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枣尺蠖(Sucra jujuba Chu)幼虫虫尸中分离到一种核型多核体病毒。其多角体平面图象多为四、五边形,直径约0.8—2.0微米,多数1.5微米。多角体在0.05MNa_2co_3+0.05MNacl 溶液中降解,能游离释放出杆状有毒粒子,病毒粒子两端圆滑,其大小约285—300×48—55毫微米。室内和野外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该株病毒对枣尺蠖幼虫有很高的致病力,室内感染3龄幼虫,其 LC_(50)为4×10~(4·6)多角体/毫升。但对槐尺蠖、木橑尺蠖、桑尺蠖、银纹夜蛾、家蚕和柞蚕不致病。  相似文献   

2.
从自然死亡的扁刺蛾幼虫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分离株(Oxyplax ochracea nucleopolyhedrovirus-Thosea sinensis,OxocNPV-Ts)具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特征,呈单粒包埋型病毒粒子,病毒颗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直径为0.63μm~1.49μm。OxocNPV-Ts能有效杀灭扁刺蛾幼虫,它对扁刺蛾幼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4×106 PIB/mL,是一种理想的生物防治剂。本实验对OxocNPV-Ts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鉴定。OxocNPV-Ts基因组全长114781 bp,包含124个开放阅读框。它与斜纹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xocNPV)关系最为密切,序列相似性高达9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OxocNPV-Ts属于杆状病毒科alpha杆状病毒属(Alphabaculovirus),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的种属划分标...  相似文献   

3.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精细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省茶园害虫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 W.)幼虫体内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单粒包埋型。多角体呈不规则的多面体,平均大小为1.76μm。病毒粒子平均大小为287×65nm,粒子两端有环状的帽状结构。测量EgNPV-DNA的分子量约为34×106道尔顿。生物毒力测定其LD56为8.6×105PIB/ml。  相似文献   

4.
柏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及应用后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柏毛虫(DendrolimussuffuscusLajonquiere)幼虫尸中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平面图像为三、四边形和近圆形,直径1.2-2.5μm,病毒粒子杆状,大小约75×520nm。室内试验表明此株病毒对三龄寄主幼虫的LC50为5188个多角体/ml。野外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好于化学农药甲基1605和辛硫磷等,并有持久的后效作用。该病毒对经济昆虫家蚕、柞蚕和天敌昆虫七星瓢虫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5.
两株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来源不同的两株菌麻蚕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一株为较长期饲喂马桑叶的蓖麻蚕从自然罹死的幼虫和蛹中分离的多角体病毒(简称ArscsNPV);另一株为饲喂蓖麻叶的蓖麻蚕从幼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rscsNPV);另一株为饲喂蓖麻叶的蓖麻蚕从幼虫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rNPV)。两株核型多角体病ArNPV多角体大小约1.2-2.0μm最大的可达2.9μm。两株NPV病毒粒子均为杆状,ArscsNPV病毒粒子大小平均为310×50nm;ArNPV病毒粒子大小为350×50nm。两株NPV均为多粒包埋型。两株NPV的多角体蛋白均为单一组分,ArscsNPV多角体蛋白分子量为27.5kd;ArNPV多角体蛋白分子量为28kd。两株NPV的病毒粒子结构多肽均含有21条多肽,其中各多肽分子量有所差异。ArscsNPV的病毒粒子多肽分子量范围为11-130kd;ArNPV病毒粒子多肽分子量范围为11-96kd,其中有11种多肽了量彼此相同包括两种主要多肽(54kd和33kd)。用SDS-苯酚提取的病毒核酸,经实验证明均为双链DNA型使用几种内切酶酶解,求得两株NPV的核酸分子量,ArscsNPV为52.4×10^6d;ArNPV为73.5×10^6d。  相似文献   

