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缘关系与布氏田鼠双亲行为和杀婴行为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晓东  房继明 《兽类学报》2003,23(4):326-331
根据幼仔发育的 5个阶段 :新生 (1~ 5日龄 )、耳立 (6~ 9日龄 )、睁眼 (10~14日龄 )、出巢 (15~ 2 0日龄 )和断奶 (2 1~2 4日龄 ) ,通过观察布氏田鼠对自己幼仔 (r=0 5 0 )和非亲缘幼仔 (r <0 12 5 )的行为反应 ,研究亲缘关系对布氏田鼠双亲和杀婴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1)新生阶段 ,雄鼠抚育亲仔的时间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断奶阶段 ,雄鼠与亲仔相触及在巢内活动的时间也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雄鼠在耳立、出巢和断奶阶段嗅闻非亲缘幼仔 ,以及在新生和睁眼阶段修饰非亲缘幼仔的时间都显著多于亲仔。 2 )断奶阶段 ,雌鼠与亲仔相触的时间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但在睁眼阶段修饰非亲缘幼仔 ,以及在新生、耳立和出巢阶段嗅闻非亲缘幼仔的时间显著多于亲仔。 3)雌雄鼠在15日龄前没有杀婴行为 ,15日龄后 ,开始对非亲缘幼仔发生杀婴行为 ;雌鼠杀婴行为受幼仔发育的显著影响 ,且杀婴频次显著高于雄鼠 ;雌鼠在断奶阶段对非亲缘幼仔的杀婴频次显著高于亲仔。综上所述 ,亲缘关系对布氏田鼠的双亲和杀婴行为有显著影响 ,这可能与个体间的已往经历 (熟悉性等 )或表现性匹配等辨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鹏 《兽类学报》2011,31(2):185
杀婴现象普遍存在于非人灵长类种类中,本文通过综述目前已知的21 种非人灵长类的69 例杀婴行为记
录,探讨了非人灵长类杀婴行为的适应性意义。大多数雄性杀婴行为符合雄性繁殖策略假说,既满足以下3 个
条件:(1)杀婴雄性与受害婴仔没有父子关系;(2)失去婴猴的母亲会提前进入发情状态;(3)受害雌性随后
可能与杀婴雄性交配。不过有些个别的杀婴现象与雄性繁殖利益无关,文中进一步介绍了误伤假说、减少未来
竞争者假说、肉食假说和病态行为假说。杀婴无疑会对受害母亲造成巨大的损失。雌性防范杀婴的策略包括直
接抵抗、回避接触雄性、积极发情、依靠保护雄性和改变繁殖群组成等多种方式。但是雄性杀婴现象不会完全
消失,因为出现该行为的根本原因是雌性防范雄性杀婴的难度较大,而雄性实施杀婴行为的风险较低、利益较
高。  相似文献   

3.
李剑虹  崔卫国  王宇  包军 《遗传学报》2004,31(12):1369-1374
应用PCR SSCP的方法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的Kappa阿片受体 (Kappaopioidreceptor,简称KOR)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和分析 ,研究Kappa阿片受体基因作为候选基因 ,影响母猪行为规癖性状的可能性。根据Kappa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的部分序列设计 3对引物 ,发现F1/R1引物对扩增的片段有多态性。对两种纯合子片段克隆并测序表明 ,mRNA第 10 5处有一C→T的单碱基突变 ,为沉默突变。统计结果发现 ,3种基因型 (AA、AB、BB)在各品种中的分布不一致 ,χ2 独立性检验差异极显著 (P <0 0 1)。将 3种基因型同行为规癖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与其他两种基因型相比表现较高的静止站立行为 ,同AA和AB型比较差异极显著 (P<0 0 1) ,其他 4种行为性状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 ,推测Kappa阿片受体基因SNP对母猪静止站立行为性状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巢行为提高雄性根田鼠的个体发育和存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建巢行为对室内繁育根田鼠的可能影响,共设计两个实验:(1)选择30 对配对根田鼠分成两组,即15 对建巢根田鼠(建巢组)和15 对不建巢根田鼠(不建巢组),每对根田鼠提供5. 3 g 左右的棉花作巢材,持续30 d。记录两组有无实验动物时的巢内、巢上温度变化情况。(2)记录24 窝后代的出生时体重、断奶时体重、杀婴的数量和日龄。结果表明,建巢组巢内温度显著高于不建巢组巢内温度,相反的是,建巢组的巢上温度比不建巢组的巢上温度低。两组间后代出生时的平均体重没有显著差异但断奶时的体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2 ~ 14 日龄间,建巢组和不建巢组雄性后代体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建巢组的杀婴数量极显著低于不建巢组的杀婴数量。因此,建巢行为可以显著提高雄性后代的个体发育和后代的存活。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RARG基因SNP位点与从江香猪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寻找影响从江香猪繁殖性状的QTL,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从江香猪母猪为研究对象,利用DNA直接测序技术,筛选RARG基因SNP位点,并进行基因多样性、关联性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研究。受试群体中,在RARG基因中发现3个SNP位点,其中A~(55)G、C~(1464)T位于intron7,C~(128)T位于exon8;关联分析发现,A~(55)G位点与初、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乳头数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C~(1464)T位点与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乳头数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CC基因型比CT、TT基因型多;对于C128T位点,AA基因型初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母猪乳头数均比AB、BB基因型多,且差异性均显著(p0.05);数量性状遗传分析发现,等位基因C对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乳头数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56、0.59、0.29,CC基因型估计育种值分别为1.12、1.18、0.58;等位基因A对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乳头数的平均效应分别为0.61、0.60、0.33,AA基因型估计育种值分别为1.22、1.20、0.65。