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双全白环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9~10月,分别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Colubridae)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3号,经鉴定为双全白环蛇(Lfasciatus),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壶瓶山发现湖南蛇类新纪录二种——双全白环蛇和颈槽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作者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10次实地调查与监测,共采集到蛇类32种.其中双全白环蛇(bycodon fasciatus)和颈槽蛇(Rhabdophisnuchalis)为湖南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区划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首次对河南省爬行动物区系特征及其地理区划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现生爬行动物计 3目 8科 4 0种 ,可划分为桐柏、大别山地丘陵、伏牛山地丘陵盆地、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和黄淮海平原共 4个动物地理省。各动物地理省的自然环境、爬行动物组成、种群数量及区系特征均予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种 4种 ,即双全白环蛇、赤峰锦蛇、黄链蛇、山烙铁头蛇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对河南省爬行动物区系特征及其地理区划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现生爬行动物计3目8科40种。可划分为桐柏、大别山地丘陵、伏牛山地丘陵盆地、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和黄淮海平原共4个动物地理省。各动物地理省的自然环境、爬行动物组成、种群数量及区系特征均予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种4种,即双全白环蛇、索峰锦蛇、黄链蛇、山烙铁头蛇。  相似文献   

5.
2022年6和7月,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分别采集到蛇类2条和1条。经分子与形态学鉴定,德宏州2条蛇为白链蛇[Lycodon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 1875)];而西双版纳的1条蛇与国内原鉴定为细白环蛇(L. subcinctus Boie, 1827)的标本为同种,但与细白环蛇地模标本的分子遗传距离大,系统关系未解决,由于形态高度相似,暂定为细白环蛇(L. cf. subcinctus)。其中,白链蛇的发现恢复了该种在云南省近期才被移除的分布记录,而细白环蛇的发现则佐证了早期文献中长期被忽视的存疑记录。本文讨论了白链蛇在云南的分布历史和细白环蛇的分类问题,并指出未来应加强云南省边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尽快摸清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6.
2021年9月,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采集到一雌一雄2号白环蛇属(Lycodon)物种个体,两个体具有以下形态学特征:背鳞17-17-15行,光滑;上唇鳞8枚,下唇鳞10枚;颊鳞1枚,入眶;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8枚,2 + 3 + 3排列;腹鳞209 ~ 213枚(+ 1或2枚前腹鳞),雄性尾下鳞90对,雌性标本尾末端缺损,肛鳞完整。活体背面棕黑色,雄性体背部具29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2条浅色环,雌性体背部具30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0条浅色环。2号标本与锦白环蛇(L. pictus)原始描述中提供的形态学鉴定依据相符。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已知锦白环蛇样本的遗传距离在0.3% ~ 0.8%之间。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鉴定此次采集的白环蛇属标本为锦白环蛇,为贵州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至2010年6月,在广东省境内的深圳梧桐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井山林场观察到福清白环蛇(Lycodon futsingensis) 8条,采集到标本5号,为广东省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8月25日,在贵州省荔波县(108.027 637°E,25.217 600°N,海拔735 m)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时,于1株灌木上采集到白环蛇属Lycodon Fitzinger, 1826雌性成体标本1号。经形态对比,鉴定为锦白环蛇Lycodon pictus Janssen, Pham, Ngo, Le, Nguyen&Ziegler, 2019(图1),贵州省新记录。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标本号:CIB 119085)。  相似文献   

9.
Adle.  K 赵尔宓 《四川动物》1995,14(2):75-75,74
我们最近出版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一书中,将Ophites作为亚洲产的白环蛇的属称。当时以为Boie(1826)关于Lycodon的原始描述没有指定模式种。然而,在Boie(1926)之前一两个月,Boie在Fitzinger(1826)书中确指定aulicus为Lycodon属的模式种。因此,亚洲产白环蛇的正确属称应该是LycodonH.BoieinFitzinger,1826(模式种:ColuberaulicusLinnaeus,1758)。  相似文献   

