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与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GSTP1、E-cadherin的表达。结果:GSTP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显著降低(P<0.05);E-cadherin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显著降低(P<0.05);GSTP1、E-cadherin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2,P<0.05)。结论:GSTP1、E-cadherin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肿瘤侵袭程度显著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与3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GSTP1、E-cadherin的表达。结果:GSTP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显著降低(P〈0.05);E-cadherin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显著降低(P〈0.05);GSTP1、E-cadherin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2,P〈0.05)。结论:GSTP1、E-cadherin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肿瘤侵袭程度显著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侵袭性前列腺癌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生物因子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确诊前列腺癌患者117例,所以患者均行前列腺根治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前均完善CT、MRI影像学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Gleason评分分为侵袭性前列腺癌组(63例)和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54例),分析患者CT、MRI表现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 (Ki-67)及肿瘤抑制蛋白(P53)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侵袭性前列腺癌的CT、MRI表现与生物因子表达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CT、MRI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结节状、波浪状突起,边缘模糊、毛糙,前列腺癌突破包膜并累及邻近精囊腺、膀胱、直肠及周围脂肪组织,可见盆腔肿大淋巴结转移,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可大致区分病灶良恶性及恶性程度分级情况。侵袭性前列腺癌组PSA的表达低于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而PCNA、VEGF、Ki-67、P53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高于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肿瘤边缘表现为模糊、清晰时PSA、PCNA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结转移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 cm、>2 cm时的淋巴结转移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前列腺癌组ADC值低于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而Kep和Ktrans高于非侵袭性前列腺癌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ADC值与PSA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PCNA、Ki-67、P53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Kep、Ktrans与PSA阳性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PCNA、Ki-67、P53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侵袭性前列腺癌CT、MRI形态学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测量ADC值及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可大致区分病灶恶性程度情况,初步评估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为指导临床综合治疗及预后情况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突变型Braf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为了研究Braf对NHE1活性的调控及对胶质瘤侵袭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人神经胶质瘤母细胞系U251细胞,采用Matrigel-transwell方法区分侵袭能力不同的胶质瘤母细胞,通过BCECF荧光探针检测其胞内pH值,分析侵袭性不同的胶质瘤母细胞中NHE1活性的差异;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侵袭性不同的胶质瘤母细胞中Braf的表达水平。利用BCECF荧光探针实验和Matrigel-transwell方法检测Braf mRNA表达水平对细胞内NHE1活性及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胶质母细胞的侵袭性受Braf表达水平的正向调控。Braf可能通过正向调控NHE1的活性,创造有利于胶质母细胞侵袭的微环境,促进细胞侵袭。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医院2012~2013年及2016~2017年侵袭性酵母菌的感染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检出侵袭性酵母菌进行菌株收集和统计,采用科马嘉显色培养基、API20C AUX和VITEK-2 Compact YST卡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同时用质谱对所有菌株进行复核鉴定。其中真菌药敏试验采用ATB FUNGUS 3酵母样真菌药敏试剂盒(微量稀释)。结果 2012~2013年我院共检出侵袭性酵母菌62株,其中白念珠菌36株,占比58.06%;光滑念珠菌17株,占比27.41%;近平滑念珠菌5株,占比8.06%;热带念珠菌3株,占比4.83%;其他念珠菌1株,占比1.60%。2016~2017年我院共检出侵袭性酵母菌43株,其中白念珠菌21株,占比48.83%;光滑念珠菌11株,占比25.58%;近平滑念珠菌6株,占比13.95%;热带念珠菌5株,占比11.63%。真菌药物敏感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016~2017年侵袭性酵母菌未发现菌株耐药。结论白念珠菌在我院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中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我院侵袭性酵母耐药情况有所好转,但仍需进一步做好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培养上皮性卵巢癌细胞H08910PM、H08910及正常卵巢上皮细胞HOSEA 3种细胞.对3种细胞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RhoA的表达、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试验测定体外侵袭能力、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建立细胞共培养系统测定血管形成能力.结果表明,RhoA在H08910PM细胞中表达最强,在H08910中次之,在HOSEA中最弱;3种细胞的侵袭能力以H08910PM最强,H08910较弱,HOSEA无侵袭能力;H08910PM的血管形成能力最强,H08910其次,HOSEA无血管形成能力(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hoA表达水平分别与细胞侵袭能力及血管形成能力呈正相关(P<0.05).RhoA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表达水平越高,细胞体外侵袭及血管形成能力随之更强.RhoA可能作为重要因子参与上皮性卵巢癌的侵袭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7.
