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间接免疫荧光鉴别奶牛胚胎性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用H—Y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奶牛6—7日龄胚胎进行性别鉴别。用数排卵法获得的胚胎,共选37枚在含H—Y抗血清的M2培养液中温育30min,用M2培养液清洗后,在含FITC—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二抗的M2中温育30min,经洗后的胚胎在Nikon倒置荧光显微镜下鉴别有无荧光,结果21枚胚胎有特异免疫荧光,判作雄性胚胎;16枚无特异免疫荧光,判作雌性胚胎,分别占57%和43%。这与自然出生公母犊各约50%和性比率无显著差别(P>0.25),判定为雄性的5枚胚胎移植给3头受体奶牛(每头移植1或2枚)、3枚判定为雌性胚胎移植给2头受体奶牛一头移植一枚,枚、另一头移植2枚)移植后两个月时检查有3头受体怀孕,其中,一头移植有荧光胚胎的受体返植无荧光胚胎的2头受体各产一母犊(体重皆41kg)。  相似文献   

2.
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别小鼠早期胚胎性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门红升 《遗传学报》1992,19(2):117-121
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昆明系小鼠早期胚胎雄性特异性H—Y抗原的表达。结果表明:54%的胚胎为H—Y阳性(雄性);46%为H—Y阴性(雌性)。经与昆明系小鼠的自然性比率(♂:52%;♀:48%)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经细胞遗传学方法确证,以免疫荧光法鉴别的胚胎性别,雄性的鉴别准确率为75.50%;雌性为82.97%。 本文还就影响鉴别准确率的若干因素以及本方法在生产中的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一种新制备的单克隆抗体MAb03.2Cl-C2鉴别生物学形态相近的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方法 用小鼠体内诱导法制备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MAb03.2Cl-C2。用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L—DMEM、H—DMEM、完全1640液、小牛血清诱导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芽管及菌丝形成,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检测都柏林念珠菌芽管或菌丝表面有无可与该单抗相结合的成分。收集临床口腔念珠菌病标本涂片,直接做IIF试验。结果 用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37℃,6h可同时最高效率地诱导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芽管或菌丝形成。单抗MAb03.2Cl-C2仅与白念珠菌芽管或菌丝特异性地结合,与都柏林念珠菌的孢子和菌丝不能结合。结论 单抗MAh03.2Cl-C2可用于白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实验室的速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呼吸道感染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工作。方法:使用常规的留取方法完成痰液的留取工作,同时选取不同的种类培养基完成培养分离工作。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分离结果因为病原性细菌以及培养基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在不同培养基上的不同病原性细菌具有不同的分离结果,由多到少按照分离数排列得到,铜绿假单胞菌最多、副流感嗜血杆菌其次、再次是白色念珠菌、排行最后的是流感嗜血杆菌等。结论:药物敏感试验可以选取培养在患者痰液中的病原性细菌作为研究对象,在上述的基础上积极的帮助患者完成敏感抗菌药物的选取,为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临床治疗创造一定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细胞骨架的观察是生命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一个很重要的实验。目前,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常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观察植物细胞骨架,但存在诸多不足。该研究选取洋葱、大叶黄杨、玉簪三种植物材料,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微管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植物中,玉簪作为一种常见的绿化观赏花卉植物,取材方便、撕片容易,其气孔保卫细胞微管骨架免疫荧光图像显示清晰,在低温处理后也可观察到微管解聚现象。因此,玉簪可作为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利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微管骨架的一种易得、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直接免疫荧光法在呼吸道感染患儿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临床选取武汉市儿童医院在2013年1月-2014年4月实施诊断和治疗的38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儿实施快速检测,分析患儿的病毒检出类型。结果:经过检测发现,380例患儿中129例患儿检出病毒抗原阳性,其中77例患儿为合胞病毒、15例患儿为流感病毒A型、19例患儿为PIV3、7例患儿为腺病毒,11例患儿为其他,阳性检出率为33.9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快速检测中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能够对患儿临床病毒类型有明确认识,从而为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台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与呼吸内科下呼吸道革兰阴性菌的分离情况及其主要分离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WHONET5软件回顾分析该医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发生于ICU与呼吸内科所有送检痰标本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其主要分离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结果在2年中,ICU痰标本革兰阴性菌的前几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脑膜败血黄杆菌。呼吸内科痰标本所分离革兰阴性菌的前几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在ICU的分离率从2004年的31.0%(92/617)上升到2005年的36.0%(257/713),在呼吸内科的分离率从2004年的23.0%(170/741)上升到2005年的25.0%(530/2118)。两个病区痰标本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均大于50%,仅对其中6种的耐药率每年均低于50%。但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别为:头孢他啶38.1%-39.0%、庆大霉素13.1%-18.0%、妥布霉素7.2%-12.4%、头孢哌酮/舒巴坦10.2%-12.5%,等。结论两个科室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离率在逐年增加,其主要感染菌铜绿假单胞菌在两个病区之间的耐药性均较高,差异存在着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上以D群链球菌(粪链球菌)作为卫生指标菌进行水和食品的卫生监测已有多年。目前我国对某些出口产品也开始检验此菌。近些年来,随着对心内膜炎等的病因探索,该菌在临床上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检验方法已突  相似文献   

