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硕  杨涛  李小平  陈佳 《水生生物学报》2019,43(6):1333-1345
分别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6月对渭河流域内12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种类、物种密度、生物量和水温、电导率、溶解氧浓度和pH等水质指标进行调查, 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57种浮游动物(原生动物11种、轮虫33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枯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72—7.84 ind./L, 平均密度为(2.79±2.11) ind./L;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38—6.15 mg/L, 平均生物量为(2.31±2.64) mg/L; CCA分析表明, 水温、溶解氧、海拔和电导率与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07、0.69。丰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179.02 ind./L, 平均密度为(16.66±49.18) ind./L; 浮游动物生物量0—2448.12 mg/L, 平均生物量为(243.96±673.78)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78、1.15。依据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 结果为渭河水系北道、林家村为中度污染, 魏家堡为重度污染, 咸阳、临潼、华县为轻度污染; 泾河水系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为中度污染; 北洛河水系刘家河、交口河、状头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安庆西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进而评价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生存状况,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西江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7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6种。4个季节间浮游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 夏季种类数最多, 为39种; 冬季种类数最少, 仅为16种。(2)全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15 ind./L和1.735 mg/L, 且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3)全年共记录优势种12种, 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6种、桡足类2种; 不同季节间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差异明显。(4)采用浮游动物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 运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西江水体处于α-中污状态, 表明西江水质基本上满足江豚生存需求。(5)依据浮游动物的现存量, 估算出西江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渔产力为54340.2 kg, 相应地可满足36头江豚的营养需求。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长江故道这种特殊水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还对迁地保护区江豚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淀山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帮助利用生物操纵技术进行淀山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淀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进行了2周年的系统调查.淀山湖浮游动物有128种,其中浮游原生动物23属29种、轮虫23属51种、枝角类15属33种、桡足类15种.年均密度6 965ind/L,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62.19%和36.77%,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季;生物量年均为6.00mg/L,以轮虫和枝角类占优势,分别占51.65%和38.38%,生物量高峰出现在夏季.4个类群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与其均匀度指数J呈显著正相关,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其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根据浮游动物密度及优势种组成特征判断,淀山湖水质为富营养型.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具有较好的水质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勾影波  苏永春 《四川动物》2007,26(3):628-631
2003年3~5月对尚湖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观察到尚湖浮游动物93种,其中原生动物38种,轮虫27种,枝角类18种,桡足类10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公式,对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密度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水质的相关性,于2012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南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南四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时间变化。共采集到浮游动物163种,其中,轮虫78种,原生动物65种,枝角类17种,桡足类3种。夏季记录浮游动物种类数(141种)高于冬季(105种)。从四个湖区来看,微山湖浮游动物种数最多(102种),其次是南阳湖(95种)和昭阳湖(80种),独山湖(73种)较少。南四湖浮游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2 1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27 mg/L。除原生动物外,其他三类浮游动物夏季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都高于冬季。采用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浮游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均显示,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夏季高于冬季。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总氮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总氮和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p H和电导率是影响浮游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围圈养鱼对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3-1994年在保安湖主体湖区开展围圈养殖草鱼对浮游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包括围圈内外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等。分析表明,围圈内共有常见浮游动物64种,围圈外共有常见浮游动物55种。围圈内外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分别为3738和3196ind/L,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8177和0.8135mg/L,年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3808和2.9717.研究结果表明:围圈养殖草食性鱼类对浮游动物现存量以及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7.
