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是凯里生物群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吐卓虫属(Tuzoia)最为常见,化石标本达200多件.吐卓虫常见于全球早、中寒武世地层,地理分布广泛,在地层对比和古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数理统计和对比研究的方法,详细检测130多块双刺吐卓虫(Tuzoia 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化石标本,发现明显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3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文中探讨双刺吐卓虫的个体发育,确认先前建立的凯里生物群中Tuzoia的2个种:Tuzoia bispinose和T.magna,应为Tuzoia bispinose一种.  相似文献   

2.
贵州剑河寒武纪凯里生物群的高肌虫风雅峨眉虫(相似种)Emeiella cf.venusta和峨眉虫(未定种)Emeiellasp.化石,曾被描述为梁山虫(未定种)Liangshanellasp.,作者认为这些化石发育有细长的背脊,不符合Liangshanella的属征,厘定为峨眉虫Emeiella Lee,1975的1个相似种和1个未定种。相似种以具半圆形的壳、细长而平直的背脊且与背边平行的特点,区别于峨眉虫属的其它种;未定种壳受压扁长,呈半椭圆形,背脊细而长,暂作未定种处理。凯里生物群中Emeiella的产出,不仅增加了该属新的种群、地理分布由扬子区扩大至扬子-江南之间的过渡区、时代从寒武纪第二世延伸至苗岭世,也为寒武纪高肌虫的分类、地理分布、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是凯里生物群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吐卓虫属(Tuzoia)最为常见,化石标本达200多件。吐卓虫常见于全球早、中寒武世地层,地理分布广泛,在地层对比和古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数理统计和对比研究的方法,详细检测130多块双刺吐卓虫(Tuzoia 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化石标本,发现明显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3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文中探讨双刺吐卓虫的个体发育,确认先前建立的凯里生物群中Tuzoia的2个种:Tuzoia bispinosa和T.magna,应为Tuzoia bispinosa一种。  相似文献   

4.
寒武纪凯里生物群在贵州镇远竹坪地区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东部镇远县竹坪地区付家冲寒武系凯里组中上部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至Peronopsis taijiangensis带粉砂质泥岩、泥岩中新发现丰富的多门类化石组合,共计22属及3未定属种,分属海绵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水母状动物及藻类9大门类,其中动...  相似文献   

5.
丘尔藻Chuaria Walcott,1899是宏观藻类中研究最早、延续时限最长的一类宏观藻类化石,它是新元古代赵家山生物群、淮南生物群及西陵峡动物群的代表分子之一.寒武纪第3世凯里生物群中Chuaria化石的产出,不仅是其最年青的代表,也是凯里生物群中宏观藻类组合中较为重要的分子之一.凯里生物群中Chuaria化石呈...  相似文献   

6.
贵州凯里生物群中软舌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采自贵州台江县革东镇八郎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的软舌螺化石,计有1种,3相似种和1个未定种。即:Ambrolinevitus cf.ventricosus,Glossolites?sp..Haplophrentis?cf.carinatus,Linevitus opimus,Hyolithes?cf.cariniferus.凯里生物群中软舌螺特点是:1)壳体通常较大,呈宽锥形;2)背、腹壳区分明显,常具中槽或中脊;3)特别是以软舌螺目中的软舌螺科和线带螺科的软舌螺保存数量最多。完全与欧洲、北美相当层位中出现的软舌螺组合面貌相似;并与澄江动物群中的软舌螺在演化特征上是可衔接的。凯里生物群中的软舌螺除具有世界性属种外。还具地区特有的属种。这对研究软舌螺的地理分布、演化进程以及与凯里生物群组合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台江县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含有丰富的非钙质藻类和具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 ,它为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在世界广泛分布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在生物群的宏观藻类中描述了 5个属 5个种 ,包括 2个新属。它们是MarpoliaspissaWalcott、AcinocricusstichusConwayMorrisandRobison、UdotealgaerectaYang、EosargassumsawataYang和RhizophytonzhaoyuanlongiiYang ,并且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组合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进行了对比 ,发现两个生物群不仅具有相似的动物化石组成 ,而且宏观藻类化石组成也很相似。  相似文献   

8.
贵州剑河革东镇八郎村南甲劳组中部钙质白云岩中新近发现的具有粗强放射状辐管的水母状化石和其下凯里组中具细辐管及同心环的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有明显区别,属于伊尔东钵科(Eldoniidae)。其层位晚于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中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层位1个化石带,属中寒武世中期,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最高层位,相当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Eldonia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9.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些澄江生物群、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的分子诸如Ottoia,Naraoia,Palaeoscolex ,Urokodia,Microdictyon ,Leanchio lia,Isoxys及anomalocarids等化石已被发现 ,凯里生物群的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面貌的凯里生物群成为拥有 1 2个大类 1 2 0多个属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 ,其中动物化石已超过 80多个属 ,仅次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 ,居全球同类型第三位。其核心组成为非三叶虫节肢动物、水母状动物及棘皮动物。  相似文献   

