜心19号>迟菜心29号≥特青菜心80天>特青菜心60天.水培试验表明,特青60天单位根表面积吸Cd速率和向地上部的迁移率比迟菜心2号低.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肥料及其生产应用中的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制剂是新世纪实行绿色农业的重要技术保障,关键是因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效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特定的肥效或其他生理功能,导致增产,微生物肥料包括根瘤菌肥,解磷菌肥、解钾菌肥、5406菌肥,植物根际促生菌,VA菌根等等,有机肥料堆制剂中含有多种降解农业有机废料的菌种,可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养份利用率,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特殊性,相关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领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出现明显的伪科学,科研、生产、行政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全民科普水平,健全市场监督机制,依靠专家设计严格试验,优选可靠技术,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有机肥量对旱地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渭北旱塬合阳试验基地进行了4年的旱地有机培肥试验, 研究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旱地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单施化肥相比,施有机肥处理的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增大,胞间CO2浓度显著减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叶片各生育时期的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逐渐增大,胞间CO2浓度逐渐减小.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光合作用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非气孔因素对光合的限制.连续4年施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使养分不再是玉米光合速率和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6,他引:51  
1978-1998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农田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单纯化肥基本上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和NP水平,单施化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基本相当,但是,单施化肥处理使土壤腐殖质能量水平降低,分子缩合程度和芳构化度增大,“老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6.
苏南太湖流域水稻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86,自引:3,他引:86  
针对苏南太湖流域无机体,高氮量施肥方式,造成氮肥利用率下降、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种现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水稻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水环境损失。并在以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引入环境经济学的Coase原理和主效益比较合理的水稻施肥量,相应的经济、生态2适宜产量为7379.5~7548.6kg/hm^2。  相似文献   

17.
沼液部分替代化肥在日光温室秋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沼液和化肥协同促生的效果,以3种常见禽畜粪便(鸭粪、猪粪、牛粪)作为发酵原料的沼液为母液,以氮磷钾镁肥作为化学肥料辅助,平衡不同稀释比例之间的养分差异,研究沼液配施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 沼液部分替代化肥可以显著改善土壤速效氮、磷、钾的肥力状况,依发酵原料和稀释比例不同,沼液对土壤水溶性钙、镁和有效铁、锰、铜、锌有不同程度的活化作用. 与完全施用化肥相比,沼液配施化肥可显著促进番茄生长,且随生育期的延长,沼液的促生作用愈发凸显,最终增产幅度达55.9%~232.8%,化肥用量减少18.2%~85.0%;番茄果实品质显著改善,番茄红素、Vc、总糖含量均显著提高,果实酸度显著降低,NO2-降幅达35.6%~90.3%,而口感得分比化肥处理高出7.0%~20.3%.相关分析发现,番茄产量和品质呈非线性关系,口感与糖酸比呈显著正相关,番茄果实口感受肥料种类的影响亦显著. 总之,沼液配施化肥用于番茄生产可以实现高产、优质、环保、培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对大山村经果林的主要经营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柑桔(9年生)-茶叶,柿(5年生)-马铃薯-西瓜,梨(7年生)-马铃薯-大豆,梨(7年生)-桔梗,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纯收益分别达8 700.00、12 351.00、12 337.50和22 500.00元·hm-2,均高于仅种农作物.林内郁闭度0.3~0.4,光能利用率比纯林提高了20%~30%.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开沟施氮对水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开沟深施氮肥对水稻叶片、叶鞘和茎秆干重以及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孕穗期开沟深施氮肥处理比分蘖期开沟、穗分化始期开沟和不开沟处理的水稻叶片干重保持最大值 (2 .9g/穴 )时间长 ,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 (LAI =8.9)后保持缓慢下降 ;叶鞘干重 (2 .7g/穴 )变化小 ;处理以后茎秆干重 (4.3g/穴 )稳步增加 .孕穗期开沟施肥处理的水稻生物产量(0 .73g·d-1/穴 )递增速度快 ,籽粒产量 (10 4 34kg·hm-2 )高 .与不开沟施肥相比 ,孕穗期开沟施氮对产量增加作用最大 ,为水稻开沟深施氮肥的最佳时期 ;其次为穗分化始期 ,分蘖期开沟施氮效果较差 ,但仍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  相似文献   

20.
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84  
Cai Y  Liao Z  Zhang J  Kong W  He C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3):349-35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FAMEs分析研究了不同用量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抑制效果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地番茄青枯病发生率为100%,施生态有机肥显著地降低了连作地番茄青枯病的发生。用量为1kg·m^-2和0.5kg·m^-2时,番茄青枯病发生率分别为39%和50%,两种施肥量间差异不显著。施生态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脂肪酸指纹发生明显改变,革兰氏阴性菌生物标记物cyc17:0的含量增加,真菌生物标记物c18:2w6的含量增加,作为AM菌根的生物标记物c16:111c呈上升趋势。聚类分析表明,对照和施生态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脂肪酸指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1.08,不同施用量处理之间的最短距离是0.70。施用生态有机肥能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抑病性,从而提高了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