6.
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与某些生化特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单粒包埋型的杆状病毒,在扫描电镜下呈不规则多面体。病毒多角体大小不一致,平均直径为0.59μ。病毒粒子为340×85nm. 经SDS—PAGE分析,病毒的多角体蛋白主带分子量为29500道尔顿;病毒粒子的结构蛋白具有25条多肽,分子量为17.8~69.5×10~4道尔顿。病毒多角体蛋白氨基酸组成中富含Asp和Glu,而His、Cys、Met的含量却很低。病毒DNA的分子量为67.89×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7.
1980年10月在安徽省舒城县采集茶蚕虫尸,分离出一株茶蚕颗粒体病毒。小区试验及大面积防治示范表明:茶蚕颗粒体病毒防治茶蚕,致病死亡速度与气温密切相关;防效不受夏季较高气温影响,而受秋季较低气温影响;每亩剂量为100—200mg,气温低于20℃以200mg为宜;对各代虫体均有较好防治效果,为75.5—97.5%;防治适期以卵盛孵期至2龄前幼虫为宜。气温低于20℃时,病毒与低剂量杀虫双混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18.8%,缩短死亡期6天,病毒对天敌安全,后效作用明显,1—3年内,感病死亡率为40—56.4%。  相似文献   

8.
茶刺蛾颗粒体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刺蛾[Darna trima(more)]*属鳞翅目刺蛾科,危害多种果树林木。1985年我们从四川珙县某茶园内自然罹病死亡的茶刺蛾幼虫中,分离到一种茶刺蛾病原物。通过纯化后,经感染试验、电镜形态观察、超微结构研究等,结果确定该病原物为一种颗粒体病毒。  相似文献   

9.
采用垂直板不连续SDS-PAGE分析了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简称Cas)颗粒体病毒的结构多肽,结果表明,经Sepharose-6B柱层析的颗粒体蛋白仅有一条主肽,其分子量为32×10~3d;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至少有23种其分子量范围在13—85×10~3d之间。采用PAS染色法测得Vp_(34)、Vp_(31)、Vp_(10)三条主带呈弱阳性反应,可认为有糖旦白有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宽边小黄粉蝶(Eurema heeobe L.)颗粒体病毒的包涵体平面图象多呈椭圆形,大小约300-500×150-300μ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圆滑,微弯,大小约200-250×50-60am,属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B亚组。此株病毒对经济昆虫家蚕、柞蚕和昆虫天敌七星瓢虫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现已发现分目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与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可发生交叉感染,本文用限制性內切酶EcoR-I酶切,在琼脂糖凝胶上分目扇舟蛾粒体病毒DNA呈现出22条片段带谱;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DNA呈现出15条片段带谱.以λDNA作参照,求得分目扇舟蛾颗粒体病毒DNA的分子量为90×10~6d;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DNA的分子量为58×10~6d。结果表明分目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与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是不同的病毒株。  相似文献   

12.
菜白蝶的一种新病毒I.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菜白蝶罹病死亡的幼虫里,分离到两种昆虫病毒。一种足巳知的颗粒体病毒;另一种是无波诎膜的非包涵体病毒,病毒外壳呈典型的六角形,廿面对称体,粒子直径大小约25亳微米,衣壳山许多壳粒(Capsomer)构成,完整和空壳病毒粒于的外周有12个壳粒围绕,壳粒中空。一些病毒粒子有着明显的核心(Core),核心球形,直径大小约15毫微米。 提纯的病毒经0 01%吖啶橙(Acridine orange)染色,在荧光显徽镜下观察呈红色荧光。它能够单独感染,使菜白蝶幼虫致病,有很高的毒性。试验证明这株非包涵体病毒为菜白蝶的一种新病毒。  相似文献   

13.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 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危害茶、果、桑等多种经济作物。茶园中扁刺蛾虫害严重时,茶树叶片被吃光,造成茶树枯死。虫体刺毛触及人的皮肤会引起痒痛红肿。1975年9月,我们从敬亭山茶场和舒茶公社茶园自然死亡的扁刺蛾幼虫中,分离到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和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室内感染和田间防治试验表明,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及专一性较强,杀虫效果显著,对家蚕(bombyx mori)和小白鼠无毒。可感染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绿刺蛾(Porasa lepida Crame)。  相似文献   

14.
用薄荷伪造桥虫核型多角体病毒(Argroyamma agnata NPV)(以下简称Aa NPV)在室内感染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幼虫,从死虫体内分离到一种NPV。经电镜观察,多角体蛋白分析、病毒核酸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分析等研究,证明此多角体直径为1.5—2.6/μm,病毒粒子为杆状,其大小为100—150×420nm,病毒粒子为多粒包埋型。提纯的多角体蛋白只有一种多肽,分子量为33,500d,提纯的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至少有15种,其分子量范围为15,600  相似文献   