10.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 以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已初步构建完成。腕足动物作为这一时期海生底栖群落的重要代表, 建立了复杂的多层次生态分层(Tiering)结构。华南寒武纪一些特异埋藏化石群中出现大量单属种腕足动物壳体富集保存的现象, 对当时海洋底质的硬化改造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化发挥了重要意义。黔东剑河革东地区苗板坡、金银山和承多三个剖面的凯里生物群(寒武纪乌溜期)中普遍产出腕足动物化石密集层, 其中以舌形贝型亚门(Linguliformea)的伯瑞堂古圆货贝(Palaeobolus bretonensis)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外, 密集层中还有较多的古盘虫类三叶虫、少量蠕形动物、软体动物和始海百合等底栖生物共同保存。研究显示, 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密集层内的化石保存较好, 几乎全部平行于层面保存, 壳体大小不一, 无明显定向性, 判断为生物成因的原地埋藏群落。化石层面和岩石光面显示, 除了微弱的水平层理, 密集层未见其他强水动力的沉积构造和生物扰动痕迹, 指示凯里生物群中以腕足动物为主导的生物群落可能在安静的水体环境中被沉积事件原地掩埋, 未遭受流体侵蚀或搬运作用。通过建立生态结构理论模型和对比分析, 显示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主导的古群落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空间利用率方面都要高于滇东寒武纪第四期的关山生物群。同时, P. bretonensis壳体上固着有始海百合动物, 可能反映密集层中复杂的底栖群落关系, 表明寒武纪乌溜期大量繁盛的带壳腕足动物为泥质软基底上的底栖生物提供了更多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1.
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Choiidae)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描述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物群和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保存完整的斗篷海绵科(Choiidae)中斗篷海绵(Choia)和小斗篷海绵(Choiaella)化石标本,共计2属2种2未定种:Choia zunyiensis sp.nov.,Choia sp.,Choiaella avata sp.nov.和Choiaella sp.。Choia分布很广.在我国下寒武统澄江生物群及北美中寒武统的四大生物群中均有产出。Choiaella原仅产于我国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Choiaella的发现使其时代上延至中寒武世。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的发现及研究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Pagetia is the most abundant trilobite in the Kaili Formation (lower to middle Cambrian). During the course of studying the museum collections of Kaili trilobites ( n  > 1000), a cluster containing 22 pagetiid individuals at various growth stages is noted. Specimens record the growth range from the degree 0 meraspid to late holaspid phases. Based on the relative completeness of the moults except for missing free cheeks, these specimens are interpreted as intact exuviae that had undergone minimal transport prior to burial. If Kaili pagetiids had pelagic or planktonic living habits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presence of intact exuviae in clusters. Therefore, Kaili pagetiids are interpreted here as having a benthic mode of life after the onset of the meraspid phase.  相似文献   

13.
贵州剑河寒武系甲劳组中发现大量艾苏贝(Nisusia),经鉴定共1属2种(贵州艾苏贝Nisusia guizhouensis、瘤点艾苏贝Nisusia granosa), 1未定种(Nisusia sp.)。其中Nisusia guizhouensis丰度高、保存好,壳体上具明显的壳刺构造,与同区下伏地层凯里组和清虚洞组中已报道的N. guizhouensis有一定区别。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从清虚洞组到甲劳组N.guizhouensis的腹壳和背壳的主端和侧缘位置相对向外扩张,壳体前缘部分相对向内收缩,其体腔也相应变小;腹壳的变化略大于背壳,且从凯里组到甲劳组的变化大于清虚洞组到凯里组的变化,但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这些差异都属种内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层位的N. guizhouensis所处的沉积环境差异所致,其壳体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可能是适应更强水动力环境的结果。本研究丰富了甲劳组腕足动物的组成,为Nisusia系统分类和形态学研究提供新材料,还为腕足动物对环境适应性演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4.
首次报道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甲劳组下部粉砂质、砂质页岩中的太阳女神螺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1相似种:Oelandiellacf.accordinonata(Runnegar and Jell,1976)emended Yang et al.,2012。剑河甲劳组Oelandiella可见较为显著横过背脊并在壳体两侧对称的同缘褶,推测其可能是在正常浅海环境中形成,因此,该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甲劳组的沉积环境,为深入探讨其沉积环境提供新的证据。同时,确认寒武系第三统台江阶的甲劳组是Oelandiella在黔东地区的最高产出层位,为研究寒武纪太阳女神螺类软体动物的分类、演化等提供更多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15.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保存大量的生物化石,它构成了寒武纪重要的生物群之一--凯里生物群.在凯里生物群中保存有丰富的碳质薄膜藻类化石,新发现类似苔藓植物化石(Parafunaria sinensis Yang(gen.et sp.nov)),它具有藓类植物所拥有的典型的叶状体轮生现象、孢朔、孢朔柄和复杂的根系特征.推测它是藓类植物祖先,它为进一步研究藓类植物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