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肠道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对河南省7个产地35只马铁菊头蝠肠道检查, 发现吸虫5种, 隶属于3科4属.即: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朝鲜斜睾吸虫和中孔吸虫未定种.马铁菊头蝠是软体亚睾吸虫的新宿主.软体肠前腺吸虫、长形肠前腺吸虫、软体亚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蝙蝠类寄生吸虫的研究,在国内报道不多,就我们所看到的文献,仅有陈心陶,1954年发表了研究报告。我们于1986年4—6月间对浙江部分地区的蝙蝠寄生吸虫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杭州的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e pearsonii)的小肠中采得一些标本,经鉴定为中孔科(Mesotretidae)中孔属(Mesotretes)一新种。该科在中国也还是首次报道。模式标本(正模,副模9个)保存在杭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  相似文献   

3.
2003~2006年通过对河南省9个产地2科4属7种59只蝙蝠的消化道进行调查,发现斜睾科斜睾属吸虫2种:朝鲜斜睾吸虫Plagiorchis koreanus Ogata, 1938和蝙蝠斜睾吸虫Plagiorchis vespertilionis (Müller, 1780) Braun, 1900.前者在宿主中的感染率为25.42%(15/59),感染强度为1~17条,平均感染强度是4.87条;后者在宿主中的感染率为3.39%(2/59),感染强度为2~7条,平均感染强度是4.50条.朝鲜斜睾吸虫和蝙蝠斜睾吸虫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1987年,我们在四川省若尔盖,从一只死亡的野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小肠内检获吸虫标本71条,经鉴定为乌鸦棘口吸虫(Echinostoma corvi Yamaguti,1935)。乌鸦棘口吸虫,首次报道于日本的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 Linne),1955年又从苏联的大嘴乌鸦(Corvus levaillantii Lesson)体内检获。我们从黑颈鹤采到的标本,除虫体较大(模式标本体长10.00—11.40mm,体宽1.62mm;我们标本体长13.00—15.20mm,体宽2.00—2.80mm),以致各部度量数据也相应增大外,其他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相符,见图1—3。乌鸦棘口吸虫在我国黑颈鹤内的发现@简世才$陕西…  相似文献   

5.
中国蝙蝠寄生虫的研究,在国内报道不多,仅有陈心陶(1954)发表了研究报告。我们于1986年11月到1987年6月对浙江部分地区的蝙蝠寄生吸虫进行了调查研究,在临安县的中华鼠耳蝠中得到11个吸虫标本,经鉴定为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刺囊属(Acanthatrium)一新种,中国刺囊吸虫新种Acanthatriumchinensissp.nov.(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杭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室。测量10个标本,量度以mm为单位。寄主:中华鼠耳蝠Myotischinensis寄生部位:小肠分布地点:临安县仙人洞种的描述:体呈长棱形或梨形,前端稍尖,后端较钝,大小为0.690—0.774×0.341—3…  相似文献   

6.
中国蝙蝠寄生吸虫的研究,国内仅见陈心陶(1954)曾有报告。我们于1987年2—3月,在杭州的绒菊头蝠(Rhinolopbus lanosus)与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的小肠中采得一些标本,经鉴定为中孔科(Mesotritidae)中孔属(Mesotretes)的一新种东方中孔吸虫新种Mesotretes rientalisp.nov.(见图)。模式标本(正模1个,副模9个)保存在杭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室,新种器官的量度均以mm为单位。寄主:绒菊头蝠Rhinolophus lanosus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寄生部位:小肠分布地点:杭州种的描述:根据10个标本,结合活体观察。体呈柳叶形,1.91…  相似文献   