15.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新分离的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eneria orient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其多角体为四边形、五边形、大小在1.06—2.42μm。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385×55nm。室内感染蜀柏毒蛾幼虫其死亡率达9S%具较强的毒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odopteraexiguanuclearpolyhedresisvirus,SeN PV)美国分离株的形态学观察、宿主范围的测定、活体生物测定及其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山大学分离株的毒力、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比较等研究结果。以喂饲法用SeNPV美国分离株感染 4龄初甜菜夜蛾幼虫 ,收集具典型病症的虫尸并提纯多角体。取纯多角体进行包埋、切片。电镜观察表明 ,此甜菜夜蛾NPV为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用SeNPV美国分离株以 1 .3× 1 0 7PIBs/mL分别感染甜菜夜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从自然罹死的斜纹刺蛾(Oxyplax orhracea(moore))幼虫中分离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用快速简便方法提取核酸,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HindⅢ酶解,获得该病毒核酸的酶解带谱。以λDNA的EcoRⅠ酸解片段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与相应DNA片段分子量的对数值做标准曲线求得其平均分子量为102.09×10~6道尔顿,即为147.77kb。  相似文献   

18.
继对芝麻矮化坏死病源研究之后,又对普遍发生的芝麻黄花叶病害分离物(YMo—I)进行了系统鉴定。该分离物普遍存在于各芝麻主产区,普通年份发病率为1~5%。YMo—I侵染芝麻引起叶片褪绿及黄绿相间花叶。摩擦接种能够侵染4科12种(品种)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昆诺藜;系统侵染大豆、花生、望江南、克氏烟等。该病毒能够由桃蚜、花生蚜、大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ELISA检测其病株种子带毒率为0.5%,但尚未发现种生病苗。病毒在组织汁液中存活期3天;钝化温度55~60℃,稀释限点4×10~(-3)。提纯病毒为弯曲线状粒体,大小约为13×730nm。并有极易凝聚的趋势。病组织中诱导大量典型PVY第一亚组的风轮形和卷筒状细胞质内含体和少数多边形结晶核内含体。血清学上该病毒与花生条纹病毒(PStV)、西瓜花叶病毒—2(MMV—2)密切相关,与花生斑驳病毒、大豆花叶病毒弱相关;与芜菁花叶病毒不相关。但它不侵染WMV—2的寄主—黄瓜,并且该病害田间的发生流行与芝麻、花生的间作方式以及PStV在花生田间的流行密切相关。根据上述结果,YMo—I分离株被鉴定为花生条纹病毒的一芝麻分离株。  相似文献   

19.
<正> 1977—1979年我们在海拔2,400—2,600米,地处横断山脉中段山系的四川省盐源县内,对漫绿刺蛾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 一、为害和分布 漫绿刺蛾Latoia ostia(Swinhoe)属鳞翅目(Lepdoptera)、刺蛾科(Limacodidae)。在四川省盐源县,除为害梨、苹、桃、李、杏、柿、花红、核桃、樱桃、柑桔、山定子、海棠、棠梨、板栗等多种果树外,还为害杨、柳、刺槐、桤木、核枣等树木。它主要以幼虫咬食寄主的叶片为害,轻的形成许多缺刻,严重时只剩主脉和叶柄,有的甚至把全枝或全株的叶片吃光。据统计一株7—10年生的梨、苹果树上,少则有二、三十头,多的有一、二百头幼虫为害。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1974年,在广州市郊龙洞地区采集到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多角体呈六边形的廿面体,大小为0.5至6微米。病毒粒子廿面体,直径为42—56毫微米。经过十年的研究证实,DPCPV致病力高,对3—4龄幼虫的LC_(50)为2.5×10~5PIB/ml;林间防治试验四万余亩,平均杀虫率达70%以上;持效控制作用达5—6年;应用技术简便,可用松毛虫幼虫生产病毒,成本低;对脊椎动物无病原性及致畸作用。为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