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昌的鱼类及其在长江上下游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自宜昌以上,地势骤然升高,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河层情况很复杂,有许多礁石,形成险滩,它的许多支流,也都来自山区和高地,因此水流湍急。自宜昌以下,地势便逐渐平坦,进入江河平原地带,因此水流是缓慢的。自然的地理条件形成了长江的两个不同的天然环境,宜昌似乎正是处在这二者之间。我们知道有些鱼类特别适应于急流地方,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12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暨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 extinct")。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3.
王丁  郝玉江 《生命世界》2007,(11):44-47
2006年1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鳖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extinct”)。  相似文献   

4.
<正>蛋糕不变,份额有变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这些美丽的湖泊犹如珍珠般点缀在长江两岸。沧海桑田,江湖格局演变至今,仅有洞庭湖、鄱阳湖及石臼湖等少数几个湖泊依旧保持着与长江自然连通状态。长期演变形成的长江与通江湖泊之间特殊的交互作用在维系长江中下游防洪、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距今约2300万年前,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季风气候开始形成,川江从三峡贯通后进入广阔平坦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在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长江中下游形成了河湖密布、水流形态不固定、水位急涨急落的自然奇观,由此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类群。长江中下游平原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五省一市,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河网及淡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襄阳县白蛉种类调查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襄阳的位置和气候条件 襄阳县位于湖北省北部,海拔200米左右。北部与河南省新野、邓县相邻;其东、南、西与本省枣阳、宜城、南漳等县接壤。出襄阳城东北地势平坦、西南地势高峻。襄河自西北横贯入境,经宜城、钟祥、潜江至汉口汇入长江。在襄阳境内,河床很浅,两岸5里左右  相似文献   

7.
研究选取长江中游5个采样点(宜昌、枝江、荆州、汉南、湖口)为代表, 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 (1)空间聚类分析显示, 在65%的相似性水平上, 所有样点可以划分为3个Group: GroupⅠ(宜昌)、GroupⅡ(枝江+荆州)和Group Ⅲ(汉南+湖口);在55%的相似性水平上, 所有样点可以划分为2个Group: Group A(宜昌)和Group B(枝江+荆州+汉南+湖口), 且聚类分析结果与采样点的空间分布相符合。(2)在不同空间尺度下, 鱼类群落构建机制存在差异: 从地区采样点尺度来看, 荆州江段鱼类群落表现为竞争作用主导群落构建, 其余采样点鱼类群落均为环境过滤作用;从区域尺度来看, 宜昌江段鱼类群落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的建群机制, 其余4个采样点在扩大空间尺度后, 即分为Group A和Group B的情况下, 其鱼类群落构建机制转变为物种间竞争作用。因此, 长江中游干流鱼类群落构建机制表现了地区环境和空间尺度的共同作用。由于水流湍急, 宜昌始终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其他江段在采样点尺度多数表现了环境过滤作用, 但是在宏观的空间尺度上, 却由于空间异质性的增加, 容纳了远缘的物种, 群落构建机制转换为竞争作用。这样的转变有别于陆生植物中由小尺度竞争作用转为大尺度环境过滤作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长江渔业资源变动和管理对策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水系支流众多 ,流域面积广阔 ,鱼类资源极为丰富[1]。长江盛产青鱼、草鱼、鲢、鳙、铜鱼、圆口铜鱼、长吻、鲶、黄颡鱼、鲤、鲫、鲥、刀鲚、风鲚、鳗鲡等许多名贵经济鱼类 ,是著名的四大家鱼、鳗鲡等许多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 ,其品质是我国所有水系中最优的 ,作为基因遗传是其他任何水系或人工方式所不能替代的[2 ,3]。长江又是我国淡水苗种的重要生产基地 ,如四大家鱼、鳗鲡鱼苗 ,历史年产量曾高达 3 0 0亿尾和 2亿尾[4 ]。因此 ,长江渔业资源的盛衰变化对我国的淡水渔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长江捕捞渔业自 2 0世…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江段四大家鱼资源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江是青鱼、草鱼、鲢、鳙四大家鱼的主要栖息、繁殖地 ,据余志堂调查 ,重庆到湖北的田家镇共有 30处四大家鱼产卵场 ,而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就有 1 1处 ,产卵量约占全江产卵量的 42 7% [1 ] 。 1 997年1 1月三峡工程已实现大江截流 ,随着工程进展 ,三峡工程将逐渐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将带来不利影响。 1 997— 1 999年连续三年对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家鱼产卵场进行了监测 ,并与 1 981年该江段四大家鱼鱼苗资源进行了比较 ,其目的旨在为今后评价三峡工程对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居东经108°49′及114°10′,北纬24°37′及30°04′之间。全省地势为东南西三面高而向北傾斜的盆地,洞庭湖是其盆地的中心.境內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纵横交錯,形成良好的灌溉系統,加之气候溫暖、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很适宜水稻生长、故盛产大米,自古以来被誉为“魚米之乡”。正因如此,这里广大农村中,也流传着许多有关水稻栽培的农谚和歌謠。  相似文献   