巢湖及其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对巢湖及柘皋河、杭埠河、南淝河3条支流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297种,其中,原生动物124种,轮虫135种,枝角类29种,桡足类9种。南淝河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为203种,巢湖最少,为130种;巢湖及3条支流均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物种数最多。浮游动物总密度为644 223 ind/L,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最高,巢湖浮游动物密度最低,巢湖及3条支流原生动物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均为最高;四个季节柘皋河浮游动物密度均为最高。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为253.14 mg/L,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杭埠河和巢湖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低;春季和冬季柘皋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夏季和秋季南淝河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相较3条支流,巢湖浮游动物优势种数最少。依据理化指标,巢湖及3条支流为富营养或超富营养水平,营养水平为:南淝河巢湖柘皋河杭埠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巢湖及3条支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四个季节均未能明显区分开,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高产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珠三角高产池塘养殖环境状况, 分析珠三角高产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池塘水质的相关性, 研究于2016年7—8月对珠三角地区6种主要高产养殖模式30口池塘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共采集浮游动物55种, 其中原生动物17种、轮虫29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5种。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 大口黑鲈S池塘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 为34种; 草鱼池塘最少, 为18种。(2)30口池塘共记录优势种8种, 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各4种, 枝角类和桡足类均不占优势。在6种养殖模式池塘中, 优势种也仅包括原生动物和轮虫, 优势种种类数变化范围为5—8种。(3)30口池塘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较高, 分别为21354 ind./L和9.36 mg/L。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种养殖模式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RDA分析结果表明, TP和pH是影响珠三角池塘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采用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对水质的评价结果显示, 6种养殖模式池塘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 6种模式养殖池塘均处于α-中污状态, 且以草鱼池塘的污染最为严重。本研究首次利用浮游动物对珠三角高产池塘进行水质评价, 研究结果可为池塘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虾稻综合种养(integrated crayfish-rice co-culture,ICRC)系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潜江市典型ICRC稻田渔沟和田面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度研究,并分析了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共采集浮游动物60种,分别包含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12、28、10、10种(属),其中,优势类群为剑水蚤目无节幼体、桡足幼体以及蚤状溞(Daphnia pulex);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年均值分别为1. 48、3. 42和0. 55;(2)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 65~1309. 50 ind./L、0. 08~50. 04 mg/L,年均值分别为360. 0 ind./L、17. 45 mg/L,桡足类和枝角类在密度和生物量上均占有绝对优势;(3)浮游动物物种数、多样性指数(田面除外)、密度和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密度和生物量在春季显著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物种数和资源量主要受总磷、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的影响;(4)浮游动物的物种数、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在渔沟和田面两种生境间无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ICRC系统中有丰富的大型浮游动物资源未得到利用,同时鉴于浮游动物可作为小龙虾早期生活史阶段的食物来源,需进一步研究秋冬季浮游动物变化,以及如何培育和合理利用此阶段的浮游动物以促进幼虾生长、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2年4次对珠江三角洲河网浮游动物的生态调查,研究该水域浮游轮虫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及多样性等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浮游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阐析了浮游轮虫的聚群结构.结果表明: 共检出53种浮游轮虫.优势种类的季节演替及空间变化明显,针簇多肢轮虫占有较大优势.从季节变化来看,枯水期密度及生物量均大于丰水期,丰水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要高于枯水期,浮游轮虫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季节间差异显著;从空间分布来看,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均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升高的趋势,最大密度及生物量均出现在市桥,而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变化趋势则相反,最高值均出现在青岐,浮游轮虫密度在各调查站位间差异显著,生物量及多样性在各调查站位间的差异不显著.浮游轮虫的密度与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多样性与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着生物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在不同季节,浮游轮虫密度与水温、pH、溶解氧、叶绿素a含量及总磷、总氮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根据浮游轮虫密度对调查站位进行聚群分析得出5种聚群结构,说明相应调查站位的水质状况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2018年7月、8月、12月及2019年1月, 对武汉东湖沿岸带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夏冬两季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5属50种, 其中轮虫22属37种、枝角类10属10种、桡足类3属3种。