推测等位基因C和等位基因A可能为从江香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乳头数的有利等位基因,且CC基因型和AA基因型为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广州地区西藏小型猪F1代与F0代引入群母猪繁殖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差异。方法观察记录西藏小型猪F1代和F0代的产仔数、产活仔数、离乳仔数、初生重、30日龄和60日龄体重。结果西藏小型猪F1代和F0代母猪其初产平均产仔数、产活仔数、离乳仔数、平均初生重、30日龄和60日龄体重分别为3.83头、2.30头;3.29头、2.20头;3.14头、3.11头;0.66 kg、0.53 kg;2.70 kg2、.30 kg;4.50 kg、4.01 kg;F1代初产仔数和离乳率均显著高于F0代。结论西藏小型猪已经适应了广州高温高湿环境,能够稳定地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7.
中药渣发酵物对母猪繁殖性能和血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中药渣发酵物在母猪饲粮中的添加效果,试验选用2~6胎次长白×大白二元妊娠母猪3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单栏饲养。于妊娠90 d至产后28 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中药渣发酵物。于分娩当天记录产活仔数、死胎数和木乃伊数,称取仔猪出生窝重;于产后21 d称取仔猪断奶窝重,计算断奶窝增重。分别于母猪妊娠110 d及产后21 d测量母猪的背膘厚,计算背膘损失;于分娩当天和产后21 d耳缘静脉采集母猪血液,肝素抗凝,离心分离血浆,用于血浆生化参数和抗氧化性能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的断奶窝增重有升高趋势(P=0.068),断奶后1~7 d发情率呈升高趋势(P0.05),分娩当天血浆ALT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UN浓度显著升高(P0.05),产后21 d血浆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UN浓度显著升高(P0.05)、SOD活力有升高趋势(P=0.063)。上述结果表明,中药渣发酵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增强抗氧化能力,增加仔猪断奶窝增重。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受体基因和长白猪繁殖性能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检测612头长白母猪共2 239窝ESR基因的PvuⅡ酶切多态性,分析了不同ESR基因型和长白母猪繁殖性状的相关,以确定ESR基因在猪育种应用的可能性.头胎母猪、第2胎母猪和3胎以上母猪的资料分开统计.群体中B等位基因的频率很低,但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群体的基因频率处于哈代-温伯格连锁平衡状态.第1胎BB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显著高于AA型母猪(12.05±0.82 vs 10.19±0.24)(P<0.05),但BB基因型母猪的初生仔猪重显著低于AA型母猪(1.23±0.07vs 1.42±0.02)(P<0.05).第3胎以上资料合并,BB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显著多于AA和AB基因型母猪(11.98±0.63 vs10.90±0.48/10.92±0.51)(P<0.05),产活仔数显著高于AA型母猪(10.31±0.58 vs 9.43±0.45)(P<0.05);AB基因型母猪初生仔猪重显著低于AA型母猪(1.44±0.04 vs 1.48±0.04)(P<0.05).所有资料合并,BB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极显著高于AB型母猪(11.63±0.52 VS 10.63±0.42)(P<0.01),显著高于AA型母猪(11.63±0.52 vs 10.70±0.40)(P<0.05);BB基因型母猪的产活仔数显著高于AB和AA基因型母猪(10.15±0.50 vs 9.33±0.39/9.41±0.41)(P<0.05).其余情况下各基因型母猪间繁殖性状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BB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优于其他基因型母猪,但仔猪初生重较低.ESR基因可以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本群长白猪产仔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策略已逐渐成为家畜重要经济性状研究的强有力工具。文章使用猪60K SNP芯片对一个具多胎繁殖性状记录的商业母猪群(n=820)进行分型检测,共计57 814个SNP通过设定质控标准。主成分分析显示群体内不存在显著的群体分层现象,而后分别运用两种统计模型Compressed Mixed Linear Model(GAPIT程序包)、Bayes CPi(GenSel软件)进行第1和第2胎次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从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中各取最显著的50个SNP位点进行比较:对于第1胎次总产仔数,两种方法分析结果存在31个重合SNP位点,对于第1胎次产活仔数,有20个重合SNP位点;且两种统计分析结果中最显著的SNP位点都在另一方法中得到验证。与第1胎次总产仔数显著关联的SNP位于1、2、3、7、13、16和18号染色体,与第1胎次产活仔数显著关联的SNP位于1、3、4、13和16号染色体上的11个区域内。在1、3、13和16染色体上共有5个区域同时与这两个性状显著关联。与第2胎次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显著关联的区域主要位于7、10、12、13、14和16号染色体的6个重叠区域内。  相似文献   

10.