探讨体外共培养环境中小鼠胚胎干细胞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影响。建立C57BL/6小鼠胚胎干细胞系,通过小鼠胚胎干细胞与肿瘤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形态及生长行为的影响,MTT法与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共培养后肿瘤细胞粘附性、迁移性及侵袭性的变化。共培养中小鼠胚胎干细胞能够侵入并推开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形成自己的生长空间,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后肿瘤细胞的粘附性、迁移性及侵袭性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果表明体外共培养体系中小鼠胚胎干细胞能够侵袭肿瘤细胞,并降低细胞粘附、迁移及侵袭相关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的耐药谱的差异,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感染管理。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9至2011年来天台县人民医院就诊患者分离肺炎链球菌的标本来源及耐药性,比较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耐药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共分离出肺炎链球菌642株,痰液中分离出584株,非痰液中分离出58株,其中血液中分离出32株,脑脊液中分离出20株,其他分离出6株,所有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及复方新诺明耐药严重,对左氧氟沙星、氯霉素比较敏感;侵袭性分离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及氯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结论该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主要来自痰液标本,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高,大环内酯类耐药严重,存在一定比例的侵袭性感染,非侵袭菌株与侵袭性菌株耐药谱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临床治疗应该区别对待,系统的监测细菌耐药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R钙粘蛋白(R-cadherin,R-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作用。方法 首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R-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之后,选取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SACC-LM,通过siRNA干扰技术有效下调R-cad表达,通过迁移小室迁移实验和侵袭小室侵袭实验以及裸鼠肺转移瘤模型实验,检测R-cad表达下调后,SACC-LM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相对于癌旁正常涎腺组织,R-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降低;迁移小室和侵袭小室实验证明,Rcad表达下调后,SACC-LM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增强;裸鼠肺转移瘤模型实验证明,R-cad表达下调的SACC-LM细胞在裸鼠体内形成更多的肺转移灶。结论 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R-cad可能有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远处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万清  陈敏 《菌物学报》2011,30(1):5-11
近二十年来,医学科学很多领域都取得重大进步。但全球范围内,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却仍明显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侵袭性真菌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手段有限、病死率与致残率高,早期、特异的诊断对于改善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以培养、病理为代表的形态学诊断方法虽有局限,但仍是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的金标准;以G试验、GM试验、高分辨率CT为代表的新兴血清学及影像学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而以PCR技术为基础的核酸诊断技术方法前景光明,但其临床应用之路却仍任重而道远。联合使用并不断改良现有培养、病理等形态学诊断方法、血清学方法及先进影像学技术是提高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水平的现实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是院内血流感染的第4大原因[1]。近年来由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引起的各类疾病如侵袭性全身感染和败血症病例不断增加,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还会导致高死亡率[2-3]。除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已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一大病原真菌[4]。热带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也可寄居在人体皮肤、阴道、口腔、消化道等部位。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曲霉的气道定植与侵袭性曲霉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曲霉气道的定植及其发生侵袭性感染的风险。方法回顾2003—2004年南京八一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56例肝移植患者进行的连续组织学检查和曲霉培养结果。结果24例患者被分离出曲霉,2例发生侵袭性烟曲霉感染。这2例患者在移植后6个月内都有烟曲霉的定植,并且都死亡,占所有移植后死亡的29%。无曲霉定植者都未发生侵袭性曲霉感染。结论肝移植术后的侵袭性曲霉感染较为少见,但常致死,曲霉定植常见但为一过性,由于气管侵袭性曲霉感染只发生在有烟曲霉定植的移植后6个月内的患者,所以在此期间进行预防性的治疗能否有效降低侵袭性曲霉感染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为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方案、疗效转归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体重下降、乏力;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100cells/μL,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降低;培养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注射液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侵袭性隐球菌病合并脑膜炎者腰穿提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生化提示低糖、低氯化物、高蛋白现象;临床上主要采用4组治疗方案,其中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方案较为常见,住院时间平均超过40 d。