9.
蛇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分离鉴定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周维官  杨萍 《蛇志》2000,12(2):1-3
目的 为明确广西驯养蛇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患急性呼吸道感染而发病、死亡的驯养蛇27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并从流行病学方面对病原的感染以及蛇发病的条件和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变形杆菌属的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和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是主要的病原菌(占51.9%),其余的5种细菌分别占3.7% ̄7.4%不等。分离株所做的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2022—2023年冬春季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对每月的10份标本进行22种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60份标本中病原体阳性共54份(90.00%),分别检出12种呼吸道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型冠状病毒、铜绿假单胞菌、人偏肺病毒、呼吸道腺病毒、肺炎克雷伯菌、人鼻病毒、肠道病毒、人博卡病毒,其中肺炎链球菌阳性31份,检出率最高(51.67%)。60份标本中同时检出2种以上病原体的有21份(35.00%),其中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同时阳性的10份,在混合感染标本中占比最高(47.62%)。按时间顺序,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各月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依次是肺炎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甲型流感病毒,各月均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检出。

结论

大连地区2022—2023年冬春季除了有新型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流行外,还存在肺炎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单一病原感染和混合感染,其中混合感染占比较高。

  相似文献   

11.
调查2009~2010年上海地区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毒性病原,探讨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背景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的构成。采用套式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来自2 044例患者的2 044份标本(包括2 005份鼻咽拭子和39份肺泡灌洗液),同时检测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CoV)和人博卡病毒(HBoV)。其中,656(32.09%)份标本经呼吸道病毒检测为阳性,52份标本为双重感染。FluA检出率最高(13.36%),其后依次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10.23%)、FluB(4.84%)、ADV(1.96%)、PIV(1.76%)、RSV(1.32%)、CoV(0.59%)、hMPV(0.39%)和HBoV(0.20%)。但各月病毒检出率分布不均,2009和2010年呼吸道病毒检出率高峰出现在当年11月(53.07%和65.59%),低谷都出现在当年5月,且2009年5~9月的病毒检出率高于2010年同期(32.02%vs15.38%,P<0.05)。其中,2009甲型H1N1流感暴发导致2009年10月~2010年1月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占当月检出FluA的100%,2009年6~9月也占当月检出FluA的较高比率,依次为90.91%(20/22)、75.00%(15/20)、48.00%(12/25)和56.25%(18/32)。比较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别在上呼吸道感染(URTI)和下呼吸道感染(LRTI)中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URTI,85.29%vs76.61%;LRTI,14.71%vs23.39%;P>0.05)。呼吸道病毒检出率还与年龄相关,0~4岁组和5~1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在0~4岁及≥65岁组中,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检出率最高,FluA次之;其余年龄组中FluA检出率最高。混合感染中15岁以下儿童占50%(26/52),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占84.62%(44/52)。本研究表明,上海地区2009~2010年FluA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成为2009年FluA的优势亚型。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混合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结果提示,应长期监测主要呼吸道病毒的活动水平,并加强对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检定间期细胞核中的着丝粒,除少数植物间期细胞核外,一直是一个问题。本工作用抗着丝粒抗血清,借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对经济动物牛、羊、猪、兔和鸡的间期核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这些动物的间期核中都可检测出着丝粒,这为今后的着丝粒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组织学和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对夏季养殖中后期大规模死亡(“急性病毒性坏死症”Acute virus necrobiotic disease,AVND)高峰期的患病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l)进行了检测。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患病扇贝的大多数器官(外套膜、鳃、胃、肾等)的上皮组织细胞可见显著的细胞肿胀、嗜碱性增强、排列紊乱、部分脱落以至完全坏死脱落等显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作为对照,利用针对AVND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所建立的免疫荧光原位检测技术对患病扇贝进行检测发现,上皮组织的病理变化与病毒感染之间具有一致的对应关系。这一结果表明,AVND病毒的感染可以对栉孔扇贝造成严重的病理性破坏。此为解释该病毒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机制提供了直接的组织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下呼吸道感染流行菌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本院下呼吸道感染流行菌及其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下呼吸道感染流行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病原菌716株,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菌种,而G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13.69%,肺炎克雷伯菌占8.8%,不动杆菌属占8.4%.