崔世泉  李剑虹  崔卫国  包军 《遗传》2007,29(1):47-51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民猪和长白猪的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 简称PRLR)基因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以研究PRLR基因影响母猪母性行为性状的可能性。结果发现在PRLR基因的cDNA第1620位点处存在NaeⅠ多态性。测序表明, 该点存在一个T→C的单碱基突变, 属沉默突变。对3种基因型与部分行为性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 结果表明, AB型母猪与其他两种基因型母猪相比, 表现出较低的侧卧转为其他姿势的频率以及由母猪结束哺乳的频率(P<0.05), 其他行为性状在基因型间不显著。因此, 推测等位基因A可能是影响母猪母性行为的不良基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中药渣在母猪饲粮中添加的可行性,试验选用2~4胎次、预产期相近的健康二元母猪6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渣组和发酵中药渣组,比较研究发酵前和发酵后中药渣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发酵中药渣组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断奶平均日增重均有所增加,断奶窝增重和哺乳仔猪腹泻率显著增加,母猪背膘损失有所降低;中药渣组木乃伊数略有增加,仔猪腹泻率明显增加。由上可见,饲粮中添加发酵中药渣制剂虽然在短期内造成仔猪一定程度的腹泻,但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2.
王雄清 《动物学报》2002,48(4):465-470
为评价多氯联苯对人体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大鼠为模型,研究多氯联苯(PCB)对母性行为的影响。将50只同期怀孕的Long-Evans大鼠随机分为5组,在怀孕第7-18天,每天给大鼠肌注四氯联苯或芝麻油。1组、2组,按每kg体重分别注射1mg、20mg2,2′,4,4′-四氯联苯(PCB47);3组、4组,按每kg体重分别注射0.25mg、1mg3,3′,4,4′-四氯联苯(PCB77);5组(对照组)注射芝麻油。产仔后的第0、3、6、12、15天分别观察母鼠的筑窝、舔仔、自发叼仔和诱发叼仔、蹲伏和在窝内的时间。结果表明:对照组母鼠在30min的观察中,其窝内时间与幼仔出生后天娄和负相关,而接触PCB的母鼠的窝内时间与幼仔出生天数无相关关系。接触PCB47的母鼠的筑巢、蹲伏、舔仔、自发叼仔行为在幼仔出生后的第0天和6天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接触PCB77的母鼠仅在第15天与对照组大鼠有区别。在诱导叼仔的实验中,接触PCB77的母鼠的叼仔时间在幼仔出生后的第12天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威宁绵羊这一优良地方品种,本试验利用威宁绵羊构建DNA池,设计8对引物扩增威宁绵羊GHR基因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序列。将PCR产物纯化并进行双向测序,通过DNAStar和BLAST等生物软件分析确定SNP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NPs对GHR基因的m RNA二级结构的影响、生长激素受体二级和三级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在扩增的GHR基因中筛选到4个SNPs:Exon1-C~(112)T、Exon4-C~7T、Exon8-A~(27)T、Intron4-C~(27)T,其中Exon8-A~(27)T为错义突变,导致编码的异亮氨酸(Ile)变为苯丙氨酸(Phe);Exon1-C~(112)T和Exon4-C~7T位点对其编码的氨基酸没有影响,是同义突变;Intron4-C~(27)T在内含子区,不参与氨基酸编码。本研究将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威宁绵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猪窝产仔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二花脸猪,大白猪及其杂交一代3个群体共计1686窝仔猪数的资料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猪总产仔数,活产仔数,20日龄仔猪数和45日龄仔猪数的遗传力分别为0.081,0.156,0.402和0.419。主效基因指数分析表明二花脸猪这4个性状均存在主效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5.
调痢生(8501)预防仔猪黄白痢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8年至1989年开展了对母猪产仔后20小时内,给母猪服调痢生预防仔猪黄、白痢病的应用试验研究,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报告于后: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动物选择:在德阳市市中区孟家、天元、扬加。白马关等乡(镇)192户母猪饲养户,选择连续三窝仔猪均出现黄、白痢病的产仔母猪272头,  相似文献   

16.
