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自建网室(9 m×4 m×4 m)内驯养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利用超声波探测仪录制蝙蝠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声波录制与红外摄像保持同步。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恒频(CF)/调频(FM)型;在蝙蝠接近猎物过程中,声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显著变短,下调FM(即tFM)组分变得愈为显著,捕捉猎物瞬间,产生捕食蜂鸣;飞行与悬挂状态相比,声脉冲重复率、主频率、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和能率环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朱旭  王静  孙克萍  江廷磊  姜云垒  冯江 《生态学报》2008,28(11):5248-5258
2007年在吉林省罗通山自然保护区,利用超声波探测仪(Avisoft-SASLAB PRO)录制并分析不同生境中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显示马铁菊头蝠在不同类型生境中活动;各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显著差异(one-way ANOVA,P〈0.05)。从环境因子中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与其回声定位声波相关的植被、气候和地形因子,探讨回声定位声波与这些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FM1和FM2带宽与乔木高(r=-0.948,-0.825;P〈0.05)、FM1起始频率和FM2终止频率与林冠面积(r=-0.967,-0.958;P〈0.05)、FM1起始频率、FM2终止频率和峰频与湿度(r=-0.776、-0.875和-0.794,P〈0.05)、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间隔与平均灌木高均呈显著负相关(r=-0.911,-0.990;P〈0.05),峰频与植被株数(r=0.756,P〈0.05)、脉冲持续时间与冠下高呈显著正相关(r=0.870,P〈0.05)。表明各种环境因子(植被因子、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回声定位声波具有表型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马铁菊头蝠生境利用的程度和可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八种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与体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中含有强的恒频(con-stant frequency,CF)组分,通常在开始和结尾伴有短的FM组分(Schnitzler,1968).飞行状态能影响回音信号(张树义等,1999).在飞行中,蝙蝠发出的频率变低以补偿由飞行速度引起的多谱勒变化,返回的回声接近于蝙蝠停止时的声波频率(Schnitzler,1968).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随蝙蝠年龄和季节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变动,但如果频率被身体结构制约,CF组分频率在蝙蝠静止时会保持相对恒定(Vater,1987;Heller et al.,1989;Joneset al.1994).Francis et al.(1998)对19种菊头蝠、Heller et al.(1989)对26种菊头蝠进行了体型测量和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测定,得出结论为: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中CF组分的频率与体型大小成负相关.但Jones(1992)和Jones et al.(1993)认为体型大小对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皮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pearsoni)雌性成体 5只和幼体 2只采自贵州省贞丰县珉谷镇。采用超声波探测仪 (D980 ,ULTRASOUNDDETECTOR)接收皮氏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 ,转换到原频率的 1 / 1 0后导入计算机 ,然后用专业声谱分析软件 (Batsound 3 1 0 )进行分析。成蝠在飞行和悬挂状态下的声波结构相似 ,只是声波各项参数值略有不同 :它们发射FM CF FM型声波 ,具有 2~ 3个谐波 ,主频率在飞行时为 5 6 80± 0 6 2kHz ,悬挂时为 5 8 0 5± 0 2 4kHz ;声脉冲时间和间隔在飞行时分别为 3 4 6 2± 5 2 9ms和 86 5 0± 1 9 72ms ,悬挂时分别为 4 1 0 8± 5 87ms和 1 1 7 2 9± 6 6 4 4ms ;能率环飞行时为 ( 4 4 0 6± 1 2 5 8) % ,悬挂时为 ( 4 6 0 0±2 4 2 5 ) %。幼蝠声波为CF FM型 ,谐波数为 5~ 8个 ,主频率明显低于成体 ,FM带宽窄于成体 ,声脉冲时间和间隔短于成体 ,能率环低于成体。皮氏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与年龄有关 ,这可能因成体的声波主要是探测食物和周围环境的详细信息 ,而幼体主要是与母蝠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5.
