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为 《生物工程学报》2004,20(6):850-850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ycylical acid),作为一种药物主要用于抗血栓,也用于抗炎症,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等,它是治疗心脏病的必需药物。在英国,20年来心脏病患的死亡率一直居世界第一位,采用阿司匹林这种治疗方法每年可挽救4000名病人的生命,并可防止6000名中风。在英国,每年死于心脏病的患有25万,占所有死亡人数的40%(2001),阿司匹林的应用给心脏病患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2.
针刺是传统中医学中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利用针刺来止痛、调节血压、治疗神经性耳聋、小儿麻痹,并用于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过敏及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20多年来,对针刺的镇痛作用和调节血压的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累累。关于针刺调节免疫功能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3.
组合药物在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形成了多靶点,多环节上的密切联系,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可达到单种药物治疗意想不到的效果。组合药物中各单药功能各异但联用后治疗效果更佳,说明所对应疾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通过研究疾病间关联关系,可能会发现治疗某种疾病的新靶标,从而在新药的研发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以DCDB(组合药物数据库)中的药物组合为数据源构建组合药物网络,并通过网络聚类算法得到了33个独立且内部联系紧密的药物模块。其中7组药物模块所包含的组合药物用于治疗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说明这些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对这些关系进行论证,结果表明,组合药物网络是发现疾病关联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SUD)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和社会问题。针对大多数成瘾性物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普遍还是采用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近年来,针刺、深部脑刺激(DBS)、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性逐渐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关注非药物干预手段在治疗SUD中的应用。本综述在文献检索(如PubMed、Google Scholar等)的基础上总结了针刺、DBS、rTMS、tDCS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对阿片类药物、精神活性物质、尼古丁、酒精等不同成瘾性物质的心理渴求、戒断时间、使用剂量和成瘾伴随的情绪、认知功能障碍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刺、DBS、rTMS、tDCS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成瘾性物质引起的心理渴求、降低物质摄入量、增加戒断时间,同时改善长期使用成瘾性物质引起的认知障碍、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等。如果非药物干预手段结合药物、心理等治疗方式,效果更佳。尽管非药物干预方法在现阶段主要作为辅助性治疗手段,未来的研究应注重明确非药物干预手段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细胞药物是以不同细胞为基础的用于疾病治疗的制剂、药物或产品的统称,是继放疗、化疗之后又一种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实施个性化治疗。细胞药物的种类很多,按其生物学特性可分为传统体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各种不同的干细胞等。经体外操作过的细胞群,如肝细胞、胰岛细胞、软骨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体外加工的骨髓或造血干细胞和体外处理的肿瘤细胞(瘤苗)等。细胞药物已在一些难治性疾病中得到应用,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和抗衰老等。细胞治疗涉及的细胞种类很多,且不同细胞或不同治疗方法各有特点。运用不同的细胞药物来修复病变细胞,以重建受损的功能细胞和组织,恢复其生物学功能,为细胞丢失或损伤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脓毒血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感染,精准、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可帮助临床医师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目前,基于病原菌培养的方法仍是脓毒血症病原学诊断的主要手段,但具有耗时长、灵敏度低等不可忽视的缺点。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依赖培养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其中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方法已发展较为成熟。但PCR只能检测已知的特定病原体,临床定量PCR仅用于检测病毒及少数细菌,脓毒血症中的病原体PCR多仅为定性检测。目前,二代测序技术不断成熟并用于临床,成为病原学诊断的有力手段。与血培养等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相比,其具有快速、非选择性、可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的优点。现阶段二代测序仍存在公认判读标准缺乏、测序结果与治疗关系不明确、耐药基因检测困难等不足,亦缺乏较大规模的二代测序与传统诊断方法比较验证的研究结果,尚有待更高级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肿瘤联合治疗是临床癌症治疗的常用手段,指通过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发挥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抗癌效果。脂质体是一种药物载体,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多种抗癌药物的共递送。本文中,笔者主要介绍脂质体的发展以及脂质体共载体系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在近年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癌症目前仍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因之一。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突破了传统癌症诊疗手段的固有局限性,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功。已有多个代表性药物获得新药批准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然而,纳米药物仍面临肿瘤生物学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药物安全性、纳米-生物界面的相互作用等挑战。该文阐述了近期纳米药物在肿瘤诊断以及化疗、放疗、光疗、化学动力治疗、免疫治疗和联合疗法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其在临床转化、生产和商业化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卢俊阳  高秉仁 《生物磁学》2013,(3):570-572,518
MicroRNA(MiRNA,miR)通过调节信使RNA(mRNA)的表达,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细胞的增殖、迁移、分化、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对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通过特异性调节miRNA的活性,抑制相关蛋白的表达,对各种缺血性心脏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但目前开发miRNA靶向治疗药物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进一步证实。本文旨在综述MicroRNA在靶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MiRNA靶向治疗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以中重度头痛及各种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针刺作为常用的非药物疗法,在偏头痛防治方面具有疗效佳、副作用少的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客观评估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并为探索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机会.本文从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和针刺预防偏头痛发作的中枢机制两个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高居世界恶性肿瘤首位。尽管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治疗已取得进展,但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急需寻找有效的干预靶标和治疗手段。方法本文验证了通过自噬抑制剂干预铁蛋白自噬、增加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多药联用策略。