11.
<正>自鱀豚刚从长江灭绝,如果当前再失去长江江豚,那么谁还敢让子孙后代相信,想当年我们是何等的睿智有为?一走基层:水下拍摄报告一组高清而生动的动物图片,虽不足以彻底扭转动物的命运,却很可能大大推动相关保护进程。长江江豚的一生几乎都在水下度过,要得到它们典型、生动的生活画面,就需要潜水拍摄。但是,天然水体极低的透明度和动物胆怯的天性都影响拍摄效果。因此武汉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两栖动物地理分布特点,包括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省(简称鄂)位于长江中游,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由武当山、荆山、大巴山、巫山等山脉组成,为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尤以大巴山东段神农架为高峻,山势雄伟,重峦叠障,最高峰大神农架海拔3,105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该区植被繁茂,与东部河道曲折、湖泊密布的江汉平原形成鲜明对照。全省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增高,降雨量也由800毫米左右递增到1,500毫米以上,特别是西南山地为多雨地区。由于地势、植被、气候、雨量等因素在省内各地有所差异,因而两栖动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也有所不同。为查明  相似文献   

13.
侯剑秋 《生态科学》1999,18(1):64-70
998年长江洪水是1954年以来全流域的又一次特大洪水.自从7月2日宜昌第1次报告洪峰开始,至9月3日九江通过第8次洪峰,历时两月.湖口县被淹了80多天,长江中下游1800km的江堤均受到超警戒水位的威胁.虽然抗洪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没有遭受195...  相似文献   

14.
宜昌黄杨对夏季淹水的生理生态学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宜昌黄杨(Buxus ichangensis)主要分布于长江三峡地区的消落带, 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和岸坡地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模拟夏季淹水研究了宜昌黄杨的形态特征、光合作用和根系活力的变化特征, 揭示了宜昌黄杨对淹水的生态学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宜昌黄杨在淹水过程中产生了皮孔、不定根等形态适应特征, 经过60 d的淹水处理, 植株仍全部存活, 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是植株的生长仍然受到淹水的显著影响: 淹水条件下宜昌黄杨的最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根系活力与对照相比都显著下降, 60 d后分别只有对照的19.24%、24.04%和4.78%。在不同处理阶段这些指标下降的幅度不同: 初期的下降幅度最大, 后期下降幅度减少, 其中根系活力在后期还有所回升。叶绿素A的含量随淹水延长持续下降, 后期有所回升, 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变化却不大。最后, 作者对该物种在水电工程库区退化消落带植被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全长二百公里,是我国十大风景区之一。三峡两岸连山,重峦叠嶂,高山群峰,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3105.4米,宜昌大老岭、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五峰暑天冰穴等自然奇观及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座落在宜昌市内的葛洲坝都在该区域内。三年来间断深入峡江南北有关县市山乡调查,已采集标本一千余号,3000多份,拍摄照片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位于地球北半球的欧亚大陆的东亚那,东南濒临太平洋,北部深处亚洲腹地,西县与南亚次大陆接壤并拥有世界上最高大的专藏高原。地球上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来爿太阳辐射能,阳光在一年内能垂直照射我创地区最北界是北纬23”27’。我国各地区热变分市除了在纬度影响的基础上,地势的起大和海陆位置又起着再分配作用,形成我国异地区实际热能状况分布特点。因此,我国南北温度相差较大。在东部自南向北大致上年一平均温度逐渐降低,从南海诸岛中南部的25℃以上,到黑龙江北部的一SC以下,相差3o度以上;在西部因地势突起的影响超过了纯…  相似文献   

17.
正扎囊县地处冈底斯山及喜马拉雅山之间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干热河谷地带,山地植被稀疏。绝大多数采集者都将扎囊县仅作为中转站看待,因此大部分标本馆均少有来自扎囊县的馆藏。但是在扎囊沟及周边的石灰岩山地却是另一种景象。自天然溶洞流出的水流汇聚成小溪,缓缓滋润着扎囊沟所在的山谷,使得河谷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林业方面科研与生产的联合体,笔者随中国林业科学院考察组从1985年6月29日至7月23日赴长江三峡,由宜昌、万县、涪陵、巴东等地、县林业局同志陪同,对该地区的林产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宜昌地区,参观了宜昌地区林科所、木材加工厂、磷肥厂和葛洲坝枢纽工程;在万县地区考察了白帝城和茅草坝林场,并与奉节县林业局和林场有关同志进行了技术座谈;在涪陵地区考察了地区林科所、林产品公司、民主乡黑荆树基地,南川县松香厂、单宁酸厂和金佛山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志留系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一、遗迹化石群落及其沉积环境研究的遗迹化石,产自湖北长江三峡宜昌分乡罗惹坪至王家湾志留系剖面和秭归新滩镇志留系剖面,502所曾庆銮、冯少南、雷以振等同志协同作者一起采集化石,在此表示谢意。并感谢杨遵仪老师的热心指导。文内共描述19遗迹种,属于17遗迹属,其中包括6新遗迹属,15新遗迹种。发现的遗迹化石都是海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各种生活遗迹(潜穴、觅食构造、停息迹、爬迹和移迹),它们形成于当时海底附近的沉积物中,未经过搬运,代表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不同地点和层位产出的遗迹化石,均具有各自的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现状评价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45  
张先锋  刘仁俊 《兽类学报》1993,13(4):260-270
作者根据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对江豚进行考察的资料和收集到的标本,系统分析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江豚的种群现状,主要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上至宜昌(距河口1669公里),下至长江口,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均有分布。分布型式是沿长江纵向呈集群性分布,横向呈趋岸性分布;2.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估计为2700头。其数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夏季的SPUE值仅为冬季的48.7%—58.6%;3.长江中下游江豚群体以1—5头最为常见,占88%;4.理论推算长江中下游每年新产生个体为539头,年出生率为20%;5.通过分析比较长江中下游和中国沿海以及日本Inland Sea江豚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推测长江中下游江豚很可能进行“江—海”、“海—江”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这种迁移与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