除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外,G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性高.G 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要菌种,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S)的检出率为85.3%,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91.6%.真菌分离呈增多趋势,占所有病原菌的23.28%.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流行菌药敏显示耐药水平较多,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以利于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液相芯片MASA技术用于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靶点液相芯片(Multi-Analyte Suspension Array,MASA)技术对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tract infections,RTI)的病原,包括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 and B,RSVA、RSVB)、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流行性感冒病毒A型和B型(Influenza A virus and Influenza B virus,INFa,INFb)、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Parainfluenza virus 1 and 3,PIV1,PIV3)、衣原体(C.pneumoniae,CPN)和支原体(M.pneumomae,MPN)进行了病原学研究.我们采集并分析了140例患典型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的咽拭子,发现在这些标本中至少被前述的一种病原感染的标本有95例,阳性率为67.86%.结果显示这些标本中上述病原感染的情况分别为RSVB感染的患儿占35.71%、PIV3感染的占4.29%、INFa感染的占28.57%、INFb感染的占2.14%、MPN感染的占3.57%、CPN感染的占17.86%,被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的患儿有17.14%.这些标本中都没有检测到RSVA、PIV1和SARS-CoV病原的感染.RSVB病原的感染率在3岁以下的患儿中明显高于3岁以上的患儿,而INFa的感染情况则相反;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测到INFa病原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呼吸道感染,而RSVB病原感染的情况相反.此外,我们发现在2005年3月-5月中造成武汉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以RSVB、INFa、CPN为主,而RSVB感染则又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和引起低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靶点液相芯片(Multi-Analyte Suspension Array,MASA)技术对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的病原,包括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 and B, RSVA、RSVB)、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流行 性感冒病毒A型和B型(Influenza A virus and Influenza B virus,INFa,INFb)、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Parain- fluenza virus 1 and 3,PIV1,PIV3)、衣原体(C.pneumoniae,CPN)和支原体(M.pneumoniae,MPN)进行了病原学 研究。我们采集并分析了140例患典型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的咽拭子,发现在这些标本中至少被前述的一种病 原感染的标本有95例,阳性率为67.86%。结果显示这些标本中上述病原感染的情况分别为:RSVB感染的患儿 占35.71%、PIV3感染的占4.29%、INFa感染的占28.57%、INFb感染的占2.14%、MPN感染的占3.57%、CPN 感染的占17.86%,被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的患儿有17.14%。这些标本中都没有检测到RSVA、PIV1和SARS- CoV病原的感染。RSVB病原的感染率在3岁以下的患儿中明显高于3岁以上的患儿,而INFa的感染情况则相 反;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测到INFa病原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呼吸道感染,而RSVB病原感染的情况相反。 此外,我们发现在2005年3月-5月中造成武汉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以RSVB、INFa、CPN为主,而 RSVB感染则又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和引起低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7.
<正>利用微波穿过含水的细胞或组织切片引起单个分子以25亿周/秒的速度波动而产生热量,温度的升高加速了染料与靶蛋白购结合。作者利用此均匀的加热过程使对组织培养肌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更容易。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人强调:作为一种性交传染病,人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可以引起非淋球菌性炎症。然而,由于检测技术困难,这种感染的详细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用免疫荧光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和高敏的方法,用于检测人支原体,并以这种方法作了阴道涂片内的人支原体的调查。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明确诊断的38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其痰标本的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患儿痰培养阳性菌株134例,其中革兰阴性菌91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20.9%;革兰阳性菌40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9.7%;真菌3株,占2.2%。对5种主要病原菌检出年度情况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逐年增加,肺炎链球菌检出率逐年降低,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年无明显变化。婴儿组、幼儿组病原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学龄前及学龄组,病原菌检出率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5,P0.01)。不同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敏感,对苄青霉素耐药率最高。结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检出率在性别上无差异,婴儿、幼儿检出率高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