7.
2005~2006年和2006~2007年冬季分别对济源市人工隧道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ferrmequinum)越冬群消化道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寄生蠕虫群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济源市人工隧道马铁菊头蝠越冬期消化道寄生蠕虫共有5种,2种吸虫,即济源中孔吸虫(Mesotretes jiyuanensis)和朝鲜斜睾吸虫(Plagiorchis koreanus),2种绦虫,即垦丁蝙蝠绦虫(Vampirolepis kengtingensis)和东北蝙蝠绦虫(V.toohokuensis),1种线虫,即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Strongylacantha pretoriensis)。2006~2007年越冬期缺少了垦丁蝙蝠绦虫。2005~2006年越冬期总感染率为94.74%,吸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3.68%和63.18%,2006~2007年总感染率为91.30%,吸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为78.26%和65.22%。两个越冬群感染平均强度和平均密度比较高的是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优势种以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为主;所感染蝙蝠体内寄生2种蠕虫的蝙蝠个体在两个冬眠群中占蝙蝠总数的比例都比较高(约50%以上);虫体数量在30条以内的蝙蝠个体约占蝙蝠感染总数的75%以上。数量较多的朝鲜斜睾吸虫、济源中孔吸虫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在越冬群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内彼此间没有明显的协同或排斥作用,这3种寄生蠕虫的寄生事件应该是相互独立的。结果表明,济源市人工隧道越冬马铁菊头蝠群消化道寄生蠕虫感染率比较高,不同年度冬眠期消化道内寄生蠕虫除朝鲜斜睾吸虫的平均强度和平均密度差异显著之外,相同种类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冬眠期蝙蝠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1979—1980年,作者在江西抚州地区剖检家鸭时,于胆囊内获得一批吸虫。经鉴定为: 企鹅次睾吸虫Metorchis pinguinicola Skrjabin,1913 企鹅次睾吸虫隶属于后睾科Opisthorchiidae,为我国新记录。作者此次发现的虫然形态与Skrjabin氏的标本很相似,现描述如下(测量单位为mm);虫体中型,白色,体棘止于睾丸前。虫体大小为4.464—5.709×0.693—0.957mm。口吸盘大小为0.330—0.363×0.297—0.330mm。腹吸盘圆形,位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整理1975—1981年所搜集的鱼类寄生吸虫时,又发现孔肠科(OpecoelidaeOzaki,1925)、独睾科(Monorchiidae,Odhner 1911)、血居科(Sanguinicolidae Graff,1907)和斜睾科(Plagiorchidae Luhe,1901)各有一新种,系文献未曾记载过,现描记于下。虫体描述系根据活体标本和盐酸卡红染色标本观察、测量(单位:毫米)结果。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在江苏省的华枝睾吸虫病流行区,经常发现鱼体寄生有后睾科吸虫的囊蚴,例如:在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与棒花鱼(Pseudogobio rivularis)中的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jentalis)及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 taiwanensis)的囊蚴。为分离这  相似文献   

11.
列叶吸虫属的印度列叶吸虫(Ogmocotyle indica)及麅列叶吸虫(O.pygargi)均先后在中国发现。1965年5月安徽省佛子岭养獐场解剖一头死麝(Moschus moschiferus L.),在其小肠中发现许多吸虫,在送来的31个标本中,随意取出 13个进行染色鉴定,全系鹿列叶吸虫(Ogmocotyle sikae Yamaguti)。 鹿列叶吸虫的主要鉴别特征是:体表无刺、睾丸长囊状或腊肠形,卵巢分为四个小叶,位于虫体之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鸟类光口科吸虫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口科(Psilostomidae)吸虫在国内报道不多,至今仅发现3属6种。我们在吉林省鸟类中发现了光睾属3个新种和光孔属1个种。光睾属为国内新纪录。标本保存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13.
拱头科(Pronocephalidae)吸虫主要寄生于爬行动物的龟类,在鱼类和鸟类中比较罕见。国内已发现的属有:郎所(1956)报道的星睾属(Astrorchis Poche,1925)和唐仲璋等(1977)报告的环头属(Cricocephalus Looss,1899)及裂睾属(Diaschistorchis Johnston,1913),共五种。 1938年6月解剖31只龟(Chinemys sp.),从12只龟中检得本种标本69个,感染强度1—17个,标本方位以虫体腹面朝下为准,量度以毫米为单位。  相似文献   

