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研究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EPG波形与其取食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不同虫龄、性别灰飞虱的取食行为进行EPG特征参数的比较。结果表明,灰飞虱取食行为的EPG波形可分为NP、N1、N2-a、N2-b、N3、N4和N5 7种类型,波谱的形状和频率与已报道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EPG取食波形基本相同。首次发现灰飞虱在口针刺探水稻维管束进行唾液分泌时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即N2-a和N2-b。N2-a波表示口针移动并伴随唾液的分泌;N2-b波与灰飞虱持续分泌唾液的行为有关。经对比,不同虫龄、性别灰飞虱的EPG取食波形基本相同,但EPG特征参数存在差异。雌虫刺探次数显著多于雄虫和低龄若虫;成虫口针在临近韧皮部细胞外移动的时间显著长于若虫。 相似文献
4.
烟粉虱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目前已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等许多常规杀虫剂产生高水平抗性,在一些地区烟粉虱对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也是十分普遍.文中综述了世界范围内烟粉虱的抗药性现状、抗药性机理、以及抗药性与生物型的关系,并介绍了美国和以色列较为成功的烟粉虱抗药性治理计划. 相似文献
5.
《昆虫知识》2015,(4)
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口针在其寄主植物组织中刺探所引起的电信号变化特征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建立昆虫取食行为与EPG波形的对应关系。近年来,EPG技术在昆虫取食行为及其传毒行为,以及植物抗虫机制等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昆虫固定是影响EPG电极连接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进而影响EPG实验结果。本文以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为例,就EPG实验中电极连接时常用的3种昆虫固定技术(麻醉法、冷冻法和负压法)进行了详细描述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灰飞虱最优的方法为负压法,其次为麻醉法和冷冻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刺吸电波技术(EPG)记录了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qitata、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和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上的刺吸取食波形。结果表明,3种寄主植物的适合度为甘蓝>西葫芦>辣椒。在所观察的25头烟粉虱中,到达甘蓝、西葫芦和辣椒韧皮部的个体数分别为24、19和15,其中持续吸食头数为22、10和1。在第一阶段(从刺吸开始到第一个E(pd)1出现),烟粉虱在甘蓝、西葫芦和辣椒3种植物上非刺探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9.59%、23.55%和36.97%,三者差异显著; 在第二阶段(从第一个E(pd)1出现到第一次韧皮部持续吸食),烟粉虱在甘蓝和西葫芦上所考察的4个指标无显著差异; 在第三阶段(从第一次韧皮部持续吸食至记录结束),烟粉虱在甘蓝上第一次韧皮部持续吸食后的刺探次数(4.73)显著低于在西葫芦上的刺探次数(13.40)。在自由状态下,烟粉虱60 min内在甘蓝、西葫芦和辣椒上留存粉虱的百分比分别为100%、88%和28%,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依据EPG记录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江苏地区烟粉虱的越冬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模拟寒潮、越冬大棚内虫量观察,以及冬后田间调查,研究江苏地区烟粉虱的越冬状况。结果表明,在0℃以上的环境温度下,72 h内各虫态烟粉虱均不会造成急性致死,在-2℃的环境温度下,1 h内低龄若虫开始死亡,24 h后高龄若虫开始死亡,6 h后卵全部死亡。在-4℃的环境温度下,6 h后烟粉虱所有虫态均全部死亡。在单膜覆盖的大棚内,烟粉虱成虫在-2.5℃的寒潮下全部死亡,在双膜覆盖的大棚内,烟粉虱可以安全越冬。研究认为,在江苏地区,烟粉虱可以在日光温室或双膜覆盖的大棚内越冬,苏南部分地区可以在单膜覆盖的大棚内越冬。 相似文献
8.
9.
