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知识》1974年第一期出刊了。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的教导,决心依靠广大工农兵群众,开门把这个刊物办好。近来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对办好刊物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现摘要选登几封读者来信于下。  相似文献   

2.
自本刊于4卷4期发表吴海昌同志的“对加速发展微生物农药的几点看法”一文后,有不少读者来信表示希望开展这方面的讨论,有的则通过他们办微生物农药厂的实践和微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效果,谈了他们的亲身体会。下面选登两封来信,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3.
人的脊柱从背面看是一条直线,而从侧面看则有四道弯曲,即呈“S”型。这四道弯曲分别叫做颈前曲、胸后曲、腰前曲和骶后曲。脊柱的这种“S”形是正常的生理弯曲,对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运动均有重要意义。那么脊柱的这种“S”形生理弯曲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作用? 人的脊柱是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组成的。椎骨又分为7块颈椎、12块胸椎和5块腰椎。在椎骨与椎骨之间均有椎间盘。在脊柱的四周又有很多韧带和肌肉将其紧  相似文献   

4.
三、寻找新药的途径目前寻找抗肿瘤药的方向主要有二:一为纯经验式地筛选大量化合物,一为寻找可资利用的肿瘤与正常细胞代谢上的差别,为合成筛选对瘤细胞毒性更大的新药提供条件。究竟那个方向好?什么是关键问题?在有关学者中间经常存在着热烈的争辩。Skipper 把这种争辩称之为“冲动,短视而无益的争论”,他认为这两种途径显而易见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什么是关键问题?”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也许最聪明的办  相似文献   

5.
本刊1976年第4期刊登赖金良同志《评“亦猿亦人”阶段论》一文后,收到部分读者来信,对该文所加编者按提出批评,认为不利于贯彻毛主席提倡的“双百”方针。对于这一批评,我们表示诚恳接受,并希望广大读者今后对我刊继续进行监督和帮助。我们决心和广大读者、作者共同努力,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刊物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本刊曾陆续收到读者来信询问初中《植物学》课本“根的结构”一节中“根冠具有保护根尖的作用……”和“……在生长点附近的根冠细胞又不断地分裂出新细胞……”这两处提法是否有误。现答复如下。 1.来信认为课本中说“根尖包括四部分: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和根毛区”,而后边接着说“根冠具有保护根尖的作用”,这就使人理解为根冠对上述四部分都有保护作用,但实际上又不可能。我们认为课本上前边的“根尖”是形态学惯用名词,而后边的根尖是指根的尖端,因此容易引起误会。实际上,根冠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幼嫩的分生组织免遭土粒的磨擦伤害;此外,有些  相似文献   

7.
漫话三叶虫     
“三叶虫”名字是怎么来的? 三百多年前的明朝崇祯年间,有一个名叫张华东的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了一种生在石头中的怪物。他当时还不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单凭外形容貌看,颇似蝙蝠展翅,于是命名为“蝙蝠石”。直到本世纪的20年代,我国的古生物工作者才给以科学的解释和描述,指出这是三叶虫的尾部,它是生活在晚寒武世海洋中的一种节肢动物,距今已有5亿年了。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给三叶虫取的名字,因此我们也就将拉丁学名翻译为“蝙蝠石”或“蝙蝠虫”(图1)。  相似文献   

8.
答读者问     
问:“潮湿虫”、“西瓜虫”是什么虫子?是否传染疾病和如何防治? (青岛钢球厂工人孙保纪) 答:“潮湿虫”、“西瓜虫”或“鼠妇虫”(如图)都是甲壳纲等足目中一类陆生种类的俗称。由于他们到  相似文献   

9.
胡征林 《蛇志》1991,3(3):26-28
于1991年5月下旬在昆明召开的中国蛇毒酶临床应用研讨会后,陆续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精制蝮蛇抗栓酶有关问题。为了能较全面地回答读者来信,采访了有关专家并做了某些调查,对几个共同问题公开做答,不专门复信,见谅。一、精制蝮蛇抗栓酶的本质是什么?答:根据昆明会议信息。精制蝮蛇抗栓酶就是原来的“江浙蝮蛇毒抗栓酶-3号”,由中国医科大学老年病防治中心在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的江浙蝮蛇抗栓酶(Svate)基础上,经过两次分离所得的产物。经过动物实验及临床验证认为: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原江浙蝮蛇抗栓酶。为了区别于原江浙蝮蛇抗栓酶,已被辽宁省卫生厅批准正式批量生产。商品名称为“精制蝮蛇抗栓酶”。为什么要取消“江浙”二字,其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看了周国兴同志《现代的猿能变成人吗?》一文和今年第一期袁、张两位同志的讨论文章,觉得在当前的讨论中,应当搞清“特定的环境条件”这个概念的前提和范畴。在肯定劳动创造人类和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前提下,研究古猿转变成人的“特定的环境条件”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否认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决定性作用,片面强调环境条件是唯一因素,那自然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所以,在讨论古猿变人的问题中,简单地说“人类的起源从来不是在什么特定环境(外因)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兰州软儿梨     
传说在南宋时,有位高僧去化缘,一天中午路过一农夫家门,想讨回水喝,那农夫顺手拿了几个发黑变软的梨子给他,高僧接过梨子看了半天问农夫这是什么梨子?农夫回答,你吃了就知道,高僧食后赞扬道:“这梨虽然黑较难看,而香甜如蜜,清凉爽口,味道滋美,梨中魁首”。农夫反问:这是何梨?高僧答:“叫它较儿香梨吧!”从此救儿梨得名,兰州人习惯亲切地叫它软儿”。后来兰州人每到冬天围着火炉吃软地,特别是农村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秋天将一些软儿贮藏起来,到了寒冬腊月把软儿放到室外冻成冰梨,吃时放到清洁的凉水中浸泡数十分钟,待…  相似文献   

