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林  席贻龙 《生态学报》2020,40(19):6720-6728
轮虫和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类群,它们之间的竞争互作是调节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动力之一。普遍的观点认为,轮虫和大型枝角类难以共存,往往被竞争排斥,而和小型枝角类可以共存;实际上,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争结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介绍了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争方式及其相对重要性,对影响轮虫和枝角类种间竞争结局的因素,包括温度、食物、相对起始密度、个体大小、食物临点、耐饥饿能力、捕食及竞争者和捕食者释放的化感物质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直额裸腹潘对海水盐度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枝角类广布于淡水水体且是幼鱼的主要食料,仅有少数种类分布于海水。海产枝角类繁殖力低又不易大量培养,作为海水动物养殖的活饵料意义不大。为了探究利用淡水枝角类供作海产动物人工养殖的活饵料的可能性,我们对不同产地的直额裸腹溞(Moina rectirostris)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作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裸腹溞是淡水枝角类中繁殖力最强的一个属,直额裸腹溞在我国干旱地区半咸水水体很常见,曾经在盐度5.5‰的达里湖中形成优势种群,从培养海产动物活饵料的来源,应是很  相似文献   

3.
武汉东湖透明溞和隆线溞——亚种体长-体重回归方程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透明溞(Daphnia hyalina)和隆线溞-亚种(Oaphnia carinata ssp.)是东湖优势枝角类。作者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了这两种枝角类不同体长组的鲜重、干重,和保存于4%福马林溶液中的标本的湿重、干重,并应用统计方法获得了相应的体长-体重回归方程式。并与前人发表的公式作了比较;同时对干重和湿重的百分比作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天津枝角类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枝角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是鱼类良好的食饵,某些种类及数量还能反映水域一些状况。1956—1958年和1973—1977年笔者在天津市区及近郊不同类型的水域对枝角类的种类、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便探讨枝角类在半咸淡水及污染水域的分布、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  相似文献   

5.
测定枝角类生物量(湿重,下同)的关键是测知其体重。1981年以来,国内测定淡水枝角类体重的常用方法为两种,即“浮游动物个体重量计算标准(枝角类)”和“常见淡水枝角类体长与体重回归方程”。以此两法通过对四川沱江21种常见枝角类811个不同个体之体重与生物量进行比较测定的结果说明,两法的差距大,尤以中、小型个体为甚。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坝前段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作者从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按月在坝前段(茅坪—归州)采集枝角类,研究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变化,结果显示蓄水前该江段水流急不适合枝角类栖息,仅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岸边采集到2种;蓄水后水环境较适宜枝角类生活,周年内共采集到20种,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上的差异,文中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西藏枝角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西藏的枝角类,过去Daday(1908),Brehm(1936),Brehm和Woltereck(1939)曾有过一些零星报导。我们此次镜检了采自西藏日喀则和江孜两专区以及拉萨等地共22处的定性水样,共发现枝角类3科12属19种。在本文第一部分的种类简述中,除第5、16两种外,其余各种因国内已有人作过详细记述,故参考文献的引用,特征的描述以及地理分布等均从略;第二部分叙述西藏枝角类的种类组成;第三部分对青、藏两地的枝角类作了初步的比较。承岳佐和、黄宏金两位同志采集标本,蒋燮治同志提供有关参考资料,冯钟琪同志为插图上墨,谨此一并志谢。  相似文献   

8.