14.
几种蝙蝠恙虫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Audy氏(1952)不完全的统计,世界各地从蝙蝠身上发现的恙虫种类经过鉴定的不下39种,其中在亚洲和澳洲地区发现的就有16种。1957年Womersley氏在马来亚报告一种果蝠滑顿(恙虫)Whartonia penthetor Womersley,1957,最近我们(陈心陶、徐秉锟,1959)在广东发现两个新种,它们是反曲滑顿(恙虫)W.recurvata Chen & Hsu,1959和马坝滑顿(恙虫)W.mapaensis Chen & Hsu,1959。这是中国首次报告的蝙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在鄂东南富水流域收集的吸虫标本中,发现后睾科吸虫二新种,即寄生于大灵猫胆管中的细长次睾吸虫,新种Metorchis elongata sp. nov. 及寄生于鳖胆管和肠道的通山对体吸虫,新种Amphimerus tongshanensis sp. nov. 本文对二新种的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对新种与近似种的主要特征列表进行比较,并讨论了建新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61年12月上海和平公园曾送来死的雌性绿孔雀(Pavo muticus imperator Delacour)一只,经检验后发现有不少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 Tanabe, 1921)。据悉该孔雀于1961年2月初次发病后,食欲欠佳,精神萎糜,羽毛蓬松,蹲伏懒动,拉稀,排泄物绿色。死前3、4天停止吃食。经尸体解剖,肌肤瘦瘠,肝脏病变显著,萎缩硬化,大部分组织坏死。胆囊甚大,囊壁肥厚。胆囊内检获次睾吸虫114条。而其他内脏皆称正常。似乎次睾吸虫是孔雀致死的病原体。去年(1963)12月,和平公园又有一只雄性绿孔雀得病,从粪便中检出次睾吸虫的虫卵。由此更引起作者对于此问题的注意。据查阅有关文献,次睾吸虫属共14种,寄生于鸟类者10种(1950)。在我国鸭体内发现者有三种:即东方次睾吸虫(M. orientalis),台湾次睾吸虫(M. taiwanensis),以及黄体次睾吸虫(M. xanthosomas)。其中以东方次睾吸虫最为常见。东方次睾吸  相似文献   

17.
许多报道表明,斑点ELISA用于单克隆抗体Ig型别和IgG亚类的鉴定及寄生虫病的检测,不仅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且快速、简便。我们以此法试用于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兔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如下。材料及方法硝酸纤维素膜:浙江黄岩人民化工厂产。华支睾吸虫抗原:冻干成虫可溶性抗原,1:200。检测血清:(1)华支睾吸虫兔血清:采自经口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后40—50天粪检虫卵阳性之兔;(2)免疫兔血清:以华支睾吸虫抗原免疫。方法按余等(1982)皮内免疫法进行。血清IgG提纯按北京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组(1980)方法分别用50%和33%饱和度(NH4)2SO4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隶属于微茎科、马蹄亚科中的结实卵腺吸虫(新属新种)及腺顶突吸虫二个虫种。这些材料的处理方法及量度单位同作者前文(动物分类学报,4卷1期,18—22页)。有关标本全部保存于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  相似文献   

19.
枝腺科一新亚科、新属及三新种(吸虫纲:枝腺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作者近年来在江西鸟类和哺乳类所采集的枝腺科吸虫中的三新种,包括一新亚科和新届的建立。卷尾卵形吸虫,新种Cladorchis dicruris sp.nov.寄生于鸟类灰卷尾Dicrurs leucophaeusVieillot的肠道外壁结缔组织囊内,据其形态特征,建立了枝睾属,新属Cladorchis gen.nov.和枝睾亚科,新亚枓Cladorchiinae subf.nov.,同时对枝腺科各亚科检索表进行了补充。巨睪副囊吸虫,新种Parabascus macrorchis sp.nov.见于安氏棕蝠Eptesicus andersoni的小肠肉;平睾坚囊吸虫,新种Pycnoporus(Pycnoporus)parallelorchis sp.nov.见于折翼蝠Miniopterus schrcibersii的小肠内。  相似文献   

20.
1989年3—9月,用分离白雅安淡水螺体内的棘口吸虫囊蚴按100—150个/只人工感染小白鼠15只,在小白鼠的胃和肠道共检到5种棘口吸虫,现报道于下:(测量单位:mm)1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yphium recurvat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2接睾棘口吸虫Echinostoma paraulum Dietz,1909(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 Ishii,1932)第二中间宿主为尖口圆扁螺Hippeuties cantori。3鼠真缘吸虫Euparyphium murinum第二中间宿主为赤豆螺和中华圆田螺。4移睾棘口吸虫E.cinetorchis第一中间宿主为赤豆螺;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