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样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颤抖病的发生原因,从表现出颤抖症状的中华绒螯蟹中初步分离纯化出一种病毒,人工感染健康触,出现明显的阳性反应,并从人工感染的蟹的血液、肠道、性腺等组织中检测到病毒,表明分离到的病毒为中华绒螯蟹的病原,且对野生锯齿华溪蟹(Sesarna〈Holometapus〉dehanni)也具感染性。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病毒粒子呈球状,无囊膜,大小为55nm  相似文献   

2.
引致河蟹颤抖病的病毒的核酸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河蟹(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毒及其核酸进行了电镜观察.纯化病毒经负染后由电镜观察显示,病毒粒子呈球状,有囊膜和纤突,直径约为150nm.纯化病毒经核酸酶降解杂核酸后,加入8mol/L尿素释放病毒核酸,经水相法展开后,用覆有碳膜的铜网取样,再经染色和真空镀膜,于电镜下观察.病毒核酸呈单股线状,底片经光学精确放大后,测定了核酸分子的长度,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病毒核酸分子量为5.05×106.抽提的病毒核酸在0.8%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单一条带,大小为15~16kb,经核酸酶酶切显示,核酸对DNase I不敏感,对RNase、Mung Bean Nuclease敏感,根据以上特性判断,该核酸为ssRNA.  相似文献   

3.
对河蟹(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毒及其核酸进行了电镜观察。纯化病毒经负染后由电镜观察显示,病毒粒子呈球状,有囊膜和纤突,直径约为150nm。纯化病毒经核酸酶降解杂核酸后,加入8mol/L尿素释放病毒核酸,经水相法展开后,用覆有碳膜的铜网取样,再经染色和真空镀膜,于电镜下观察。病毒核酸呈单股线状,底片经光学精确放大后,测定了核酸分子的长度,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病毒核酸分子量为5.05×106。抽提的病毒核酸在0.8%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单一条带,大小为15~16kb,经核酸酶酶切显示,核酸对DNaseI不敏感,对RNase、MungBeanNuclease敏感,根据以上特性判断,该核酸为ssRNA。  相似文献   

4.
河蟹颤抖病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其动物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人工复制发病的河蟹(中华绒螯蟹)组织匀浆,离心上清经聚乙二醇(PEG 6 000)沉淀,再经分子筛层析,分部收集分别测定256~300nm的吸光值.各收集峰用PEG20000,于4℃浓缩,制作负染标本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第一峰浓缩液中存在大量球状病毒颗粒,大小50~100nm.用纯化的病毒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接种石蟹(锯齿华溪蟹)发生"颤抖病",并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测,显示感染石蟹较对照石蟹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SV),对淡水克氏螯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两种淡水蟹(中华绒螯蟹、长江华溪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除淡水克氏螯虾之外,其它受试的虾蟹均不能感染WSSV.克氏螯虾3个不同剂量组感染至12 d,平均死亡率为94%.从发病或死亡个体采集血淋巴,经电镜负染色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其形态大小、靶细胞组织病理均与从中国对虾中分离的WSSV相似或相同.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该实验的可靠性.克氏螯虾重复感染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研究WSSV的一种理想的病毒体内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6.
1 引  言随着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人工育苗规模的扩大 ,生产实践中有关小型甲壳类活体饵料投喂问题受到生产者和一些学者的重视[1,3 ,4] ,本研究分析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试图从该方面探讨中华绒螯蟹幼体与甲壳类活体饵料动物之间的关系 .有关水生动物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曾在鱼胃中有发现 .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内微生物的研究未见有报道 ,我们对中华绒螯蟹 氵蚤Ⅰ大眼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 ,以探讨其消化机理 ,并为人工育苗生产中合理选择时机投喂卤虫 (Artemiasalina)、枝角类等…  相似文献   

7.
将人工复制发病的河蟹(中华绒螯蟹)组织匀浆。离心上清经聚乙二醇(PEG6000)沉淀,再经分子筛层析,分部收集分别测定256-300nm的吸光值,各收集峰用PEG20000,于4℃浓缩,制作负染标本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第一峰浓缩液中存在大量球状病毒颗粒,大小50-100nm。用纯化的病毒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接种石蟹(锯齿华溪蟹)发生“颤抖病”,并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测,显示感染石蟹较对照石蟹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SV),对淡水克氏螯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两种淡水蟹(中华绒螯蟹、长江华溪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除淡水克氏螯虾之外,其它受试的虾蟹均不能感染WSSV。克氏螯虾3个不同剂量级感染至12d平均死亡率为94%。从发病或死亡个体采集血淋巴,经电镜负染色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其形态大小、靶细胞组织病理均与从中国对虾中分离的WSSV相似或相同。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该实验的可靠性。克氏螯虾重复感染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研究WSSV的一种理想的病毒体内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在中华绒螯蟹病害防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资源,以类胡萝卜素产生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从养殖池底泥中分离获得一株优良的好氧光合细菌SY5,在形态与生理生化鉴定以及分子鉴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药敏特性分析,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对中华绒螯蟹抗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菌株SY5为固氮红细菌(Rhodobacter azotoformans),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为深红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湿润,与固氮红细菌YLK20的亲缘关系最近,对阿莫西林、新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多黏菌素B、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卡那霉素、氨苄西林、罗红霉素、磷霉素、链霉素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在饲料中添加终浓度为(6.0×105)-(6.0×109)CFU/g时对中华绒螯蟹抗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的有效保护率为60.0%-100%。这些研究结果为固氮红细菌SY5作为中华绒螯蟹养殖用饲料添加剂的后期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盐碱地稻蟹种养系统中华绒螯蟹食物源构成,2020年6—10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采集稻田中华绒螯蟹及其所有可能食物来源样品,包括植物(伊乐藻、菹草、金鱼藻、浮萍、水稻茎叶、稻谷)、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配合饲料、玉米粕),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值进行分析,定量其在中华绒螯蟹食物组成中的贡献率。结果表明: 食物源样品δ13C值范围为-30.09‰~-11.24‰,δ15N值范围为0.03‰~12.78‰,不同食物源δ13C和δ15N值呈现明显差异。中华绒螯蟹肌肉中δ13C值变化范围为-24.61‰~-20.08‰,δ15N值变化范围为4.74‰~9.21‰,表明稻蟹种养系统中华绒螯蟹食物来源较丰富。养殖期间各食源贡献率为植物(46.7%~57.1%)>动物(21.5%~24.5%)>人工饲料(10.9%~21.3%)>有机碎屑(7.1%~7.9%)。可见,盐碱地稻田系统天然饵料基本能够满足中华绒螯蟹摄食需求,即使本试验投喂非动物性人工饵料,也未改变中华绒螯蟹主要食源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