猪场废水资源化处理系统中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周年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内猪场废水资源化处理系统中枝角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和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枝角类22种,隶属5科10属,优势种7种,主要为蚤状溞(Daphnia pulex)、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和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枝角类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5.02 ind·L-1和11.14 mg·L-1;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4月,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枝角类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呈现秋冬季高、夏春季低的规律。枝角类的种群特征指数和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 H、溶解氧、总氮、总磷和氨氮是影响该系统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经历了气候变化及日益增强的人类扰动,在多重环境压力胁迫下,该区众多湖泊的环境生态功能出现了明显变化。枝角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处于湖泊食物网的中间环节,敏感地响应于湖泊及其流域的环境变化,因此湖泊沉积物中枝角类亚化石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安庆市石塘湖沉积柱中枝角类亚化石序列的建立,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揭示了该湖百余年来的历史环境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石塘湖枝角类群落长期以象鼻溞(Bosmina)占优,湖泊环境在1980年左右发生明显的状态转变,枝角类属种从附生圆形盘肠溞(Chydorussphaericus)及底栖属种龟状笔纹溞(Graptoleberistestudinaria)为主的组合向尖额溞(Alonaintermedia、Alonarectangular等)及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的组合转变。1980年以前,自然环境条件为影响枝角类种群动态的主控因素,此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最终成为枝角类种群动态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揭示出浅水湖泊中枝角类亚化石对湖泊营养富集及人类活动扰...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周年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规划区的重点项目.于2009年9月-2010年8月对后滩湿地枝角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和现存量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共鉴定枝角类36种,隶属于5科13属.优势种12种,主要为圆形盘肠潘、卵形盘肠潘、长肢秀体溞和晶莹仙达潘等.枝角类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7 ind·L-1和0.3559 mg.L-1;现存量的周年变化模式均呈双峰型,密度和生物量的主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7月,次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5月.枝角类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elf指数均呈现夏秋季高、春冬季低的格局.枝角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表明,水温、pH、DO和NO2--N是世博园后滩湿地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博斯腾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3年对博斯腾湖17个站位的枝角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11次季度采样调查,阐述了枝角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替动态,分析了博斯腾湖枝角类物种和多样性对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1)调查期间共鉴定枝角类14种,其中优势种3种.与历史数据比较,喜贫营养型水体的种类减少甚至消失,喜富营养型水体的种类逐步占据群落优势地位.2)枝角类密度时空变动较大,调查期间各站位密度变幅为0~567.0 ind·L-1,总平均为30.0 ind·L-1;年际变动上2011年最高(82.5 ind·L-1),之后逐年递减;水平分布上密度差异显著,主要呈沿岸浅水区高、中心深水区低的特点.3)水温是影响枝角类群落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种类分布对水深的响应表现在长刺溞在深水区分布较多,长额象鼻溞多集中在浅水区;食物限制和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捕食可能是影响博斯腾湖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浅水湖泊污染负荷能力较低,对环境变化敏感,过度开发会导致生态功能明显退化甚至发生稳态转变.本研究通过提取云南18个浅水湖泊的表层沉积物枝角类信息,识别枝角类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甄别其群落构建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枝角类群落的地理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滇西北的枝角类群落以底栖物种占绝对优势,而随着营养水平的增加,滇东南湖泊枝角类优势物种由底栖型向浮游型转变.统计分析表明,海拔和水体总磷水平是驱动群落分布空间差异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独立解释了枝角类群落变化的22.0%和7.7%,反映了海拔梯度及其指示的气候环境过程是控制枝角类群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同时枝角类群落随营养水平的变化出现差异性的结构特征,可能指示了流域开发、污染物输入、水生植被变化等人类活动扰动的综合影响.同时,海拔和总磷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相互作用并解释了枝角类群落变化的26.3%,指示了云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随着海拔梯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并通过营养盐输入等过程调控了枝角类群落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最近十年来,Fox,Drese,Chand-ler,Green,Smaridge等对甲壳类,尤其是对枝角类(Cladocera)的血红素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桔果。在这方面,Fox的贡献最为突出,为今后甲壳类血红素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本文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合性的扼要介绍,以供教学和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淡水枝角类新种和新纪录的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2年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即着手进行全国淡水浮游动物区系调查。迄目前为止,已经普遍地收集到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甘肃、陕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广大地区的淡水枝角类标本。同时,也注意了这类动物的生态分布状况。近几年来,作者已将这批区系材料作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现经鉴定的淡水枝角类已达120余种,其中有若  相似文献   

15.