夏季优势物种为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 冬季优势物种为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疣毛轮虫(Synchaeta spp.)、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犀轮虫(Rhinoglena sp.)。将观察到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图像信息采集, 并确定了部分物种SSU rRNA序列, 为淡水浮游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参考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研究的历史文献数据, 东湖数十年来浮游动物物种数逐渐下降, 轮虫优势物种由寡污型转为β-中污型甚至α-中污型。夏冬两季东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 夏季轮虫平均密度(56.2 ind./L)和生物量(0.22 mg/L)低于冬季(476.3 ind./L、0.44 mg/L), 而甲壳类密度(137.8 ind./L)和生物量(2.88 mg/L)高于冬季(53.1 ind./L、1.12 mg/L)。夏季浮游动物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冬季, 夏冬两季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 水质评价表明东湖夏季(中污染)优于冬季(重污染)。夏冬两季温度、溶解氧、pH、盐度和ORP五种环境因子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RDA分析表明, 其中温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青草沙水库是位于长江河口的一座江心水库,是现今上海最大的水源地,作为一个半自然半人工水体,其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既会受到来水影响,又有自身独特性,轮虫作为最有效的水质监测生物之一,能很好地反应水库的水体现状,为水库管理提供生物学参考依据。于2014~2015年对青草沙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依据水库轮虫水平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了该水库轮虫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污染指示种、数量分布。结合多样性指数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轮虫群落结构特征,采用冗余分析方法研究轮虫和环境因子的关系。两年共发现轮虫32种,2014年为20种,优势种7种;2015年为26种,优势种2种。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为两年共有优势种。寡污型种类共鉴定出8种。2014年年均生物密度比2015年低,分别为(156.37±119.48)ind/L和(237.12±252.86)ind/L。2014年年均生物量比2015年高,分别为(0.1316±0.1146)mg/L和(0.1229±0.1371)mg/L。聚类分析表明,轮虫的水平分布与水库的形状、地理特征水文情况有着很大关系。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溶氧、总氮、总磷、浮游植物生物密度为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碧剑  蓝文陆  黎明民  李天深 《生态学报》2019,39(19):7014-7024
2017年3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和10月(平水期)分别对北部湾近岸海域44个站位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251种和浮游幼体24类,其中枯水期138种(类),丰水期134种(类),平水期191种(类),分属河口低盐、近岸暖温、近岸暖水和外海暖水4个生态类群。优势种9种,其中枯水期以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丰水期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浮游幼体类占优势,平水期以十足类和浮游幼体类占优势。浮游动物丰度年均值为789.95个/m~3,呈现出枯水期(1540.19个/m~3)明显高于平水期(457.58个/m~3)和丰水期(372.08个/m~3)的季节变化特征;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均值为252.40 mg/m~3,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丰度变化不一致,平水期生物量(385.01 mg/m~3)明显高于枯水期(221.41 mg/m~3)和丰水期(150.78 mg/m~3)。多样性指数平水期最高(3.16),丰水期(2.35)次之,枯水期(2.22)最低。枯水期和丰水期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水平分布特征基本呈现自河口近岸海域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平水期浮游动物生物量与丰度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以及优势种的演替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径流导致的悬浮物、营养盐等的变化可能是决定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还表明与其他海湾相比,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需加大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湖泊演替过程中浮游动物数量及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作者对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省保安湖的扁担塘、桥墩湖区、青菱湖的有草区(称南青菱湖)和无草区(称北青菱湖)及黄家湖等五个湖泊(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扁担塘常见浮游动物104种,桥墩湖107种,南青菱湖89种,北青菱湖73种,黄家湖88种,浮游动物的种类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下降。浮游动物的密度均随着水草生物量的减少而增多。上述湖泊(区)浮游动物无论是种类组成还是密度均以小型的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草的丰度密切相关。随着湖泊水草生物量的增加,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也随之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新疆伊犁地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2006年6-7月在新疆伊犁地区对伊犁河干流、三大支流(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恰甫其海水库、吉林台水库、间歇性水体和小水塘中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134属217种,其中原生动物95属153种, 占浮游动物物种数的71%;轮虫27属51种, 占23%;枝角类7属8种,占4%;桡足类5属5种,占2%.伊犁河干流、小水塘和间歇性水体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多,分别达132、114和92种,吉林台水库种类数最少,仅7种.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以恰甫其海水库最高, 分别为11 391 ind·L-1和2.79 mg·L-1,特克斯河密度最低,为578 ind·L-1,喀什河生物量最低,为0.03 mg·L-1.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种类数与水体的流速呈显著负相关.采用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对伊犁河干流、三大支流及两个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表明,伊犁河、特克斯河、喀什河、巩乃斯河为寡营养水体,恰甫其海水库和吉林台水库为中营养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