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熊猫生命表及相关数据指标的修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侯万儒 《动物学研究》2000,21(5):361-366
1989年魏辅文等根据野外获得的大熊猫头骨标本及其牙齿切片的年龄鉴定,编制出大熊猫的生命表。该生命表编制的局限性引起了争议(Harris等,1993)。因此,根据岷山和邛崃两大山系野生大熊猫年龄结构观察值,结合所获大熊猫头骨标本的年龄结构,在分析论证岷山、邛崃两大山系的大熊猫有稳定的年龄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动物种群年龄颁密度函数关系式f(x)=βe^-βx(侯万儒等,1998)计算出各年龄大熊猫在种  相似文献   

2.
湖北咸宁飞仙洞新发现的大熊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7年9月,咸宁市古田乡新铺村农民周远文在飞仙洞采石场采集到一较完整的大熊猫头骨化石,即交我馆.我们随即来到现场进行清理,在距头骨采集地点约1米处,找到了大熊猫下颌骨及少量肢骨化石,包括肱骨、髂骨、肘骨、腰带骨等.本文仅对大熊猫头骨及下颌骨化石作一简要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秦岭的大熊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岭地区,Sowerby(1934)曾在太白山观察到大熊猫的踪迹。郑光美等(1964)在佛坪岳坝首获大熊猫头骨标本。后来经二十余年来的调查,对于分布区已有较可靠的记录,这是我国大熊猫分布中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的脊柱和胸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David)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关于它的骨学研究,前人的报道多限于头骨和四肢骨,对头骨以外的中轴骨--脊柱和胸廓--则很少涉及,仅Davis(1964)的著作中包括这部分骨学内容,但标本数量较少,且无幼体标本。我们用完整骨骼6例(包括1例幼体)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并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的成体和幼体、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犬Canis familiaris、虎Panthera tigris、狮Panthera leo、云豹Neofelis nebulosa等其他食肉目兽类加以对比,以显示出大熊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骨骼形态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运用激光扫描可得到骨骼三维几何形态学的全部信息,用于骨骼形态的定量分析,对于建立客观的分类指标以及形态生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熊猫、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为研究对象,为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的共计28件头骨和对应下颌建立三维模型,提取熊类下颌的9个形态测量的比例指标和头骨的15个形态测量的比例指标,对下颌和头骨进行数学建模。使用Weka的J48算法,构建决策树,成功实现了模式分类。又在上述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23个下颌形态标志点和29个头骨形态标志点;以标志点的三维坐标为初始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4种熊类的下颌和头骨形态差异。结果显示大熊猫的下颌和头骨形态与其他3类熊差别显著;棕熊的头骨和下颌形态介于黑熊和北极熊之间。在此基础上,以同样方法将一例大熊猫小种化石头骨与4种现生熊类头骨形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大熊猫小种头骨形态与现生大熊猫相似,而又不在其种内差异的形态区间内。除去大小因素,大熊猫小种在头骨形态上与现生大熊猫仍有一定差异,略倾向于杂食熊类。  相似文献   

6.
野生大熊猫的年龄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根据大熊猫门齿齿骨质年轮线数目鉴定了大熊猫的实际年龄,并按其头骨各骨缝的生长愈合情况及臼齿磨损程度将大熊猫划分为6个年龄组。  相似文献   

7.
根据头骨和下颌建立了海龙一新属新种——短吻贫齿龙(Miodentosaurus brevis gen.et sp.nov.)。其正型标本是采自贵州三叠纪法郎组的一具骨架(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标本编号NMNS-004727/F003960)。虽然头后骨胳还没有修理,但是几近完好的头骨和下颌显示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足以确定该标本代表了一新的海龙属种。短吻贫齿龙是个体较大的海龙,其全长超过4 m,头骨背部最长约为33 cm。吻直且极短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他主要特征有:前颌骨沿前背中央有一隆嵴;上颌仅前颌骨有6枚圆锥形齿,无上颌骨齿;上颌骨沿前腹侧缘有一沟槽;下颌齿骨齿都集中在前端且至多不超过6枚。依据上述这些特征很易把短吻贫齿龙与其他已知海龙相区别。短吻贫齿龙头骨顶面松果孔大且很前位,头骨腭面的锄骨和翼骨均无齿,它的颈较长(至少可以辨认出13个颈椎)。这些特征显示短吻贫齿龙可能与包括中国安顺龙属(Anshunsaurus)在内的Askeptosauroidea超科有相近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8.
你知道吗,早在两千一百年前,我国关中一带气候温暖湿润。竹深林密,是适宜大熊猫活动的天然动物园。事情要从考古发掘谈起。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西安南陵西汉薄太后的墓葬时,在南陵西北方向约200米处发现了20个排列整齐的“从葬坑”,坑内发掘出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大熊猫头骨(图1)。经测量,颅全长312.7毫米,基底长256.5毫米,颅高159.25毫米,眶间距51毫米,颅宽(残)210毫米,牙齿稍有磨损,据观察属成年个体。我们知道,大熊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动物。远自300万年前开始繁盛,它一直生活在我们祖国的辽阔领土之上。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其数量增多,分布范围遍及我国华南各省及缅甸;甚至陕西、山西和北京附近都留下了它们的踪  相似文献   