结论艾滋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病患者,单纯隐球菌血流感染者治疗预后好,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高,高颅内压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临床及时进行HAART是治疗和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从一急性腹泻患儿的脓血便中分离的具有侵袭性的大肠杆菌。该菌株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β-半乳糖苷酶试验阳性,在醋酸钠培养基上生长,赖氨酸脱羧酶阴性,无动力,能引起豚鼠角膜结膜炎,侵入上皮细胞,具有140Md的质粒带,经血清学试验证实其血清型为O121:H-,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新的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型。  相似文献   

15.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 atrix,ECM)层粘蛋白 (laminin,L N)、胶原蛋白 (collagen ,Col )的分布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利用免疫组化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 5 4例 HCC组织中 L N、 Col 的分布特点和表达水平。结果表明 L N和 Col 的分布方式相似。低分化、侵袭性和伴肝内转移的 HCC其 ECM分布呈中断的索周型和血管型 ,而高分化、非侵袭性及无肝内转移的 HCC的 ECM分布主要是连续的索周型 (P<0 .0 1)。低分化 HCC的 L N、Col 表达水平均低于高分化 HCC(P<0 .0 5和 P<0 .0 1)。侵袭性和伴肝内转移的 HCC其 L N、Col 表达水平分别低于非侵袭性和不伴肝内转移的 HCC (P<0 .0 1)。提示 HCC组织 ECM的分布和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ECM作为结构屏障可能在防止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侵袭性真菌感染在临床上的危害日益增大,其诊断和治疗存在严峻挑战,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主办,卫生部主管《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频道和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专业组联合承办的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临床侵袭性真菌病学专家就临床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深入研讨。会议将围绕以下重点议题展开:(1)临床常见侵袭性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学鉴定技术。(2)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3)侵袭性真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4)侵袭性真菌耐药监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984—1985年在怀化市对腹泻患者作病原监测中,从13例临床类似痢疾样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能迅速发酵乳糖的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学分型为。O288C:K73,(B):H—。该菌经Sereny试验证实,毒力很强,能致豚鼠眼角结膜炎。该菌株的发现,提示我们在检测侵袭性大肠杆菌时应注重迅速发酵乳糖的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Ets-1和c-Jun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在肿瘤侵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80例腺样囊性癌病例,根据组织病理学观察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Ets-1和c-Jun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Ets-1、c-Jun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25%(61/80),62.5%(50/80);(2)Ets-1和c-Jun表达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间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ts-1和c-Jun表达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Ets-1和c-Jun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19.
白念珠菌是一种寄生于人类黏膜表面的条件致病菌,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白念珠菌形成侵袭性感染的过程主要分为黏附、侵袭、播散、形成感染灶等步骤,其中黏附和侵袭过程最为关键。黏附是白念珠菌入侵宿主的前提,该过程主要依赖于细胞壁表面的黏附素。侵袭阶段主要与菌丝形成、细胞壁表面毒力蛋白表达和蛋白水解酶分泌增加有关。形成菌丝是白念珠菌侵袭宿主的关键因素,主要由细胞内cAMP/PKA和MAPK等信号通路调控;侵袭素主要位于白念珠菌细胞壁表面,可以协助其穿刺宿主上皮细胞、诱导内吞作用;白念珠菌还可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它能够破坏宿主组织细胞,协助白念珠菌形成感染灶。该文主要对白念珠菌黏附和侵袭宿主过程中关键的毒力因子进行综述,为理解白念珠菌致病机制以及选择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受体反义RNA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侵袭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尿激酶受体 u PAR反义 RNA表达质粒 p URAS以脂质体法转染高侵袭性人乳腺癌细胞株 MDA- MB- 2 31 ,G41 8筛选抗性克隆 .Northern印迹法检测 u PAR反义 RNA的表达 ,RT- PCR法检测 u PAR的表达 ,牛奶板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纤溶活性 .改良 Boyden小室模型和裸小鼠乳房脂肪垫接种试验分别检测肿瘤细胞体外和体内侵袭能力 .反义克隆细胞能表达 u PAR反义RNA,其 u PAR表达水平及培养上清中纤溶活性明显降低 .反义细胞克隆体外侵袭能力比原代细胞 MDA- MB- 2 31和转染载体细胞克隆显著降低 .裸小鼠体内侵袭实验表明 ,反义细胞克隆的成瘤性、生长性和侵袭性均显著受到抑制 .u PAR至少在一部分恶性乳腺癌侵袭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反义 RNA可望成为抗肿瘤侵袭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