12.
丹顶有毒吗?     
“鹤顶红”,是什么东西?如果你喜欢看武侠小说,相信对它并不陌生。武林中人,常常把它作为剧毒之物,来施展其下毒的高超本领。这种东西,据说取自丹顶鹤之“丹顶”。其实,古今一直有人称“丹顶”为剧毒品,一旦入口,便会致人于死地,无可救药。更有传说云:皇帝在处死大臣时,就是在所赐酒中放入“丹顶”。那么,究竟“丹顶”是否有毒呢?这得从“丹顶”的形成说起。 “白丝翎翎丹砂顶,晓度秋烟出翠微”。这是古人对丹顶鹤的赞美词。它全身素装,头顶部没有羽毛,露出一点丹红,在暗褐的喉、颊和颈的上部,红亮的头顶十分醒目,丹顶鹤即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3.
《人与生物圈》2006,(6):4-7
林路:唯美背后的责任,沈孝辉:生态摄影三要素,张砥生:重要的是“拍什么”和“怎么拍”,孙曾田:必须不断追问“为什么”,庄孔韶:兼收并蓄避免“硬伤”,李皓:最直接的公众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人要上天,先要让动物上去探路,看太空的条件对于人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苏联、美国在把人送上天之前,都曾经多次将狗或猿猴送上天去进行实验观察.“神舟5号”圆满成功,我国难道是直接把人送上天的吗?人们可能并不知道我国生物火箭试验这段不可或缺的历史,在个别媒体上也曾经出现过有关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报道和照片.但是,在这些极少的报道中,不符合史实的错误却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17(6):414-414
最近,编辑部接到读者来信,提出本刊中关于“恒河猴”的称谓问题,认为:“恒河猴”是被当初定名者(英国分类学家)自己早已否定的旧称呼。为什么不用“栗色猕猴”?  相似文献   

16.
自本刊4卷4期发表吴海昌同志的“对加速发展微生物农药的几点看法”一文后,不少读者来信表示希望开展这方面的讨论,张益同志写的这篇文章提出了自己对细菌农药防治效果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75年第2期发表了王争明同志《“亦此亦彼”不能套用作“亦猿亦人”》一文后,陆续收到了各地不少读者来信,今摘要发表在下面。吴汝康同志在《人和猿的界限问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第3期)和《人类起源的唯物辩证过程》(《科学通报》1974年第8期)等文中,阐述了他的关于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观点。他说:“能制造工具的是人,不能制造的是动物(包括猿),不是人就是动物,‘非此即彼’,这是应该首先肯定的。”同时,他认为: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亦猿(动物)亦人的阶段,要承认有“亦此亦彼”的过程。“这个过渡时期的生物或‘正在形成中的人’,既不是一般的动物(猿),又不是真正的人”。这一过渡阶段,由古猿下地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为起点(距今一千多万年前),直到制造工具的真正的人出现(距今约三百万年前)为止。希望同志们继续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以便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起源理论的认识,更好地学习和领会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相似文献   

18.
高原遇险霍梅斯这条恶棍,使我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次日,我们真增长不少见识,然而我碰上的第一件事,就使我对这个高原没有什么好感。破晓时我才入睡,刚一醒来,只见腿肚上有个大红葡萄粒似的怪东西。我用手一抓,它立即在我的指间爆破了,溅得到处是血。“妙极了!”萨默里弯腰看了看说。“巨硬(?),据我所知,还没进行过鉴定。”  相似文献   

19.
科学本身是世界性的,改进科学教学的努力也是世界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编理科教学实验手册》汇集了全世界各国教师在理科教学中使用常见而易得的资源和材料进行科学实验的知识。许多读者来信希望本刊介绍一些国外教学经验材料,为此,本刊选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编理科教学实验手册》中生物学部分,连载选登介绍给读者,希望受到本刊读者的欢迎。读者有何意见和要求望来信反映,以便我们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20.
实践出真知     
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孔老二鼓吹什么“生而知之”,林彪宣扬什么“天才论”,他们的调门相同,货色一样,贩卖的都是唯心论的先验论黑货。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我从1970年担任虫情测报员以来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个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