9.
【背景】大熊猫数量稀少、繁殖困难,在其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甚至死亡。【目的】分析圈养大熊猫肠道可培养乳酸菌的群落结构与功能,筛选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菌株,为大熊猫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及菌种资源。【方法】采用3种培养基分离大熊猫粪便中的乳酸菌,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和过氧化氢试验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基于BOXA1R-PCR图谱遗传多样性选取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同时分析乳酸菌菌株安全性和益生特性。【结果】通过初步鉴定共分离获得58株乳酸菌,根据BOXA1R-PCR结果挑选20株菌进行测序,结果显示20株菌分属于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这4个属,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肠道乳酸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20株乳酸菌均不溶血,17株乳酸菌对11种抗生素均敏感;11株菌耐pH值2.0酸性条件,14株菌对0.3%的胆盐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和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到目前为止,通过调查和研究已认识到,在我国南方第四纪存在四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群,即:元谋动物群、柳城巨猿动物群、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和现代哺乳动物群。本文对这四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群的进一步划分和演变进行讨论。元谋动物群、柳城巨猿动物群、建始高坪动物群和柳州笔架山动物群均属早更新世。元谋组发现的动物群似乎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位:早期以森林中生活的动物为主,其时代似可划归晚上新世;晚期的动物则反映出以森林—疏林草原为主的生态环境。早更新世的元谋动物群以元谋组上部(3—4段)发现者为代表。柳城巨猿动物群中现生种类比元谋动物群中多,似较后者为晚。柳城巨猿动物群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原始类型。建始高坪动物群和柳州笔架山动物群代表柳城巨猿动物群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之间的过渡类型。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中-晚更新世,根据动物群的组合情况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含第三纪残留种类或古老种类;(2)含中更新世典型种类;(3)含早期智人化石;(4)含晚期智人化石或相当于这一阶段的人类制造的文化遗物。我国南方现代哺乳动物群奠基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大体上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在全新世早期可能有个别更新世残留下来的种类,稍后可能还有个别绝灭种或绝灭亚种;而地理分布改变的种类,在全新世较长的时期内还有所残留。我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表现出土生土长的特点。动物群大致经历过三次较大的变化。和华北地区比较,我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显示出三大特点:(1)古老种类延续时期较长;(2)现生种类出现较早;(3)动物群的变化不及华北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肠道放线菌的种群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大熊猫肠道放线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为寻找潜在产生活性化合物的放线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DGGE技术对大熊猫肠道放线菌进行分析,对电泳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生物多样性等多重比较。【结果】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显示,不同大熊猫肠道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性大熊猫肠道中放线菌的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S)逐渐减少,而雄性大熊猫肠道内放线菌的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S)逐渐增多。不同个体的大熊猫肠道放线菌的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但相同性别之间的相似性很高。DGGE条带回收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28条序列归属于10个放线菌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占总数的46%;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红球菌属(Rhodococcu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迪茨氏菌属(Dietziaceae)、大理石雕菌属(Marmoricola)、布登堡菌属(Beutenbergi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链嗜酸菌属(Streptacidiphilus)和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等为非链霉菌属,占总数的54%。【结论】大熊猫肠道内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其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组成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92年3月和1997年4月,对云南省德宏州铜壁关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时,屈文政等在保护区南端,盈江县铜壁关乡下石梯和洪崩河村寨的猎人家中,分别获得2个犀鸟头骨.2个鸟的头骨为近年来在村寨附近的山上和河边的林中猎获.1996年4月8日,屈文政、何伟在由洪崩河去下石梯的路上,海拨450m的跑其崩(山)一个山凹里,看见一只犀鸟从头顶飞过,其头和颈为黄色,尾羽全白色,其余体羽为黑色.根据所获头骨标本和野外观察到的羽色记录,经杨岚鉴定为犀鸟科、无盔犀鸟属、皱盔犀鸟亚属、花冠皱盔犀鸟雄性成体的头骨和雌性亚成体的头骨,为我国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3.
消息与动态     
1989年4月,北川县甘溪乡农民在甘龙洞挖掘出许多“龙骨”,即与县文化馆联系。我们随即前往该地点调查,并从农民手中获得一批标本。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鉴定,在这些材料中包括一个很似人的牙齿。而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顾玉珉证实。该牙齿确属一人的左下内侧门齿化石。与其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计有豪猪(Hystrix sp.)、熊(Ursus sp.)、大熊猫(Ailuro poda melanoleuca baconl)、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华南巨貘(Megatapirus sp.)、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猪(Sus sp.)、鹿(Cervus sp.)等。值得注意的是大熊猫化石,据了解,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北川属保扩区)还未曾有过它的报道。这对于研究大熊猫在保护区的生活历史和生态环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知的楯齿龙目(Placodontia)化石仅见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区,其中豆齿龙亚目(Cya- modontoidea)产自关岭地区的法郎组瓦窑段,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楯齿龙亚目(Placodon- toidea)产自盘县的关岭组Ⅱ段,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本文记述的豆齿龙类新属种——康氏雕甲龟龙(Clyphoderma kangi gen.et sp.nov.)产于云南富源的法郎组竹杆坡段,属中三叠世拉丁期。正型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编号:M 8729),其头骨高度愈合,代表一个完全成年之个体,根据以下特征明显区别于我国的Psephochelys和欧洲的Psephoderma:1)头骨枕部具3枚大型的锥状鳞;2)背甲甲片结构更为复杂,具明显的放射状沟/脊结构。到目前为止,康氏雕甲龟龙是龟龙科(Placochelyidae)中惟一的中三叠世属种,该科的其他成员全部发现于上三叠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知的檐齿龙目(Placodontia)化石仅见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区,其中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产自关岭地区的法郎组瓦窑段,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楯齿龙亚目(Placodon-toidea)产自盘县的关岭组Ⅱ段,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本文记述的豆齿龙类新属种--康氏雕甲龟龙(Glyphoderma kangi gen.et sp.nov.)产于云南富源的法郎组竹杆坡段,属中三叠世拉丁期.正型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编号:M 8729),其头骨高度愈合,代表一个完全成年之个体,根据以下特征明显区别于我国的Psephochelys和欧洲的Psephoderma:1)头骨枕部具3枚大型的锥状鳞;2)背甲甲片结构更为复杂,具明显的放射状沟/脊结构.到目前为止,康氏雕甲龟龙是龟龙科(Placochelyidae)中惟一的中三叠世属种,该科的其他成员全部发现于上三叠统.  相似文献   