10.
2019年8至9月,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和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分别采集到1号和2号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所采集3号标本均为贡山白环蛇(L.gongshan).此次在察隅所采集到的贡山白环蛇为西藏自治区蛇类分布新记录种.察隅标本体背以橄榄褐色为主,具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爬行动物新纪录--黑背白环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  郑光美 《四川动物》2005,24(4):489-489
2005年7月15日,我们在北京郊区的小龙门林场采集到蛇类标本一条,经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尔宓院士鉴定,为黑背白环蛇(Lycodon ruhstrati),是北京地区爬行动物的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张亮 《生命世界》2013,(2):58-63
一咬结缘2004年的一个下午,我在一位朋友手上得到3条来自湖南莽山的黑背白环蛇活体,准备在同行做标本前给它拍几张照片。当我轻轻地用手托着最大一条蛇的后半身,把它从箱里拿出来,在迅雷不及掩耳之时,这条蛇突然连续在我手上不同位置咬了4口。虽然无毒,但也疼啊!尽管我被无  相似文献   

13.
《菌物学报》2017,(5):542-551
在中国真菌志编研中,作者发现有必要对其中几种环柄菇类真菌进行必要的分类处理。根据形态特征和部分ITS和n LSU序列分析结果,本文提出6个新组合,即红鳞囊小伞Cystolepiota squamulosa、暗色锥鳞环柄菇Lepiota ompnera、黑鳞白环蘑Leucoagaricus atrosquamulosus、滴泪白环蘑Leucoagaricus lacrymans、雪白小白环蘑Leucoagaricus nivalis和紫红白环蘑Leucoagaricus purpureoruber。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赤峰锦蛇(E.anomala)和王锦蛇(E.carinata)生长情况及与甲状腺相关激素的关系,本研究在蛇类非冬眠时期的5月、7月和9月,以尾静脉采血获得3种锦蛇的血清,检测其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素(T4)含量,并记录观察期间3种蛇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以及进食量。检测结果,王锦蛇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素(T4)含量均低于其他2种锦蛇,3种锦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份;除了赤峰锦蛇外,棕黑锦蛇和王锦蛇的甲状腺素(T4)含量最高值也出现在7月份,与蛇类快速生长的时间相一致。另外,棕黑锦蛇甲状腺素(T4)含量与进食量的相关系数高于赤峰锦蛇和王锦蛇,而其饲料的转化率也高于后两者,其间存在的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3种锦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素(T4)含量和变化趋势有着明显的差别,且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与蛇的进食量、生长和饲料转化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广西1990年蛇伤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乃平  泽井芳男 《蛇志》1993,5(1):10-17
为摸清广西1990年蛇伤发病情况,对广西东、南、西、北、中的5市16个县的13家医院以及18个乡进行了蛇伤流行病学调查。蛇伤人数为993例,其中男性732例(73.7%),女性261例(26.3%),死亡率为2.7%,致残或留有后遗症者73例(7.4%).致伤蛇种按发生率依次为眼镜蛇(30.5%)、竹叶青(20.2%)、烙铁头(13.3%)、银环蛇(11.6%)、五步蛇(6.9%)、蝰蛇(4.9%)、金环蛇(2.9%)、眼镜王蛇(1.4%)、海蛇(0.7%)、以及白头蝰(0.3%)。致死率最高为银环蛇和眼镜王蛇,在27例死亡病例中分别占33.3%和29.6%。经推算结果广西每年有蛇伤3万余例,其中死亡一千多例.伤者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其中多数是农民,越是偏僻的山区,发病率越高.调查结果提示如何在农村建立有效的蛇伤防治网络,推广使用抗蛇毒血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Aedes(F.)gilli(Barraud,1924)(全背伊蚊)属纷蚊亚属(Finlaya) 的白环伊蚊组(alboannulatusgroup)。成蚊的喙深褐色;前胸后背片是宽鳞,上部有窄鳞;中胸盾片前部3/5金黄色()或白而带黄色光泽();后跗节Ⅰ—Ⅲ基部具白环。