SRAP技术研究烟粉虱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AFLP、SRAP2种标记方法分别对2个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种群(一品红、甘蓝)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方法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的条带数分别为29.4和21.8。(2)AFLP法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0~23条多态性带,平均17.20条,多态性带的比例平均为57.93%。SRAP法每对引物组合产生5~18条多态性带,平均13.3条,多态性带的比例平均为60.59%。(3)前者的基因多样性范围为0.1503~0.2838,平均为0.2297;后者的基因多样性范围为0.0977~0.2911,平均为0.2332。证明利用SRAP技术和AFLP技术研究烟粉虱的遗传多样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B型烟粉虱在6个烟草品种上的取食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不同烟草品种会影响B型烟粉虱的取食选择性,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刺吸电波图(EPG)技术是研究刺吸式昆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烟粉虱取食产生的电信号,可以分析其对不同烟草品种的取食差异。【方法】应用EPG技术对B型烟粉虱雌成虫在6个烟草品种(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5、云烟87、红花大金元)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6个烟草品种上有效记录的雌成虫数均为18头,在翠碧1号、K326、闽烟7号、云烟87、云烟85和红花大金元叶片上能够到达韧皮部的个体数分别为15、15、12、13、15和15头,能够持续吸食的个体数分别为13、14、8、12、14和15头。烟粉虱雌成虫在6个烟草品种上的非刺探(np)波所占的比例差异显著,在红花大金元上所占的比例最小,显著低于其他5个品种。雌成虫在红花大金元和K326上E1波的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闽烟7号和云烟87。雌成虫在红花大金元上E2波的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其他5个品种,而在闽烟7号、云烟87和云烟85上显著短于其他3个品种。【结论与意义】在6个烟草品种中,B型烟粉虱雌成虫最喜食红花大金元,最不喜食闽烟7号和云烟87。因此,在福建省B型烟粉虱的发生区,选择烟草品种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红花大金元的种植,增多闽烟7号和云烟87等抗B型烟粉虱品种的种植。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黄板监测烟粉虱及其寄生蜂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黄板不同放置高度、不同时间内对日光棚室内番茄上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及其寄生蜂种群的诱集监测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时间内以黄板上部与植株顶部持平的高度悬挂的黄板对烟粉虱和蚜小蜂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是以黄板上部与植株中部持平的高度悬挂的黄板,当黄板的底部高出植株顶部30 cm时对烟粉虱及其蚜小蜂的诱集效果最差。在5~10月份,随着季节的变化,同一位置的黄板对烟粉虱及蚜小蜂的诱集数量逐渐增加。调查发现,番茄上烟粉虱的寄生蜂主要为桨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Haldeman和恩蚜小蜂属EncarsiaF erster,2个属的蚜小蜂在季节上呈互补之势,因此总体上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率在5~10月之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成虫肠道细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棉花上采集到B型烟粉虱成虫,对其肠道细菌进行分离,为研究肠道细菌类群与其取食的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B型烟粉虱成虫肠道环境中分离、纯化和培养,获得6个细菌菌株,对其细菌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常规鉴定结果表明,B型烟粉虱成虫肠道细菌6个菌株分别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爱德华菌属(Edwardsiella)、黄杆菌属(Flarobacterium)、预研菌属(Yokenella)、地杆菌属(Terrabacter)和邻单细胞菌属(Plesiomonas)。结论 B型烟粉虱成虫肠道分离细菌均在25~37℃、pH中性和低NaCl浓度下生长良好,对葡葡萄、甘露醇等绝大部分碳素化合物大都能利用,对氮素化合物利用各异。 相似文献
14.
15.
烟粉虱在温室内甘薯寄主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在温室内甘薯寄主上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烟粉氮成虫喜光、喜湿,晴朗高温时活动性强,但扩散飞行能力弱;多在白天交尾,多在中午产卵,具有强的惫鬃性.若虫一生脱皮3次,若虫(除一龄初期)固定生活。卵的孵化及成虫的羽化也多发生在中午。雌雄性比为1.628:1,成虫平均寿命14.25天,雌成虫平均寿命比雄成虫长6.9天,每雌平均产卵158.5粒。以两性生殖为主,也可孤雌生殖,两性生殖的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高于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