16.
吉林的第四纪地层相当发育,地下蕴藏十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吉林省博物馆在吉林境内发掘和收集了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并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在对馆存的一批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头骨化石进行测量、描述和对比的过程中,发现它们在形态构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将其中一种定为新亚种,称为吉林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 chilnesis subsp.nov.),下面仅将我们在这方面的观察结果作一介绍,供今后进一步研究披毛犀化石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天镇的蹄兔化石被定为Postschizotheriumintermedium。这是该属目前所知最好的一批材料,使我们对该属头骨、下颌和牙齿的特征有了更多、更确切的了解。该属头骨吻部拉长变宽,门齿间有长的齿隙;头骨和下颌骨具多个凹陷;上臼齿单面高冠,白垩质发育。这些特征足以把它和所有其他相近的属区别开来。后裂爪兽属似有明显的雌、雄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大小和门齿的形态及粗壮程度上。天镇产后裂爪兽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根据蹄兔化石的进化水平和整个动物群性质判断,比泥河湾典型层位要早,可能应在1。8Ma~2.6Ma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集了5只圈养成年大熊猫的新鲜粪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大熊猫粪便中细菌和古菌的结构和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圈养成年大熊猫粪便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4.45%)、厚壁菌门Firmicutes(15.66%)、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34%)、蓝藻门Cyanophyta/色球藻纲Chroococcophyceae(4.01%)等组成,其中变形菌门主要以埃希氏杆菌属Esherich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49.84%)为主;厚壁菌门主要以梭菌属Clostridium(4.65%)为主;拟杆菌门主要以稳杆菌属Empedobacter(3.51%)为主;蓝藻门全部为未分类的色球藻纲(4.01%)。古菌主要由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55.99%)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42.33%)组成,其中优势古菌是热变形菌纲Thermoprotei(55.99%)中未分类的属和产甲烷菌属Methanogenium(24.70%)。  相似文献   

19.
记裂头鳄属(Dibothrosuchus)一新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记述的裂头鳄属-新种 (Dibothrosuchus xingsuensis sp. nov.)的标本采自云南禄丰盆地下禄丰组深红层.通过描述,对裂头鳄属属级特征作了补充.新种的头骨中鳞骨缺失降突;方骨极度向前背方伸展,形成大的耳凹,乌喙骨具后腹突,以及具有鳄类式的腕骨等,表明裂头鳄属应改属为楔形鳄科 (Sphenosuchidae).根据该科各属的头骨中方骨与脑颅侧壁的连接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楔形鳄科在这局部解剖学上存在一连续的发展过程.在形态上,裂头鳄属和南非的 Sphenosuehus (典型属)最为相近.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作为一种濒危物种广泛地吸引着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目前,基于核基因组分析,野生大熊猫群体被分为3个遗传群系:秦岭群系(QIN)、岷山群系(MIN)、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群系(QXL)。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构建了34个熊猫的线粒体基因组(覆盖三大遗传群系),并使用这些线粒体进行了遗传分析。我们的分析显示,线粒体DNA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与细胞核DNA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很不一致。Fst(固定系数)结果显示,QIN-MIN和QIN-QXL有微弱的遗传分化,而MIN-QXL没有分化。此外,ATP8和COX1呈现出最高的Fst值,这反映出秦岭熊猫和非秦岭熊猫在细胞呼吸能力上存在自然选择。结果表明,大熊猫中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关系与核基因组很不一致,线粒体DNA不是鉴别大熊猫亚种或种群的有效分子标记。我们的研究为大熊猫种群研究带来新的见解,也为大熊猫的保护与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