通过免疫印迹分析及免疫荧光测定了细胞中铁蛋白的自噬性降解(铁蛋白自噬),通过分析细胞数量及细胞周期测定了细胞增殖,通过分析细胞耗氧速率评估了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结果铁螯合剂去铁胺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铁蛋白自噬;氯喹等自噬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去铁胺诱导的铁蛋白降解,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并引发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去铁胺、氯喹与一线化疗药物顺铂或依托泊苷的联合给药可显著增强化疗药物对肺癌细胞的毒性。结论通过自噬抑制剂和铁螯合剂干预细胞铁代谢有望成为提升肺癌化疗治疗效果的潜在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尽管全世界的医药学家对癌症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至今其分子机制仍不祥。但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增强药物对肿瘤的特异性,降低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因此生物制药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付癌症,开发出许多有潜力的新诊断与治疗方法(许多最近已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3h针刺组、6h针刺组、药物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针刺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3h、6h予以“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药物组于在造模成功5h后予香丹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每日1次,治疗3次.治疗72 h后采集标本检测血清及脑组织中SOD的活性和MD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5h药物组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3h针刺组血清MD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6h针刺组血清SOD活性高于3h针刺组和5h药物组(P<0.01),而6h针刺组血清MDA含量、5h药物组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3h针刺组(P<0.01),6h针刺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5h药物组(P<0.01).3h针刺组脑组织SOD活性和5h药物组脑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与6h针刺组比较,3h针刺组脑组织SOD活性、5h药物组脑组织内SOD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不同时机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不同程度调节血清及脑组织SOD活性水平,增强氧自由基代谢,有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缺血性损伤,进而对损伤脑组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且早期介入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骨关节炎是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尽管已有一些药物可用于缓解骨关节炎导致的疼痛,但现已上市的药物在骨关节炎治疗上的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使骨关节炎在临床治疗上无法达到十分满意的效果。对此,国内外对用于骨关节炎的化学药、生物药、中药的治疗研发进行了诸多探索,这些研发为改善骨关节治疗的效果带来了新希望。本文对骨关节炎治疗用药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尤其是对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骨关节炎治疗用化学药、生物药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相关研发人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心跳骤停是临床医学中最为危急的事件之一,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近几年来,有关于心跳骤停复苏的研究有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关于其各种不同类型心跳骤停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理解仍不是十分的全面,其有效地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也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成功地制备与人类心跳骤停相似的动物模型就显得非常必要来,这不仅是深入研究心跳骤停复苏病理生理学改变的重要基础和研究途径,也是研制其治疗药物及方法的有效手段。本文重点讨论家兔各种类型心跳骤停复苏模型不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种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中使用PCR方法的意义以及各类可用于治疗的药物。方法:对3例疑似患有弓形虫病的种猪进行PCR诊断,将其编号为1、2、3号,涂片后观察镜检情况,并讨论目前可用于治疗的各类药物。结果:镜检中1号种猪可观察到弓形虫滋养体,但数量有限,2、3号种猪均未观察到弓形虫滋养体;PCR诊断1、2、3号均可观察到弓形虫条带。结论: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中使用PCR方法可得到准确的结果,且检测操作快捷、方便,是主要的确诊方法;临床所选用的主要治疗药物为磺胺类以及乙胺嘧啶,收效良好,不过伴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心脏病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不可逆性功能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最终造成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发展成为心力衰竭.目前常规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不能修复死亡或濒死的心肌.以细胞移植为基础的组织工程学的兴起,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带来了新曙光[1].  相似文献   

18.
黑色素瘤是常见的皮肤肿瘤,它放化疗的效果差,达卡巴嗪仍是目前晚期黑色素瘤化疗药物治疗中公认的金标准,但有效率仅8%~12%左右。现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单抗和针对基因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增加了治疗的手段并取得了好的疗效。这些药物在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有可能对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进行彻底的革命,这为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带来希望,在目前常用的药物中,虽然威罗菲尼和易普利姆玛被用来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但他们都有局限性。威罗菲尼有效应答时间短,而易普利姆玛应答率低。本文就恶性黑色素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未来几年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及新的有效靶点的发现可能会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9.
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近年,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有较大进展,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虽然有了应用广泛、历史较久、且效果较好的疫苗,但迄今仍是世界范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诱因。传染途径可经产道、性接触和非肠道途径(包括静脉吸毒、血制品等)。成年病人有少有变慢性,但一岁以下患儿90%变成慢性肝炎。慢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轻微的炎症重到晚期肝硬化,程度不等。α干扰素(IFNα)是治疗活动性肝炎的产宰药物,单核苷酸类药物(lamivudine和adefovir)也具有同样的疗效。晚期肝病和肝癌患者可进行移植,但异常伴发移植物的感染。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新型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可降低移植物感染的严重性。丙型肝炎病毒(HCV)在20世纪后期感染了大约1%的世界人口。这中RNA病毒非经口传播,绝大多数病人变成慢性肝炎,约20%逐渐演变成肝硬化或肝癌。用IFNα和病毒唑(Ribavirin)联合治疗,约40%病人的病理表现有所改善。肝移植对某些病例是适宜的,但移植物感染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新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HGV)和TT病毒目前认为并不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20.
石秀英  郑兴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5):6978-6980,6950
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支架置入可显著减少再狭窄和靶血管血运重建.虽然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少见,但预后差,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是药物洗脱支架的潜在危险,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此,支架内血栓的形成、防治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本文阐明了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影响因素,预防,观察方法及治疗措施.使用新一代的药物洗脱支架有望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