笔者于1990年在四川省德阳市中区略平、孟家等乡镇农村给怀孕母猪投服“调痢生”预防仔猪黄、白痢病。选择品种、胎次、饲养条件基本一致的怀孕母猪60头,随机分为3组。1组产前5天,2组产后20天开始口服“调痢生”,剂量100mg/kg/日,拌入少许冷饲料中服食,连服5天。3组作为对照。全部仔猪同期观察50天.结果显示:母猪口服“调痢生”后可降低仔猪黄、白痢患病率及死亡率;仔猪增重率高于对照组.产前服用效果优于产后服用.  相似文献   

17.
蝘蜓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蜓 (Sphenomorphus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 ,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 ,雄性幼体和雄性成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 ,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 6 7 7mm ,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 7 2 ( 3~ 11)、 3 34( 1 30~ 5 19)和 0 48( 0 36~ 0 5 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 1 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 ,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8.
新生幼仔通常非常脆弱,需要亲代抚育才能成活,哺乳动物的亲代抚育主要由雌性完成。雌性在分娩前后所展现出的寻找分娩地点、筑造产房、分娩、舔仔、授乳、护仔等一系列动作称为母性行为,其对家养及野生动物幼仔的成活和发育均至关重要。母性行为受遗传、管理等因素影响,环境中残留的各类新型污染物也给正常母性行为的激发和维持带来了新挑战。此外,虽然母性行为是评判优良个体的重要参考,但由于母性行为性状遗传力低,这使得仅从遗传角度很难做出科学评价,而应结合行为表观遗传学综合分析上述因素对母性行为的整体影响。综述了遗传、营养、环境、管理以及疾病等因素对哺乳动物母性行为的影响,并重点指出塑化剂、重金属等残留在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以及电磁污染、光污染等是母性行为异常的新诱因。此外,还对动物生产及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如何在遗传学基础上,综合优化营养、环境、管理等措施来改善和培育优良母性行为性状提出了展望。可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哺乳动物母性行为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并为预防和改善动物母性行为异常以及提高动物母性照料能力提供依据,同时,还能为探索生态健康养殖、提高母幼福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3 年,圈养大熊猫“梅梅”首例哺育成活一胎二仔,通过对其近半年的育幼行为观察,结果发现:1) 母兽主要以同时衔2 仔、同时衔和抱2 仔二种方式将幼仔抱入怀中哺育;60 d 内, 育幼姿势以坐位为主,倦卧其次, 其它姿势更少, 其中坐位随日龄增加逐渐减少, 倦卧变化不大。2) 母兽活动时间在产仔当天最多, 之后显著下降并维持在35.2 ± 0.6% 的低水平, 47 d 后再缓慢上升到108 d 后的54.8 ± 0.9% 。3) 双胞胎幼仔间哺乳的日均次数和时间无显著差异。4) 7 d 内2 幼仔“仔在母身上” 的时间占100%, 21 ~ 23 d 后显著减少, 而“母体盖仔”、“仔在母身边”和“母仔自然分离”的时间显著增加, 但“母体盖仔” 的时间在32 d 左右后又显著减少;双胞胎分别在与母兽的此四种位置变化的时间上无显著差异。5) 母兽的活动、幼仔哺乳日均次数、“母仔自然分离”在全天的日均时间分布有峰、谷变化。6) 随幼仔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幼仔离“育幼窝”的距离也逐渐增加,双胞胎幼仔离“育幼窝”的远近也有差别。7)母兽分别与其雄性双胞胎幼仔玩耍的时间有显著差异,而两幼仔自玩的时间无差异,此两双胞胎自玩和一起玩耍所用时间远大于分别与母兽玩耍的时间。该研究丰富了大熊猫育幼行为内容,并为以后的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行为资料。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晚熟性动物,育幼早期是幼仔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仔最易夭折时期。为了解大熊猫产后应激水平及其与母幼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行为适应机制的角度提高幼仔存活率,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7只处于育幼早期(产后0~75日)母兽粪便皮质醇含量,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测3对母幼个体的行为。结果显示:(1)育幼早期母兽皮质醇含量随幼仔日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r=-0.950,P<0.001);(2)幼仔断奶前与断奶后相比,母兽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t=-0.935,P=0.361);(3)母兽皮质醇含量与母幼联系(r=0.918,P<0.001)、幼仔尖叫(r=0.777,P=0.001)和休息行为(r=0.731,P=0.00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采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608,P=0.016),而与舔幼仔行为不相关(r=0.366,P=0.179)。结果表明,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粪便皮质醇含量变化与幼仔生长发育有关,推测母兽的应激强度可能随幼仔御寒能力及自主活动能力的提升而降低;皮质醇可能参与母性行为调节,有助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