幼虫头毛5-C和6-C单枝而特长,远超过头的长度,我国伊蚊幼虫中是有这样头毛的只此一种,因而容易辨认。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实验室人工饲养的王锦蛇(Elaphecarinata)、棕黑锦蛇(E.schrenckii)和赤峰锦蛇(E. anomala)3种锦蛇粪便样本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在送检的粪便样本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P 0.05)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P 0.05)在王锦蛇和棕黑锦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赤峰锦蛇与前两者均没有差异;ace与chao1指数在3种锦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共检测出8个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3种锦蛇共享菌门。在属水平上3种锦蛇的优势菌群明显不同,志贺氏菌属(Shigella)、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及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别是王锦蛇、棕黑锦蛇和赤峰锦蛇粪便样本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3种锦蛇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其是否可以作为区分这3种锦蛇的依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游蛇科8种蛇的鳞片显微皮纹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蛇科8种蛇,分别为云南沾益采集的棕网腹链蛇(Hebius johannis),云南铜壁关采集的卡西腹链蛇(H.khasiensis)、八线腹链蛇(H.octolineatum)、双带腹链蛇(H.parallela)、八莫过树蛇(Dendrelaphis subocularis),云南澜沧采集的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云南昆明采集的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云南临沧采集的中国小头蛇(Oligodon chinensis)。于2014年4月对其背鳞显微皮纹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8种蛇每种使用1个个体,每个个体分别从蛇体的前、中、近尾部各采集3枚鳞片,共观察9枚鳞片。低倍下观察到鳞棱,高倍下观察到纵行小棱、条索、横纹、小孔结构,这些结构存在种间差异。八莫过树蛇和中国小头蛇无鳞棱,但是其余6种蛇鳞棱十分明显;大眼斜鳞蛇的纵行小棱短于100μm,其余7种蛇的纵行小棱均长于100μm;仅八莫过树蛇和双带腹链蛇背鳞上有明显的条索结构;八莫过树蛇的横纹为平缓波纹,其余7种蛇的横纹为"U"形波纹;小孔的形状、排列位置在种间变化较大,小孔的密集程度以八莫过树蛇、大眼斜鳞蛇、虎斑颈槽蛇较高。在8种蛇中,八莫过树蛇背鳞的显微皮纹结构最为复杂,可能与其栖息在热带雨林中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蛇菰属(蛇菰科)植物的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福武  李泽贤 《植物研究》1992,12(4):379-381
本文修订了中国蛇菰属植物,新改级红烛蛇菰[Balanophoraharlandii Hook.f.var.mutinoides(Hayata)Xing,stat.nov.];杯茎蛇菰(Balanophora subcupularis Tam)为短穗蛇菰的异名;旋生蛇菰(Bala-nophora harlandii Hook.f.var.spiralis Tam)为鸟(黍离)蛇菰的异名;中国植物志中所载的日本蛇菰Balaophora Japonica Makino)和海南植物志记载的多蕊蛇菰(Balanophora polyandra Griff.)系原作者鉴定错误。  相似文献   

20.
张涛  覃一梅 《蛇志》1990,2(3):21-22
蛇胆为常用的一种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的功能。中国药典(77年版)曾收载:蛇胆汁为眼镜蛇Naja naja atra(Cantor)、金环蛇Bunqurus fasciatus(Schneider)、三索线蛇Elaphe radlata(Sehlegel)、过树榕蛇Ptyas korros(Sehlegel)、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胆汁。由于蛇胆的来源困难、价格昂贵、用量大等原因.使用时往往是多种蛇的胆汁,亦常常发现蛇胆汁中掺有家禽,兽类等动物的胆汁。为此,笔者进行了七种蛇胆汁的薄层对照及蛇胆汁掺假情况的薄层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