马铁菊头蝠不同行为下的回声定位叫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蝙蝠回声定位的研究自5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从行为生态学及神经生物学两方面研究回声定位又是该领域最近十几年的热点.其中从行为生态学角度主要研究蝙蝠回声定位对其所处生境及捕食行为的适应性;神经生物学则研究蝙蝠通过回声定位而"观察"周围世界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相比之下我国对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研究较少,孙心德等对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进行过回避障碍物及听觉神经机理的研究,而对于蝙蝠回声定位超声波信号的研究则基本是空白.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肠道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河南省7个产地35只马铁菊头蝠肠道检查, 发现吸虫5种, 隶属于3科4属.即: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朝鲜斜睾吸虫和中孔吸虫未定种.马铁菊头蝠是软体亚睾吸虫的新宿主.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应用石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马铁菊头蝠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食管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轻微角质化,前、中、后段的上皮结构没有显著差异,食管腺在前段较多,中、后段较少.胃固有层含有大量的管状腺.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在十二指肠上段粘膜下层分布有十二指肠腺.大肠粘膜表面光滑,无绒毛,在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小动脉、静脉和淋巴管.肝内结缔组织多,肝小叶分界较明显,肝血窦发达.胰的小叶间分界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是蝙蝠生态学研究领域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于探索物种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及其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从较大地理尺度上(9个地理种群)研究了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回声定位声波结构的地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地理种群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菲菊头蝠雌性的体型较雄性略大,其主频较高。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明显,包括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主频以及带宽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雌性菲菊头蝠前臂长和体重均与主频呈较弱的负相关,降雨量与雌性的主频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雄性前臂长、体重和降雨量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均无相关性;此外,地理距离、温度、湿度均与雌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回声定位声波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型和降雨量为主要影响因子,说明蝙蝠回声定位叫声的进化主要受到了当地生境的影响,表现出动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9.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不同状态下的峰频、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似种大耳菊头蝠R.macrotis比较,二者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峰频存在差异,可作为区分2个种之间的声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产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Rhinolophus affinis himalayanus)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R.ferrumequinum nippon)的23项外部形态指标和22项头骨形态指标进行了测量,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的23项外部形态测量指标中有2项差异显著(P<0.05),16项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n=14)体长小于59 mm(47.30~58.40),尾长小于26 mm(21.69~25.68),耳长小于22 mm(18.36~21.88),前臂长小于56 mm(50.9~54.20),第Ⅲ掌骨第一指节长小于16 mm(13.2~15.53),第Ⅲ掌骨第二指节小于32 mm(27.38~31.74);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n=6)体长大于62 mm(62.43~66.76),尾长大于30 mm(30.56~36.18),耳长大于24 mm(24.47~27.20),前臂长大于56 mm(58.78~63.46),第Ⅲ掌骨第一指节大于19 mm(19.38~21.39),第Ⅲ掌骨第二指节大于34 mm(34.42~38.11),这些差异可作为区分四川产这两个种的依据。(2)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和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的22项头骨形态测量指标中,除颅高、听泡间距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20项指标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人工神经网络在蝙蝠回声定位叫声识别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被不断应用于野生动物的声学研究中,本文概括地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以及这项新技术的研究方法,并且重点介绍了它在蝙蝠回声定位叫声识别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普通长翼蝠福建亚种不同行为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通长翼蝠福建亚种为中国的地方性亚种。采用超声波监听仪和Batsound3 10软件对其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和分析,发现回声定位声波为中等长度的FM型,伴有1~2个谐波,声波主频率为49 35±4 24kHz,一次完整声波的声脉冲时间为3 46±1 63ms,两次声波间的声脉冲间隔为96 09±33 84ms。分析表明,普通长翼蝠福建亚种在飞行和手持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声脉冲时间均小于其悬挂状态,飞行状态下声脉冲间隔时间是各种状态中较小的,而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主频率则为所有状态中最高的,说明蝙蝠在飞行中要面临复杂的环境,辨别较多的障碍物,因此利用高频率声波进行回声定位,才能实现灵活复杂的飞行。  相似文献   

13.
菜薹种质内不同大小群体问遗传多样性的RAPD鉴定和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菜薹种质内的遗传多样性,确定适宜的更新群体,从一份菜薹地方品种的200株群体中随机抽取10、15、20、25、30、35和.40株组成不同的群体,利用RAPD技术分析各自的多态位点数、计算多态位点百分率、遗传多样性指数和缺失位点数。通过对各参数的比较结果表明,该种质内单株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大于30株的群体能代表200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在满足其完全随机交配的前提下,可视为更新的有效群体。根据更新时繁种群体应为有效群体2倍的原则,认为不小于60株的群体为菜薹种质更新比较适宜的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