分别于春、夏两季在太湖梅梁湾进行原位试验,设置3个CO_2浓度梯度,270、380μL/L和750μL/L,以斜生栅藻作为枝角类的食物,研究了CO_2浓度升高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_2浓度能促进斜生栅藻生长,显著提高枝角类的食物数量;此外CO_2浓度的变化能显著改变枝角类的群落结构,高CO_2浓度有利于象鼻蟤属、秀体蟤属和春季蟤属的生长,而不利于网纹蟤属的生长。这可能是由于CO_2浓度变化改变了枝角类的食物质量,浮游藻类的C∶P比值随CO_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从而有利于体内含磷量较低,高C∶P的枝角类生长。因此枝角类的群落结构主要受食物质量的影响而与食物的数量无关。研究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太湖浮游动物的影响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星云湖为代表的云南大中型湖泊近年来受到多个环境压力的胁迫,出现水质持续恶化、环境功能降低、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些湖泊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富营养化为代表的单一环境胁迫,且以短期监测为主,因此有效的湖泊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评价多重环境压力的长期驱动过程与特征。本文围绕星云湖枝角类群落沉积物记录,开展了多指标(如色素、粒度等)的综合分析,并结合湖泊调查、历史资料和多变量统计方法对主要环境压力与长期生态响应模式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沉积物分析中共鉴定出枝角类10属16种,其中盘肠溞属与象鼻溞属占绝对优势;在1890年之前湖泊沉积物色素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随后湖泊生产力缓慢上升且沉积物颗粒(63μm)增加;1980年初开始沉积物色素含量快速上升,耐污种C.sphaericus明显增加并成为绝对优势种;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的上升,枝角类生物量持续增加(R2=0.753,P0.001,n=33),且枝角类群落出现显著变化(R2=0.953,P0.001,n=33);同时,随着外来鱼类的引入和鱼类捕食压力的变化,象鼻溞生物量总体下降但个体大小变化不明显;营养水平的持续增加与水生植物的逐渐消亡,可能导致了枝角类物种趋于单一,底栖枝角类生物量总体下降。总之,星云湖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生物量在过去100年来出现了显著变化,湖泊富营养化与生产力的变化是主要驱动因子,同时外来鱼类的引入、水文条件及水生植物的变化也对枝角类群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东平湖枝角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4年,分别于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对东平湖枝角类种类组成、种类水平分布及种类变化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枝角类4科9属21种,其中19种为东平湖新记录,以盘肠Sao科种类最多(12种),仙达Sao科最少(2种),长肢秀体Sao为常年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咸淡水的枝角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枝角类主要分布在淡水,某些种类还能生活于咸淡水。雷麦尼(Remane, A.1971)总结了中欧枝角类在咸淡水的分布,弗斯诺Flssner VD.(1972)论述了德国及其邻近地域枝角类在咸水的分布。迄今国內还没有枝角类在咸淡水分布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三峡水库初次蓄水后干流库区枝角类的时空分布规律, 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 在600余公里干流库区设置10个样点, 定性和定量采集枝角类标本。本次调查共采到9种枝角类, 其中春季8种, 夏季5种, 秋季2种, 冬季3种。枝角类种类组成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河流状态的江段有4种, 水库状态的江段有7种, 水库状态的江段距大坝越近, 枝角类种类越丰富。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一致, 季节间差异极显著(P<0.01), 春季最高, 夏季次之, 秋季和冬季较低; 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在干流库区的纵向分布上差异极显著(P<0.01), 河流状态样点远低于水库状态的样点, 水库上游江段又低于下游坝前段。结果显示三峡水库的枝角类具有明显的纵向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渤海湾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在早第三纪的地层中陆续发现了一些枝角类卵鞍化石。据报道:枝角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钢鳃足亚目,通称“溞类”,俗称“红虫”或“鱼虫”。现生枝角类除少数生活于海洋外,绝大部分产于大陆水域,为淡水水域中的重要浮游动物。枝角类的壳瓣、附肢、卵膜、卵鞍等均缺乏钙质,一般难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