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3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标本按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用生物梅里埃API分析系统鉴定细菌种类,根据CLSI规定的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测定,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年至2009年共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310株、鲍曼不动杆菌280株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6株。其中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为32.5%,亚胺培南不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亚胺培南敏感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都高于6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3年总的敏感率为51.6%和48.2%;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93.8%。比较3年耐药率的变迁,2009年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性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结论非发酵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有较高的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对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熊火梅  张望  王小中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12):1120-1121,1124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ICU患者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对111株鲍曼不动杆菌和7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WHONET 5.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最高(76.1%),其次是CVP导管尖端(8.7%),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85%的有8种,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达70.3%,耐药率最低的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17.1%);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45.2%、41.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5%。结论下呼吸道是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部位;ICU患者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较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低碱性氨基酸培养基中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利用常规培养基和低碱性氨基酸培养基,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40株鲍曼不动杆菌和6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和罗美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利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并计算敏感率。结果显示,在低碱性培养基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三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显著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在低碱性氨基酸培养基中对帕尼培南的敏感率显著上升,而鲍曼不动杆菌对三种药物的敏感性均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在低碱性氨基酸培养基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帕尼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有所增强,在临床检验中需考虑由培养基导致的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方法收集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抚顺市中心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临床标本,从中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凤凰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对62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测定并分析其临床分布。结果62株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高的有呼吸病房22例(35.5%),干部病房14例(22.6%),标本类型以痰为主52例(83.9%)。药敏监测该细菌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100%、100%、75.8%、70.9%。有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奥格门丁、氨曲南耐药率为90.3%、88.7%、80.6%、77.4%。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最有效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美洛培南,一旦临床发生感染,应及时调整和选用合理抗生素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鲍曼不动杆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其耐药率高、治疗难度大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该菌的交叉耐药及耐药相关因素尚未完全阐明。【目的】通过体外诱导分别获得耐美罗培南或耐替加环素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并研究其诱导前后的交叉耐药性和细菌呼吸耗氧率差异。【方法】采用多步法对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进行体外诱导耐药,PCR扩增诱导前后菌株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诱导前后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及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变化,Seahorse XFe96细胞能量代谢实时测定仪对诱导前后菌株的耗氧率进行分析。【结果】通过88d的体外诱导实验,分别获得耐美罗培南或耐替加环素的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菌株。耐美罗培南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仍处于敏感状态,但是对头孢吡肟交叉耐药;耐替加环素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吡肟仍处于敏感状态。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被美罗培南或替加环素诱导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特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ICU分离的菌株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经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等初筛,再经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测到98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为50株(占51.0%),标本来源大部分为痰液(占94.9%)。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50%的有15种,耐药率〉90%有3种,分别为氨苄西林(98.0%)、头孢唑林(99.0%)和呋喃妥因(99.0%),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最低仅为头孢哌酮/舒巴坦(10.2%),另外检测到对所用抗菌素泛耐为4株(8.0%);而对亚胺培南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50%的仅为4种,耐药率〉90%同样为氨苄西林(100%)、头孢唑林(97.9%)和呋喃妥因(97.9%),耐药率比较低的为美罗培南(10.4%)、妥布霉素(16.7%)和环丙沙星(16.7%),耐药率最低也为头孢哌酮/舒巴坦(6.3%)。结论 ICU分离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严重,出现了泛耐菌株;临床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一般条件下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建议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烧伤病房难愈性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五医院烧伤病房收治的难愈性创面患者创面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分离出病原菌154株,革兰阳性菌62株,占40.26%;革兰阴性菌92株,占59.74%.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烧伤难愈性创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压迫性溃疡创面中常见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其他难愈性创面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创面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烷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氨曲南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低,无万古霉素耐药菌.常见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不同病因的难愈性创面病原菌分布不同,引起难愈性创面的病原菌主要为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8.
初步探讨米诺环素对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药敏。将各种标本分离获得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米诺环素药敏试验,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471株,其中米诺环素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2009年5株、2010年12株、2011年23株;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其他耐药的0株,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米诺环素敏感其他耐药的0株;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同时敏感的236株,占总数的50.1%。米诺环素对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在体外有很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常见革兰阴性(G~-)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临床分离的213株G~-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经培养共分离出的213株G~-菌,以呼吸道来源为主,占64.8%。常见G~-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黄单胞菌。药敏结果显示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性在70.3%以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在76.7%以上。铜绿假单胞菌仅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多粘菌素敏高度感度,敏感度在87.0%以上。鲍曼不动杆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相对敏感,敏感度在53.3%~73.3%;ESBLs检出率为76.7%。嗜麦芽黄单胞菌仅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相对敏感,敏感度在53.3%~73.3%,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100.0%耐药。结论 G~-菌耐药日趋严重,多为多重耐药。为避免耐药率上升,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30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杭州市某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现状。方法监测该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临床分离的30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性,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5软件。结果2004年至2006年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从1.60%增至2.40%);临床分布以重症监护室(ICU)最高(84/306),老年患者多见(131/306);有184株(60.13%)来源于痰液标本。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最敏感,耐药率为4.6%;其次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7.2%及8.5%;对3代头孢菌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50.0%;同时发现185株(60.5%)为多重耐药菌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临床医师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